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子上 ...


  •   司马师与司马昭两兄弟的性情可谓南辕北辙。虽是一母同生,却迥然有别。

      “老大像是人人欠他钱;老二却像是欠别人钱似的。”
      司马师冷面少言,终年难见一笑,常人皆对其退避三舍。二弟司马昭却性情圆融得多,人也随和,对哪怕身边仆从都是笑脸相迎,见人就点头招呼——他天生一副善解人意的笑模样,讨喜的脸庞上眉眼弯弯,嘴角仿佛时刻挂着点笑。

      以前两兄弟少年之时,同在致知堂读书。那时,不善言辞又倔强执拗的司马师被处处排挤孤立;小他两岁的二弟司马昭却能跟那些子弟们维持着面上和气——他点着小脑袋迈着小碎步,亦步亦趋跟在冰块脸的大哥身后,人前人后地招呼说好话,好脾气地跟其他小伙伴儿们堆笑脸套近乎,逢人三分笑的本领似乎是与生俱来。
      不管别人喊他“小跟班儿”也好,唤他“小不点儿”也罢,他都没脾气地笑嘻嘻地接受。
      俗话说,抬手不打笑脸人,当时,学堂众子弟就算对司马家抱有成见,尤其不待见司马师,却并没什么人说司马昭什么不是。

      暑去冬来,年复一年。当年的小跟班儿司马昭几经人生历练,变得更加融通灵活,内里城府愈深,处事也更谦恭和气。不管是对大小官僚或是普通衙役士兵,甚至于街巷贩夫走卒,无论长幼亲疏,司马昭一律待之以礼,一点架子都没,相当和气可亲。

      所以,在典农中郎将这一任上,司马昭干得还算得民心。
      这几年,洛阳也算是风调雨顺。他接任之初,先是拟定制度,奖励耕种,遇到农忙之时,由衙门提前准备农具、骡马、种子等,提供给农夫使用。在农事淡季,组织青壮男丁修缮水渠,兴修水利,将农夫和佣夫编组,给予些许佣钱,既添了农户收入,又利于农事生产。
      逢有修渠之类的大型农事水利项目,司马昭不仅日日到场督工,更是亲力亲为,挥锹开沟挖渠,同百姓打成一片。
      洛阳城北面靠山,东西北三面皆有渠,统称阳渠,另随着渠道附属建有堤、坞、堰、桥等。由于洛阳城地形环山,这些渠道慢慢会被周围山坡冲下的积土填塞,需要定期进行清淤疏通,因此每逢大雨过后,整修阳渠的工程会比较频繁。并且相当苦累。
      历来当官的,能在风和日丽之日到修渠场地巡看一番,做做样子喊喊口号,说两句冠冕堂皇之词,都算不错了,哪有亲自上场挖渠的?偏偏司马昭就做到了。
      不仅做到了,而且干得有声有色乐此不疲。

      他同民夫一样短衣襟打扮,戴着草帽,挽着裤腿,手里执着铁锹,挖泥清理沟渠。偶尔将锹插立于地,手撑锹杆,若有所思地望望周边地形,间或拿根树枝在地下比比划划,一副忧国忧民的父母官模样。
      司马昭夜读兵书,白天则同衙役、农夫一起修渠干活。手里执着农具,脑子里想的更多的却是战事地形和用兵布阵,周边人等、地形,在其眼里皆可入阵。偶尔捡些草根树枝,就地比划一番,代以排兵演阵。
      至于画的什么,反正大字不识几个的老百姓们也看不懂。
      周围人见典农大人如此勤勉用心,与他们这些最普通的士兵、佣夫吃住一起,干在一处,皆不敢懈怠偷懒,一个个奋勇挥锹,无比卖力。因此,只要是司马昭亲自督工的农事水利项目,皆能事半功倍,高效完成。

      就这么一心两用地干了几年,加上他司马昭在京洛郊野一带的百姓中日益声名鹊起。洛阳城郊的老百姓和庄稼户们有不少都还挺拥护他。
      京城大小官员,即便一直对司马家素怀芥蒂戒心者,也讲不出司马昭什么二话。即便是负责监察弹劾百官的御史台,是出了名的无事也能搅三分,能在鸡蛋里挑出几根骨头的,除了有些瞧不上他总是一副点头哈腰唯唯诺诺的样子,愣是挑不出司马昭什么错儿。
      乡野间那些淳朴的百姓们就更不必说了,常有热情的乡亲拦着司马昭送些刚摘的新鲜瓜果之类,说是小民一片心意,请大人收下,大人可真是好官呐!……

      “哎,这位兄弟,有没瞧见典农大人在哪儿呢?”
      “晓得晓得,大人在那边哩!”
      “前面不远,没几步就到了……”
      几个修渠的民夫很是热情,纷纷七嘴八舌地搭话,热忱地用手指引。
      有个大嗓门的直接冲着东边喊了一嗓子:“大人,有人找您!”

      午时过后,骄阳似火。火炉一般的太阳丝毫没有收敛之意,热辣辣地炙烤着大地。
      北郊阳渠的修渠现场,司马府专门负责跑腿送信的伙计小六呼呼喘着热气,在渠边找到司马昭时,看到的就是自家二爷戴着毡帽蹲在渠边,正专注地用树枝在地下比划的情景。
      小六之前先是去了趟典农衙门,扑了个空,说是典农大人又带人修渠去了,还没回来呢。
      司马昭本来肤色偏白,经过接连些日的风吹日晒,已经泛红微黑。而且他与别的普通役夫俱是一样打扮,小六一眼瞅过去,竟是分不太清哪个才是自家二爷。
      统共几日没见,二爷怎么就黑成这样儿了?差点儿都认不出来了。

      “二爷,大爷派小的来给您传个话儿……哎呦呦呦~”
      小六激动地往这边跑,一个不留神儿,踩了一脚泥,滑了一跤,圆脸上也溅了些许泥点。拿手一抹,脸上煞是精彩。

      司马昭瞧见来人,摘掉草帽,扶着腰大笑,“是小六啊,怎么样,你没事儿吧?”
      “没事儿没事儿。二爷,老爷吩咐说,让您得空儿时回府一趟,说是有事相商。”小六拿手背擦着脑门儿上的汗,边喘气边道。
      “嗯,知道了。”司马昭应了一声,直起身,看似不经意地用鞋底把刚才划的图轻轻一碾。随后扔掉手中的树枝,拍了拍手,又“噌噌”几个大步,登上附近一处坡地,眺望了下远处的阳渠整修情形。
      此时修渠工程已近尾声,看这样子,再有几日便可完工。
      司马昭笑着冲小六点点头:“辛苦你特意跑一趟。我这边稍作安排便回。”

      父亲甚少在他外出忙公务时派人传什么话,此时特意差人过来,看来是有事。

      此时,城南司马府。
      向晚时分,热气稍敛。司马懿在达观居旁的小花园里倚着木榻纳凉,手中是一卷姜太公的《六韬》。
      他这闲职太傅当的相当轻省,除非有要事,不必日日去宫里。曹爽手下那群幕僚也不想日日看到他,巴不得他总在府里闲不问事才好。
      司马懿平日爱读《六韬》,此书六卷,以战略战术见长。他以前读时,大多读的是“武韬”“龙韬”等后五卷,这几卷主要讲用兵布阵和战术。近日赋闲,便又将第一卷“文韬”细读一遍,这一卷更重谋略,偏于攻心计。觉得亦颇精彩,获益匪浅。

      正读到兴头之时,长子司马师前来问安。
      “子元,你来得正好,这本《六韬》,你有空时也看一下。”

      司马师接过书:“儿已遵照父亲吩咐,派人通知二弟,让他有空时回府一趟。”
      嗯,司马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二叔家也去过了?”
      看下左右无人,司马师才回道,“是。果如父亲所料,据二叔说,尚书台的奏章大部分以赞同征西者居多。老臣们虽也有婉言上书反对的,但是大多心存顾忌,态度模棱两可……”

      司马懿从塌上起身,慢慢踱了几步,“看来,征西已是阻挡不了。若是不出所料,征西将军的人选,应该是在夏侯玄等几人中择出。”
      “此一役少则数月,多则逾年,若是夏侯玄走后,中护军担负皇城守备重任,不能一日无将啊。”
      “那,父亲之意是?……”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3章 子上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