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3、荒原上的星之海 ...

  •   【库克逊蕨】
      【分类:植物界-维管植物门】
      【描述:高度约为10cm,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只有地面上的主轴和地面下的似根茎。主轴从底部开始,向上呈Y型分叉,通常有5-6层分叉。典型的植物特征为每支分叉顶部小巧圆润的孢子囊,以及主轴内部用以输送水分的维管组织。】

      乌拉拉睁大眼睛。

      库克逊蕨……维管植物?!
      这不就是他一直在找的,最早登上陆地的那一批植物吗?!

      然而眼前的场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乌拉拉怎么可能想得到,最早登陆的这一批植物,竟然会在荒芜空旷的原野上,长出这样一片……星海呢?

      是的,星海。

      那不是星星从天上坠落。
      那是无数颗星星,从植物顶端生出。

      仔细看的话,那些高度不足10cm的纤细植物,生理构造极为简单。
      一根细细的茎,笔直而伶仃地站在地上。从大约5cm左右开始,分叉为两支。这两支又各自向上伸长,分为四支、八支……
      而每一支分叉的最顶端,又各有一颗小小的、散发出柔和微光的白色光球。

      远远望去,那些小巧的白色光球荧荧闪烁,正与头顶的星空相映成辉。
      是流淌在荒原大地上的星海。

      “好漂亮……”乌拉拉睁大眼睛,喃喃。
      “漂亮。”AI静静地接上一句。
      一时竟让人分不清它是在单纯重复舰长的话语,还是在这一刻和它的人类受到了同样的震撼。

      乌拉拉不由自主地抬步向前。

      这些小小的植物,构造实在是太简单了。就像小朋友用蜡笔画出的简笔画。
      然而它们却又如此真实地伫立在他眼前。

      远处海浪拍击礁石,传来亘古而永恒的潮声。
      星空下的夜风吹拂着库克逊蕨,自生命诞生以来第一支成功登上陆地的植物,在志留纪的无人荒野上,无声无息,静默生长。

      虽然静默,却充满生机。

      乌拉拉伸出手,轻轻抚过库克逊蕨顶端的小球。
      那是它的孢子囊。里面装满了繁衍的种子。

      只要微风拂过,它们就会乘着风,前往世界各地。在合适的地方停下,钻进土壤,然后像它的父本,它的无数更遥远的祖先那样,静静地从土地里伸出来,一点一点地伸向天空。
      仿佛星辰留在大地上的遗孤,疑惑而怅惘地朝祖先伸出手。

      “请舰长小心。”AI忽然开口,机械的声音将乌拉拉带回现实,“脚下有水。”
      “……嗯。”乌拉拉恍恍惚惚回过神,看到眼前的机械臂。他下意识地抓住机械臂,跨过脚下的小水塘。

      ——这里,和刚才的石头坑,是截然不同的地貌。

      不知是因为地貌如此才会有植物生长,还是植物通过代代繁衍终于改变了地貌。
      总之,脚下的这一片土地,已经不是怪石嶙峋的乱石滩,而是湿润的、柔软的泥土。

      随处可见的小水塘,其中蓄积的甚至不是海水,而是淡水。

      “绿洲。”乌拉拉说。

      “是的。”AI重复,“绿洲。”

      这是一片乱石荒原上的绿洲。
      这是最早的陆生维管植物,是一种以孢子为繁殖方式的原始生物。

      星星点点的白色孢囊,在夜色中散发出微光。
      乌拉拉想起远古埃迪卡拉纪的菌毯,那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生命形式,两者相差数亿年,然而在人类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的眼睛里,它们都被描绘为同一种修辞。

      星之海。

      微风轻拂,库克逊蕨纤细的茎条微微摇晃。顶端白色孢囊也随之晃动,犹如星光闪烁。
      空气中带着与海风截然不同的清新湿润。这是乌拉拉几千万年来第一次呼吸到的“新鲜”空气。

      真奇怪。
      如果是实验室里生产的“绝对纯净”空气,反而不会让人产生“清新”的感觉。
      是植物,是湿润的泥土,是富有生机的气息,才会让人类感到,“清新”。

      “舰长。”AI忽然开口,“您为什么哭?”

      “……啊?”
      乌拉拉甚至没有察觉自己的脸上有泪。

      被AI提醒,他有些不好意思,赶紧手忙脚乱揉眼睛。
      “我不知道啊。”乌拉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可能太好看了,被感动了吧。”

      AI:“……”

      真的很好看。

      乌拉拉从未感觉,自己与大自然如此接近。
      他弯下腰,轻而又轻地触碰那一棵棵纤细的植物。
      仔细观察着它们扎根于泥土的原始根茎。

      所谓维管植物,就是在植物内部有用以维持生存的管状结构。
      乌拉拉曾经问过AI,为什么明明从寒武纪开始,陆地上就已经有苔藓和地衣,但直到志留纪才开始有【植物登陆】这个说法。

      AI的回答是,地衣不是植物,而苔藓是两栖类植物,并不算完全脱离海洋。

      现如今亲眼看到库克逊蕨,乌拉拉才真正明白这其中的区别。
      从海洋到陆地,面临的最大生存压力,就是水。

      陆地上,非但周围环境缺水,甚至生物体表的水分也会更容易蒸发。
      这就要求植物必须拥有强大的寻找水源、以及保留水分的能力。

      维管结构正是用来应对这种难题。

      管束状的内部结构,像水管一样,能将水分从根部抽吸上来,一路供给。
      库克逊蕨表面还有一层富有光泽的蜡质,最大化减少了体表水分的流失。
      而它那纤细笔直的茎,看似柔弱,却坚强地撑起了顶部的孢囊。
      10cm左右的高度,已经足以让孢囊有机会乘风而起,前往无数未知的远方。

      这看似简单的原始结构,其中竟然已经包含了这么多精巧的设计。

      或许物种演化也是一种穷举法。尝试了无数种不同的组合,最终成功存活下来的那一支,就是最优解。

      以这支首批登上陆地的植物为开端,此后葱茏翠绿将染遍荒芜大地,生命将顽强地再一次、并且今后无数次地战胜严酷环境。

      哪怕没有泥土只有岩石,也要从岩石缝里伸探出来。
      哪怕没有水源只能等待降雨,也要咬紧牙关,留住每一颗水滴。
      没有食物那就从阳光里自己合成食物。
      没有肥料那就用自己的身体,在死后成为同伴的营养。

      于是岩石化作了泥土。
      水滴聚成了水塘。
      叶绿体完成了阳光到化学物质的转化。
      库克逊蕨在荒原上蔓成了星之海。

      生命从海洋中来。
      生命在别处又汇聚成海。

      乌拉拉得以见证这一奇幻壮阔的历程,深感荣幸。

      “……对了。”乌拉拉忽然想起了什么,转头问AI,“它叫库克逊蕨,为什么?是地名吗?”

      古生物的命名通常以该物种的发现地点、结构特征来命名,比如昆明鱼,比如三叶虫。
      像奇虾也是,一开始被认为是“奇怪的大虾”,所以被叫做奇虾。

      库克逊……听起来好像个外国地名?

      “不,这不是地名。”AI纠正,“是人名。”

      噢,人名。
      也有这样的,发现者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新物种……

      然而当乌拉拉视线下移,继续浏览AI投影出的资料时,他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名叫“库克逊”的发现者,竟然是一位女科学家!

      “女性古生物学家?”乌拉拉惊叹,“好少见啊!”

      确实。
      乌拉拉来到远古星球这么久,古生物资料也看了不少了。
      各种古生物学家的相关轶事他也略有了解。
      蓝星古生物学,主要是依靠化石来进行研究。化石当然不是凭空出现在博物馆里的。无论是野外挖掘,还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复原,都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
      特别是野外挖掘工作——这可不是开个挖掘机随随便便就能挖的。
      很多古生物化石,在沧海桑田几经变迁中,已经变得支离破碎。掩埋在地层中的残余化石也并不完整。因此需要古生物学家有一双慧眼,准确地识别出和普通岩石不同的“化石”。

      乌拉拉曾经在资料里见过真正的“化石”标本。
      和印象中博物馆里那种拼好的、干干净净的古生物形象不同,很多化石在被发现的时候,其实就是奇形怪状的一块灰突突小石头。
      放在乌拉拉这种门外汉眼里,怎么都想不到它竟然会是一块化石。
      而古生物学家们却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甚至能辨别出它到底属于哪一个物种。

      其中最为困难的,当然就是发现新物种了。
      毕竟,人类已知的古生物,好歹还有资料可查。而尚未发现的新物种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发现并确认这是一个新物种,通常要花费一位科学家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精力。

      古生物科考中的野外挖掘工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体力活儿。
      它还需要古生物工作者时刻保持精神集中,时刻思考,否则很有可能就与珍贵化石擦肩而过。
      这使得这项工作变得更加艰辛。

      此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女性科学家,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一直是极少数。

      因此乌拉拉在得知发现库克逊蕨的古生物学原来是一位女性时,内心敬佩不禁油然而生。
      她在那个年代,在这样一个以男性话语权为主的领域里,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多少心血,才获得这样的成果?

      “……”乌拉拉不由喟然一叹。

      “……”机械臂上的信号灯闪烁了一下,AI开口,“舰长,您为什么叹气?”

      乌拉拉转过头,望向AI。
      他忽然想起,刚才自己找到第一批登陆的维管植物、陷入迷之感动时,AI也曾问他,为什么哭。
      这个……乌拉拉其实也说不出来。

      不然怎么叫“迷之感动”呢。

      但现在这个问题,他可以解答。
      于是,在亘古长存的星空下,在荒原上的星之海,乌拉拉找了块大石头,坐下来,耐心地给AI解释蓝星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事。

      “……”
      AI听完以后,似乎仍然不理解。
      但它并没有说“我听不懂您在说什么”,而是缓慢地闪烁着信号灯,像在咀嚼,像在消化。

      像在……思考。

      乌拉拉也没有追问它到底想明白没,只是笑笑,伸手拍拍机械臂。
      然后转过头,望着荒原上如星海斑斓的库克逊蕨,深吸一口气。

      “走啦,回去啦。”乌拉拉站起身,伸了个大大懒腰,“困了!”
      AI:“好。”

      就如同来时一样,一人一机械臂,沿着来路,沿着崎岖不平、怪石凌乱的荒野,慢慢地朝家走。

      纤细翠绿的库克逊蕨,仍然在微风荒野上轻轻晃动着。
      寸草不生的大地,终将被这支微弱的力量,微弱、却坚定地改变。
note作者有话说
第73章 荒原上的星之海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