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第二十一章  黄河水灾 ...

  •   第二十一章  黄河水灾
      预计在两天后举行的小朝会改在了当天下午就举行了,不论是王守仁还是杨廷和们的消息都是很灵通的,朱厚熜估计在他拿到那份加急的奏疏的时候,这两方也都已经准备好应对皇帝的召见了。
      只是面上谁都一点不显,都是一脸的忧心忡忡,惊急万分,好像真的是才从皇帝这里听说这件事情似的。特别是杨廷和,胡子还缠在一起,好像是匆匆忙忙穿了朝服就进宫了,没有来得及打理一样。
      真是假……朱厚熜很想白他一眼,这都什么时候了,还作假……
      不过情况真的是紧急,朱厚熜也没心思多想杨廷和的行为举动了,见内阁和他手下几个得力的臣子都来到了,开门见山的说:“黄河河南段决口,信阳、驻马店已然是泽国,河南巡抚和当地府令都有疏折,请赈。众卿以为如何?”
      底下一片静默。杨廷和是不想招来麻烦,王守仁则一向习惯在想得很完备了之后再说。至于其他人,两派首领还没发话,自然都是不吭声的。
      刚拿到奏疏的时候,朱厚熜觉得这可能是骗人的。现在正是春天,河南地处中原,春天是一年中降水最少的时候,旱灾还有可能,现在却报的是水灾。骗赈也不是没有的事,一来落了银子,二来,本来就没有的灾,他治理的很好,这也算是功绩,朱厚熜在安陆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据说还不少见。
      现在皇帝刚刚即位,还不到一年,没有经验,正和朝中诸大臣处于磨合期,又裁撤了各地镇守太监,耳目不灵。下面的地方官欺负小皇帝才上任,懂得少,骗赈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朱厚熜没有什么生活常识,又不懂气象气候方面的知识,被骗的可能大约要有九成以上。
      可是转念一想,敢于骗赈的还是少的,就算他不过是刚刚从封地到北京的新人,皇帝这个身份对于地方官员还是有很大的震慑力的。而且现在王守仁在朝堂上的力量,就算是和田的守军也应该有所耳闻了,这些外放官员们应该对于他朱厚熜的能力有个估量,即使是处于小心谨慎考虑,也不会做太出格的事情。新官上任还有三把火呢,新君即位,估计也要有些大动作,被抓住可不是一件小事。
      再说了,春天的水灾虽然几率很小,但是也不能说就没有。今年冬天比较长,早春特别冷,黄河凌汛迟了,和春天的寒暖流降水正好凑到一起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场水灾还真是需要重视起来了。毕竟现在是青黄不接,大多数百姓家中的存粮都吃的差不多了,天气又是这么乍暖还寒,疫病不算什么,冻都要冻死人了。
      九八年长江洪水爆发的时候,苏沉照还比较小,但是也记得死了很多人。那是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国家政府这么关心,一场洪水还要了那么多人命。现在是在明朝,落后了好几百年的明朝,这么一场水灾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那可真是谁都不敢说。
      洪水中当场被淹死被冲走的就不说了,这是天灾,非人力所能及。但是灾后的工作,那就是关乎着更多人的性命,也更加能够操纵的了。如果做得好,那么可以拯救千千万万的人命;但是如果举措失当,那么很有可能灾后会有更多的人丧命。
      所以不论是不是骗赈,现在朱厚熜都不能大意了,他拿着那本奏疏,心情很沉重。

      静默持续了一段时间,朱厚熜都想开始说自己的想法了,王守仁才开口。他这次想的时间比较长,说的内容却是比较简洁的。
      “臣议令各府放赈。”他原本坐在从为大臣们准备的椅子上,这会儿站了起来,“河南巡抚许诚官声一向颇善,先帝称之为直臣;信阳令胡藏也是二甲进士及第,才情一向是好的。臣以为令他等处置当地事宜即可。
      “只是,臣掌管户部,国库中不过剩余银两九十四万五千三百两,赈灾倒是有余,只是……”王守仁说到这里,算是点到即止,抬头看着朱厚熜。
      “无妨,先放赈。”朱厚熜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抄了那么多家之后,除去收归各部使用的那些,内库还有四千万左右,横竖支持一场战争也都够了,今年的税收没有拿到的时候,先用内库抵一阵子也行。
      王守仁却接着继续说:“此外,信阳诸地已然受灾,臣恐河南境内他处也不免矣。还请皇上有所准备。”
      这话让朱厚熜一凛,这也是正常的情况。其实朱厚熜也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觉得春天凌汛,就算有洪水大约也不怎么严重,不必太过杞人忧天。但是现在王守仁提了,他却觉得,这都报到京城了,大约当地也是很惨的,否则地方官们还不尽量遮掩?这么看来,倒得防备着黄河的下游,开封洛阳这些大一些的城市会不会也被水淹了。
      “先生说的不错。”朱厚熜点头,让说完话的王守仁重新坐下,“让那些守官们多加注意也就是了,免得下游同样遭此祸事。”
      只是王守仁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赈灾的细节和布置他并没有多话,想来他也是觉得把钱发下去就行了。他觉得许诚和胡藏还不错,应该能完成赈灾的事情,但是朱厚熜需要的,还要更多一点。
      不止是把灾情平抚一下就可以了,朱厚熜希望能够尽量留住多一些的人命。失去了家园的百姓们,他们的生活估计在今后十几年都会留下这次水灾的阴影。这还是幸运的,那些不幸的却是将会解脱,直接升天了。
      做到像后世那样,朱厚熜基本上是不想了,毕竟现在的人没有那么大的觉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是口头上说说。自己家还揭不开锅,可怜的灾民们又不在眼前,谁会那么积极的要求捐款啊?
      人民军队……朱厚熜根本就不敢提这个词。现在的这些丘八们,不劳民伤财已经是万幸了,指望着他们去赈灾,很难啊……说不得也得一点一点的灌输爱民的思想和身为军人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慢慢地培养这些人的情操了。
      最关键的是中间环节,谁能保证没有那只张着嘴的大老鼠等着赈灾的银钱粮食往嘴里掉呢?谁又能保证那些户部拨出来的钱,就能一个铜板不差的交到那些灾民们手里?朱厚熜不是天真的人,他知道这根本就不可能。社会主义的中国,九八年洪水的时候不是照样有人贪污赈灾款?更不用说现在是贪污成风、贪污合理、贪污成规矩的明朝了。赈灾款在地方官眼里,基本上就是奖金。好的,能给灾民们留个十分之一二;良心黑透了的,不但不给,估计还要借着赈灾的名目再多捞一把。
      朱厚熜是完全不指望他们的自觉和良知了,他从来都觉得道德的约束力太低,还是法律比较可靠。所以还是派去个钦差大臣,专门管赈灾这一项,还比较让他放心。
      只是派谁去,这还有待商讨。朱厚熜看着底下这群全国官职最高的臣子们,指节叩击着龙椅的扶手。

      杨廷和第一个排除。他本来就不和自己一条心,自己的思想他也没空也不想了解,下去了也不能做到让自己满意。与其到时候生气,还不如直接不让他去。
      再者,杨廷和虽然能干,资历也老,但是他也不是什么清正廉洁的官员。该收的礼,该受的贿,他一向是一点也不少的。并不是朱厚熜想让臣子们都做纯臣直臣,狗都不搭理的那种死硬派,关键是杨廷和就算不是大贪污犯,中型贪污犯的名号他也躲不了。
      就看那些按年节出入杨廷和家后门的各府下人们,抬进去的一担一担的沉重东西,就知道他受贿到了什么程度。那些东西可不会是石头吧?朱厚熜估摸着杨廷和的家产没有百万,八九十万还是少不了的,这还只是田产和银钱,不包括那些房产之类的。
      这么一个人下去,说得难听一点,不和那些人同流合污就是朱厚熜烧高香了,可不能指望他义正严词的要求那些人一点都不能贪污。
      除了这些考量以外,杨廷和本人也不会想去赈灾的。他一把年纪了,去灾区,能不能回来还得两说呢。万一在灾区染上了什么疫病,吃的东西喝的水有什么不干净的地方,或者是出行不方便,摔着了碰着了,对于这么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头来说都是不得了的事情。让这么个老人去赈灾,不太人道。
      杨廷和刚刚根本就没有说一个字,估计也是怕皇帝接着他的话让他出京去。只不过朱厚熜觉得,他的担心和自己对于他的担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杨廷和估计还是在担心手里的权利,怕自己一出京这边老窝就被王守仁端了。再加上赈灾这个由头,给他安上个什么罪名简直是太容易了。他和王守仁正是斗争的关键时刻,这会儿谁离开一分钟都能产生巨大的改变,他可不舍得离开京城,给王守仁可乘之机。
      所以不论出于哪一方面的考量,估计杨廷和是绝对不会被派去赈灾的。

      杨廷和的同党们当然也不行,他们大多数也都不是什么两袖清风的人,收钱的时候从来都不会客气手软。朱厚熜记得,好几年前朱祐杬曾经入京过一次,回到安陆还跟朱厚熜说过向内阁以及朝中诸臣送礼的事情。其中就有蒋冕毛纪汪俊黄侑等等现在朱厚熜都很熟悉的名字,他们都是杨廷和党啊……
      在能力上,他们还比不上杨廷和,对于自己想法的理解,估计也不如杨廷和,派下去也没什么大用,难道还要给他们现成的机会让他们下去贪污吗?

      王守仁,朱厚熜其实想过让他下去赈灾,他是最适合的人选了。但是,朝堂上却也少不了他。杨廷和现在看着是夹起尾巴做人了,但是只要王守仁一离开,他估计就要猖狂起来了。言官们还在他手里握着呢,虽说夏言现在已经是四品左佥都御史,却毕竟是才上任不久,没有根基,要是杨廷和真的指使着言官们攻击王守仁,估计远在河南的王守仁也要下马了。这些言官们造谣生事,污蔑他人的本事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朱厚熜决定,只要王守仁不自己要求,那就不会派他下去了。
      只是朱厚熜心里却总觉得,如果王守仁不主动要求去赈灾,那就真的不像是他心目中的那个王守仁了。说起来,王守仁应该是个什么样,朱厚熜在心里并没有个确切的概念,但是他就是觉得,王守仁应该是真正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的。
      如果他真的一言不发,那么,朱厚熜心里还真会多多少少有些失落……

      而赵审,这就不是个能干事的人。他的确是很清正,没有一点官场上的不良之风,但是这个人只适合做学问,他有点不切实际。如果让他去赈灾,那只能被那些狡猾狡猾的官员们骗,蒙在鼓里还觉得他们做的不错呢。
      所以,赵审还是做一个漂漂亮亮的招牌,被朱厚熜挂得高高的就好。

      夏言,则是太年轻。年龄上虽然他已经快四十了,但是做官的时间却只有五六年而已,其中还有五年以上都是在做小芝麻官。前些日子朱厚熜借着发作毛澄升了他的官,让他做四品左佥都御史,已经是招来非议了。现在作为钦差,他资历不够。
      而且,夏言这个人脾气不怎么好。虽然在朱厚熜面前还是规规矩矩的,这些日子却已经开始露出苗头了——这个人是个烈性子急脾气的人,不怎么会看人脸色,给人留面子。
      听说就连王守仁都经常被他抢白,他文采好,又很会说,言辞上很锋利,基本上吵架都是他在赢,杨廷和也很是被他办了几回难看。这样的人,留在身边还怕他招惹了什么收拾不过来的麻烦,要是放了出去,还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呢。
      再加上夏言有些太正直了一点,他是那种真正眼里一点沙子都不能揉的人,他自己在升官之后也有很多人巴结,一个不留的都被他骂的狗血淋头,灰溜溜的走掉了,其中还有一个他的同乡,曾经很要好的同事来着。他要是见识了灾区的那些贪污犯,指不定就和他们同归于尽了——先一个个收拾了这些人,自己也被他们气死了。
      他办事的确是有一套的,但是急起来就什么都顾不得了。再加上除了朱厚熜,现在还真没有能降伏住他的人,也就没有人能够跟他一起去,牵制他一点。

      这么想着,朱厚熜一时也没了主意。手上还真的没有能派出去的人。
      他不由得看向了王守仁。

      而在同时,王守仁也看向了他。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2章 第二十一章  黄河水灾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