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第 30 章 ...

  •   芙蓉子接着道:“贾府的十二个戏子也在演绎各人的命运,戏班解散时,蕊官给了宝钗,藕官给了黛玉。藕为荷花结果,又一次把黛玉和水芙蓉联系在一起。

      另外菂官早亡,蕊官代替菂官与藕官行假凤虚凰之事,也是在影射宝黛钗三人事。黛玉死后,宝玉娶宝钗一事。

      菂是莲子之意,又与水芙蓉有关。

      第四十回更有黛玉怜荷叶的场景。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这时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花溆”典出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书中大观园里花溆的景象:

      “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萝薛垂于花溆之上,是宝钗意像,下面“落花浮荡”,就是黛玉。

      作者用水芙蓉形容黛玉,就是取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之意。

      这个与妙玉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正好形成对比。”

      薛宝琴曾说有一个真真国女儿做的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前文说过“女儿”特指忠臣。

      满清统治了全国,朱楼变水国。黛玉投水而死,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水芙蓉,而妙玉却“终陷淖泥中”。

      书中外貌描写中把黛玉比西子,黛玉作《五美吟》第一首就是西施,这首诗第一句“一代倾城逐浪花。”

      黛玉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据载,西施最后是沉江而死的。

      “吴既灭,勾践以西子为亡国尤物,浮西子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鸱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沉西子以报子胥之忠。

      《墨子》曰:“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

      自古至今,以女色亡国者,世皆罪于女,惟西子例外,无人将其比之妹喜、妲己、褒姒之流,是西子之幸。”

      鸱夷就指伍子胥,也就是说吴王夫差为了给伍子胥报仇,把西施沉江了。

      伍子胥是何人,与屈原争夺端午纪念者的人。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来就存在着四种说法: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红楼梦》书中提及西施,西施就是越女,曹娥和屈原都有提及。而这些人全部沉江而死。

      书中第七十五回,是贾珍等人“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杀鸭,好似临潼斗宝的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里的好厨役、好烹调。”

      而“临潼斗宝”这个成语就跟伍子胥有关。

      “临潼斗宝”说的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争夺霸主地位,秦穆公为了威震其他诸侯国,采纳谋士的建议,邀请十七国诸侯王到临潼开展览会,各国把自己的国宝拿来展览,评出最佳传国之宝。楚国大夫伍子胥明白秦穆公的用意,在会上举鼎示威,制服秦穆公的故事。

      作者这里将贾珍比伍子胥,显然他不喜欢伍子胥,因为伍子胥原来和屈原一样是楚国人,父亲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因此逃至吴国,投靠公子光门下,策划刺杀吴王僚。……

      后来伍子胥就一直效忠吴国。吴王夫差采纳太宰伯嚭放回勾践的建议,伍子胥当面反对吴王的做法,但是没有被采纳。伍子胥又规劝吴王不要攻打齐国,因夫差取得艾陵之战的胜利,而渐渐被吴王疏远。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尽,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

      相比较于伍子胥,显然作者更欣赏西施和屈原这样矢志不渝之人。

      书中种种意像均显示黛玉投水而亡的结局。

      黛玉问:“那么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又作何解释呢?”

      芙蓉子道:“其实这位列第一的判词和图画是明亡的意像。

      首先要明白,玉带是明朝官服服制,而到了清朝被废止。

      从隋唐起,玉带就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后来一直沿用下来,到了明朝,对玉带板的使用标准,比之前历代有更加明确和细致的规定。

      据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记载,官员使用的一副标准革带由20块带板组成,包括8块长方形、4块长条形、2块圭形和6块桃形。这些带板必须按照规定的顺序排列而成。

      到了清代,朝代的更迭也使得官服制度有了新的变化。清廷废除了前朝的官方玉带使用制度。

      金簪也一样,明代帝王官员的冕冠,会用金簪固定。

      到了清朝剃发易服,自然也不用了。

      图画中四株枯木,而非两株,双木为林,这里是四株,指撑起明朝这座大厦的擎天柱已经枯死,代表明朝官服体制的玉带挂在枯木上,指崇祯为首,和追随他殉国的那些官员。

      金簪雪里埋,雪指大清,金簪埋进雪里,指降清的官员。

      一幅画就是亡国的大明朝意像。

      这个玉带不指黛玉,金簪也不指宝钗,如果指宝钗,那就应该是金钗雪里埋了。

      作者只是把亡明隐藏在了钗黛的判词里。

      黛玉是画里的四株枯木里的两株,宝钗代表那一堆雪。

      崇祯是作者的君父,在书中不会影射在任何人身上,只体现在这幅画,和宝玉院子里的女儿棠上。

      挂在枯木上的玉带,影射肱骨之臣没了,崇祯也吊死在煤山,大明亡了。

      宝玉院里的女儿棠:

      “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众人赞道:“好花,好花!从来也见过许多海棠,那里有这样妙的。””

      西府海棠并没有垂下的翠缕,就算垂丝海棠,垂下的花梗也是红褐色的,也不会丝垂翠缕。

      “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就是以发覆面,上吊自尽的崇祯。

      据《明史庄烈帝》中记载:崇祯在死前,在衣襟上写:“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计六奇《明孝北略》卷二十说崇祯吊死在海棠树下,当时崇祯在大家都没注意的情况下,手携王承恩,进入了内苑,上登万岁山之寿皇亭。“亭新成,先帝为阅内操特建者…遂自尽于亭下海棠树下,太监王承恩对面自缢。”

      所以书中为崇祯杜撰出一个“女儿棠”。贾政说:“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云彼国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

      女儿就是未嫁之人,即没有投清的人,崇祯为这些人之首,所以以“女儿棠”来比喻他。

      书中有一个清客提出匾额:“‘崇光泛彩’方妙。”

      贾政与众人都道:“好个‘崇光泛彩’!”

      宝玉也道:“妙极。”又叹:“只是可惜了。”

      后宝玉又说出可惜的原因:“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

      明白指出这句“崇光泛彩”指海棠。占了崇祯的崇字,暗示女儿棠即为崇祯。宝玉言妙极,但是可惜不能用,因为太露了。

      崇光一词出自苏轼的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史湘云的花签也是海棠,花签上的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同样出自此诗。

      但是此海棠并非彼海棠。黛玉讽刺应该把“夜深”改为“石凉”,与钱益谦“水太凉”故事同意。

      洪承畴刚被抓时,对派去劝降的人破口大骂。皇太极派投降的汉臣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同样坚不受降。但谈话之间,屋梁上忽然落下一块灰尘,恰好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他一边跟范文程谈话,一边数次拂去灰尘。

      范文程看在眼里,于是不动声色地向他告辞,随即向皇太极汇报说:“洪承畴不想死。”

      皇太极向范文程询问原因,后者解释道:“洪承畴在跟微臣谈天时,频频拂拭落在衣服上的灰尘,绝非一心求死之人应有的表现。”皇太极听后,连连称是。

      洪承畴正好在五月初五日正式受降,这也是作者要写屈原的原因。端午节屈原为报国投水而死,而洪承畴却带着祖大寿正式投降清朝。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0章 第 30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