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资源与规则 ...

  •   中国人都很含蓄,有教养好面子,一般不会把钱挂在嘴边,觉得俗的要死,但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decent又必须得赚钱,所以成天把高风亮节挂在嘴边的某些国人骨子里除了虚伪还是虚伪。当然这都是老一辈的做派,像我这一类耿直又缺钱的,钱一直都挂在嘴边,含蓄什么啊?没钱就要赚呀,累也要赚钱,要活着而且想要活的漂亮就是要赚钱。社会上一直有一种风气,总结来说就是年轻人要多干点,格局大一点,别钻钱眼里。每每听到类似这种打鸡血的话我都想笑,说这些话的人都没想过自己说的时候嘴脸有多虚伪嘛,干活不为了钱为什么?

      钱其实是报酬,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耕耘了不让收获是什么意思?让年轻人高风亮节又是哪些老登呢?觉得他们这种人挺绝的,自己占尽便宜,设立了一个又一个高到离谱的准入门槛。而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于系统的教育体系中,这是件幸事,也是我们的不幸,规则思维就是我们的思想钢印,总想遵守规则,通过自己的努力想象着终有一天能够像鲤鱼一样跃过龙门,想象着所有人都会遵守规则,但现实给我们当头一击,规则是给需要遵守规则的人设定的,那些不需要遵守规则的人恒不需要遵守。

      从规则这个框架下来看,世界上同我类似的人还挺多的,作为这个世界的小配角,有时候我也会绞尽脑汁地想着,我能不能开创一个新的领域,在其中大有建树后拉高准入门槛,这顶规则用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以我的能力应该是不行的,世界上像我这种人蛮多的,稀缺资源是需要争夺的,我弱小又菜鸡怎么争得过呢?

      年底发生了很多社会热点问题,让我不由得思考,绝大多数的打工人是不占有资产的无产阶级,不占有资产也就意味着只能用自己的时间来换钱,说的夸张一点,用命换钱,然而拿时间换钱和用资本再生产来换钱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人的时间有限而资本再生产是无限的,所以打工人永远无法财务自由,被机构和企业捏住了活命的咽喉当然永无天日,无论机构和企业的性质如何。

      虽然现在的我算是生活得还不错,然而一旦被学校辞退,就基本等同于没有资产的无业游民,能否够快速找到下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就是头等大事,这也是当下无数从底层杀出来的高校教师面临的困境,能否教好学生只是职业生涯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体面的活下去才是这辈子的追求。高校教师的志向理应高远,否则如何能够教出拥有无限未来的大学生呢?但是改变世界的人,又有那一个是老师教出来的呢?志存高远的人很多,然而人总要面对生活,在仍旧使用一般等价物的当下,只能将志向稍微放一放,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的,不是吗?

      当下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在各大线上平台更新视频、音频和文字也能有所收益,但这个世界任何领域都遵守马太定律,20%的人占据80%的资源,在信息扁平化的互联网上只会更夸张,当下借着短视频平台能够养活自己的互联网从业者和公司又有多少呢?从资源占有上来谈,人生来就不自由不公平,有些人生来就躺在资源上,不需要用时间来换钱进而购买自己生存下去的necessities,有些人忙忙碌碌一生都在为明天的粥和馒头奔波。

      当下的我,茫茫又忙忙,每天给学生上课就是为了多给自己买点肉吃。不开玩笑,每天好好工作的原因就是为了多给自己买点肉吃,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让身体更强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完成自设的任务,子打进了高校后,人生目标好像越发不明确了,虽然无时不刻都在做事情,有时候还会因为工作上的事抓耳挠腮,淹没在一堆琐事之中,情绪七零八落的,完全不知道自己长期的目标是什么,当老师走职称在我看来就是熬时间的问题,最让我讨厌的其实是这熬时间的过程,在迷茫中被大量的时间淹没,就如同一个人浮沉在深蓝色的大海之上,美丽、窒息又无助。

      回归现实,我爱花钱买肉的原因也在于从小吃的肉太少了,家里只有过年才会买牛肉和羊肉,所以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总有一种不配得感,不配吃牛羊肉,不配跟家境一般的孩子一样,享受一般家庭孩子的待遇。我家是典型的中国式大家长式家庭,经济非常不富裕,我爸赚不来钱,爷爷奶奶一分资产都没留给他,我妈舍不得花钱买肉并且这辈子最爱吃的是饺子,所以喜欢每周末买一次猪肉给我们包饺子,说回我经济独立后认真调整了饮食结构的问题,新陈代谢肉眼可见地提上来了,人也愈发精神,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饮食结构算问题吗?这是人活着的大问题!

      我家的饮食结构极其失衡,跟家庭资产、习惯和观念有关,除了我爸天天出去喝酒,有着大腹便便的身材之外,我和弟弟妹妹全是豆芽菜,贫血贫的很严重,确实天天吃蔬菜和鸡蛋,从小就吃“健康餐”减肥,身体素质能有多好?当然,我妈也贫血,她带着我们这么吃,自己肯定也贫血。所以工作之后养成了闲下来就给自己炖牛肉的习惯,慢慢的自己不贫血了,人的负面情绪也少了。为什么得是“牛肉”呢?又要说了,跟我之前在省体育队呆过有关系,跟各个年龄段的运动员同吃同住了半个月,真的发现这句话很对:

      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或者说你吃什么你就能成为什么。

      短短半个月的同吃同住让我认识到了有一个健康饮食结构的重要性。在经济不独立时被迫吃下大量碳水、蔬菜,定量的鸡蛋和猪肉让我养成了虚弱、畏缩、低人一等的阴郁性格,做事情会更多的考虑别人的感受。但自从改了自己的饮食结构,当然也有别的因素,我能感知到我的性格以及对人生的态度都变了,无论多忙,总感觉自己的人生很松弛,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热爱自然,有条件的尊老爱幼,接人待物不卑不亢,交朋友利益至上。好像吃牛肉能改变人生似得,“牛肉”其实就是我20多年来想要但是凭借家庭无法带给我的东西,一件一件地得到让我愈加明白一个道理:

      想要不被困住,首先要解放思想。

      “牛肉”的不配得感和背后没有人的恐惧感就是框住我的牢狱,我的洞穴,也亏得我这个人不怕挑战不怕麻烦,愿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之一搏,倘若我被家庭困住,习惯用狭隘的家庭教育赋予的视角看待世界,那么我的饮食结构就不会有任何改变,阴郁的性格也不会有所改变,没有充沛的精力和斗志,我的人生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还有时间有心力吐槽办公室年终考评年年优秀的给学生搬饭一天就漏尿的老教师们,还有心力妄想着借人工智能的风在这个世界得以永生。

      现在想想“解放思想”这个词不就是跳出日常需要规则框架,放弃通过家庭和社会教育所得的看待事物的视角,用更大,更宏观的视幅看待出现在人生的事物,打破常规需要勇气和智慧,甚至发现这个问题都需要点运气。

      我的亲身经历证明多学点语言对人生发展是有点用的,至少多了一个视角看待当下的生活,冷静、清醒并且克制地面对问题,对未来的生活也不会盲目的乐观,也不会对所谓的“彼岸”生活产生向往。

      “祛魅”这个词我在课堂上跟学生进行过系统性的阐述,我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往心里记了,于我而言,每讲一遍这个概念,我对“祛魅”的理解就加深一层,“祛魅”在我看来是平视世界,平视不同文化。理论好说,实践难,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想要真正平时世界,不带一点评判地欣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不同点,很难,然而随着信息扁平化传播、人口素质提高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普通人平视世界的能力也在增强。

      举个小例子,汉堡跟肉夹馍现在价格差不了多少,但10年前价格差别巨大,原因在于其分属于不同文化,人们下意识地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说到底肉夹馍和汉堡有什么区别呢?都是肉、蔬菜和碳水,而且肉夹馍更新鲜更有滋味。这只是look up other culture的一个例子。

      不仰视其他文化在当下这个时代挺好做到的,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文化足够好,我们有这个自信,但不鄙视他国文化好像在任何时代都是难的,尤其是在自信爆棚的时候,有一个look down other culture 的好例子,课堂上我跟学生讲到了印度的“玛莎拉”,我吃过印度人做的脆球,确实沾上是好吃的,挺异域风味的,然而我跟学生们提到“玛莎拉”,他们立马激动地讨论,虽然没有嫌弃的表情,但从他们的表述中能感觉到他们认为印度食物很脏很难吃,就像网红讲的那样“干净又卫生”。这两个例子挺经典的,也挺能说明情况的,“祛魅”很难,放下面对未知事物的偏见很难。

      因为对中西主流文化的理解要比周围人更深一点,所以我早就对西方饮食习惯祛魅了,并且我是一个不折不够的功能主义、实用主义的拥护者,在吃这一方面也有所体现,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吃的更贴近于自然,更贴近于一个想要强健体魄的人需要的饮食结构,有时候觉得养成这种听起来自虐式的饮食习惯,就好像是在为某些系统任务做准备,我挺期待这个世界最终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大任务,又会怎样终结我的这趟游戏旅程,从游戏中真正地下线又会有怎样一瞬的精彩呢?I just wonder it.
      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这辈子最讨厌吃的就是饺子了,不喜欢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需要去厨房帮忙包饺子。

      不患寡而患不均,除了用在资源分配上,用在家务分配上也同样适用,每次吃饺子,弟弟妹妹基本上就是静静等着吃,我爸也一样静静等着吃,这就是所谓的大家长式家庭,赚钱的男性理所应当地一点家务都不用承担,年纪小的弟弟妹妹同样也不用承担,所以我这个冤大头即便是成为了“家庭之光”也要继续埋头苦干。第二点是包饺子很麻烦,浪费生命,干家务的时间我本可以自私点,做一些对自己发展更好的事情,被迫又得和面又得下饺子,还得听着我妈边包饺子边抱怨,我像是情绪垃圾桶,当了20多年的那种,有点受够了。

      其实饺子味道是好的,但我一点也爱不起来,从小干的家务活太多了,大家都习以为常并且用懂事来敷衍我,所以我就应该承担这么多家务责任吗?我并不认为,我可以自愿去干,但是其他人take it for granted,认为我理应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事情,这一点让我很难接受。所以饺子在我心里的味道一直不怎么地,而且任何跟饺子相关的视频都让我反感,自从自己赚钱养自己后,两年只吃过3次饺子,不用吃饺子的生活真的很快乐。

      “饺子”这种事只是我跟父母之间微不足道的一件,其实我们之间没什么大矛盾,相互也都能理解,我很愿意承担一个“大姐”的职责,我希望在所有人的努力之下我们的家越来越好,然而现实情况则是渐行渐远,他们无法放下时代所赋予他们的局限性,而我也无法解除时代赋予我的“知识的诅咒”。像我们家这种典型的既要又要父母我相信大家周围都有,自从少跟父母联系之后,不用再思考家长里短,世俗意义的“幸福生活”,人也越来越向内求,感觉自己的生命也随之越来越丰盈,内心燃起了探索世界的熊熊烈火。

      有些事情我不愿意再耗费精力跟别人说了,有意识地少说一定是变成熟的标志,君子慎言在我看来是对的,从主体上来看,少说意味着思考变多了,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说之前会思考即将说的话会带来什么结果,考虑效率、考虑利益,所以讲利益的人是君子嘛?在我看来把利益放在头上,讲求契约的人反而在当下社会是正人君子。

      契约精神是当下最缺乏的,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越长大越觉得相信人是一件危险的事,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相信的,即便是教科书也不能完全相信,说到底在利益的诱惑下,谁又不会做一些违背道德违背规则的事呢?自然规律到是可信的,因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往小了说,拿我的父母举例子,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他们生育我们姐妹三人说到底是为自己的养老考虑,没有把我们当作当下社会养育子女中“子女”的角色,反而有些“牲口”的味道,在他们的认知中,给我们一口饭吃,等长到18岁成年了就要跟美国人刚成年的人一样养活自己,结婚生子并且每个月要还他们钱。

      有时候想想如果不是周围人都在上学,我学习又是家里最好的,我会不会很早就辍学出去打工赚钱养家,抑或是草草结婚生子,像无数不参与社会生产的妇女一样,在无限家务中耗尽生机。有时候也很感谢小时候的自己,领得清而且努力学习。

      在我狭窄的视阈之下,不带有经济利益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不会恒长存在,毕竟人类所歌颂的无暇之爱仅存在于精神或物质极大丰富的人类之间,大部分人没有这种格局和财富。想到一件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这件事发生在今年6月份,微信上从不联系的发小同学给我发微信说他要毕业了,毕业论文里的英语摘要需要我给他写,图片需要我给他翻译成英语,刚开始就有点“低三下四”的求我的意思,我倒是挺愿意帮忙的,尤其是这种跟人生相关的大忙,我希望周围人过的一个比一个好,而且我这个人比较务实,经济利益看的比较深远,想着这么大一个忙万一以后我能够用到他办某些事情呢?

      在我看来互相帮忙,产生深层的利益绑定,才能让这段关系又好又长久地存在,多个朋友多条路嘛。所以我尽心尽力地帮他做,然而事实证明,你费尽心思帮某些人的时候他不会感激你,反而会因为你帮的忙太大了对你生出了不敬重、不感激的情绪,进而鄙视你的行为,蹬鼻子上脸。也可能是我的感知问题,但更多的是他的认知有限,觉得这个忙请我吃一顿饭,看个电影就还上了这份感情,都27了,这种小恩小惠又有谁会放在眼里呢,所以觉得他傻的可爱,转念一想又觉得他并不珍视我这个朋友,用完即弃。所以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向内求也是有原因的,已经知道外界的人都是什么货色了。

      12月监考很多,学校排的监考基本不怎么给钱,一场考试就像是打发叫花子一样,只有30块。国家大型考试监考费会给的多一点,在我看来是多一点的,但听办公室的老教授说,四六级这一类监考费一直都一个价,这么多年来都没变过,有时候想想她年轻时候监考费的购买力再看看现在的购买力,怪不得老人都不愿意去监考呢,又累又花时间,“钱”相对以前要少太多了。

      但我得监考得赚钱呐,青年教师遇事要顶上去呀!而且作为一名为社会培养下一代的教师,应该满脑子都是钱吗?每天叫醒你的不应该是责任与担当吗?哈哈哈!千薪万苦的,青年教师就理应如此吗?就理应为了老教授们还有领导们负重在前,吃苦耐劳嘛?教师于个体而言本身就只是一份工作,而且是最艰难的那种,所以不图钱图什么?图大小王画的饼?图老教授丢下来的锅?图你认真授课但学生期末评教打低分?真就图个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上了20多年学,为了学业花了那么多钱,现在告诉我要高风亮节,高什么风?亮谁的节?

      付出和收益至少要平衡吧,能量转换还得守恒呢!更何况人在这个社会上首先得活下来才有可能去讲高尚品格、高风亮节。说到底,我就是高校这座工厂里的流水线女工,拿的是打螺丝的薪资,为国育才本就不是我该想的事情,我该做的就是打好螺丝的同时好好生活。我也有一腔热血,但现实什么样子我相信大家都清楚,英语这个科目人人都嫌弃,人人都可以评价一番,“呦,这个老师口语不好”、“这你都翻译不出来,你基本功不扎实呀”、“我是中国人,我不学英语”。

      其实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我是中国人,我不学英语”的时候我发怒了,想想看当时我还是太年轻,教学经验也少,就半年懂啥呀,我其实不应该动气的,第一是对自己的身体不好,第二是学不学英语是个体的选择,我不能强行替学生做出选择。我记得那是一个雾霾天的下午,窗外灰白,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所有在场学生有的发出了笑声,谁能相信这是2022年秋天发生的事,我觉得说出这句话的男生是在哗众取宠,活跃课堂气氛,但真正听到英语老师耳朵里还是很hash的,这句话表面否定英语,内核则是否定知识,为了否定而否定,用以彰显特立独行。

      其实外语人的爱国情要比其他人更浓厚一点,因为学了英语而更热爱中华文化,我当时也没惯着,对着一群跟自己年纪一样大的学生说了一大通,欣慰的是在我说教他们的时候课堂在坐的所有学生几乎是屏息凝神地听。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挺厉害的,只是在这个社会之下逼不得已选择成为最低级的女工而已,并不是真的没有能力,我记得当时我用汉语输出了这么一堆:

      不学英语就是爱国?笑死(我课堂上真的说了这个词),爱国就要做对国家有利的事,现在某些高精尖科技还掌握在老外的手里,师夷长技以制夷没听过吗?怎么师夷长技啊?老外的文章都是用汉语写的啊?是,中国人不学英语,你敢说你从小到大学的所有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吗?打小学的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定理公理都是中国人研究出来的吗?写作文需要有逻辑吗?“逻辑”这个词本身就是英语呀,logic不是吗?中国人不学英语,笑死,你敢说你说的话里没有英语吗?

      中国人能看翻译的就行了,现在翻译技术多强大呢,直接用翻译器就行。那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南海”应该怎么翻译,应该翻译成South China Sea还是China South Sea呢?翻译嘛,用翻译器很好解决吗?这种问题能用翻译器翻译嘛?我们中国人搞文字游戏很厉害,西方人能差嘛?大家都是人,怎么会差呢。既然爱国,那就要在关键问题上能够赢而不是不吃亏,所以你们觉得应该怎么翻译?

      我讲的时候明显感觉课堂上掉一根笔的声音都能听到,我的学生们还有救。大教室能够听到笔掉的声音挺不容易的,甚至最后一排的同学能不能听到我带着扩音器讲课的声音我都不能保证,但是在那时我结结实实的感觉到最后一排的同学也在思考,我又重复了一遍问了这个问题:

      你们觉得那一个翻译是正确的?China在前还是在后?我告诉你们,China得放在前面,因为南海是我们国家的,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把China放到South后面就上了老外的当了,南海就被淡化为一个地理概念了,所以你们还觉得学英语就不爱国吗?

      课堂很安静,我觉得学生们应该是愣住了,我相信他们这辈子应该没想过一个女老师会用英语讲政治问题,我突然觉得我太上纲上线了,没必要给自己整的这么累,他们只是不知名民办院校的学生,以后大概率不会跟老外打交道,他们最多也就是考考英语四六级、考研英语罢了,讲这些意识形态,讲爱国有意思嘛,况且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政课老师,我确实有点越俎代庖了。

      偶尔一次这么“发疯”还可以,就害怕我以后越来越控制不了我自己,天天这么想“启迪”学生,我在拿自己的职业前途开玩笑。到现在我也越来越明白为什么老教师经常提醒我上课不要讲跟课程没有关系的话了,把握不住,但凡学生整个录音录像传到网上可就完了,即便是学生不听你的课,也要循着书本来讲,不能脱离,学生不听你的课不是你的原因,是课程本身的原因,英语课本就是一门人文素养课程,没有多少人愿意听。

      不给自己惹事的情况完成教学任务,赚到应得的报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别妄想启迪学生。你配吗?学生又配吗?教书的时间越长越能感觉到人类群体无意识很恐怖,乌合之众很恐怖。

      所以又回归到钱上了,满脑子想的都是钱反而是坦诚面对生活的第一步,当下社会没有谁能真正摆脱钱的控制,即便是往前数几百年又有谁能在没有金钱的支撑下在城市活下来呢?这两天跟学生讲英语课文讲到了成功与失败,文章里出现了托马斯·爱迪生,我挺讨厌这个人的,我又是个情绪容易挂脸的人,讲到他的时候就挂脸了,生气的原因是教科书里的文章里里外外都在夸爱迪生,他是遇到失败百折不挠的天才,但反过来想想又有哪个科学家在成功之前是“躺平”的呢?

      没有一个,而且其他成功人士一个不提,就提了个爱迪生,很中式的刻板印象了,小学写作文被迫引用他的话,具体句子我忘了,但却是这种句子是最讨厌的,首先爱迪生他说英语,语文作文让引用英语翻译的话就很离谱,真就从小培养“洋泾浜”嘛,而且他催人奋进的话也太伟光正了吧!在我看来成功的因素里,灵感应占大头,努力微不足道,否则我每天上课也很努力,为什么我没有赚到钱呢?我的观点还是比较浅薄的钱=成功,钱是虚指,指代的是跟前相关的所有产物。

      其次这个伟光正科学家手握超千项专利,他真就是个天才嘛,才不是,历史中的爱迪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这些专利有多少是抢的骗的呢?如果他真的是高风亮节的任务,为什么疯狂攫取专利呢?赚钱呀!所以这个发明灯泡的搞出直流电的大佬还要疯狂赚钱,更何况当下除了用时间换钱但不占有任何能够进行再生产资本的我们呢?我确实对他爱不起来,但单从赚钱这一点上来看,我还是挺钦佩爱迪生的,手段狠辣,确实是洞悉人性和社会规律。

      所以科学家就应该高风亮节嘛?谈理想就不能只谈理想,士为知己者死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现实社会的严酷早就印证了身怀美玉也要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金钱无外乎是最好的保护壳,至少能够为理想保驾护航,能够给自己提供一点微不足道的安全感。想想爱迪生的劲敌特斯拉晚年有多凄惨,放弃了交流电的专利,任由他人通过交流电攫取利益,自己晚年落得个破产,一个人在纽约的酒店里郁郁而终。

      特斯拉这类普罗米修斯很多,他们为世界带来了无限光明,但是唯独光没有照向自己。挺唏嘘的,但也很值得敬重,有时候看着卧室顶灯都会对特斯拉产生感恩之情。确实,没有特斯拉,就没有交流电,没有交流电更何谈夜晚的光明!

      每天起床想感恩的人实在太多了,感恩不过来,那就感谢自己吧,又在这个世界上活了一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