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蛾:后记 ...
-
写完这部作品,我的心情很复杂。我不喜欢窦安,我不喜欢许思辰,我也不喜欢这个故事。
相爱的人却不想相互了解。
为了保护你而隐瞒一切。
习惯去接受而忘记了给予。
聪明的人却在自欺欺人。
要为这个国家造桥的人从桥上跳了下去。
要为这个国家争取利益的人被世俗权利给打断了腿。
人性,敏感的,复杂的,矛盾多变的。
感情,长流的,奔涌的,停不下来的。
在它们面前,理智都只是单薄而无力的。
文章的主角毫无疑问是窦安。
我在这个角色身上添加了过多的要素,矛盾让她在我心中更加鲜活。窦安这个角色是动态的,许思辰是则是静态的。
因而许思辰好懂,而窦安不好懂。
许思辰是一眼就可以看完的人。唯一值得思考一下的地方是,许思辰明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却不想停下来。许思辰没有窦安想象地那么傻,她其实都知道,只是说服自己需要一段时间。
面对这样的结局,我是曾经不止一次地责怪许思辰。
若是许思辰关心窦安一点点,窦安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你爱她,但你给她的爱却很肤浅,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东西。
许思辰从始至终,既不想了解自己,也不想了解别人。她倾向于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然而世事哪来得如此简单。所以她也要自欺欺人,比如,把自己的人生想象成读书出山赚钱的那么笔直的一条路,不停地告诉自己,只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就会有好的结果。
好吧,我一点也不想描写如果许思辰还活着,如果许思辰真的有所成,她亲戚的那帮嘴脸。简直就是对许思辰这么多年来的努力的亵渎。
而窦安同许思辰不一样,窦安是有血性的。
她可以温存事事想着许思辰,也可以是用冰冷的眼神面对家人。
她可以是在学校活泼开朗的学生,也可以是在家中缄默不言的养女。
她可以和街坊邻居谈天说地,也可以和许思辰讲书说理。
她可以为苟活而隐忍,也可以为本心而抗争。
是最聪明的,也是最愚蠢的。这种类似于□□的矜持,正经人的轻佻,一直是我最喜欢写的东西。但这次,真的毫无疑问地,把我给虐到了。
如今去看蚕,觉得一时接受不了。曾经是那样的女孩,为什么变成这样。
蚕中的窦安占据了整部作品的主导权,机灵和善会说话还讨人喜欢。然而在蛾中,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在精神病医院里断了脚的少女。
疯与不疯,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深深的无力感,在失去了一切之后,只得在白墙与电击之间作困兽斗的无力感。
曾经把自己的生命牢牢地抓在手中的人,什么也握不住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了。
蛾,就是窦安在最后理智的时刻,在意识消散的夹缝间,冗长而凄凉的自述。
那些过去的记忆,连留都不住。
那些想要说的话,连传都传不出。
我真的觉得很难受,从来没有哪一篇文章在写的时候让我如此难受。
同时,窦安在文中一切有关母亲的形容都让我动容。她的陈述方式是相当简单的,那种回忆的模式基本不带有任何情感。是,我们是可以理解作窦安离开母亲的时候还小,并没有产生多少感情。但这样的想法显然是错的。要做一个对过世的生母不带有感情的描述,那是多么的艰难。正因为她对失去母亲的悲伤只字不提,这份感情才来的深沉。
她说即使是那时同母亲哭,也是恰当的。
她说母亲就如同她过去碾死的小虫一样,死掉了。
她说,她什么也没有再多说。
窦安的内心变化的过程,便是全文的主线。
她想拥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于是找了许思辰,换而言之,为了取得这份情感她利用了许思辰。这时她骗自己,有类似于命运这样一种东西,她和许思辰是因为这种命运在一起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或利用。
后来许思辰剪断了蚕蛾的翅膀,她发现自己错了,她们之间就是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
至此,蚕结束。
随后,返校,在许思辰去武汉调研的时候,待在北京的窦安被父亲知道了这件事。在妥协与反抗之间,选择了反抗。被打断了腿,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蛾,开始。
在精神病医院里,这份骇人的平静让窦安更深层次地挖掘自己的内心,发现她最开始找许思辰,也并不想是单纯地想拥有一份感情。而是想找一个后盾,一个可以用来和家人反抗的理由。而无法用理智所解释的感情,正是那个理由。她的本心,为了成功地欺骗她的理智,在此做了多层的掩饰,最终造成现在这个结果。可悲的,却是无憾的。
而这也正是窦安自己想要的结果。比起隐忍的活着,她更喜欢现在这样的结果。
文章本来到这里就该结束了。窦安利用了许思辰,完完全全的,但是最后她却又回归了感情,说曾经谁都可以是那么一个许思辰,但现在只有许思辰是那个许思辰,谁也无法代替。
我很难说这是一份真正的感情,还是因为处于这样的绝境而产生的错觉或是自己为自己制造的希冀。
不过到这个时候也就无所谓了,不管是哪一种都好,对此时的窦安来说,区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