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 第十二章 新闻技术与新闻 行业技术改造(2) ...
-
电脑控制、集成化、数字化、交互式是多媒体技术的四个本质特征。困文本、超媒体着重发展与深化的是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这一本质特征。交互式有程度上的差别,超媒体在交互式程度上的升级导致“开放性超媒体”概念的出现,开放性超媒体要满足下述要求:①系统不应该将用户限制到特定的编辑器或软件包中。②系统应该具有平□□立性。③系统应该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发送。④用户应该能够实现寻找、更新、解释和交换系统中的信息。⑤所有形式的数据和媒体应该在概念上以相似的方式处理。为了实现超媒体的全面开放,人们开发了“全球网”。
“全球网”(即WwW: World Wide Web),又称“万维网”、“环球网”。它原是一个合作性项目的名称,该项目的目的是设计和开发一系列概念、通信协议和系统来支持超媒体概念中的各种类型讯息之间的相互链接。从1989年开始由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实施,以后逐步发展为全球科学家支持并协作实施的项目。全球网的成功建立在三个至关重要的观念之统一的基础上。第一个观念是全球网上的“出版自由”观念,即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全球网中建立文档,也可以引用别的文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全球网相互链接的超级空间中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全球网废除了必须由有经验的专业信息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存储、集中、分配、传送施行管理的想法。在全球网中,没有一个集中管理者,每一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建立一个文档并将其与别的文件链接。第二观念是资源统一定位的观念,即任何一个全球网中的文档都按统一的方法在网中确立一个独特的位置,使人们能方便地对其进行访问。第三个观念是统一用户界面的观念,即任何一个文档,不管它定位在全球网中的哪一个服务器,也不管它通过什么方式由定位处传送到用户电脑处,在对用户的显示上都不会表现出什么差别。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通过全球网浏览访问作为全球网文档的任何一个数据库,任何格式上和访问方式上的区别都会被浏览器所屏蔽。
一个系统的基本构建观念上的突破往往能带来这一系统所能实现的功能方面的突破。构建全球网的“一‘自由’两‘统一'”的观念,使全球网具有将任何性质的多媒体讯息相互链接的强大功能。当CERN在1989年实施全球网项目时,全球网还只是科学家和工程师链接他们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信息的工具。到1993年,全球范围内就掀起了一场“信息互连运动”。这时的全球网已成为各行各业人士链接人类一切类型的文化信息的工具,它给使用者带来了更高层次上的“aswe may think”,即“随想即现”的自由。
(三)从因特网上自我传播到因特网上的大众传播
网络多媒体传播主要指的是在因特网上实现的多媒体传播。因特网(Internet)是由多种电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以及其他电脑网络彼此互联而形成的全球性电脑网络。从通信技术的角度来说,因特网是一个以TCP/IP协议为基础,联结各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电脑网络的数据通信网。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来说,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
因特网为人们提供了多感觉的认知手段,提供了快速而自由的学习、工作与交往方式。因特网是具有全面开放性的网络。所谓全
面开放性是指:
对用户开放:对用户类型不作要求,允许用户联人因特网后,仍同其他系统建立广泛的联结。对服务提供者开放:对服务者提供的信息类型不作要求,允许各种类型的服务器联入。
对网络提供者开放:对联人网络的类型不作要求,允许它们无障碍地联人,成为因特网的新的组成部分。
对未来的改进开放:允许根据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因特网加以改进。
如果说全面开放的超媒体技术,即全球网,实现了人的智力操作方面的极大自由,那么,可以说:全面开放的网络技术,即因特网,实现了人的传播(communication)操作方面的极大自由。全球网做到的是“as we may think”,“随想即现"。因特网做到是“s we want commune”,“随愿即联”。布什把他设想的全面开放的超媒体技术装置称为MEMEX,意思是使人们在学习、工作、交往中所需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任意扩充,当即呈现。我们则可把全面开放的网络巨系统称为COMMEX,意思是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各种传播方式随心联通,当即实现。加拿大传播学家,被称为“为人类的梦想做广告”的麦克鲁汉曾把媒介称为“人的延伸”(exten- sions of man),MEMEX与COMMEX这两个“EX”技术的结合,确实使人的认知与交往机能得到空前的延伸。
在因特网上,借助全球网技术,网民可以进行传播基本形态谱系中的各种传播,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传播是人体内的信息传播。自我传播过程是人体内的这一“器官”与另一“器官”之间在“生理一心理”水平上传播信息的“技术性”过程。多媒体电脑带有智能设备的性质,是人脑的延伸。网民与作为网络终端的多媒体电脑之间的互动过程,在全球网技术的支持下,是高度交互式的超媒体运用过程,可以看做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自我传播”,即网民的思维器官与作为思维器官延伸物的超媒体“外脑”之间的传播过程,人与多媒体电脑的对话是网上一切传播行为的基础。
因特网可以为网民提供联机交谈服务。利用交谈(talk)软件,一个终端上的网民可向另一终端上的网民提出邀请。邀请被对方接受后,两个终端即可实现联机,两个网民即可进行交谈。这种交谈是“手谈”,双方以手代口,以眼代耳,实时交谈。这种人际传播,参与者不在场(或者说是虚拟的网上空间这一个“场”),彼此可匿名。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E-mail)服务,则为网民提供了非实时的人际传播手段。电子邮件,按键即发,几秒钟就可送至对方电脑中存储起来,对方上机时便可读到邮件。
团体传播,又称群体传播,指的是数量不等的人群按照某种会聚方式,在一定场所里进行的传播活动。团体传播是放大了的人际传播,每一团体传播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人际传播。因特网上的团体传播,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因特网上的聊天系统(IRC: Internet Relay Chat)可实现实时的团体传播。参加IRC服务的网民都要选择一个标志身份的“绰号”。非实时的团体传播则是通过因特网上的公告板服务(BBS:BulletinBoard Service)进行的。网络新闻是因特网上的主要公告板服务。一个公告板相当于一个“新闻组”,新闻组参加者阅读的板上信息则有“新闻稿”之称。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新闻组中的信息传播是一种无国界、无把关人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信息传播。“新闻稿”不过是网民“随愿即传”,送上网去的讯息,没有经过审核,也没有为其真实性承担责任的法人,其内容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性。
组织传播指的是社会组织(行政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内部成员之间以及社会组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组织的内联网(Intranet)进行。例如报社的新闻综合业务网就是一种内联网,它为报社的编辑部门与经理部门之间,编辑部门的各个专业部之间,总编辑、部主任、编辑组长、-般编辑、记者之间等报社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提供了新的便捷手段。内联网与因特网之间有“防火墙”隔离。内联网可以跨过“防火墙”与因特网接通。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内部公关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外部公关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组织的公关传播活动能够借助内联网-因特网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对于跨国公司这样以全球为活动空间的大型经济组织,其内联网并非局域网,他们的内联网可以与因特网叠合,在“防火墙”内使用时是内联网,越过“防火墙”,就成为因特网。
像交谈(talk)、聊天(IRC)这样的实时服务(或称同步服务),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同步交往联系,可以统称为对话服务。像电子邮件(E-mail)、公告板服务(BBS)这样的非实时服务(或称异步服务),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异步交往联系,可统称为消息传送服务。在对话服务和消息传送服务以外,因特网还可以提供一种公布式服务,这类服务由服务器向网民发送信息,带有大众传播的性质。严格讲来,分布式服务分为两类:一类需要使用服务的网民参与控制,例如远程教育;另一类不需要使用服务的网民参与控制,例如网络报、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显然,这种不需要网民参与控制的分布式服务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以因特网为传播渠道,以网民为传播对象的新闻传播被称为因特网上的新闻传播。因特网上的新闻传播主要是由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体,即上网的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进行的。此外,因特网内容提供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也可向网民提供新闻信息,将报道新闻作为内容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
传播的新闻媒体的经营都遵循“双重出售”模式,除了进行新闻传播外,还要进行广告传播。传统的新闻媒体上网后仍然遵循“双重出售”模式,在通过新闻报道吸引了大量网民后,就会把自己在因特网上建立的传播网转化为讯息送达网,向广告主出售,承揽广告业务,在网页上发布旗帜广告、按钮广告等类型的广告。因特网内容提供商吸引网民的手段,除了新闻报道外,还有其他服务方式(如提供免费电子信箱、免费软件下载……)。这些内容提供商也可经营广告发布业务。此外,书籍出版和电影发行也可通过因特网进行。以因特网为传播渠道、以网民为传播对象的新闻传播、广告传播、书籍传播、电影传播可统称为因特网上的大众传播。
(四)驶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新闻行业
高速公路是工业社会的交通基础结构。所谓基础结构,反映的是构成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一般物质条件的部门、设施、机构的总体。高速公路作为交通基础结构,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信息社会的信息
基础结构也被人们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的正式称呼应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n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1993年出台的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指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是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和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除物理设备以外,它还包括: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与软件、网络标准,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力资源。一般认为:因特网设施和因特网设备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看待。
信息高速公路在推动经济增长,改善社会服务系统,提高国民教育水平,重振政府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出台,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
传统新闻媒体上网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中的一道重要的风景线。所谓上网,就是在网上建立网站,将传统的传播内容制成网页向网民传播。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要“上网”,就要在因特网上建立一个全球网(WWW)服务器,并配备相应软件,还要申请一个IP地址,用一个DDN(数字数据网络:Digital Detm Net)专线将自己的WWW服务器联上因特网。媒体一旦上网,就要将自己的传统传播内容(报纸版面、广播、电视节目》在网上发布,由网民借助浏览器点读、点听、点看。为了实现与网民的双向交流,上网媒体可采取建立网上沙龙,对网民访问进行登记,接收并答复网民的电子邮件,向网民提供个人化的信息服务等等措施。
网络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大众传播相结合,一方面为传统媒体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又使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由于得到传播内容的充实与支撑而具有更强大的动力和更强劲的势头。传统媒体上网之后,将不复保持传统媒体的“本来面目",不可避免增
要走向转化为社会综合信息服务机构的道路。因特网的“综合传播媒体”功能是上网传统媒体成为“综合信息服务机构”的立身基础。
这种综合,建立在以人类传播行为基本类型的综合的基础之上,即不但提供大众传播服务,而且提供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服务,甚至可以为人们的自我传播过程提供一种辅助手段-全球网的超文本链接,使“随想即现”成为现实,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思维效率。
这种综合,还表现为对传播过程中信息呈现形态的综合,即提供“多媒体”形态的信息:既有离散形态的文本、图形、图像信息,又有连续媒体形态的声音、运动图形(计算机动画)、运动图像信息。
这种综合,也表现为对信息传播的内容的综合,即不但能提供传统媒体通常所提供的新闻报道、背景述评、娱乐节目、消遣材料,而且能提供传统媒体通常难以提供或根本不能提供的数据库检索、虚拟现实体验。
这种综合,尤其表现为对一般商品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的综合。现代社会的大经济是系统化、信息化、科学化的大经济。因特网为人们提供了实现从商业信息的获得、商品的采购、样品的展示、商品的运输直到电子货币支付、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以电子信息流带动电子资金流,以信息流、资金流带动市场商品的物质流的电子商务活动的成套手段。
前三种综合,使上网传统媒体具备了在更高水平的技术平台上,以更齐全的类型、更完美的形态、更丰富的内容取代传统媒体的“全部”功能的可能性。而后一种综合,更使上网传统媒体具备了传统媒体所不可能具备的直接从事一般商品资金流、物质流的经营活动的功能。
在“多媒体加因特网”的传播技术体制下,新闻单位的技术改造任务在于为把传统媒体转化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综合信息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了这一技术改造任务的新闻单位,已不再是现在意义上的报社,或广播电台,或电视台,而是一个通过因特网,以多媒体方式向网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全新类型的社会机构。信息高速公路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及新闻行业对信息高速公路的适应与使用,将是新闻行业技术改造中的一个最新课题,需要我们予以极大的注意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