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  第十二章 新闻技术与新闻 行业技术改造 ...

  •   第一节新闻技术
      (一)新闻技术、信息技术
      新闻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新闻业内部各种传播媒介、各个新闻单位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手段的竞争。只有以最先进的新闻技术手段武装起来的新闻单位,才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把握。
      新闻是一种被加工成适宜于进行大众传播的形态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新闻技术是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具有适宜于进行大众传播的形态的各类新闻产品并向受众提供新闻信息传播服务的整个作业过程赖以实现的技术基础、设备及其应用的总和,是为新闻行业服务的一整套技术体系。早期的新闻技术体系只包括报纸印刷技术和新闻传递技术两个分支;现代的新闻技术体系已发展成为包括印刷出版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新闻通信技术、网络多媒体传播技术等分支,遍及新闻采编、图片处理、音像制作、新闻资料数据库等各项新闻业务的专门技术体系。犹如新闻产品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样,新闻技术也是整个社会生产技术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闻技术基本上是一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的产生、检测、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识别、提取、复制、利用的技术。新闻技术则是针对具有相对特定性质的新闻信息实施上述各类操作的技术。信息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主导技术。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一个开展得最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领域。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性技术。这些技术领域中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作用于信息技术,使现代信息技术呈现出崭新面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是材料革命(material revolution:MR)、能量革命(energy revo lution:ER)和信息革命(information revolution:IR)的总和。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技术是信息技术及其支持性技术的基础技术,而信息技术则是最富时代象征性意义的前卫技术。信息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新兴技术是“3C”技术,即传感(collection)技术、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和电脑(computer)技术。通信技术与电脑技术的结合,正在从根本上提升新闻技术的水平,并导致新闻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新闻行业的技术改造正是在信息技术革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方兴未艾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二)新闻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发展的历史过程回顾
      作为信息革命组成部分的当代新闻技术革命,或者说当代新闻行业的技术改造,是新闻技术历史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继续。为了说明新闻事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新闻技术改造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新闻技术的基本知识,并回顾一下新闻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
      1.报业印刷技术
      报纸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传播媒体,印刷技术是报业的核心技术。所谓印刷,实际上包括“印”与“刷”两大部分。“印”指印版的制作,“刷”指油墨的传递。“印”的技术,关键是区别“印纹”与“非印纹”。“印纹”是可表达信息内容的文字或图像,“非印纹”则是印刷物平面上印纹以外的空白。“刷”的技术,关键是使油墨或其他着色涂料通过机械设备,在纸张或其他接受物表面上重复地再现各种黑白或彩色的印纹。
      印刷技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唐代贞观年间(公元7世纪),中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到宋代庆历年间(公元11世纪),又发明了胶泥活字版印刷技术。13世纪、蒙古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中国印刷术在蒙古人的征服活动所促成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高潮中传入欧洲。中国印刷术在欧洲,经过荷兰人科斯特尔和法国人谷腾堡等人的改良,演变成金属活字版印剧技术,这是近代印刷术的开端,时当15世纪中叶。
      谷腾堡的金属活字采用铅合金铸成,由铅活字排成的印版,印纹部分高出非印纹部分,被称为“凸版”。从谷腾堡时代开始,印刷生产就与“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逐步改良,到18世纪以后,基本定型的“铅印”的传统工艺流程是:熔化铅锭,铸制铅字;拣选铅字、拼合成铅版;在铅版上压制纸型:根据纸型浇注整块铅版;整块铅版上机印刷,制作出印刷物。压制纸型后被拆散的铅活字,废弃不用的整块铅版,都重新熔铸成铅锭,供下一生产周期中铸制铅字、浇铸铅版使用。铅合金的熔铸温度高达400℃到500℃,因此,这一传统凸版印刷工艺被称为“热排铅印".
      铸字、浇版的生产现场会产生铅烟雾,排字、拼版、印刷的生产现场免不了铅粉尘。铅烟雾、铅粉尘污染了印刷工厂的环境,给印刷工人的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导致神经、血液、消化系统及脏器的“铅中毒”。如何使印刷行业的生产工人免于“铅中毒”职业病的伤害,是近5个世纪来,印刷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谷腾堡时代的印刷机是一种脱胎于酿酒业使用的葡萄压榨机的木制机械。1807年,英国工程师斯坦厄普制成了第一台金属印刷机,把印刷生产的工效提高到每小时印200页。德国人柯尼希是第一个将蒸汽动力应用于印刷机上的工程师。1814年,他为泰晤士报社安装了一台双汽缸印刷机,使《泰晤士报》的印刷速度一下提高了 4倍多、达到每小时印1100份的水平。1867年,美国人布洛克研制成功双面轮转印刷机,把报纸印刷速度提高到每小时15000份。在20世纪,报纸印刷生产普遍使用高速铅印轮转机。这种印报机由供纸、印刷、折叠三个系统组成。印刷速度高达每小时36000对开张,最高可达每小时8万对开张,还可将报纸折叠成8开大小从出报口排列输出。
      在凸版印刷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平版印刷技术也开始出现,并取得长足的进步。
      平版印刷所使用的印版,印纹部分与非印纹部分几乎处于同一高度上,因而得名。在制作平版印版时,印纹部分具有抗水亲油的性质,而非印纹部分则具有抗油亲水的性质。最早的平版印刷技术是石印技术,是因戈尔施塔特(今法国巴伐利亚)的乐谱镌版工人泽内费尔德于1796年发明的。1904年,俄裔美国人鲁贝尔将平版直接传递油墨到纸张上的平版印刷技术改良为平版上的油墨经过胶皮布间接转递到纸张上的新一代平版印刷技术,此后,平版印刷技术又被称为“胶印”技术。
      在石印技术阶段,印版是用脂肪性油墨将图文绘制在石版上形成印纹部分而制作出来的。在胶印技术阶段,采用金属薄片为版基,通过感光照相在其上形成印纹部分而制作出印版。这种印刷技术,与铅作业完全脱离了关系,为使印刷行业的生产工人免于“铅中毒”职业病的伤害,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相对于铅印的“热排”,胶印印版的制作过程被称为“冷排”。
      1914年,胶印轮转机试制成功。1921年,德国生产出第一台卷筒纸双面胶印机。在胶印机上,水胶胶辊首先将含酸的水溶液涂布在安装于印版滚筒上的印版表面上;然后,墨辊在印版表面上剧墨;印版印纹部分沾上的油墨在印版滚筒与橡胶滚筒对滚时传递到后者的表面上;橡胶滚筒上与印纹相对应的油墨又在橡胶滚筒与压印滚筒对滚时传递到在两对滚滚筒之间前进的卷筒纸表面上,完成油墨在接受表面上的刷布过程。现代高速卷筒纸胶印机的运转速度比铅印轮转机更快,可达每小时30万转。胶印印报不但能彻底消除“铅烟雾”与“铅粉尘”的毒害,而且能大大提高报纸生产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报纸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正因为如此,以“冷排胶印”代替“热排铅印”是20世纪中期以后,报业印刷技术改造的方向。
      2.广播电视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是综合运用电子技术、电信技术、无线电技术和空间技术的成果,通过电磁波或导线,向受众传播声音、图像或音像综合形态的节目的技术。
      通过电磁波或导线向受众传播声音形态节目的技术称为广播技术。1904年美国人弗莱明发明二极管,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三极管。这两项发明对广播的诞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极管是电子振荡器的关键器件。电子振荡器可连续产生振幅与频率可控制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经调制后,可作为声音信号的负载物,将声音信号传送出去。二极管具有检波、整流功能,三极管具有放大功能。二极管、三极管是检测、接收电磁波信号,并将声音信号分离出来的收音装置的关键器件。三极管发明的第二年,德·福雷斯特就在纽约进行了广播音乐和话语的实验。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一一KDKA广播电台在美国匹兹堡市开播,标志着广播这一新的大众传播媒介跻身于新闻传播界,从而结束了报业在新闻传播行业延续300年之久的一统天下的历史。
      通过电磁波或导线向受众传播图像或音像综合形态节目的技术称为电视技术。电视技术是从单纯传送图像的技术起步发展的。早在1884年,德国人尼普科就发明了机械圆盘扫描方式的图像分析机,可相隔一定距离进行图像传送。1911年,俄国人鲍里斯·罗西用显像管传送图像成功。1923年,美国人詹金斯和英国人贝尔德分别试制成功电视的无线电机械部分。同年,美国人兹沃伊金取得光电显像管的专利权。
      在上述技术的基础上,1927年,贝尔公司进行了从华盛顿向纽约通过有线网络传送电视节目的试验。1936年,英国从伦敦附近的亚历山大宫正式播出电视节目。1941年,美国建立了美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全国广播公司的纽约WNBT电视台。
      广播和电视,在节目的播放和接收上有很多技术上相通的地方,所以通常将广播技术与电视技术连称为广播电视技术。狭义的广播仪指声音广播,广义的广播则于声音广播之外还包含电视广播,所以广播电视技术又可简称为广播技术。在本书中,为了叙述的清晰起见,凡兼指声音广播技术与电视广播技术的时候,均用一广播电视技术”的提法,凡专指电视广播技术时,使用“电视技术”的提法。
      如果说,在诞生之初,广播电视技术主要是播出与接收两个环节上的技术,那么,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技术已是一个具备复杂的多环节系统的自成体系的专门技术。与节目编采制作环节相对应的,有各种节目制作技术;与节目申联播出环节相对应的,有各种广播电视信号传送技术;与节目发射分配环节相对应的,有广播电视发射技术;与受众接收环节相对应的,有各种广播电视接收装置的生产制造技术。
      广播电台的节目编采制作人员要按节目编排的要求进行采编、录音、复制、剪辑,制作出可供播出使用的,或可作为资料保存的节目录音磁带。录音室、剪辑室是制作广播节目的工场,配备有传声器、调音台、录音机及监听、监测、音质加工等装置。
      电视台制作节目,一般要经过演播室录像和中心机房后期制作两个阶段。电视演播室是专门用于室内制作节目的一种综合性技术设施,配备有灯光照明系统(包括灯具和自动调光布光系统)、空气调节系统、摄像机、录像机、传声器及视频、音响处理设备等装置,摄像机转换成的图像信号、传声器转换成的音频信号都送人录像机,记录在录像磁带上。演播室摄录的录像带、现场采录的录像带,都要经过编辑组合、制作“片头”和“片尾”、叠加字幕、配画外音等处理,以达到播出要求,这一过程称为后期制作。后期制作的工场是中心机房,配备有视频切换机、视频特技发生器、录像机、字幕机、编辑控制器、监视器、同步机、视频信号分配器、音响设备等装置。
      电台、电视台除自己制作节目外,还可以将国内、国外其他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电影制片厂、唱片公司、音像制品公司、音像出版公司的节目磁带、影片,经过通信卫星或微波接力线路传送的节目信号用于节目串联播出。因此,从广义上来说,上述机构的节目制作技术也可纳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体系。
      广播节目串联播出环节紧随广播节目编采制作环节之后,指的是按照节目运行表的顺序,依次将各个广播节目信号由节目播出机房或广播现场输出,并调整、放大,以便通过电缆和微波线路传送到广播发射台的过程。中国的广播节目80%以上采取录播方式,即节目磁带在放音室里通过放音设备放音,再经过节目控制室送到电缆终端室和微波机房向发射台传送。现场实况播出节目和多数新闻节目则采取直播方式、即播音员播音由传声器转换成的电信号以及现场音响素材信号直接由节目控制室分配、选择、放大后送到电缆终端室和微波机房向发射台传送。还有一种节目播出方式叫转播,即在控制室中对所接收到的其他台的节目信号(经由无线传输或电缆传输送达)加以处理送到本台电缆终端室和微波机房向本台发射台传送。放音室和节目控制室均属播出机房,配备有播出调音台、监听机、音机、放音机、电唱机以及通话、计时、控制设备等装置。
      电视节目串联播出环节紧随电视节目编采环节之后,指的是按照节目运行表的顺序,依次将各个电视节目信号由节目播出机房或电视直播现场输出,并调整、放大,以便通过电缆和微波线路传送到电视发射台的过程。与广播节目的播出情况类似,电视节目的播出也有录播、直播、转播等方式。电视台的播出机房配备有视频、音频、脉冲、控制、电源、通话、空调等装置系统,其中视频、音响两系统又各由信号源、混合器、分配器等三部分组成。采用现场直播方式播出节目时,要使用电视转播车。电视转播车配备有摄像机、录像机、监视器、音响装置、视频切换器、微波发射设备等装置。切换器的输出信号经发射设备调制后,发射到电视台的微波接收设备,经解调后进入电视台的播出机房。
      广播电视节目的串联播出环节的紧后环节是节目传送环节。从播出机房到发射台,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传送可经由电缆线路、光缆线路、微波接力线路乃至卫星通信线路进行,有关知识将在“新闻通信技术”部分加以说明。
      所谓发射,指的是将广播电视信号调制在特定频率的载波上,通过发射机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送到空中,以供广播电视接收装置接收。载波的振荡频率随节目信号变化的调制方式称为“调频”。载波的振幅随节目信号变化的调制方式称为“调幅”。发射广播电视信号所能使用的无线电载波频率范围被称为“广播波段”。调幅声音广播使用中波波段和短波波段;调频声音广播使用部分特定的米波波段;电视广播使用米波波段和分米波波段。电台、电视台一次发射的节目信号所能传送到的受众的地理范围总是有限的。一个电台、电视台要扩大节目信号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又得再次依靠电缆线路、光缆线路、微波接力线路乃至卫星通信线路传送节目信号,进行接力发射。
      广播电视技术所涉及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受众接收环节。受众接收广播电视节目主要使用的接收装置是收音机、电视机,还可配合使用录音机、录像机,有时还要使用接收天线。这些装置的有关技术,虽然与电台、电视台的传播业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是广义的广播电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的接收技术与节目制作、播出、传送、发射等方面的技术相互影响、成龙配套,共同为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得以完成提供物质手段。
      如果我们不是从各个环节上分别考察,而是从决定传播过程整体面貌的技术体制着眼,那么,自诞生以后,广播技术的重大进步在于调频广播的推广,而电视技术的重大进步在于彩色电视的普及。
      与调幅的中、短波广播相比,调频的米波广播的优点在于:声音保真度好、抗干扰能力强;在同样的频段宽度中,能容纳更多的发射机;在同样的发射机功率下,能传送更远(与中波广播相比)的距离;且较容易实现立体声广播。我国早在1959年就试制出第一部调频广播发射机;到70年代末,全国基本建成以节目传送为主的调频广播网;80年代中期以后,调频广播成为对国内听众覆盖的主要广播方式。
      彩色电视是摄制、传送、接收彩色图像的电视技术。电视图像由黑白转变为彩色,大大提高了图像的通真程度和表现能力。彩色电视与黑白电视是兼容的。所谓兼容,指的是两者在扫描方式、每帧行数、行帧、场帧、帧频、视频带宽、频道宽度、图像和伴音载频差及调制方式等方面一致,用彩色电视机可接收到电视台发射的黑白电视节目(显示的是黑白图像),用黑白电视机可接收到电视台发射的彩色电视节目(显示的也是黑白图像)。兼容制彩色电视根据色度信号的不同编码方法,分为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一 NTSC制、SECAM制、PAL制。我国采用的是PAL制,每帧扫描625行,每秒25帧。1958年,我国开始建台播送黑白电视节目。1977年,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全部改为彩色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由黑白向彩色全面转变的实现。
      3.新闻通信技术
      新闻通信技术指用电信号、光信号传送新闻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的技术。
      1844年3月24日,美国人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议事厅发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电报技术一经发明,立即被用来传送新闻,从而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新闻通信技术。
      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是有线电报。半个世纪以后,无线电报技术也被发明出来。1902年,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信号传送:从英国发出的莫尔斯信号S(…),在北美州英属纽芬兰被收到。这是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的起点。
      莫尔斯电报通信要借助电码符号,是一种非实时的单向视觉符号型通信。1876年,美国人贝尔取得了电话机的发明专利。电话通信是一种实时的双向听觉符号型通信,较之电报,更具人性化的人际交流特色。与电报一样,电话也有一个由有线向无线发展的过程。无线电话即移动电话,使实时双向的电话通信进一步由在固定点间实现发展为在移动点间实现,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类通信的自由度。移动电话技术是在无线电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汽车电话系统就在美国开始投人应用;70年代,又出现了以“大哥大”为代表的蜂窝电话系统。
      在世界范围内,电话通信量占通信量的80%左右。电话通信的普及,促进了通信网的建设。通信网并非仅限于电话网,但电话网是通信网的基础与主干。通信网有三要素: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
      终端设备的作用是将通信讯息内容转换为电信号、光信号。电话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终端设备。其他终端设备,将在本章以后的相应部分中予以介绍。
      传输设备的作用是实现信号在空间的传递输送。传输系统可分为两类:中继传输系统与用户传输系统,中继传输系统实现信号在空间长距离的传递输送,主要传输媒介是电缆、光缆。无线方式的中继传输媒介则是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用户传输系统实现信号由中继传输线路向用户终端设备的传递输送,主要传输媒介是双绞线、电缆。
      交换设备的作用是实现网上终端设备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通信连接。交换系统是通信网的中枢,它把终端设备和传输设备提供的两点间的通信可能性转化为直接现实性的网上通信。
      通信技术的发展见之于传输系统,是新的传输媒介的使用。就无线通信而言,传输媒介由中长波、短波、超短波向微波发展。微波指的是频率从300MHz到3 000GHz的无线电波。微波的波段频率范围宽,是中长波、短波、超短波等波段频率范围总和的1000倍,因此可容纳极多的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类信号。微波沿直线在空中传播,传播距离较短;前者使微波通信保密性较好,后者作为一个问题,可通过“接力”方式,每隔50公里到60公里设立一个中继站,逐站转发来解决。如果使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则被称为卫星通信。作为中继站的人造卫星一般是同步静止通信卫星。一颗同步卫星就可以覆盖三分之一的地球表面,能实现相隔1.8万公里的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通信;而这两个地面站间如果采取微波中继的方式进行通信,得在它们中间建设三百多个中继站。一颗同步卫星的通信容量可供传送几万路双向电话和十多路彩色电视。在地球的任何偏远角落,在任何险恶的地形条件下,都可通过建设卫星通信地面站,使用通信卫星实现与外部世界的通信。就有线通信而言,传输媒介的革命表现为光缆的使用。光缆是以光导纤维为芯线的传输缆线。光导纤维是由石英材料拉制而成的。通信系统上使用的光导纤维芯线的直径为5-100pm。以光纤(即光导纤维)作为传输媒介,传送光载信息的通信方式,被称为“光纤通信”。光纤通信的特点是通信容量特别大,一根光纤可传送上万路电话。此外,光纤通信还具有传输损耗低、不易受电磁干扰、保密性强、制造材料易得、重量轻等诸多优点。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并称为当代信息传输的三大支柱。
      通信技术的发展见之于终端设备,是各种新的装置的使用。扬声器、电视机用作终端设备,导致广播、电视的新样式一一有线广播、有线电视的产生。传真机用作终端设备,使电话网有了一个十分成功的增值业务。电脑用作终端设备,更使通信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这里,我们仅对新闻通信中经常使用的传真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有关有线电视、电脑网络等等的发展,我们将在本章以后的相关部分再作说明。
      早在1842年,英国人贝恩就发明了有线传真装置。1902年,无线电光电传真装置研制成功。20世纪70年代以后,按照传真技术的发展顺序,前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将文件传真机划分为G1、G2、G3、G4四类。这四类传真机传送一页A4幅面(210mmx296mm)文件所需的时间分别是6分钟、3分钟、1分钟、3秒钟。G1类传真机已趋于淘汰,G2类传真机的使用正在萎缩,G3类传真机则占主导地位。传真技术给新闻单位提供了取代电码电报通信的技术手段。此前,在莫尔斯电报与文件传真机之间,新闻通信曾使用过电传通信、海尔通信、模写通信等手段。电传通信只适用于拼音文字,在中国未被应用。1955年,新华通讯社开始用海尔通信方式传送新闻电报码;第二年,新华通讯社又正式采用模写方式作国内新闻通信,直接用汉字向国内各报社发布新闻。
      第二节新闻行业技术改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在报业的推行,随着电台、电视台等国家机关直属的事业单位对组织收人工作的日益重视,中国新闻单位对搞好经营管理倾注了越来越多的热情和精力。技术装备是新闻单位履行自身社会功能的物质基础和操作手段,技术改造是新闻单位取得经营活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被列为新闻事业管理的重要课题。在对新闻技术有了基本知识性的了解以后,我们要进而了解我国的新闻单位近年来在原有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大搞技术改造,使我国新闻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到新的阶段的基本情况,为我们参与新闻单位的技术改造、技术管理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一)报业技术改造
      报业技术已全面完成了由热排铅印到冷排胶印的改造任务,现正普遍着手建设综合处理新闻业务的电脑网络。
      1、从热排铅印到冷排胶印
      实行从热排铅印到冷排胶印的印刷技术改造的关键是解决“冷排”问题。冷排实际上是“照排”,即运用照相工艺在可感光的版基上排版,完成印版制作。实现冷排的技术装备-照排机,经历了四代机型的变换过程。1946年,美国英特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代手动照排机,输入速度只有20字符/秒。1951年,美国福顿公司研制成功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输人速度提高到100字符/秒。1965年,德国海尔公司研制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输人速度达1 500字符/秒。1976年,英国蒙纳公司推出第四代激光照排机,输入速度为每分钟15000行。从第三代机型开始,排版原理已不限于“照相”,但“照排”的名称依然沿用下来。照排技术的不断进步,终于使自己赢得了在全世界印刷行业中全面取铅排而代之的资格。
      早在1967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就以“再一次刷新谷腾堡以来的印刷史”的雄心,制定了实现自动冷排作业的ANNECS(Auto- mates Nikkei Newspaper Editing & Composing System,报纸自动编辑排字系统)计划。ANNECS计划的关键技术是电脑排版软件,由报社委托美国BM公司的研究开发部门一联邦系统事业部(FSD)负责开发。FSD曾承担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研究开发任务,接手ANNECS的研究开发任务后,深感其难度之大,比阿波罗计划有过之而无不及。FSD组织了250人的研制队伍,耗资数十亿,历时三年,才完成委托研究任务。1971年12月26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了“电脑新闻开发成功”的消息,当天的《日本经济新闻》有两个版是电脑排版印制的。又用了6年时间,《日本经济新闻》实现了制版作业的完全“冷”化。
      在《日本经济新闻》还没有完全实现制版作业冷化的时候,1974年8月,中国就启动了“748”工程。“748”工程是“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的代号,分为汉字情报检索、汉字通信和汉字精密照排三个子项目。在十多年时间内,在“748”工程中锻炼成长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推出不断改进的六种激光照排机型,奠定了中国报纸制版完全冷化的技术基础。1979年推出的华光I型激光照排机是原理性样机。1983年推出的华光Ⅱ型激光照排机是中间试验机,1984年初在新华社进行中试。1986年推出的华光Ⅲ型激光照排机达到可投入实用的水平。第二年,该型照排机在经济日报社印刷厂成功照排出4开大报《中国机电报》的印版。第三年,《经济日报》使用该型照排机实现激光照排、整页输出。1988年,还推出了华光IV型激光照排机,技术更臻成熟,迅速得到推广。1989年以后,国内形成华光、方正两大系列激光照排机型竞争的态势。1990年,华光V型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统问世。1993年,华光VI型和方正93型激光照排系统问世,技术水平均处于当时的国际领先地位。到1995年,即“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我国90%的各级报社均使用了激光照排的冷制版技术。在这十多年时间内,北京人民机器厂推出了具有先进水平的国产卷筒纸胶印机,国内各大报社还分别从国外进口了一批国际最高技术水平的卷筒纸胶印机,除印刷自己报社出版的各种报纸外,还可代印社外的其他报纸。我们可以说,到1995年,报纸印刷技术已实现了全行业的由热排铅印到冷排胶印的改造。
      激光照排技术还在继续前进。1995年底,北京大学研制成功电脑直接制版系统,这是一种可以称为第五代激光照排机的全新激光照排装置。使用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照排以后要冲洗胶片,再转到PS版上制出印版。使用第五代激光照排机,可直接在PS版上扫描制出印版。
      冷排胶印可减少人员、场地、电力的消耗,加快印报速度,为报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电脑制版,还大大提高了报纸版面的制作质量:行直、线正;字体字型繁多,且可随意进行阴阳、正斜的变化;图片层次分明、形象清晰;底纹、花边、套色、彩印等艺术表现手段丰富;除了更好地表达新闻信息外,还可以更好地表现商品,提高广告诉求效果。尤其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冷排胶印的技术改造把电脑引入丁报社,为报社实现新闻业务的电脑综合处理,乃至将来向全新的综合信息服务媒体转化打下了基础。
      2、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建设
      报社通过印刷技术改造引人了电脑,从此便在应用电脑于报社的新闻业务工作,乃至全面的经营管理工作的道路上以不可遏止的势头向前推进。于是,报业的技术改造进入了建设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新阶段。
      所谓报社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实际上是报社内部的一个电脑网络,用来处理报社的新闻业务工作和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它是实现报社编辑出版、经营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型高技术集成环境。
      报社印刷技术改造的成果-激光照排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被纳入报社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可被称为“印刷厂照排车间管理系统”或“印前处理系统”。在建设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之前,报社印刷厂照排车间的电脑处于单机使用状态,各种工作环节的沟通连接要通过传递软盘的方式实现,易使电脑感染病毒,影响车间工作效益。在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激光照排系统中,用于文字录入、图片扫描、动态打印、组版、发排的电脑都联人网络;网络上还有小样库、组版库、发排库、图片库、版心库等各种数据库,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管理。
      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下的新闻采编系统对报社编辑部的业务工作实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使继报社印刷厂告别“铅与火”以后,报社编辑部又告别了“笔与纸”。新闻采编系统有两种模式:集中式管理与分散式管理。在集中式管理模式下的新闻采编系统(如光明日报社新闻采编系统),所有的采编人员集中到一个统一的采编平台上办公;在分散式管理模式下的新闻采编系统(如羊械晚报社新闻采编系统),采编人员在各自原有的办公室中办公,电脑进入各办公室并互相联网。
      进入新闻采编系统的记者要用中文文档编写器写稿、改稿。编辑选稿、改稿、组版工作也在相应的电脑上进行。外部来稿要先由录入人员统一录人后再集中入库、分发到编辑部的相应部门处理。新华社电讯稿可自动分类入网,存入稿库,供选用、调阅。系统可自动记录用户对文章所作的每一次修改,可自动记录上网稿件的每一次传送和流动的情况。新华社图片及报社记者摄制的图片存入图片库,供选用、调阅。新闻版面与广告版面合成的总成版面可进入总成版库,通过网络再进入照排车间大样库。上一级的编辑人员可随时在网上检查下一级编辑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发出相应指示、交办有关工作任务。本系统还可与多媒体资料检索系统全兼容连接,甚至还可与因特网连接,记者、编辑可从资料库、因特网上随时检索、搜集有关资料,并剪贴到有关稿件中,实现电脑辅助写作、电脑辅助编辑。此外,进入新闻采编系统的各编辑部人员之间可互通电子邮件或与社内、社外有关人员互通电子邮件,及时实现沟通,并进行电脑辅助采访。编辑、记者完成的工作量由新闻采编系统定期自动统计出来,从而大大方便了编辑部的管理工作。
      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还可对报社广告部门的工作实行多方面的管理。进人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广告管理和制作子系统,可以使用电脑完成广告预订、广告查询、电脑画版、广告设计组版、发排、广告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任务,这就使报社广告部门能实现无纸化操作。
      不但报社广告部门财务管理工作可使用电脑,而且报社的其他部门以及整个报社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可使用电脑;不但报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使用电脑,而且报社的发行、人事、劳资、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也可以使用电脑;不但报社的日常管理工作可以使用电脑,而且报社历史资料及其他随时产生或随时需要参照的资料也可以使用电脑管理一建立数据库将信息资料加以存储、处理,并在需要时,迅速将有关信息资料检索出来。报社管理部门的办公室是从事管理工作和信息工作的场所。办公室自动化(OfficeAu- tomation) 是信息革命的“3A”之一(还有工业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即Industrial Automation 和Home Automation)。办公室自动化的目的在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减轻信息处理的劳动强度。建设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过程,也是将电脑引人报社经营管理部门的办公室的过程。办公室引入电脑,再加上使用各种事务机器,如传真机、复印机、电子会议装置、电视电话、桌面印刷系统等等,就可使办公室自动化在报社全面得到实现。
      对于全国性的大报和世界范围内发行的报纸来说,有一个由编辑部所在地向分印点远程传版的问题。远程传版子系统是全国性大报和世界范围内发行的报纸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系统是电脑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能传递国际标准页面描述语言Post Script2格式的报纸版面信息。即使接收端和发送端的照排机分辨率不一样,这种格式的报纸版面信息仍能通过远程传版系统自动发送,并保证在分印点取得良好的印刷效果。
      在报社,新闻资料工作是一项对搞好编辑工作不可或缺的服务工作。新闻资料部门要为记者、编辑供应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系统资料,还要核对稿件中的事实,或解答有关事实的问题。在新闻综合性业务处理系统中,大型资料库是重要的网上资源。该资料库保存报纸版面的全部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花边、底纹和版式等等,并能提供高速的全文检索及外部特征(属性)检索,主题词、关键字检索,分类检索等各种检索方式。一个一般报社的资料室,每年都有数百公斤的印刷物资料人藏。建设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后,报纸版面的全部信息都可存入光盘。一张光盘就可存放一家报纸一年的信息。这就解决了资料室不堪承受收藏印刷物资料的重担的问题。
      在“八五”阶段中国报业基本实现印刷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大约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报业将全面建设起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把技术改造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在建设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报社的内部网(Intranet)与国际互联的因特网(Internet)联通,把报纸推上网络,出版“网络报纸”的问题,这已涉及到报纸向综合信息服务机构转化的问题,我们将留待进人本章的随后部分时再加以论述。
      (二)广播电视技术改造
      对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来说,似乎并不像报社那样在技术改造方面有明确的阶段划分和具体的目标任务。这是因为,广播、电视都是在20世纪才诞生的新媒体,广播电视技术一向是各个年代中的“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部分,一直处于不断的技术改造过程之中。在冷战时期,各国之间展开着激烈的经济战、科技战、外交战和舆论战。冷战结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各国之间仍然要在经济、科技、外交、舆论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新闻机构是影响舆论、反映舆论,乃至在特定情况下制造舆论的工具。在各种新闻媒介中,广播、电视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舆论战或舆论竞争中,起着比报纸更为显著、直接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技术装备,国家也一直注意加大投入、及时更新。相对而言,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改造上的欠账要比报纸行业少,所以无需像印刷技术改造一样,在一个阶段中集中投入以求追赶装备的国际水平。下面,我们将在第一节论述过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近年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新动向进一步加以论述。
      1.非线性编辑技术
      非线性编辑是相对线性编辑而言的,它们的差别在于音频视频信息存储的样式。“线性”,指的是磁带存储音频视频的方式,即信息的开始部分存储于靠近带头的位置,信息的末尾部分存储于靠近带尾的位置,信息的中间部分依次顺序串行存储于头尾之间。进行线性编辑时,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者通过走带、倒带操作在磁带上来回搜寻所需信息,记下时码,然后在编辑控制器的控制下,通过走带机构将有用信息组编成广播电视节目。“非线性”,指的是数字硬叁存储音频视频信息,数字硬盘上的信息按照盘操作系统规则进行分配。盘操作系统规则是一软件程序,可以越过可用的地址位置指獗信息,可以记忆如何按一个特别说明的顺序去恢复信息。也就是说,开始部分的信息可以直接与末尾部分的信息连接,或与其他任何部分的信息连接。由于在非线性的音频视频存储方式下,信息存储样态与信息在某一次被接受时的顺序不相关,所以广播电视节日制作者可以将许多单独的信息片段分别存储在硬磁盘上,并可随时调用或修改硬磁盘上存储的任何一个或若干个信息片段。
      非线性编辑系统(NLE:Nonlinear Editing System)指的是使用盘式存储媒体进行编辑的数字化音频视频后期制作系统。世界上第一台非线性编辑系统是1970年在美国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非线性编辑系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在90年代开始将非线性编辑系统引入电视台的机房。非线性编辑系统不但能完成一台多媒体电脑的工作,还集成了电视台节目后期制作机房中的多种传统设备的功能。典型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可实现以下传统电视编辑设备的功能:硬盘数字录像机记录、重放音频视频信息的功能;编辑控制器在存储媒体(硬磁盘)上寻找编辑点,设定入点、出点及其他标记的功能;切换机、特技发生器、字幕机、动画机、音响设备等装置的相应功能。
      电视台使用非线性编辑的好处是:能随机存储素材--只要给各个素材镜头的起始帧指定一个地址,就可以将其随机存入记录媒体,不像线性编辑那样,各个素材镜头要按时间顺序排列和复制;素材管理方便-有关素材可以很方便地附加图标等类的附加信息,通过电脑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检索,加以显示;组织节目制作方便-在记录媒体上存储的素材,可同时供多位编辑人员访问、调用,他们可以协作同时制作一个节目,也可以分头使用同一素材制作几个不同的节目,一个编辑在制作过程中形成的中间结果,也可同时供多位其他编辑访问或调用;操作方便-制作节目时,可以不区别素材节目、在制节目和成品节目,因为对素材节目的选择和处理完全体现在编程中,原有素材始终留存在记录媒体中的原来地方,并不被抹去,对在制节目不满意,可自由地修修补补,乃至完全推倒重来。
      2.非线性播出系统
      非线性技术不但可以用于节目采编环节,而且可以用于节目申联播出环节。电视台播出人员可以把制作好的节目存储在自动播出系统的硬盘上,使用电脑控制节目的播出时间、次数、长度,并通过控制接口与控制室通信;自动播出系统按程序在指定时间自动调用硬盘中的节目以供播出。使用自动播出系统可以实现播出机房无人值班,而且克服了播出人员手工操作的不精确性。
      自动播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控制系统。硬盘录像机既是系统的存储中心,又是系统的受控对象,其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电视台的播出环节工作全局,因此对其操作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
      3.数字音频广播
      在第一节中,我们曾经谈到,广播技术自诞生以后,它的一大进步,是由调幅广播向调频广播的发展。进入“九五”期间,第三代音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的推广被列人我国广播技术改造的议事日程。
      不论是调幅广播,还是调频广播,都是模拟信号广播。数字广播与模拟广播的区别在于:采用数字技术对音频信号进行编码,以数字方式录制、发送、接收声音信息。数字广播系统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声音数据压缩技术。经信源压缩编码的一套立体声节目的数据速率约为160~256kbps,其声音质量可与CD(即Compact Disk:光盘)相比;在约1.5MHz的射频带宽内,可传送六七套这样的节目。
      性能比较优越,而且具备了世界标准的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是 DAB (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系统。DAB是一个欧洲尤里卡计划研究项目,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5年以后,DAB广播在欧洲迅速发展。DAB广播的优点是:音质纯净优美,抗干扰能力强,所占用的频带窄,能提供数据传送等新业务。DAB项目已列入我国“九五”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计划。1996年12月16日上午9时,中国DAB广播在广东佛山广播电视中心试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广州、佛山、深圳等省、市人民广播电台的五套节目参加了这次试播。这是中国广播事业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一个标志。
      4.数据广播
      DAB广播能提供数据传送业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一种数据广播。所谓数据广播,指的是通过电磁波或导线,利用数字技术,向受众传播数据信息。DAB广播的数据传送,是无线电广播多工的一种附加。数据广播除了作为无线电广播多工、电视广播多工,卫星直播多工的附加外,还可有自己的独立通道。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英国广播公司(BBC)就曾经在调频广播中加入数据识别信号,可以算是最早的数据广播。调频广播电台都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广播的前提下,利用空闲的SCA副信道(Subsidiary Communication Authorization)进行数据广播。在我国,使用最广泛的数据广播是作为电视广播多工的一种附加的图文电视数据广播。图文电视业务分为图文电视节目页广播和专业性的电视信道数据广播两类。用户接收图文电视节目页广播需使用带有图文电视解码器的电视接收机。用户接收专业性电视信道数据广播则需使用插有专门的数据接收卡的PC机。在我国的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中,图文电视节目页广播约占30%,专业性电视信道数据广播约占70%。
      使用最为广泛的有自己独立通道的数据广播是寻呼。寻呼业务由寻呼台经营,用户接收寻呼需使用寻呼机。寻呼业务是一种信息服务业务。可以说,在数据广播的麾下,信息服务产业与大众传播产业走到一起来了。这种情况正是新的新闻技术导致的新闻事业的深刻变化的一种表现。
      5.数字电视
      与广播领域的数字音频广播技术相对应,电视领域出现了数字电视技术。在传统的模拟电视中,摄像机将影像扫描产生的模拟视频信号与话筒传来的音频信号合成模拟全电视信号,全电视信号被调制在相应的射频载波上发射出去。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的区别在于:采用数字技术对音频视频信号进行编码,以数字方式录制、发送、接收声音图像信息。数字电视系统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声音图像数据压缩技术。实现数据压缩的方法有两种:信源编码过程中压缩和信道编码过程中压缩。供数字电视使用的信源编码标准是 MPEG-2标准。信道编码方面、调制效率较高的方法是正交振幅调制(QAM)。按照分辨率、数码率、压缩比等方面的不同,数字电视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广播级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专业级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家用级低清晰度数字电视 LDTV、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
      电视信号数字化的问题,早在1948年就被提出,但直到1996年7月28日,第一家数字电视台DFI台才在德国开播。从1998年11月1日起,在美国的十大城市中有41家分属四大电视网的电视台开播数字电视节目。我国于1989年完成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HDTV 的软科学研究,“八五”期间完成HDTV的仿真研究,1996年开始数字HDTV的硬件研制,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进行了HDTV的试验播出,随后将在继续播送PAL制电视的同时,逐步普及播放数字电视节目。
      数字电视节目的优点是:清晰度高,观看电视节目可达到演播室水平;音频效果好,可支持5声道加超重低音声道(5+1)的环绕声家庭影院;抗干扰能力强;占用频道窄。普通电视机前加装数字机顶盒即可接收数字电视节目。生产专门的数字电视机能给电视机生产厂家开辟全新的产品领域。尤其具有深远意义的是:电视数字化为提供各种数据业务创造了条件,为广播网络与通信网络融为一体。为大众传播设施与信息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NII融为一体创造了条件。
      6.卫星直播电视
      卫星电视是电视技术与卫星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卫星通信技术用于电视传播的初期,并不向观众直接播送电视节目,只承担信号分配及中继接力的任务。但是,卫星技术一旦与广播电视相结合,其应用中的个体化趋势就不可阻挡地向前发展。许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电视爱好者自行架设天线接收卫星信号,卫星直播电视就是顺应这种趋势而发展起来的。
      所谓卫星直播电视(DBS:DirectBroadcast Satellite),实际上是一种卫星通信业务,即使用卫星直接将电视信号传送给家庭用户。可使家庭用户利用小型接收天线直接接收卫星电视节目的卫星系统称为电视直播卫星。美国的第一个DBS业务是在1979年由美国通信卫星公司(00MSAT)的子公司卫星电视公司(STC)提供的。电视直播卫星的使用,开辟了电视国际化的新时代,即一国的电视节目可向国外观众直接传播的时代。1990年4月7日,“亚洲1号”通信卫星由中国长征3号火箭发射成功。中央电视台租用“亚洲1号”上的转发器,从1991年9月起,按NTSC制传送第一套节目,可覆盖亚洲广大地区,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的跨国覆盖。从1993年1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与美国芝加哥3C集团合作,通过卫星向北美传送第四套节目,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的跨洲覆盖。从1996年4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租用美国泛美卫星公司的泛美2号、3号、4号三颗通信卫星上的4个转发器,使第四套节目覆盖了 98%的地球表面积,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全球覆盖。
      卫星电视也有一个实现数字化的问题。使用传统的模拟技术,图像需逐行逐帧地传送,而使用数字技术,只需传送相邻的行之间、相邻的帧之间的图像差别。因此,一个卫星转发器只能用于一个模拟频道电视节目的传送,却能用于68个数字频道电视节目的传送。1994年,美国DirectTV公司开始使用数字卫星电视技术,向北美地区播送175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到1997年,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有机会至少收看到150个频道的数字卫星电视节目。
      7.有线电视
      根据1993年□□《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即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接收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的天线、高频头、接收机及编码、解码器等设施,因此,中国家庭用户接收卫星电视节目需要通过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是指单独或混合利用电缆、光缆或微波的特定频段传送电视节目的公共电视传输系统,包括接收、传送无线电广播电视节目,播放自办广播电视节目的有线电视台,也包括接收、传送无线电视节目的共用天线系统。有线电视是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线电视技术直接导致一种新的电视新闻单位-一有线电视台的出现。
      有线电视系统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即已诞生,那时的有线电视还只是为解决边远地区收看电视的困难而建立的共用天线(CATV)系统。现在的有线电视系统一般由前端部分、干线传输部分和用户分配部分等三大部分构成。早期的有线电视系统全部采用同轴电缆传输电视信号。随着频率的升高和距离的延长,电缆上的信号衰减量逐步增大,必须设置多级放大器级联结构来抵偿传输损失。光缆的使用给通信网的建设带来一场革命,也给有线电视网的建设带来一场革命,现代有线电视网的主干线已基本上用光缆来铺设。出于降低网络成本和利用原来网络资源的考虑,用户分配线路一般仍采用同轴电缆。这种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的网被称为 HFC网。HFC网又可分为光纤到支线(FTTF)、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FTTB)等不同传送方式。
      1964年,北京饭店安装了中国的第一套CATV实验系统。到90年代,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有线电视网。
      有线电视的优点是:节目容量大,国内有线电视系统一般可传送28~60套节目,采用数码压缩技术,可传送的节目套数能达到500套;节目的传送质量高,大大改善了收视效果;采用加密措施,可实现“付费收视”,这就使得有线电视台可以用不同于一般电视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尤其重要的是,有线电视系统可加以综合利用,与电脑技术、通信技术结合起来,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在信息社会中发挥独特的巨大作用。
      (三)新闻行业通信技术改造
      通信技术是服务于全社会的技术。新闻单位通信技术的改造,一方面可表现在新闻工作者个人为工作所装备的通信工具上,另一方面可表现在整个新闻单位在业务工作中所使用的通信手段上。
      1.新闻工作者的个人通信技术装备
      新闻工作者是信息劳动者,其工作职责是为社会提供信息的流动与传播服务,在工作过程中,保持新闻工作者之间的通信畅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工作者的个人通信技术装备是其从事职业工作的一种劳动手段。因此,为记者、编辑配备先进的个人通信设施,是新闻单位技术改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理想的个人通信是指利用对通信网透明的个人电信号码,一个人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固定或移动的终端与另一个人进行任何一种业务形式的信息交流。所调任何一种业务形式,现在一般包括的是话音、图像、数据等形式。个人直接装备的是某种终端,这种终端一般要求最好具有可移动性,并且是小型化的;但个人通信能够实现,还必须依赖一个宽带、智能、综合的通信业务网作为基础设施。这一基础设施是由公用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因特网等共同构成的。全球一网的个人通信系统是由不同覆盖范围的个人通信系统构成的多层结构。这种多层结构可分为微小区层、微区层和宏区层。微小区层由覆盖户内、户外和高大建筑物的个人通信系统构成;微区层由覆盖高速移动交通工具或边远地区用户的个人移动通信系统构成;宏区层由在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基础上发展的个人通信系统构成。
      中国的公用电话通信网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话网,全国电话普及率为10%。一般说来,新闻机构的记者、编辑都比一般市民较早地在办公地点、住宅安装了电话。无绳电话技术使用户的手机与座机之间能通过无线信道实现一一对应的简单接续,从而使用户能在一定范围内(通常是住宅、办公室内)自由走动通话。
      移动电话技术在综合利用有线及无线传输的基础上,使人能在活动中与其他座机、手机的使用者进行通话联系。20世纪80年代,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在90年代,迅速将移动电话普及到一定程度。记者、编辑使用的“大哥大”就是一种蜂窝式移动电话。蜂窝式移动电话有三代产品:第一代为模拟蜂窝式移动电话;第二代为数字蜂窝式移动电话;第三代为数字码分多值蜂窝式移动电话。我国使用的“大哥大”,一般是欧洲GSM系统的第二代数字蜂窝式移动电话。除了提供话音通信外,GSM系统还可以提供高速数据通信、传真和短报文业务等新的用户业务。CDMA蜂窝电话是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其系统容量可达到GSM系统的4倍以上。CDMA移动电话在我国也已引进。
      新闻工作者配备的个人通信设备还有一种俗称BP机的寻呼接收机。寻呼系统是一种简单信息的单向呼叫系统。简单信息指由字符显示器显示的号码和字符,用来表示主呼用户的电话号、姓名或有关文字等。寻呼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漫游及增设附加业务。正如我们在本节前面部分所指出过的那样,寻呼系统可以视为有自己独立通道的数据广播系统。
      如果新闻工作配备有个人电脑,而且其个人电脑联人了因特网,那么,他就掌握了又一种个人通信手段一电子邮件与网上谈话。作为网民的新闻工作者,借助因特网上的实时对话(TALK)服务,可以“手谈”的方式,进行非在场的、可匿名的个人通信。通过在因特网上发送、接收电子邮件《E-mail),可进行非实时的个人通信。有关因特网的一些问题,我们在本节后面还要作进一步说明。
      2.综合业务数字网通信
      我们在本节前面谈到过,以电话网为基础与主干的通讯网有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三个要素。电话网的交换机经历了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和程控交换机的三代发展过程。第三代程控交换机又经历了电子程控交换机与数字程控交换机两个阶段。程控变换技术是使用电脑软件来控制电话的交换与接续的技术。数字程控交换机具有数字交换功能。在使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基础上,可以将电话网提升为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国际电信联盟(ITU)对ISDN的定义是:以综合数字电话网(IDN)为基层发展演变而成的通信网,能够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用来支持包括话音和非话音在内的多种电信业务,用户能够通过有限的一组标准化的多用途用户与网络接口接入网内。所谓话音和非话音的业务指的是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图像等信息传送业务。已经标准化的ISDN用户与网络的接口有基本速率接口和基群速率接口两类。
      基本速率接口(BRI)是指现有的电话网的普通用户线作为 ISDN用户线时的接口,由两个B通路和一个D通路构成,所以又叫2B+D接口。B通路的速率为64kbps,供传递话音、数据等信息使用。D通路的速率为16kbpe,供信令、遥控遥测数据和分组数据传输使用。2B+D接口的总速率为144kbps。使用2B+D接口,可支持ISDN的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ISDN的基本业务有两种:承载业务和用户终端业务。所谓承载业务,指的是通过网络传送信息的业务,不涉及信息处理,且与终端无关。所谓用户终端业务,指的是把网络功能与终端设备功能结合起来的应用业务,主要有:数字电话、G4传真、用户电服、可视图文、数据通信、远程控制、视频业务等。补充业务要与基本业务一起提供,不能单独存在,主要有主叫线识别提供、主叫线识别限制、会议呼叫等。
      基群速率接口(PRI)是有大量通信需求的用户所使用的接口。根据用户对通信的不同要求,可以安排不同的基群速率接口结构。
      ISDN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ISDN起步较晚,仅在大城市投入市场,向大众开放。在目前情况下,使用ISDN是快速访问因特网的最佳途径。我国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7月16日开始使用ISDN。当时正值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ISDN成为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奥运会的有力手段。
      第三节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

      (一)多媒体及网络多媒体传播
      新闻行业进一步的技术改造将同多媒体电脑及其网络在传播中的使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必要说明“多媒体”及“网络多媒体传播”的相关概念。
      在知觉(perception)层面上,“媒体”指的是人们用以感知环境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与知觉。因此,人们往往有一种简单化的
      看法,认为“多媒体就是多感觉”。多媒体诚然可以提供多感觉,但多感觉并非就是“多媒体"。
      多媒体特指一种电脑技术,只有在电脑环境(computer envino ment)中的多感觉才具有多媒体的意义。一个技术系统被称为多体系统的第一个重要条件是:该系统是由电脑控制的系统。电脑技术发展到多媒体阶段后,电脑具有产生多媒体信息和储存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多媒体信息通过电脑的外围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向终端用户显示,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造成“多感觉”的效果,这样的多感觉才可以被称为多媒体。
      信息显示的多感觉是与信息产生、存储、传递等环节上的多手段相配合的。多媒体系统应以集成化的方法来运用这些手段。一个技术系统被称为多媒体系统的第二个重要条件是:该系统是集成化的系统。多媒体可分为单一多媒体和分布式多媒体两种类型;对应于这两类多媒体,集成化也分为电脑集成化和网络集成化两类。
      单一多媒体,又称局部多媒体、孤立多媒体、独立多媒体,指的是由被充分装备的孤立电脑系统提供全部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的多媒体系统,例如被用来进行报版、书版处理或影碟放映的一台单独的个人电脑。单一多媒体的集成化就是电脑集成化。电脑集成化包括存储集成化(例如使用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捕获集成化(例如将执行视频捕捉的摄像机、执行音频捕捉的麦克风与电脑相连,并使其接受电脑的控制)、显示集成化(例如在电脑屏幕上直接显示视频序列)等。
      分布式多媒体,又称网络多媒体,指的是通过将多媒体电脑联成网络来实现远程通信以及其他远程多媒体服务的多媒体系统,例如各种类型的多媒体的电脑网络。分布式多媒体的集成化就是网络集成化。网络集成化就是要用单一类型的电脑网络来实现集成化的远程通信,例如进行视频通话。网络集成化比电脑集成化的难度大。目前进行的多媒体远程通信实际上是非集成化的。例如网民间通过因特网只能进行“手谈”,即实时交换表达意思的文本,而且彼此是“隐形”的,即看不到对方的面容及表情。
      产生、存储、传递、显示信息的功能之所以能够集成,人们之所以能以多感觉的方式感知电脑环境中的信息,是因为多媒体电脑的内部信息,不管其原初表现是什么样的,都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化是多媒体系统的第三个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多媒体系统都是数字化系统。
      数字化是一个把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人们通过感知刺激来感知环境,例如视觉刺激表现为光源对眼睛的作用,听觉刺激表现为声源对耳鼓膜的作用。光源和声源都是随时间/空间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在信息处理、传递、显示过程中,各物理量(声、光、电、热之类)可以互相转换。所谓模拟信号,就是指用以表达信息的,随时间/空间连续变化的各类物理量。模拟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后,可转化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是一个依赖于时间/空间的二进制形式编码值序列,也就是一系列的“0”与“1”的特定组合,每一个“0”或“1”相当于一个比特(bit)的信息量,因此,数字信号也就是一个比特序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描述的优点在于普遍性。无论是文本、图像,还是声音,都以“0”与“1”编码,都被表达为二进制位申序列,都在电脑内、网络上以同样的方式处理。就像作为普遍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货币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样,作为普遍描述形式和处理手段的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也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数字化信息的处理过程是在电脑内部进行的,信息处理的结果向人们显示时,还是要转化成人们习惯的模拟信号形式。信息显示的基本方式有两种:被动显示和交互式显示。
      被动显示,又称线性显示。在这种显示模式中,信息的顺序和性质由一个预定的方案决定,信息接受者对该方案没有什么控制权,只能被动地顺应。例如人们收看电视,除了调整频道、音量,偶而再加上调整彩度、亮度、对比度外,不能对预定的电视节目内容有什么实质上的控制。
      交互式显示,又称非线性显示。在这种显示模式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带实质性的用户主权,或者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用户化”。用户化表现于4个方面:用户控制信息显示开始及持续的时间;用户安排各种信息项的显示次序;用户测整信息显示的速度;用户选择信息显示的形式(声音的或者图像的、静态的或者动态的、单感觉的或者多感觉的……)。交互式显示使用户享有信息接受上的“自由"。多媒体技术的研究者把交互式列为多媒体系统的第四个重要条件,要求多媒体系统的显示是交互式的。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是由电脑控制的,以集成化、数字化方式处理信息,以交互方式显示信息的技术。在这里,“多感觉”并没有被特别提出作为条件。人们把感觉器官归结为眼、耳、务、舌、身(皮肤),分别对应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现有的多媒体系统提供的多感觉,绝大多数情况下只限于视觉和听觉,触觉只限于起某种辅助作用(例如对电脑键盘、纵标的触模操作),嗅觉只在极少数的虚拟现实中有所运用,味觉则几乎完全没有被运用。可以说“多感觉”并不“多”。只要是以集成化、数字化方式处理信息的电脑系统,都具备实现显示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的能力。代替“多感觉”这一说法,多媒体技术研究者提出了“离散媒体与连续媒体兼有”的说法。
      所谓离散媒体,指的是以空间维度为基础的媒体,即以声音、运动图形(计算机动画)、运动图像(动态电视也称运动图画)等形态出现的媒体。当专业上使用“多媒体”这一术语时,如果不去追究技术本质,而只是直观考虑媒体形态,通常是指至少有某一种离散媒体与某一种连续媒体组合在一起。
      一在电脑控制、集成化、数字化、交互式这四个特征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特征是电脑控制和数字化。电脑与数字化实际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个特征。所谓数字化,实际上是“表示信息的信号二进制数字化”,而今天所有的电脑,无论它们的体积或功能有多大,处理的都是存储为二进制数字的信息。正因为如此,多媒体技术的拓荒者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才把电脑带给人类的新的生存方式言简意赅地表述为“数字化生存”。
      “集成化”实际上是多媒体技术追求的一个目标,意思是要把建立多媒体系统所要使用的设备类型尽可能地减少。既然是“尽可能”,那就意味着在“化”的程度上允许有差别。集成化不同的电脑均可称为多媒体电脑,集成化不同的网络均可称为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技术威力的充分发挥离不开网络,只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多媒体系统才是对新闻传播真正有意义的多媒体系统。
      “交互式”一般不作为“多媒体”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的研究者并不把它作为多媒体系统的强制特征。多媒体系统可以是变互式系统,也可以是非交互式系统。例如多媒体网络中,将音频一视频信息从一个发送端传递到所有潜在接收端的广播,其信息显示方式就是被动显示。这种情况下的系统并不是交互式系统,但仍可称为多媒体系统。另外,“交互式”与“集成化”一样,允许有程度上的差别。我们前面说过的4种“用户化”,还只是第一个级别上的交互式。在交互式上的第二个级别上,用户可以向多媒体系统输入个人信息,可以对系统中的信息加注、修改、补充。在第三个级别上,交互式意味着电脑对用户的输人能进行准确处理,并给出应答。如果说,有无交互式这一特征,一般并不影响系统的多媒体性,那么,交互式特征上的不同级别,当然更不会影响系统的多媒体性了。
      至于“离散媒体与连续媒体兼有”的要求,也是有例外情况的。例如,通过电脑控制来获取高质量的静态图像,并与文本或图形组合起来,尽管所涉及的媒体形态都不出离散媒体范围,仍然被多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士认可为一种多媒体应用。这时,信息接收者只动用视觉这一种感觉。可见一个多媒体系统不必是多感觉的。其实,在前面说过的“至少有某一种离散媒体与某一种连续媒体组合在一起”的考察标准中就隐含着“多媒体不必是多感觉的”的命题。例如创建一个包括文体、图像(两者为离散媒体)和动画(系连续媒体)的文档,也只动用视觉一种感觉,但它却是多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士心目中颇合规范的“多媒体”。
      下面,我们从科技界转向产业界,以产业界人士进行产品开发与市场营运的眼光来考虑“多媒体”的界定问题。
      开发多媒体产品的主力军是电脑、通信、出版、家用电子产品、广播电影电视5类产业的公司、企业。随着多媒体技术风靡全球的强劲势头,其他产业门类的公司、企业也有致力于多媒体运用的意向乃至行动。多媒体产品越是全面具备前述的4个特征,越是能组合更多种类的离散形态与连续形态的媒体于一个产品(或服务)系统,多媒体产品就越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市场营运前景也就越好。当然,在市场营运时,也会出现另一种倾向:某些公司、企业的产品技术并不先进,在集成化、交互方式、媒体形态组合上都没有什么新创意,但却自我标榜为新潮流的多媒体产品。不过,那些被多媒体技术界的惯例认可的,在集成化、交互方式、媒体形态组合等方面虽不尽如人意,但却处于不断改善、进步过程中的多媒体产品,不应被批评为属于上述的那种不好的倾向。
      多媒体产品可分为套装型、网络型、剧场型三种类型。
      所谓套装型,指的是将多媒体电脑的硬件、软件按一定的功能要求成龙配套,制成套装商品销售。这类产品中,最主要的是信息家电产品和个人事务处理产品。信息家电产品使用多媒体电脑改造电视、放像机、文字处理、音响、游戏机、电子出版物、电话、传真等传统家庭娱乐、通信产品。它们最终将集成为家庭综合信息系统。个人事务处理产品在技术上被称为个人数字辅助系统(per- sonal digital assistance,PDA),也就是俗称的“电子笔记本”。它将时钟、日历、通信录、字典、文字处理机、移动电话等事务处理功能汇集起来,做成可随身携带的多媒体电脑产品。它们最终将成为个人移动式综合信息系统。
      所谓网络型,指的是将多媒体电脑联成网络,实现个人间、群体内,乃至全社会规模的跨越空间距离的多媒体信息交流的相关产品(或服务)。说到网络,人们耳熟能详的是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雏形的因特网(Internet)。其实,与因特网相对应的还有所谓内部网(Intranet)。因特网上的多媒体通信服务遍及全球,内部网上的多媒体通信服务则限于组织内部。此外,可以提供多媒体通信服务的,还有数字数据网(DD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网络。
      所谓剧场型,指的是运用多媒体电脑技术营造与文化环境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在发达国家,多媒体应用于电子动物园、电子水族馆、电子博物馆、电子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并出现了引导人们进入灵境即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的多媒体服务项目。有的专家甚至认为:“所谓无懈可击的多媒体,其实就是一种戏剧性空间,引领每一个观众加入演出的行业。”中国人向来就有“天地大剧场,刷场小天地”的说法。剧场型多媒体产品发展的极致,就是在人们共有“天地大剧场”以外,为每个人营造一个他所特别拥有的虚拟的“剧场小天地”。
      新闻传播,虽然在局部情况下可以通过人际传播、小组传播、组织传播等方式于以实现,但毫无疑义,它主要是一种大众传播。套装型多媒体产品可以有效地改善个人和家庭信息处理和信息接收的效率和质量,但在新闻传播这种社会性的大众传播的运作机制中,只能起一些辅助作用。对这种运作机制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网络型多媒体服务。把多媒体电脑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结合起来进行信息传播被称为网络多媒体传播(Networked Multimedia Com- munication)。由于单个的多媒体电脑,不论集成化程度有多高,是不能实现大众传播意义上的信息传播的,所以网络多媒体传播也可简称为多媒体传播。
      (二)从多媒体到全面开放性超媒体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使用多媒体技术,热衷于参与多媒体传播呢?因为人们期望多媒体技术给他们提供多感觉的认知手段,人们期望网络多媒体传播给他们提供快速而自由的学习、工作与交往方式。
      我们曾指出“多媒体不必是多感觉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多感觉”作为使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的重要追求目标。可以说,尽管现在的“多媒体不必是多感觉的”,但将来(不太久的将来)的“多媒体必然会是多感觉的”。
      多媒体技术所追求的“多感觉”,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只是视觉与听觉的联合。
      多媒体技术中的多感觉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增加知觉媒体度。的类型;一个是提高现有的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的表现广度和深在物理学中,速度是对单位时间所跨越的空间距离的度量,也就是对超越时间、空间的约束而取得的“自由”程度的度量。因此,快速也可以归结为一种“自由"。我们这里所要分析的“自由”,是学习、工作、交往方式上的技术操作性层面上的自由。
      认识心理层面的自由可以用这样一个短语来概括:aswe maythink,意思是“随想即现"。《As We May Think》是曾任卡耐基研究所所长的美国科学家布什发表于1945年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最早提出了交互式电脑的关键概念,描绘了多媒体传播的特有方式。布什在这篇论文中阐述的创造性观念,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在他头脑中思考孕育成熟,那正是第三媒体--电视技术发明的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攀登,第四媒体--因特网的技术终于进步到将布什头脑中的观念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的高度。
      布什把他设想的“随想即现”的机器命名为“MEMEX”。“MEMEX”由“备忘录”(memo)和“向外扩充”(ex)两个意思合成,意思是使我们在学习、工作、交往中所需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任意扩充,当即呈现。这也就是多媒体技术中的“超媒体”的意思。
      要了解“超媒体”(hypermedia),必须先了解“超文本”(hy. pertext);而要了解“超文本”,又必须先了解“文本”(text)及其他为电脑所集成的讯息类型。
      在电脑技术中,“文本”是文字符号的集合;文本是人与电脑交互作用的主要讯息类型。我们在这里用的是“讯息”(message).而不是“信息”(information)。就像文本是符号的集合一样,讯息是信息的集合,表示的是由若干信息集合起来说明的有关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相对完整的某一状态或变化。电脑文本分为简单文本和丰富文本。
      “简单文本”,又称“未格式化文本”、“普通文本”,它由同一种字体的大小一致的字符集合而成,给人的视觉印象就像一筒无标题、无标点、不分段,一个一个方块字顺序排列下来的古文。
      “丰富文本”,又称“格式化文本”,它所使用的字符具有各种字体、各种大小,字符的组合具有一定的结构,它有标题、有标点、分段、分章,可带脚注、参考文献目录和索引,看上去就像现代通常的书报杂志上所印出的文章。丰富文本在电脑显示屏上的外观与打印出来的纸面上的外观一致,这就叫“所见即所得”(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图形和图像这两种电脑讯息类型也能做到所见即所得。也就是说,它们也能以出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外观在打印机上打印出来。
      “图形”(graphics)是由电脑的图形编辑器或由一定程序生成的。它由直线、曲线或圆之类的几何要素按一定的标准图形格式构成。这些要素有诸如厚度、灰度、颜色或填充图案之类的属性,且能被删除、增加、移动、修改、倾斜或延伸(即具有“可修正性”)。图形编辑器通常包括可提供丰富文本的文本编辑器,因此文本类型的讯息可以被包含在图形类型的讯息之中。
      “图像”(images),也称图画。图像不含格式信息,可以由电脑生成,也可以从电脑外部捕捉。外部捕捉的图像,经模一数转换后实现数字化,可由电脑加以处理。电脑生成图像要素要使用专门的绘图程序;向外部捕捉图像要使用扫描机(扫描印刷图像)、摄像机(扫描可视景象》等设备。电脑的图像编辑器可以对图像进行处理。图像分解的最小元素称为像素,每一像素对应一个数字值,这些数字值编排为二维矩阵,成为“位图”。位图是图像的数字化形式,文本和图形也可转换成位图形式。
      文本、图形、图像都是以空间维度为基础的信息显示媒体,它们的显示与时间无涉,因此是离散媒体。还有一些人与电脑交互作用的讯息类型,其显示与时间相关,各信息的时间顺序改变后,讯息的意思也随之改变;这些讯息类型指的是运动图形、运动图像和声音讯息。它们都是以时间维度为基础的信息显示媒体,因此是连续媒体。
      在一个完整而且独立的电脑屏幕窗口上显示出的图形或图像,被称为一“帧”图形或图像,电脑屏幕上每秒钟显示的顺序帧的个数称为帧速率。当帧速率低于10帧/秒时,人眼感受到的是单个帧序列,没有运动效果;帧速率为16帧/秒~16帧/秒时,人眼感受到运动效果,但不平稳,仿佛在抖动;帧速率超过16帧/秒,人眼就感受到平稳的运动效果。
      运动图形又称为“计算机动画",指的是显示由电脑产生的可视对象序列的过程。在运动图形过程中,在显示上一帧的同时,电脑又按抽象的描述进行计算,生成下一帧,帧速率快得足以使入眼感受到平稳的运动效果。
      运动图像指的是显示单帧位图图像序列的过程。单帧位图图像,可以是由电脑生成的,也可以是从电脑外部捕捉的。电脑辅助创造或生成位图图像序列的技术称为合成运动视频技术;从现实世界捕捉位图图像序列的技术称为捕捉运动视频技术。捕捉运动视频技术与计算机动画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产生混合运动图像。例如,由电脑程序来分析实况转播或录像带所提供的一帧帧位图图像,并按一定的意图在机或脱机加以修改,这就为电影“骗子”(“片子”)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制造艺术效果的操作手段。
      声音讯息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多媒体电脑可以用数字形式捕捉人的言语,从而实现电脑辅助记录、处理、编辑、回放乃至远距离传送。人类所接触的非言语的声音通常不表达复杂的语义,这些声音(包括音乐)可以用数字化的声音信号表示,就像图像用位图表示一样。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纸质文档成为人类储存信息,使知识遗产代代相传的主要媒体,多媒体电脑带来了全新的文档形式。各种离散媒体(文本、图形、图像)在电脑环境中混合在一起,组成了“复合文档”,复合文档可以打印出来,转化为传统的纸质文档。至少一种离散媒体(或文本,或图形,或图像)与至少一种连续媒体(或运动图形,或运动图像,或声音)在电脑环境中混合在一起,组成了多媒体文档。多媒体文档在打印时不具备复合文档的“所见即所得”的性质,也就是说,它在转化为纸质文档时,将不得不丢失一些内容(主要是连续媒体基于时间关系的语义内容)。
      纸质文档长期以来是人们的主要外脑。人们的智力活动。一方面表现在识记纸质文档;另一方面,又表现于对纸质文档进行检索、利用。前者相当于智力操作中的认知与存储,后者则相当于智力操作中的发散性提取或收敛性提取。对于复合文档和多媒体文档同样也有识记和检索的问题。如果说识记文档在技术操作层面上主要是运用各类表述媒体与显示媒体的问题,那么检索文档在技术操作层面上主要是运用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问题。
      超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档结构方式,其特殊之处在于具有锚(anchor) 和链(link)。
      锚是文档中可以附加链的信息段,它可以是字、字的集合、句子或段落。链是由锚指向文档另一部分或另一文档的指针,它包含访问被链接的文档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即:被访问文档的名称、位置及访问方法。锚和链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新概念,传统纸质文档中的脚注、括号说明等都具有锚的功能,参考文献目录就具有链的功能。目录表和索引表可以被看做是锚和链的组合。翻开《资本论》第1卷,如果目录中的“卡尔·马克思第一版序言”是锚,那么“……7一13”就是链。有了锚和链,纸质文档可以不按顺序而按需要阅读;有了锚和链,电脑文档也可以不按顺序而按需要地向电脑使用者显示。在纸质文档的情况下,由锚到链需要读者用眼搜索,用手翻动,这还是指的锚、链都在一个文档集合内部而言的。如果被链接的文档在所查阅的文档集合之外(例如参考文献目录这样一种链所提示的链接),读者更要跑图书馆、资料室,不胜其烦。电脑超文本的锚、链却能实现“自动转移”,由一个文档转向另一个文档,就如同在文档内部由一个信息段转向另一个信息段一样,咄嗟立办--只需在文档中标志为锚的地方点击,即可将其激活,实现链接。
      在超文本结构下,一个文档可以有多个锚,每个铺指向不同的文档;目标文档中又可有锚,指向下一级的目标文档;连接的链串起多级文档,链的长度没有限制。实际上,文档的链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扩展与聚焦。所谓扩展,是把用户由初始文档中的多个锚,链接到多个次级目标文档;每一次级目标文档中,又可有他感兴趣的多个错,链接到多个更次一级的目标文档……多铺多链多文档地冥搜苦索下去,不知伊于胡底。这相当于对信息内容的发数性提取。所谓聚焦,是指用户初始文档中一个锚,链接到另一个改级目标文档;在次级目标文档中,又寻找到一个新的铺,链接到再一个更次一级的目标文档……一锚一链,追本溯源,逐步缩小葱围,直到找出他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最终目标文档。这相当于对信息内容的收敛性提取。所谓“as we may think",即“随想即现”。就是这种电脑环境中,超文本结构下,在发散性提取或收就性提取这类智力操作中所实现的技术上的高度自由。
      超文本结构中的讯息类型是文本,“初始文档”、“目标文档”云云,指的都是文本型文档。“超媒体”是一种特殊的超文本。超媒体结构中的讯息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其“初始文档”、“目标文档”可以是我们前面定义过的复合文档,也可以是我们前面定义过的多媒体文档。在超媒体结构下,初始文档与目标文档之间,除了规定链接关系外,还要描述时序关系。需要特别指出,超媒体(hypermedia)中的“超”(hyper)不是指超出了多媒体,比多媒体的信息类型更多,而是指“超文本性”,即文档之间存在链接关系的意思。顺便还要指出,某些文献中,将“超文本”和“超媒体”看做一样东西,两个名词可互换使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