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1、第111章 ...

  •   桓景书还在慵懒地扫着殿内的场景,听到窦寅涛高亢的发言,以为是他在等待的结果终于来了;

      一个机灵就坐直了身体,努力克制着想要睁大的眼睛,不喜不悲地问道:“哦?!爱卿有何事呢?”

      窦寅涛是何等人也?如何能看不出来皇帝暗藏的雀跃之情;他却只能悄悄向桓景书摇了摇头。又缓缓开口道:“臣日夜忧患于农业衰落:每当看到少府呈报上来每年的农业收成都极差,臣以为,是时候改善目前的局面了?”

      一语刚开,之后的话都变得顺利多了,“农业乃一朝之本啊。朝廷仅靠商人每年进献的银子,如何能支撑得起这浩浩荡荡的国本。但农田耕作却非如此,农田取之不尽,还之于民,若能在农业这一进项上有大的举措,未尝不能裨益后人啊……”

      桓景书没想到窦寅涛突兀地转到了“农业”的字眼上,他看着殿内众人都竖起了耳朵,似乎被丞相的话吸引了注意力,不便再打断他的慷慨陈词,只能耐心地颔首,“爱卿有此高尚觉悟,是我朝的荣幸。你再继续说给朕听听?”

      窦寅涛的声调越发高昂了,“臣每逢想至此,就辗转不能眠;臣年事已高,一想到在位这么多年,却未给朝政留下一笔伟绩,直让臣恨不得涕泗横流,愧对如此高位啊!”语罢,他的声音却几见哽咽。

      他用宽袍大袖擦拭着脸上不存在的泪水,收拾好激荡的心情,又再度开口道:“某一夜,臣突然心血来潮。若是能兴修水利通渠,将上流河岸闲置的水流引至下方荒废已久的良田,岂不是能吸引更多农民加入这一耕作作业中,更别说之后可以连带产生的畜牧业,解决民间百姓的饮食问题了。”

      他恳切地说了半天,“当将天赐之水和万物之本的农耕联系到一起,又何尝不是桓朝最伟大的创举呢?陛下,这恐怕是功载春秋的好事啊!”

      这最后一句话不可谓不煽动,他话音刚落,群臣就已议论纷纷。而李慕这边的安静做派就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张犹打量了他半天,笑眯眯地道:“咱这位丞相大人,可真是高瞻远瞩,非小家之人可以比拟的啊。”李慕对他的话毫无反应,只是看了看桓景书。

      他突然侧首转向窦寅涛,“微臣乃新述职的小小一名散射,臣名李慕。但臣要斗胆一问,不知窦大人言语间要引上方河水入下流,可是要流至哪里呢?”

      窦寅涛瞟了一眼李慕:难道他母亲没和他说明白吗?却只是好整以暇地回复李慕:“臣思索半天,最适合开辟先河的地势非川维郡不可。川维郡地势狭窄,居于一众高山之中。但它地势低洼却不险峻,上流江东郡的河水也不湍急,用于第一次引流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慕挑了挑眉:果然!他紧接着窦寅涛的话问道:“修渠之事非有专业的古本可以参考。这的确如您所说,事一成,恐怕是倾世创举。但这风险之大,将会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而百般费心后,却未必又多好的结果!”

      窦寅涛拧起了眉,但语调还是安抚又温和地,“李慕是吧……年轻人还是过于年轻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蓦然转向皇帝陛下,句句激进地道:“先帝在面对诸国之乱时,没有选择偏居一隅,而是勇于冲入敌方的后道,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要知道,以九龙之躯深入敌人山脉,本就是兵行险着,不成功就成仁。但先帝心中有大乾坤,最终还是赢回了诸国的归顺之心,才能奠定我泱泱大桓朝今时今日的祥和局面。”

      桓景书不发一言,并未对丞相盛赞他父皇的言辞有过多反应,只是转而道:“爱卿既有此意,可是已经反复演练过了?”

      窦寅涛愣住了。桓景书瞥了一眼李慕,“虽是小臣,但他的建议言之有理。这等风险大的事情,当是得反复测算、实验好了,才适合派诸朝廷的人去施行。”

      窦寅涛呵呵笑了,“陛下哪里话?臣当然是演练好了。臣府上有一江东郡出身的门客,他幼时极爱读书,跟随着他的父亲走访于郡上的山川河间,比起纸上谈兵,他对于实际的地形却是更为清楚,非一般人可以与之媲美。

      更令人惊喜的是,此人不畏艰难险阻,哪怕处境再艰险,前路多少未知,他都能勇敢地扛下这些担子。”

      桓景书疑惑的抬了抬眼,我怎么不知道丞相府上的门客还有江东郡出身的?他的眼神慢悠悠地扫过殿内众人,左看右看却是看不明白。

      窦寅涛神秘地笑了,“此人最近刚投入臣的府邸中。由于他身体不够康健,近几日已禀奏不能上朝。待他恢复后,我会将他引荐给陛下。”

      听到这里,李慕和桓景书还能不意识到是谁?李慕冷漠地瞪向了张犹。张犹笑呵呵地咳了咳,连忙举拳拱手,行讨好之意。

      桓景书并不信丞相口里的一切,毕竟,他又不是不知道小窄的能耐有几分。他只好又转道问着:“爱卿初衷的确是好的。但现今,少府进奏的财库所得,实在是过于稀少……”

      桓景书歪了歪身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若要兴修爱卿所言的渠道,耗费之大,财库无法支撑……”

      窦寅涛讶异地心里掰扯了半天:不应该啊?前日张可颂不是刚上报西域等地进献了一批金银珠宝吗?

      他怀疑是皇帝在找托词,“陛下,臣以为,此事倒是好解决。”桓景书来了兴致,这接连串的刁难,始终是难不倒他?

      他看似满腹好奇心地开口,“爱卿可还有何等好策?请速速献来。”

      窦寅涛向皇帝投来一个暧昧的眼神,顺便用眼神扫了四面八方,又摇了摇头。桓景书瞬时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他向李慕看了一眼。李慕点了点头。

      也罢!桓景书抬高了声线,“今日若无要事,就请各位爱卿们下朝吧。对了,李慕你们留一下。”

      众人都以为能在这里看明白这桩进言的结果——比起看到窦寅涛大刀阔府的改革,他们更好奇小皇帝如何在丞相面前转圜的这一出好戏。

      没想到,戏只演到半场就夭折了。众人只能无奈地退场,一时间,殿内重又变得开阔起来。

      窦寅涛生怕夜长梦多,人一散去就紧接着开口道:“臣知陛下想要让您的谋士们自由进出宫门——您当知道,这是连臣都没有的荣耀。但若陛下答应臣的这番奏言,臣会向满朝文官进言,力保李慕的这一殊荣……”

      桓景书抚了抚额头,猝然打断了窦寅涛,“朕已说了,不是朕不愿给你安排此事,是财库里的确已接近虚空……”

      窦寅涛辩白道:“臣听闻少府近日可是有大进项。”

      桓景书看着他对少府的动向如此了解,挑了挑眉,却是看好戏地揶揄道:“可惜太皇太后娘娘要兴修供民间朝拜的先帝陵墓,从一开始的上报的约几百金的成本,已逐渐变为几千金的成本。”

      他无奈地摊了摊手,“虽然这几千金的支出不至于影响商贸间,本朝金银的流动;但这一朝间,却是无法再一下子拿出这几千金去兴修爱卿口里的益朝益民的水渠了。”

      窦寅涛的声音“嘎”地止住,他也没想到这出戏会是这个走向?当窦宛梨和他说道,要给先帝建座陵墓时,他是拍手称赞的,此举何尝不能更上窦家在民间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至于此间简阳“捣乱”的小插曲,他又是如何暗中驱使少府官给简阳好看的,却是后话了。

      但他万万没想到,太皇太后建造这和陵墓寺庙混为一体的建筑物时,竟如此的大手大脚,浑然不计任何。

      他听着皇帝口中这“几千金”的字眼,一股无力之力浮上来:荒唐、真是太荒唐了。都已稳坐如此高位,却眼光如此狭窄!心里暗斥这些的他,似乎忘了他府上一座座动辄逾百金的人工假石了。
      桓景书的话打断了他的思绪,“至于爱卿言语间提到的,让朕的谋士自由进出宫廷。这是不合规矩的……但朕的确有此密切心思,不知爱卿可知,该如何办呢?”

      窦寅涛看着面前桓景书好似天真不知事的表情,心间委顿无比。“臣以为,恐怕得让李慕等人有何大建树才行,否则,实难哉朝中开此先例。”

      桓景书笑嘻嘻地摇了摇头,“若是有长公主殿下作保呢?若她向朝臣进言,李慕等人当得起这等荣耀,有他们在,能赞代皇长姑之责,更好地照看于朕呢?”

      他神秘地向窦寅涛挤挤眉,“毕竟,朝臣看朕,不过是一个吃奶还没擦干嘴的小儿罢了。若没人担此重任,如何能让众臣放心地将朝局交给朕呢?爱卿,你说呢?”

      窦寅涛诧异地一瞪眼,不知想到了什么,“这……恐怕殿下不会轻易答应此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