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峥夜 打分:0 [2007-09-23 19:10:58]
那日就在首页上见了此评,乍读之下,不禁大惭。我的评本是仓皇写出,欲模仿某种模式;为了凝聚起一个主题,也有很多欲言未言之处。硬伤亦多,本想就此马虎了事,不料见大人所复,“惶恐无地”四字不足一状当日心情。现下思维收拾整齐,便再来坦然一复。(以我个人的习惯,往往写评都是东一句西一句,发发HC,欣然结束~“自在”二字,一旦失却,便没了方寸。真是人生不能强求啊^_^)从我私心来讲,《芙蓉》实在不是最爱。但是,读完却很想为之写评——这或者也是《芙蓉》的魅力之一吧。在上一评中,我隐忍许久,未写最佩服大人一点。这一点上,大人才是最为高妙。我个人很赞,但是大人却引作自身缺点,我亦不敢苟同——一个路人对孩子的亲妈指手画脚,虽是不该,却也斗胆一言。亦即——索性不写过程。《芙蓉》,是一个只写了结果的文。它比较像是一场华丽的终局,在这里,所有的事情都有了结果。英华夫人的爱,已经有了结果。陈惠王的义,也有了结果。元小弟的忠,也有了结果。这里没有发展,——如果硬要找的话,元小妹的情感或者算一个。但这个角色的心理却不是重点。这个角色存在的更大意义,我想或者应该是在于串联人物推动情节。因此,《芙蓉》给人的感觉,有点似雾里看花。因此,大人虽然如此说——我个人以为,《芙蓉》的所谓“淡”,是应该的。因为一切最激烈的磨合,都已经发展完成。存在于记忆中的事件,,亦即过去,如果焕然鲜明扑面而来直逼人心——那“现在”又该置于何地?因此,大人此文,淡虽淡,却因为大人采取了极有凝聚力的写法,把矛盾激烈冲突鲜明的“过去”浓缩至现在模糊的记忆中,因此,反而显得理当如此,气质宛然。也正因如此,由于表达“情义深重”类主题,非大开大阖大起大落不可;大人这一做法,正是扬长避短第一杀手锏是也。虽然狡猾无赖,却无赖得羚羊挂角不着痕迹,云淡风轻高贵飘逸。这一叙述切入点的选择,无论有意无意,实在高明无比。——恕我愚钝,至少我在阅读之中,从未觉得它淡得有何不该。谈到叙述的混乱云云。在我看来,《芙蓉》很有镜头感,也符合了戏剧要则之一“矛盾集中”。叙述松碎零散呢,我个人其实不大觉得——我个人其实确实很赞芙蓉的叙述流畅。这种流畅感,或者应当归于大人无论如何切换镜头,始终不忘留一线索暗暗相连。其例之多,举不胜举——我还算记得清楚的一例是,不知可否称之为“顶针”的手法,亦即那句“宁杀勿纵”的下一段,以英华夫人所说“宁杀勿纵”为开头,带出另一镜头。这个手法倒不算鲜见……噢对了,还有很前面的地方,镜头顺着英华爬到陈惠王身上,又从陈惠王爬到元小妹,再从元小妹走回英华——我记得应该是这样的。唔唔,实在很高明。其实我原评所起题目本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想想,各打五十大板实在是葫芦官儿做法,不值得提倡,因此鼠标一挥题目改去,变成了现在这样。因此,其实我本来想写的芙蓉缺点——乃是,镜头感带来的模糊感。小说毕竟不是电影,因此强烈的电影式叙述手法,反而导致交待模糊,作者不得不写“补充说明”出来交待细节。如果说有什么不妥,以我拙眼,实在便是此处。当然这依旧跟叙述视角的问题有关,但在我看来,大人的视角转换已经做得很好——出现问题的地方,只有寥寥几处。若说我都提出来了要怎么改动呢……我也不会有比大人更好的处理办法。可能就是规避吧。因为,我依旧以为,这是文字本身的局限性和作者一点点的处理失当的综合作用。至于前文举例失当,这里要向大人道歉——这一定是我总是卷起一阵暴风雪然后便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一般的记忆力的过错!要不然就是我最近越来越傻运转迟钝的判断神经的责任!OTZ要不然就是……其实俺真的不太懂电影的缘故……不管怎么讲,都是我的不够谨慎。再次向大人道歉。=================题外话。比起《芙蓉》,我更喜欢大人那几篇细碎散文。冗杂小事婉转写来,实在可爱。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峥夜 打分:0 [2007-09-23 19:10:58]
那日就在首页上见了此评,乍读之下,不禁大惭。我的评本是仓皇写出,欲模仿某种模式;为了凝聚起一个主题,也有很多欲言未言之处。硬伤亦多,本想就此马虎了事,不料见大人所复,“惶恐无地”四字不足一状当日心情。现下思维收拾整齐,便再来坦然一复。(以我个人的习惯,往往写评都是东一句西一句,发发HC,欣然结束~“自在”二字,一旦失却,便没了方寸。真是人生不能强求啊^_^)
从我私心来讲,《芙蓉》实在不是最爱。但是,读完却很想为之写评——这或者也是《芙蓉》的魅力之一吧。
在上一评中,我隐忍许久,未写最佩服大人一点。这一点上,大人才是最为高妙。我个人很赞,但是大人却引作自身缺点,我亦不敢苟同——一个路人对孩子的亲妈指手画脚,虽是不该,却也斗胆一言。
亦即——索性不写过程。
《芙蓉》,是一个只写了结果的文。它比较像是一场华丽的终局,在这里,所有的事情都有了结果。
英华夫人的爱,已经有了结果。陈惠王的义,也有了结果。元小弟的忠,也有了结果。
这里没有发展,——如果硬要找的话,元小妹的情感或者算一个。但这个角色的心理却不是重点。这个角色存在的更大意义,我想或者应该是在于串联人物推动情节。因此,《芙蓉》给人的感觉,有点似雾里看花。
因此,大人虽然如此说——我个人以为,《芙蓉》的所谓“淡”,是应该的。因为一切最激烈的磨合,都已经发展完成。存在于记忆中的事件,,亦即过去,如果焕然鲜明扑面而来直逼人心——那“现在”又该置于何地?
因此,大人此文,淡虽淡,却因为大人采取了极有凝聚力的写法,把矛盾激烈冲突鲜明的“过去”浓缩至现在模糊的记忆中,因此,反而显得理当如此,气质宛然。
也正因如此,由于表达“情义深重”类主题,非大开大阖大起大落不可;大人这一做法,正是扬长避短第一杀手锏是也。虽然狡猾无赖,却无赖得羚羊挂角不着痕迹,云淡风轻高贵飘逸。这一叙述切入点的选择,无论有意无意,实在高明无比。
——恕我愚钝,至少我在阅读之中,从未觉得它淡得有何不该。
谈到叙述的混乱云云。在我看来,《芙蓉》很有镜头感,也符合了戏剧要则之一“矛盾集中”。叙述松碎零散呢,我个人其实不大觉得——我个人其实确实很赞芙蓉的叙述流畅。这种流畅感,或者应当归于大人无论如何切换镜头,始终不忘留一线索暗暗相连。其例之多,举不胜举——我还算记得清楚的一例是,不知可否称之为“顶针”的手法,亦即那句“宁杀勿纵”的下一段,以英华夫人所说“宁杀勿纵”为开头,带出另一镜头。这个手法倒不算鲜见……
噢对了,还有很前面的地方,镜头顺着英华爬到陈惠王身上,又从陈惠王爬到元小妹,再从元小妹走回英华——我记得应该是这样的。唔唔,实在很高明。
其实我原评所起题目本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想想,各打五十大板实在是葫芦官儿做法,不值得提倡,因此鼠标一挥题目改去,变成了现在这样。
因此,其实我本来想写的芙蓉缺点——乃是,镜头感带来的模糊感。
小说毕竟不是电影,因此强烈的电影式叙述手法,反而导致交待模糊,作者不得不写“补充说明”出来交待细节。如果说有什么不妥,以我拙眼,实在便是此处。当然这依旧跟叙述视角的问题有关,但在我看来,大人的视角转换已经做得很好——出现问题的地方,只有寥寥几处。若说我都提出来了要怎么改动呢……我也不会有比大人更好的处理办法。可能就是规避吧。因为,我依旧以为,这是文字本身的局限性和作者一点点的处理失当的综合作用。
至于前文举例失当,这里要向大人道歉——这一定是我总是卷起一阵暴风雪然后便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一般的记忆力的过错!要不然就是我最近越来越傻运转迟钝的判断神经的责任!OTZ要不然就是……其实俺真的不太懂电影的缘故……
不管怎么讲,都是我的不够谨慎。再次向大人道歉。
=================
题外话。比起《芙蓉》,我更喜欢大人那几篇细碎散文。冗杂小事婉转写来,实在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