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
>
我的晋江
>
《芙蓉重华》 第12章
第1章:第一章 倾城
第2章:第二章 升平
第3章:第三章 故人
第4章:第四章 南冠
第5章:第五章 宫筵
第6章:第六章 伏路
第7章:第七章 困疾【改】
第8章:第八章 窃符【改】
第9章:第九章 涉江
第10章:尾声
第11章:Appendix
第12章:【番外·两夜一日】
正序
忍不住又回来,再补分
她最后投了金波池,是怕祁帝赐解药吧!
无论选择什么,只要祁帝最后不忍,她还是能生还,
可是,她走进了金波池。
女人,不怕伤心,只怕死心!作者回复:
俺倒没想到这点
只是觉得这样写视觉效果比较好^_^
而且 “来处来 去处去”嘛
……(全显)
 
[回复]
[投诉]
看大结局的时候我都没流眼泪,看这章时哭得稀里哗啦的~~~~~~~~~~~~~~~~~~~~~
把这篇放在最后,很不错~~这篇就应该放在最后来看。
……(全显)
 
[回复]
[投诉]
我也觉得有了这番外才完整了
……(全显)
 
[回复]
[投诉]
非常十分之不好意思。说起来其实是借了峥夜评的题目,趁机讲了一大堆自己想说的话。
俺总是说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点点瑕疵都逃不过大家的火眼金睛,呵呵,这其实也是贴文章出来的好处,有交流才会有进步。
那个“只说结论”,其实在我看来,也是缺点,因为在我心里隐隐有这个意思:一是不会写过程,一是只愿意直接写结果,看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我说为啥别扭的呢,原来如此。
我的感觉,讲述一个故事还是要有主线,多重线索交织切换是比较复杂的手法,我不觉得我现在的笔力能够负担起这样的结构。其实我是拿元沁作为此篇的线索人物来串连,如果说主题,就是想写在那个环境中处于不同立场的人物各自有什么反应,结果反而没有了轻重取舍,写写这个,想起那个来了,又放下去写那个——结果就写出来像清明上和图一样,只看见一座桥上密密麻麻都是人,满目眼花缭乱(汗,拿清明上和图比就算是吹牛了)。结果,就是因为只有结论,没有矛盾,没有挣扎,没有冲突(互相之间的冲突其实比较像京剧舞台上的武戏,凭空比划比划,刺几下空气就算完了),所以,不好看。
相反,那个细节说明偶倒是不太在意,因为那是完全跟故事脱离的一个东西,我下笔的时候真的想得很用力,一句话后思维可能已经转了好几圈,不说出来实在心有不甘,画蚯蚓添足也顾不得了。而且出于一种bt倾向,我非常想告诉仍抱一线希望的人们:元晨死掉了。当然,我也承认这是我叙述不明的关系。
总之多谢峥夜两次评复。个人也以为写那种短篇小豆腐块比较得心应手一点,写来也是给朋友们随便看看,但博君一粲而已。
……(全显)
 
[回复]
[投诉]
那日就在首页上见了此评,乍读之下,不禁大惭。我的评本是仓皇写出,欲模仿某种模式;为了凝聚起一个主题,也有很多欲言未言之处。硬伤亦多,本想就此马虎了事,不料见大人所复,“惶恐无地”四字不足一状当日心情。现下思维收拾整齐,便再来坦然一复。(以我个人的习惯,往往写评都是东一句西一句,发发HC,欣然结束~“自在”二字,一旦失却,便没了方寸。真是人生不能强求啊^_^)
从我私心来讲,《芙蓉》实在不是最爱。但是,读完却很想为之写评——这或者也是《芙蓉》的魅力之一吧。
在上一评中,我隐忍许久,未写最佩服大人一点。这一点上,大人才是最为高妙。我个人很赞,但是大人却引作自身缺点,我亦不敢苟同——一个路人对孩子的亲妈指手画脚,虽是不该,却也斗胆一言。
亦即——索性不写过程。
《芙蓉》,是一个只写了结果的文。它比较像是一场华丽的终局,在这里,所有的事情都有了结果。
英华夫人的爱,已经有了结果。陈惠王的义,也有了结果。元小弟的忠,也有了结果。
这里没有发展,——如果硬要找的话,元小妹的情感或者算一个。但这个角色的心理却不是重点。这个角色存在的更大意义,我想或者应该是在于串联人物推动情节。因此,《芙蓉》给人的感觉,有点似雾里看花。
因此,大人虽然如此说——我个人以为,《芙蓉》的所谓“淡”,是应该的。因为一切最激烈的磨合,都已经发展完成。存在于记忆中的事件,,亦即过去,如果焕然鲜明扑面而来直逼人心——那“现在”又该置于何地?
因此,大人此文,淡虽淡,却因为大人采取了极有凝聚力的写法,把矛盾激烈冲突鲜明的“过去”浓缩至现在模糊的记忆中,因此,反而显得理当如此,气质宛然。
也正因如此,由于表达“情义深重”类主题,非大开大阖大起大落不可;大人这一做法,正是扬长避短第一杀手锏是也。虽然狡猾无赖,却无赖得羚羊挂角不着痕迹,云淡风轻高贵飘逸。这一叙述切入点的选择,无论有意无意,实在高明无比。
——恕我愚钝,至少我在阅读之中,从未觉得它淡得有何不该。
谈到叙述的混乱云云。在我看来,《芙蓉》很有镜头感,也符合了戏剧要则之一“矛盾集中”。叙述松碎零散呢,我个人其实不大觉得——我个人其实确实很赞芙蓉的叙述流畅。这种流畅感,或者应当归于大人无论如何切换镜头,始终不忘留一线索暗暗相连。其例之多,举不胜举——我还算记得清楚的一例是,不知可否称之为“顶针”的手法,亦即那句“宁杀勿纵”的下一段,以英华夫人所说“宁杀勿纵”为开头,带出另一镜头。这个手法倒不算鲜见……
噢对了,还有很前面的地方,镜头顺着英华爬到陈惠王身上,又从陈惠王爬到元小妹,再从元小妹走回英华——我记得应该是这样的。唔唔,实在很高明。
其实我原评所起题目本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想想,各打五十大板实在是葫芦官儿做法,不值得提倡,因此鼠标一挥题目改去,变成了现在这样。
因此,其实我本来想写的芙蓉缺点——乃是,镜头感带来的模糊感。
小说毕竟不是电影,因此强烈的电影式叙述手法,反而导致交待模糊,作者不得不写“补充说明”出来交待细节。如果说有什么不妥,以我拙眼,实在便是此处。当然这依旧跟叙述视角的问题有关,但在我看来,大人的视角转换已经做得很好——出现问题的地方,只有寥寥几处。若说我都提出来了要怎么改动呢……我也不会有比大人更好的处理办法。可能就是规避吧。因为,我依旧以为,这是文字本身的局限性和作者一点点的处理失当的综合作用。
至于前文举例失当,这里要向大人道歉——这一定是我总是卷起一阵暴风雪然后便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一般的记忆力的过错!要不然就是我最近越来越傻运转迟钝的判断神经的责任!OTZ要不然就是……其实俺真的不太懂电影的缘故……
不管怎么讲,都是我的不够谨慎。再次向大人道歉。
=================
题外话。比起《芙蓉》,我更喜欢大人那几篇细碎散文。冗杂小事婉转写来,实在可爱。
……(全显)
 
[回复]
[投诉]
ft 又想到了 还没完 不过明天要见驾 写不了了 改天接着写
……(全显)
 
[回复]
[投诉]
人称·叙述视角 ——复峥夜评
【关于芙蓉的废话】
官推终于有新榜单。估计我的这个小窝会就此平静下来了,虚荣心说不要不要啊,理智说这样就好。
我其实不能明白芙蓉为什么能够在两年之后登上jj榜单,这有两个意思:虚荣心说为啥不早评,理智说根本连这次还不够评上。
自觉芙蓉是自己写得比较四平八稳的一篇,在其篇幅之中,布局还不算太局促。但是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一再被证实,我自以为已努力隐藏的弱点,总是被毫不留情的挑开,露出新鲜血肉伤口。
芙蓉最大的缺点,是淡,因为我没有生活阅历,没有情感经历,没有真实的体察,写情写义都甚难,只能想象一二,模拟得之。没有错,可以这么说,芙蓉实际上是一篇拼凑而出的文,说好听一点,这是我读史所想,妄图自己借架空历史重新展现,其中加叙一些自我见解,如是而已。
第二个缺点,也是我一直力图改变但革命尚未成功的一点:叙述的混乱磕绊。
所以得峥夜此评,感铭由衷,但不敢苟同,不得不复。
【以下正文】
评文有几处不当:首先,我不能否认本人受影视影响很大,述诸文字之时未免没有电影镜头在眼前一幅一幅过,所以若有镜头的感觉,只能是来源于叙述之时对于我脑海里镜头直接了当的描写,这种描写胜在鲜明,因为用字也下了些工夫琢磨,是以一时之间还能吸引人眼球,而差就差在若无精心剪辑,接连之处痕迹太重,就显琐碎,让人一望便知是一具切割后重新缝尸装棺的东西;峥夜所提开局令阁下想起的《倾城之恋》云云,似乎与电影镜头之议关联不大,反而更证明这不过是拼接作品其中的一片拼板罢了,与某音乐家那个“见熟人脱帽”的故事倒有异曲同工之感。
其次,对于那个长镜头的列举,也有些不妥之处。按照维基百科:“镜头是组成电影场景的单位,而长镜头是一个场景只有一个镜头直落,无剪接。”峥夜评中所举之例中至少有一个很明显的停顿,跳跃式的镜头切换,绝非长镜头,中间一个大喘气,并无连贯之感。
文章的叙述结构是我作为一个写者至今也未能很好把握的东西,因为最初引发写作欲望的,往往只是一个情节,一个布景,一个细节,乃至于一句话,兴冲冲下笔之后,方才会发现要把那些零碎片断串连组织起来该有多么困难,此刻搁笔一想,深究至到底为什么想写下这样的一个故事——那个时候,就简直叫人头疼了。
这里还是讲文章的叙述结构,其中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叙述角度,再具体一点,就是人称问题。
可选项其实很少: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者两种人称交织。
但是个人以为人称交织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虽则会比较新颖讨巧,但是对于长篇的作品来说,人称变换一是难以把握,二是叙述不流畅,与电影叙述相似,如果一个人时而抓着镜头做摄影师,时而又跳到镜头里面来大发感慨我觉得怎样怎样——如果掌握不好这种变幻,大抵是会叫人讨厌的了。
在剩下第一第三人称中选择。随着网络这个平台的盛行,每个人都能够写点什么东西,点击一下发送按钮发出,公布在网络上让很多人都看得到,渐渐原创流行起来,可以说写一部小说对于写手的要求大大降低,写作也日趋通俗化,人人能写了,而一批一批涌现出的网络写手为自己的叙述欲望所驱动,在人称的选择上,非常大的一部分是选择第一人称。因为第一人称最接近于主观叙述,非常容易掌握,也非常易于代入。几乎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地像日记一样地写出“我”做了什么什么事,“我”说了什么什么话,再化简一点,这种叙述甚至可以相当于日常说话,可以直接满足作者表述的欲望。同时,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代入感,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具有相当强的诱惑力,有了“我”作为代入点,所有的描写对于感观刺激更为直接,带来更大的饱足感,也就更加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和叙述欲望。
也正是如此,在缺少拣选约束的环境里,会出现过头的情况:自我表述太过夸张,枉顾读者感观,显得不真实,或者干脆是自我夸耀的意愿直接暴露,从而导致所谓“上帝视角”。
另外,在表述要求已经超过了第一人称视角局限时,也会出现问题。第一人称有易于掌握、易于代入的优点,但是同时也有视角固定,无法切换的缺陷。也就是以 “我”为主体叙述时,在时间空间上都受到了这个叙述主体的制约,根本无法醒木一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很难跳跃时间障碍去叙述许久以后的事情(不是不可以,只是这种叙述往往显得僵硬混乱,慎用)。在遇到这种与身俱来的局限时,而作者的写作技巧又不十分成熟,也就更容易落入误区。
就我对于人称选择的见识,只到这里为止,如果能够有使用第一人称架构出复杂叙事结构而成功的,恐怕就是高级写作技巧了,鄙人才疏学浅,未尝得见。
所以,相较来说,第三人称叙述是一种更为灵活的选择,虽然代入感会淡一些,但同时所受叙述角度的限制会小得多,可以较为自由地切换视角叙述,从而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叙述结构。
但是同时,赋予更多的操控权也就意味着对于操控技术的要求更高,多视角叙述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何将这些叙述组合起来则是更大的问题。我的这篇文章,无疑还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叙述结构上松散零碎的弱点非常之明显。
……(全显)
 
[回复]
[投诉]
看,其实不用上帝视角,我们也可以讲好一个多线索的故事
——论《芙蓉重华》中电影手法的运用
《芙蓉重华》一文,与其说是一个小说,不如说是一部电影。
把一段千头万绪的恩怨故事,凝聚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之内,并将人事物变交待得清楚干净,是一件极考验功力的事情。《芙蓉重华》无疑做得十分优秀。
而此文为做到这一点,采取的最可称道的手法,即是电影式的处理手法。依笔者愚见,此文正是利用此一利器,优雅而从容不迫地为我们摄下了这一曲盛乱交替时的凝墨画卷。
首先,从人物来讲。乍看之下,这文的女主角似乎应该是绝世美人,英华夫人。故事也是从她开始讲起——整个一个第一章,都是她的梦境。可就在这个事实上完全属于她的梦境里面,作者也进行了熟练而流畅的镜头切换。
先看开局:
“沿池走,丝竹琴筝的清音隔水传来。大约是天气阴冷的缘故,那乐音终不十分清亮,仿佛咽在咽喉里吞吞吐吐。”
令人能迅速想起《倾城之恋》的开局处理手法。然而之后,锦妃上场,一个远镜头,锦妃眼中极写英华之美,但就算到了此处,也尚未看出英华有何特别。似乎作者在有意无意地避免直接在这女子身上泼墨上彩,而是尽量淡化,慢慢等待,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微微地暗暗地却明确无比地刺读者一下——我的女主角,是一个这样的人。
“她退开一步,夜色中绝艳的笑容徐徐展开,身后远处沿岸的金色灯盏光辉倒映水中,如细细金粉揉在池水中,是陈主最爱的奢华光景。
“英儿,你……”
她挣开了手,身子向后仰去,坠落池水中,裙裾洒开如盛放的花。”
一个完美的镜头收结。紧接着,各个人物次第现身,“男主角”登场(我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这位“男主角”,只有在这里,才有正面的出场!所以,他虽然很重要,但不是真正的男主角),时间大幅切换。女主角一梦醒来,芙蓉重华,人是物非——本来以为可以开始浓墨重彩了。然而依旧没有。
镜头切换,男主角登场。是前一章描摹甚多,却始终未写其身份的少年——元晨。之后,镜头再切,男女主角的活动终于被摄入同一镜头——却并未金风玉露一相逢,而是轻巧自然地带出了一众主要人物。镜头不停切转,却自有线索相连,碎杂多繁,却一丝不乱。终究,在第二章结束处,依旧不着痕迹地归于英华夫人身上,还捎带从元沁眼中,初写其聪明镇定,再写其美貌逼人。
毋庸赘言。此文作者笔下描摹人物,大都如此。实虚相间,却始终极少涉及直接的心理描写——就算有一些只言片语,也是“一个高明的电影演员用肢体语言和眼神可以表现”的程度。例如在之前英华落水时,那句很直接的“——君王穷途时,妾不肯奉陪!”也同样是用镜头语言即可描述的。
再看几处典型的细节处理。
===============================
语毕,再看向英华夫人,见她只是宽容的一笑,倒显得自己举动颇为孩子气似的。元晨偏过了头去,直直看着眼前一池碧莲,正一阵急雨打过,点点雨珠敲落莲叶之上,沙沙声不绝,恰似一阵疾鼓,恍惚又似见那窈窕身姿自水中迤逦而出,水中仙子般楚楚之姿,走到他面前来。
================================
典型的电影蒙太奇。
伏路一段精彩的劫囚:
======================================
尚不待他吃惊,一边小武痛哼一声,元晨隐隐觉到身后的风雨夹着阴沉之气袭来,一缕尖锐的寒意刺穿了后背衣裳,直贴在背心肌肤上。一个低沉若耳语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元校尉缴械罢。”
小武右臂的伤口被横向撕裂开来,鲜血淋漓倒在地上。伏陵影魅般的贴在元晨身后,手持的一双银钩,一只轻轻勒上了他的咽喉。
伏在路旁的陈葙合了合眼睑,只觉紧握的手心中一片冰凉。身旁衣着褴褛的高瘦男子长身站起,咬着牙飞箭向伏陵射去,却见对面的雨幕中也穿出两支羽箭,扑在在元晨面前,四支长箭绞在了一处落下。
道路另一旁的树上显出模糊的少年身影,手持长弓几与他身形等高,一道清清朗朗的声音压过雨声响起:
“皇上口谕:旧陈余党,既降不杀!陈将元晨,宁杀无纵!”
=======================================
限于篇幅未能全录。这一个长镜头,忽而惠王,忽而元晨,忽而小武——笔法整洁,一丝不乱。
综上所述,一张千头万绪的网,撒开收起,都在渔人手里。而此文作者,无疑是一位非常高明的渔人。控制线索切换镜头的能力,堪称一绝。
所以,诸位想写大场面大跨度大文章的作者大人,处理线索和视角,有许多种方法。本文作者所使用的,亦是非常好的一种,足可借鉴——让我们停止写上帝视角和多人称转换吧TOT
======题外话=========================
我心目中的演职人员表
导演:(霸王别姬时代的)陈凯歌。
英华:从缺。替补:陈红(至少还有美貌和淡然的表情)
元沁:霍思燕(倔强清艳)
元铣:胡军
元晨:……聂远?
皇帝:姜文
程瞻:陈道明
前陈皇后:蒋雯丽
纪延:……三国演义里演鲁肃的那个
惠王:……严宽?
杞平鉴:刘烨吧……
小武:乔振宇
========题外的题外=========================
乱世之中,各有各的正义。英华的幸福,也不过是那么一片无风无雨的小小天地。
……(全显)
 
[回复]
[投诉]
好
……(全显)
 
[回复]
[投诉]
沉重的文。。。虽然不长却不失为好文
……(全显)
 
[回复]
[投诉]
1
2
3
4
5
6
...
尾页
写书评
返回
最后生成:2024-11-26 20:40:52
反馈
联系我们
@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