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

  •   白马古刹,响彻梵音。

      这座历史悠久的庙宇,似乎从中土有佛教传承之时起,它就伫立于此,历经风霜而不倒。
      即使在如今太后一心向道,整个大梁上层尊道抑佛的情况下,依旧在百姓中声望极高,香火生生不息。

      姜泠来的唐突,好在修佛之人面善心慈,一行人安顿的倒也顺利。

      经历了这一遭,原本十分严重的风寒倒像是微不足道了,姜泠既受了诸位禅师长老照顾,自然要上殿叩首上香。

      惠姬扶着她慢慢走着:“太后最信奉黄老之术,厌恶佛家。朝中上下都有所顾忌,殿下到这来养病,让陛下怎么好来看您呢?”

      “皇兄诸事缠身,避免来回奔波正好,不是有孟卿卿来陪我么?”

      “虽然如此,平白惹太后不快也不好。没得让太后也不喜孟女郎。”

      那也好过让那个腼腆的女孩子,落个玉殒香消的结局,甚至在那些小人口舌里,被称作红颜祸水。

      后来的事让姜泠耿耿于怀,于是她在此后的岁月里反复推敲过,皇兄之后那些汹涌的恨意,究竟有几分是源于少年时一眼万年的深情厚谊。

      几面之缘,真的足够让一个人性情大变,陷入疯狂吗?

      当年,她病中生活枯燥。孟卿卿专程从扶风赶来看望,她是欢喜的。自己身份特殊,朝堂上,宫廷里,没有几个人真心与她相交。而孟卿卿,就是少有的,真心待她之人。

      几番相处,她们一个腼腆小心,一个心事重重,虽没能成为闺中密友,倒也对彼此性格人品多了几分信任。

      后来发现皇兄对孟卿卿的恋慕,姜泠乐见其成,也希望皇兄能得偿所愿。

      可事情发展不如她所愿,兄长的满心痴恋还来不及打动少女的一片芳心。倒先让太后知晓了,她言语间几番敲打,对陛下刚没了未婚妻就对其他女郎动心的孟浪不满。

      这爱慕之情似乎是世上最奇怪的事,愈是压抑,就愈是澎湃。

      原本还只是偷偷用炙热眼神偷看姑娘的萧朗,被太后言语一通挤兑,反而压抑不住内心的感情,一向循规蹈矩的青年,唯独在遇到孟卿卿的事情上,格外的失了分寸。

      历来皇家无小事,让太后与陛下的意见相左,让皇帝失去体统的绝美女子。一时间引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眼见事情愈演愈烈,姜泠也顾不得等候孟卿卿的心意,着意市井,将萧朗与孟卿卿红梅映雪下的初遇一通渲染。

      只说这孟氏女郎梅林的一回眸,不止艳光四射使帝王动了心,还使飞雪骤停,满园的梅花吐蕊绽放,堪称神迹。

      百姓们还是很相信这样的神迹的。

      除了姜泠这样天生胆大的,少有人拿这样的事作文章——怕真的惹怒神佛。

      这事在民间传开,百姓们都说孟女郎是上天赐下的神女,唯有天子堪配。

      好在孟氏在朝中有些地位,虽与丁家不太亲近,但也从无违逆。民意汹汹,太后考虑过后,顺水推舟的应允。

      若事情到此为止,倒也不失团圆。只是后面的发展却大大超过的姜泠的预料。

      *
      后位落到孟家,这是天大的喜事。连孟校尉年过八十的祖母也要来凑凑热闹。

      曾祖母过府,孟卿卿自然亲到大门迎接。可谁料到,年轻的未来国母刚一露面,就被不知哪里来的一支飞箭刺穿了喉咙。

      年迈的孟祖母也万万没想到,喜滋滋来嫁曾孙女儿,却先见到自家年轻娇美的女孩血溅三尺。老太太惊得一口气上不来,没能进得了孟府的大门,人就没了。

      孟家红事变白事,此间激愤自不必说。

      更难受的却是太初宫里年轻的帝王——他在短短几个月间接连失去了两位未婚妻。

      前一个若还只是有些同情可惜,后一个简直就是在剜他的心头肉!

      与此同时,传来了灵寿侯拒不服从朝廷决议,拥兵自立,自称中山国主的消息。

      中山国主公开了一封文采斐然的檄文,痛陈当家太后娘家丁氏一族如何蔑视皇族,把持朝政,欺压百姓的一系列十恶不赦的行为。

      他在其中言辞凿凿的说,降自己为灵寿侯,是皇帝被逼无奈,不得已为之。否则,陛下这样的仁孝之君,是不会对自己这样的功臣之后,下这样残忍的旨意的。拒而不从,才是真正的忠君爱国。

      末了,他在檄文最后,涕泗横流道:大家素日读史书,以先朝两汉之强大,泽被四方,万国来朝,最后,或亡于外戚,或亡于宦官。咱们朝中这个丁家,既有太后亲兄骠骑将军丁修,又有明宗内侍历经三朝的中书令丁徥,这外戚宦官都给他们家占满了。简直是大梁的一介毒疮。

      为了履行诸侯拱卫天子的职责,自己决定奋不顾身,为了整个国家,剜肉补疮。希望其他诸侯不要再明哲保身了,如此恶贼一定要天下共诛。

      总之说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苦口婆心,萧朗简直信了他的邪!

      出了这样的忤逆之事,萧朗就是再痛彻心扉也得强忍着处理。

      他一边下诏给中山国主,骂他识人不明,像丁家这样忠肝义胆的臣属你都说是奸佞,还拿朕跟前朝亡国的昏聩之君相提并论,简直大逆不道。希望其早日迷途知返。

      一边在朝会上旁听朝臣讨论,谁去领兵平乱,从哪调粮支应等等一系列事宜。忙得脚不沾地。

      于是孟卿卿的事,就落到了同样心绪难平的姜泠身上。

      *
      孟家是新贵,府邸正在帝都最热闹的街口,平时门前熙熙攘攘,来往之人繁多,根本无从下手。

      射穿孟卿卿的那支铁箭,最是普通不过,拱卫皇城的南北军,保卫宫城的羽林卫,巡逻街市的緹骑平时都在用。小规模的仿造也不难。

      姜泠原本是做好了长期死磕的准备,可事情发展的却出人意料。

      因为一个举孝廉出身的贫家小郎官,以一系列欲盖弥彰的操作把自己暴露在众人目光之下。

      本朝开朝时,百姓们已受了近百年的战乱之苦,本朝先祖立志革除弊病,推陈出新,以科举选人。只是各地百废待兴,正是缺人的时候,于是又承袭汉制,并行举孝廉。

      经过数百年传承,便是世家大族也以进士及第为荣,举孝廉慢慢沦为一种象征仪式。所以三署的郎官也渐渐都由那些勋贵世家里读书不成器的子孙担任,为以后承荫攒攒资历。

      因此这位郎官因为出身,在诸位纨绔子弟中本就格格不入,一言一行十分引人注目。

      姜泠发现他的异常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顺藤摸瓜之后,他倒也供认不讳,可对自己这样做的动机却闭口不提。

      但只要稍加了解就能知道,他在帝都期间,最要好的朋友,就是丁修亲生的小儿子丁三郎——他如今也是一个三署郎。

      姜泠其实有所怀疑,以丁家素来要权柄名声都收入囊中的贪婪,应该不屑做这样打脸的事。一段酒肉朋友之谊,也不足以让一个年轻的郎官放弃前程刺杀未来皇后。

      何况调查至此再难寸进。没有任何证据能直接证明是丁三郎指使了他。

      可对于痛彻心扉的萧朗来说,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证据。
      仿佛一切痛苦都有了宣泄,丁家在朝堂上把持权柄,在后宫虎视眈眈。他们会对中山王咄咄逼人致使对方揭竿而起。自然也会对孟卿卿下毒手。有些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原罪。

      想到自己之前还在诏书里夸他们忠肝义胆,萧朗只恨不能把诏书追回撕的粉碎。

      姜泠知道萧朗的笃定毫无道理。却一时心软,没有剥夺哥哥宣泄情绪的权利。

      当年还年少的她,习惯了哥哥对她的温柔呵护,从没有把书中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的描写和她一贯温和软弱的哥哥联系在一起。

      后来姜泠因为因故远去冀州。回来从他人的只言片语拼凑了这一段几乎魔幻的事实。

      非要以国母之礼将孟卿卿葬入皇陵年轻帝王,理所当然的获得了以太后以及其身后势力的阻止。
      他悲恸欲绝的在葬礼上以头抢地,获得了孟家无与伦比的忠诚。开启了对丁家疯狂的报复。

      他们暗杀了年轻丁三郎,嫁祸给南军的一个小将,以调查为名清洗了南军的高层,竟与北军在皇城之外形成了对恃之势。

      勤王诏书一下,无数野心家云起响应,血腥与杀戮随之而来。

      几番争斗后,在丁家疯狂的反扑之下,孟氏被族诛。胜利的丁修官拜大司马骠骑大将军,真正意义上的权倾朝野。

      孟家在这场并不严密的政变里身先士卒,肝脑涂地。最后也毫无意外的身首异处,血流满地。

      只把整个帝朝都扔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境地。

      一个母子离心,君臣失和的皇室和朝堂,根本无法统御四方。

      那些点燃战火的野心家们开始不断试探这个皇朝的底线,日积月累。耗尽了青年帝王最后一点理智。

      他陷入疯狂,故意引来了造反的暴民,让他们与北军互相消耗。最终引火自焚,终结了大梁数百年的国祚,亲手打开了乱世的局面。

      而就在那个城破的晚上,穷途末路的萧朗挥剑砍下当初精心为孟氏女郎描绘的红梅初见图。

      姜泠看见那红梅被雪压弯垂落的枝丫,真实的意识到,帝王之尊极端的爱恨,对于整个国家来说,简直是倒了血霉。

      丁家或许欲壑难填,但他们确实短暂的遮掩了帝国的衰落与腐朽;孟家确实无辜,可他们为了私仇,却毫不犹豫的将天下拖进了血流成河的地狱。

      因此,姜泠第一件想做事就是阻止皇兄与孟卿卿的相遇。

      帝王合该,博爱世人。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