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扭曲的镜子 ...

  •   魏书钧导演的电影《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早期先锋派同名小说,以影像的方式做了一个主角和观众共同沉浸的梦,里面有多组对应的意象,如河面和镜子、马哲和疯子、河边与边缘等,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探究这些有趣的镜像双生关系。

      河面近似于镜子,但只是近似,由于有各种无法预计的干扰,它照出来的一切皆是荒诞,但它反映出来的仍然是那个现实。正如余华所认为的艺术并没有高于生活,命运就如河面的镜像那么荒诞又真实。

      一.河面和镜子

      (一)哪一个才是真相
      河面和镜子都可以反映河边或是镜前的事物,但它们又有着极大的差异。
      平滑的镜子似乎反射出冷静客观的理性,而始终流动的河面映照出荒诞扭曲的现实。但马哲在镜子里破碎、看到幻象,众人在河边露出深埋心底的秘密。

      镜子能照出人的面孔,但需要被看见才意味着照到,而人的眼睛会被自己的脑子欺骗,镜子里出现的是镜像而不是真实。
      当如教堂里三联画展开的镜子在马哲面前时,至少四个马哲同时存在在这个房间里,他被撕扯开了在精神上分裂了;许亮总是伴随镜子出现,他生理上是男性但他心理上更偏向女性,所以他在镜子里看到的是割裂的自己。

      而流动无止息的河面记录下河边发生的所有,幺四婆婆的受虐癖,王宏和钱玲的不伦之恋,许亮的异装癖,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命运,凝视着河边这些错误的人和事。
      但河面的镜像无法被捕捉,就如理性无处寻找,真相映照在河面,却扭曲令人难以置信。

      (二)河面下和镜子里
      生命诞生于海洋,人在羊水中出生,河面之下是神秘的莫测的,人们对于河面之下会有诸多猜测,但抓不住那个影子。
      像妻子白洁产检时能看见胎儿的影子,知道了孩子有智力障碍概率是百分之十,但在孩子离开羊水之前永远无法确定孩子是否真的患病。
      河面下是神秘的真实。

      在心理学的角度看来,爱照镜子的人更为自恋,从少年那喀索斯开始男性就比女性更容易陷入自恋,人通过镜子看到自己,认识自己。
      但镜子是单面的,背面是涂层,人不可能在镜子里,那看到的镜子里的景象就是客体,所以在镜子前的人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镜子里是真实的虚幻。

      二.马哲和疯子

      一个笃信理性的警察追捕一个疯子嫌疑人,警察找不到逻辑,怀疑所见的真实性,在认知崩溃后疯了。在这样一个故事里,疯子是正常的,因为疯子本来就没有逻辑,所以只顾“闷头办案”的警察被命运愚弄了,理性崩溃了便异化成为了疯子。

      (一)两条渐近线的交叉又分离
      在所有警察对疯子的不配合束手无策时,只有马哲俯下身模仿疯子的举动,把衣服放在河面,从平视的角度靠近疯子理解疯子,给了疯子食物。
      随着案件的不断发展,马哲与疯子逐渐接近,在破庙里马哲开枪射到的壁画是钟馗捉鬼,这昭告着马哲已经成了钟馗——鬼,马哲和疯子成为了同类人。

      衣服可以代表人,在李安导演的电影《断背山》的结尾,我们看见杰克的衬衣改在恩尼斯的衬衣上,表达了杰克对恩尼斯的保护。
      无独有偶,在《河边的错误》中亦是如此,皮夹克是马哲的象征,病号服是疯子的表征。

      当一身病号服的疯子穿上马哲的皮夹克,马哲从河里走上岸,用石头砸死了疯子,他们似乎终于从镜像的双生合二为一;
      而疯子倒在河边,又像一开始那件漂浮但不断承受石头的衣服,命运仍在继续嘲弄世人。

      (二)没有答案,不如发疯
      “疯了”是一个是通俗化的说法,并不是科学的精准的定义,也就是说三人成虎,当所有人说你疯了,你就真的疯了,绞刑架上的女巫和阁楼上的疯女人他们呼号如叹息,你永远无法自证。

      疯子也许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疯,只是迟钝,所以不在乎孩子投向他的石头,这时他外显的就是温顺,但他已经被称为疯子。
      之后在幺四婆婆的影响下,他认为虐待是会带来快感的,没有道德和法律规训的他开始了河边无差别的杀戮。
      因为没有逻辑,所以正常人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他是疯子。

      疯子还活着吗,马哲有没有在云南立过三等功,孩子有没有智力发育问题,河边的错误到底指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像浓雾包裹着马哲和观众。
      将理性奉为圭臬的马哲找不到答案,唯物主义失去了意义,他陷入迷茫。

      外界和家庭接连不断的压力接踵而至,局长执着于功利,要求尽快结案;马哲救下的许亮因为秘密暴露,选择戴着大波浪的长发从影院楼顶坠下;妻子想要留下这个很有可能患病的孩子。
      他在追求真相的路途上揭开了别人的伤疤,间接导致了死亡,这背离了他办案的初衷,打破了他的坚持与认知。
      所以他疯了,没有答案,不如发疯。

      导演邀请观众一起在迷雾中探寻,通过影片给出的意象和碎片,拼起、完成这个发生在河边的错误。
      导演通过马哲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荒诞、命运的无常,不要试图去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请在这场湿冷的大雨里,放纵意识和心理随河水静静流动,享受思考的乐趣,如果迷茫也无妨,只要你还在思考,发疯,和疯子,和马哲一起发疯。

      三.河边和边缘

      (一)边缘和中心
      河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河的边界也是岸的边界,人生活在岸上,中心是城市是社会,那么相对而言,河边也是社会的边界,走到这荒芜的河边的人也是社会边缘人物。

      和善的幺四婆婆有受虐癖,诗人王宏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曾被判流氓罪的许亮穿上女装,马哲同样是边缘人物,认真办案的他与好大喜功的警局格格不入,一身落拓的皮夹克在整齐的警服间突兀,于是他被排挤,去了电影院办公。
      他们在荒芜的河边徘徊,河水悄悄记录下一切,又溜走,混入江海。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浪潮里,大波浪卷发悄悄兴盛,电影渐渐消亡,影片使用的16毫米胶卷粗粝而真实地还原那个激荡的年代。

      在浪潮里涌出了眼花缭乱的新事物、新观念,有的成为了潮流又被默默抛弃,有的被清扫去了角落,出现在河边的这些人,他们无法被主流的社会观念接受,他们没能获得理解,那么他们就成了边缘。

      (二)压抑的欲望
      幺四婆婆让疯子鞭笞她,她通过□□的痛苦来获得性快感;许亮在河边穿上红色波点裙子,戴上大波浪的假发成为一个女人;马哲开的是红色的轿车,执着地寻找那个记忆里的三等功。
      红色是欲望的象征,但出现在阴郁潮湿的小镇,这如野火一样欲望被扼杀了。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否能被接受却是社会来断定的。社会接受了,认可了,那就有可能成为主流,裹挟更多人成为浪潮;社会否定了,人们就斥之为洪水猛兽,要用石头砸死它。

      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就受到社会的规训,当发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欲望时,也许第一反应是表达,然后大概率被呵斥,从此小心翼翼地掩盖,浓重的羞耻感封住了他们的口舌,讳疾忌医,压抑下欲望,但欲望也是生命力的一部分,哪怕被踢到了边缘,它也在中心种下了种子,它在压抑中萌芽、畸形、膨胀。

      最后酿成了河边的错误,哀叹边缘的悲伤。

      四.马哲和观众

      在惯常的类型片里,观众期待看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但这是一部艺术电影,它本就改编自先锋派的小说——一篇仿侦探小说,导演并不想拍一部犯罪悬疑篇,而是进行了一场存在主义的实验,完成了一场真相的消解。

      马哲执着于真相,但线索很明显,证据很完整,真相就是疯子杀人。
      他在一次次走访案件相关人员中,更多的是展现了幺四婆婆、钱玲、王宏、许亮,甚至是自己幽暗曲折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挣扎与欲望,擘画这个混沌的暗流涌动的时代,关注人物内心情感的流动。

      观众又被这部电影表面的侦探犯罪所迷惑,执着于看懂这个故事,做出自己的推断,交流对方的心得。
      这又像一场游戏,将各种符号有机组合,百无禁忌地拼出自己的结果。

      观众进入电影与马哲一同创作了自己理解的《河边的错误》,给出了新的解释,造就一千个马哲和疯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