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第2章 朱棣的痛苦 ...
-
这朱棣啊,心里头其实挺矛盾,他想当皇帝,可又不想造反。您一听,这不是自相矛盾嘛?其实不然。从这权利义务的关系来讲,当皇帝那是权利,造反可就是义务啦。为啥呢?那些没投好胎或者生晚了的人,要想享受当皇帝的权利,就得先履行造反这义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造反这成本可太高了,还容易亏本。咱看看以往的例子,从古至今,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那些小朝代都算上,王爷造反能成功的,扳着指头都能数过来,估计连脚趾头都用不上。要是只算像明朝这样的大一统时代,朱棣一瞅,好家伙,这造反成功的纪录还是零呢。他自己对打破这纪录也没啥信心。要是有人跟朱棣说,出点钱就能让他造一把反,失败了赔钱就行,估计朱棣就是找银行贷款也得把钱凑齐喽。
可惜啊,这世界上没这好事,也没这样的担保人。对朱棣来说,造反的代价太大了。当年那朱重八,啥都没有,父母死得早,自己孤身一人,没工作,没存款,就是个天生的造反坯子,就那样,他造反前还犹豫半天呢。朱棣可不一样,他是皇族,有房子、有老婆孩子,手底下十几万人听他指挥。王府里吃喝玩乐啥都有,要是想找点刺激,出门不远就能跟蒙古人比划比划。可这造反要是失败了,房子、女人、孩子、部下全没了,自己的小命也得搭进去。这买卖可得好好琢磨琢磨,一旦走上这条路,可就回不了头了。
这时候,有个人打破了朱棣的犹豫,也改变了他的命运。朱棣还在那纠结呢,建文帝的俩重臣黄子澄和齐泰可等不及了,要动手了。这俩都是书生,还挺滑稽,有样学样地指点诸王,今天说要灭这个,明天说要收拾那个,很快就吵起来了。这俩人都自负得很,一个说自己满肚子韬略,一个说自己谋略过人,谁也不服谁。
其实他俩大可不必争,为啥呢?当时天下第一谋士另有其人,更倒霉的是,这人还是他们的敌人,就是改变朱棣命运的那个人。
咱先说说这另一个和尚。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间挑了十个和尚,要分给藩王们讲经祈福。这些和尚啊,心里头可不清静,都琢磨着跟哪个王爷能有好日子过,哪个王爷有钱,哪个有权,哪个地方好。就一个叫道衍的和尚,跟个木头桩子似的,一动不动,好像不在乎这些。其实啊,他心里比谁都激动,为啥呢?他等这个机会,等那个人,可等了好久了。
一会儿藩王们进来了,和尚们立马不吭声了,都知道这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道衍用眼角余光瞅见了他等的人,心里想,可算来了。朱棣带着那招牌笑容走过来,他没注意道衍。就在朱棣要走过去的时候,道衍突然开口了:“燕王殿下,贫僧想跟着您。” 朱棣一愣,回头瞅了瞅这自荐的和尚,笑着问了句:“为啥呢?”“贫僧有大礼相送。” 朱棣一听,乐了,心说我贵为藩王,要啥有啥,你个穷和尚能送我啥礼?“哦,啥礼?” 到关键时候了,道衍不能再犹豫,这礼肯定能打动他!“大王若用我,贫僧送您一顶白帽子!” 朱棣一听,脸 “刷” 就变了,他虽然读书不多,可王字上面加个白是啥字他还能不知道?他赶紧走到道衍跟前,压低声音呵斥道:“你是啥人?不要命了?” 道衍呢,笑而不语,跟没听见似的,闭上眼睛打坐去了。他心里想,这诱惑大着呢,朱棣肯定得来找我。果然,没一会儿,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跟我来吧。” 道衍嘴角露出一丝笑,心说,属于我的时代来了,我要把这世界搅个天翻地覆!
这世上的人啊,干啥的都有,有种地的农民,做买卖的商人,修修补补的手艺人,他们都是这世上的普通人。可还有些人不安分,选择了读书这条路。从圣人的话到治国的道理,啥书都读。读了这些书,他们就能更明白这世界是咋回事。再加上科举制度,读书就成了当官的重要途径。好多读书人就顺着这路成了皇帝的臣子,帮着皇帝管天下。
这些臣子里,有厉害的成了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看问题比别人准,知道啥时候该出手,能把问题解决得漂亮。咱把这些人叫能臣。这能臣可不光是忠臣、正臣,也包括奸臣,这就是说人的本事,不是说立场。这些人都是精英,还能再分三层。
第一种叫治世之臣。这种人差不多每个朝代都有,他们学的是圣人的话、君子的道理,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把国家大事处理好。皇帝有了这样的臣子,就能开创太平盛世。像唐代的姚崇、宋璟就是代表。这种人不少,他们就像搞建设的。
第二种叫乱世之臣。他们可不是奸臣,是乱臣。他们学的是阴谋诡计、权谋手段,对厚黑学那是门儿清。跟第一种人不一样,他们在社会上混了好些年,啥风浪都见过,知道这世界的黑暗面。这些人的能量大得很,能把好好的一个朝代给折腾没了。安禄山就是代表。这种人不多,他们就是搞破坏的。
第三种叫救世之臣。这可稀罕了,比熊猫还少,有时候上百年才出一个。这些人既有治世之臣的本事,又有乱世之臣的手段。他们既能用孔孟之道治国,又会耍权谋诡计。能让一个衰败的朝代多活些日子。张居正就是代表。这种人少见,他们就是搞维护的。
这道衍啊,就是个典型的乱世之臣。他可不是真和尚,没出家前也读了好多书,经历了不少坎坷,一心想报国,可没地儿要他。他原来叫姚广孝。
姚广孝是长洲(就是现在江苏吴县)人,比朱元璋小七岁,出生在乱世,从小就爱学习,写诗画画都不错。十四岁出家当和尚,法号道衍。他这人交际广,当时的名士杨基、宋濂跟他关系都挺好。可他学的不是流行的程朱理学和治国之道,和尚学这些也没啥用。奇怪的是,他连佛经都不学。更怪的是,他一个和尚,拜了个道士当师傅!这宗教信仰还搞国际主义,真是奇闻。
他那道士师傅叫席应真,也是个怪人。道士不去炼丹修道,专门研究阴阳术数。道衍就跟着他学这些。这阴阳术数历史可久了,内容可杂了,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啥都有。当时的人觉得这是歪门邪道,正派人都不屑一顾。其实啊,阴阳学里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不过学这玩意儿的一般都不是啥好人,好人也不学,科举又不考。但学了这学问的人往往有大志向,想改朝换代。说不好听点,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不过学了这学问也有好处,搞不了阴谋还能摆摊算命混口饭吃。
一个不炼丹的道士,一个不念经的和尚,一门歪门邪道的学问,道衍就在这环境里长成了一个阴谋家。他读了好多书,见过大世面,知道人性的丑恶,掌握了权力斗争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他想干一番大事。关键就在这儿,他结交名士,心里有想法,可没报国的门。科举考的是语文,不考他学的那些课外知识,和平时期他学的也用不上。有本事,用不了,也没地儿用,所以道衍郁闷了好久。
他想,在家闷着也不是个事儿,出去走走吧。和尚旅游,最好的地儿就是寺庙。全国各地的寺庙他都去了不少。到嵩山寺的时候,碰到个改变他一生的人。这人给会算卦的道衍算了一卦,把他以后的命都算准了。这人叫袁珙,跟业余算命的道衍不一样,他就是干这个的,是个相士。相士这职业历史也长,名声大,为啥呢?他们能提前几十年算出一个人的将来,比天气预报还准。名人效应让这职业更神秘了。最有名的就是许劭说曹操是乱世奸雄。
袁珙不认识道衍,可一看见他就吓了一跳,就跟街上算命的似的,追着道衍非要给他算一卦(也不知道收没收钱),还给他个评语:“世上咋有你这样奇怪的和尚!长着一双三角眼,跟生病的老虎似的,你这人就爱杀人,以后肯定能成为刘秉忠那样的人!” 要是现在街上算命的给你这么个评语,你肯定得揍他。可道衍不一样,他可高兴了。三角眼、嗜杀这样的评语都能让他高兴,可见这人多危险。
这刘秉忠是啥人呢?为啥道衍把他当偶像呢?刘秉忠也是个和尚,看看后来的朱重八和道衍,当时和尚这职业可危险,净是不法分子。刘秉忠是元朝人,忽必烈还是亲王的时候,一眼就看中他,让他当谋士,帮忽必烈当了皇帝,立了大功。道衍以他为偶像,想干啥,就不难猜了。
道衍可不是个清心寡欲的人。洪武年间,朱元璋让懂儒术的和尚去礼部考试,道衍抓住这机会去考了,考得咋样不知道,反正没给他官做,他可失望了,又得接着等。终于,洪武十八年,他跟着燕王去了北平,在庆寿寺当了住持。
他要是就老老实实当住持,也就没后来那些事儿了。这和尚啊,不在寺庙念经,整天往王府跑,一年到头就跟朱棣说一件事 —— 造反。从后来的事看,道衍不图官,不爱财,一个不图名不图利的人老说造反,这不是奇怪嘛?他到底想干啥呢?很明显,道衍精神正常,也不是闲得没事干。造反又不是啥好玩的,他为啥这么热衷呢?从他的经历就能找到答案,就俩字 —— 抱负。道衍是个失落的人,学了好多东西,有本事,可就是得不到重用。被朱棣带到北平那年,他都五十了。青春没了,脸上皱纹多了,可心也硬了。等了一回又一回,失望了一次又一次,本来该养老的人,变成了个火药桶,只要有合适的引线和时机,就会爆炸。朱棣就是那引线,这风云际会的时代就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