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Modern】 ...

  •   没记错的话,韩国室友差不多是在我之后,第二周的周二到达;那么就是,周日我先跟着Phyllis一家去教堂在前。

      长这么大,在没有契机的前提下,自然是没去过基督教教堂的。第一次去,就是在美国南部的小镇上,这样一个教徒众多、宗教色彩相当浓烈的地方。去之前,一直在暗自担心,怕自己听不懂牧师在讲什么、不懂怎么照做、万一破坏礼仪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自然是相当紧张。

      周日教堂的礼拜通常分两场,大概在九点和十一点各有一场。他们会把礼拜称作“service”,可能从本质上讲,是想传达教堂服务教众的概念吧?

      Mr. Kevin因为工作关系会轮班,上一休一;如果他周日刚好在家的话,Mrs. Linda都会大清早就去教堂做babysitting(在家长参加礼拜时,帮忙照顾小孩子)的义工。然后十点半多,Mr. Kevin再带我和室友从家里出发,Mrs. Linda和我们会合,一起参加十一点的那场礼拜。

      我提前问了,去教堂有什么着装要求吗?被回答说,没什么硬性规定,不用太拘谨,休闲随意的就可以。出门时,我看Mr. Kevin也是穿着普通的T恤衫和牛仔裤。

      Mr. Kevin开着一辆蓝色的皮卡(pick-up,驾驶室很小、车后有一个那种背篓的轻型卡车),这种车应该是在美国的大城市之外,农场和这种郊区小镇的标配了。上了学后也发现,因为在美国14还是15岁左右就能学习开车,通过理论知识后,拿一个permit(类似正式驾照之前的临时许可),就可以在家人陪伴的情况下开车;然后16岁的时候,就可以申请正式的驾照。所以有很多同学,是从十年级就开始开车的,到了十二年级快毕业的时候,几乎人手一辆。有很多同学,是家里的兄弟姐妹都在我们学校就读,还可以带着弟弟妹妹上学,就很方便了。其中皮卡就占了很大一部分,一直都觉得,男生还算正常,但女生开皮卡真的超级帅气、酷炫了。
      另外,还觉得很神奇的是,美国学习驾照也并不像国内那样,必须通过正规的驾校报名、练车、通过一科目一科目的考试才可以。美国没有官方的驾校,拿了permit后,家人带着练车就行。当然也可以请私人驾校的教练,但都不是硬性规定。累积到了一定的时间、年龄符合要求后,便可以跟DMV(交通管理局之类的)申请路考、拿正式驾照了。现在想来,主要还是因为,除了最大的几个城市和主要高速干线非常拥堵之外,美国大部分郊区的城市和小镇,人口密度和车流量都不大,从而开车相对也比国内简单很多了吧。

      Mr. Kevin的皮卡,前排有三个位置,从前排挤到后排,还能再坐两人。当韩国室友也在的时候,我们刚好在前排三人排排坐。
      驶入离家大概不到十分钟的一所高中,我有点好奇,不是说去教堂吗,怎么来学校了?就问,这是我们的学校吗?Mr. Kevin说不是的,而是他们参加的教会,正式的教堂尚且还在修建中;目前是租了这家公立高中的场地,每周日在他们的礼堂做礼拜。原来还能这样啊,我想。

      Mr. Kevin停好车,领着我向学校的礼堂走去。上一场礼拜已经结束了,陆陆续续有人往外走来,也有正从停车场走进去的。一路上见到了几位教会的熟人,Mr. Kevin和他们互相打招呼、问候。有意思的是,的确没几位穿了正装,大多人都是跟Mr. Kevin差不多,比较休闲随意的装扮。

      我心想,这和大多数人概念中的,人人总西装革履、一板一眼、严肃传统的教会形象,差别也太大了。然而,更出乎我意料的,还是之后进了礼堂,正式开始的礼拜。简直是彻底颠覆了我在课本、小说中读过的,以及心目中对基督教徒的一贯印象。

      礼堂就是很普通正常的学校礼堂,也并没有因为周末被教会租来使用就增添了相应的装饰。倒是舞台上,有摆好的架子鼓、键盘、立式麦克风等乐队设备;只有正中间,有一个类似小讲台一般的地方,上面大概是放着一本圣经(Holy Bible)。

      进入礼堂落座,Mrs. Linda也过来跟我们回合后,等了一小会。马上要十一点时,竟然真的有乐队上台、准备就绪了。我心中的疑惑和好奇简直达到了前所未有,这又是什么节奏?到底是来做礼拜的,还是来看live(演唱会)的呀?

      伴随着乐队开始奏响音乐前奏,礼堂的灯光全部关掉,观众席上陷入了一小片黑暗。只有舞台上亮着光,已经落座的人群马上安静下来,并纷纷起立,应该是表示尊重吧。随着台上的乐队边演奏,主唱边唱了大概三首歌的样子,从歌词来看毫无疑问都是歌颂上帝的赞歌。底下的人们有的跟着轻声哼唱,有的伸出手,随着节奏打call (应该可以这么说吧……虽然那个年代,貌似还没见过“打call”这个词呢)。

      我不太很懂音乐,但在印象中,有温柔、清亮、神圣的宗教赞歌倒是可以理解;但没想到也有节奏很重,甚至可以说有些狂野、奔放、富有激情的重金属rock,也可以用来编成赞歌。音乐声放到很大,随着鼓点一下下的敲打和乐器的演奏,仿佛心脏都跟着震动、心跳也被重节奏加快了一样。现在想来,用瞠目结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来形容我当时的惊讶,也不为过了。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乐队演奏完毕退场后,便是牧师(priest)出场了。在这之前,如果说起牧师,我脑补的自然是一位德高望重、一丝不苟,或许还头发花白、带着金丝眼镜、颤颤巍巍的老者。然而在见识了如此现代化的赞歌乐队后,我意识到,已经不能用过往的古板印象来定义教堂了。

      果然,一位大概只有三十多岁、穿着格子衬衣和牛仔裤、看起来非常精神的年轻人出场了。他跟大家打了招呼,并低下头开始带领一段pray。最后,以“Amen”(阿门)作为结束语后,示意请大家落座。

      虽说已经有了些心理准备,我还是忍不住悄声问Mrs. Linda,这位就是我们的牧师吗?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不禁又在心中,把对“牧师”这个职业的印象,再次进行了大洗牌般的重新定义。

      不出所料,整个礼拜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很轻松的。牧师会挑选圣经中的一段章节,或一个中心思想为主导,并选择圣经中耶稣和其他人物的故事和现代生活中的现象,并结合他自己、他的家庭、和周围的人(可能也有教会中其他的教众),亲身的故事和经历,来为人们宣讲。每个中心思想下,会包括类似小分支的点,形成一个系列单元,然后会持续几个礼拜,围绕着这一个主题来讲。对我来说,感觉跟听演讲、讲故事还很类似。最后,牧师再以一段pray作为结束词,请上帝保佑教堂和教众们,接下来的事情都会顺利完成、平安度过一周之类的。并再次请乐队上台演奏两首赞歌,之后人们便可以逐渐离场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教会活动,有Baptis/m(洗礼)和Holy Communion(圣餐礼)。洗礼又称浸礼,顾名思义,是一个教众加入教会的代表仪式:牧师主礼,确定过他加入教会的意愿后,托住头将其泡入水中,简单地浸一下后就托起来。便象征着已经经过洗礼、信随上帝、属于教会的一员了。我去过的时候,记得教会办过一两次洗礼,对象大多是小学初中年龄的孩子,也有成年人。但基本不会对婴幼儿做洗礼,大概也是希望,他们是有自己实际选择加入教会的意志,而不仅仅是被家长带来走这个程序而已。

      圣餐礼则是,牧师先主礼,随即教众们会离开自己的座位,在走廊上排成两列,有教堂工作人员会分发一小块面包和一小杯葡萄酒给大家。这也是出自圣经中的故事片段:耶稣曾对自己的信众发放面包和葡萄酒,说面包代表他的肉/体,葡萄酒代表他的血液。圣餐礼的意义大概是为了使人们通过耶稣,能够使自己的“罪”(sin)得到原谅和救赎,我印象中,教会也举行过两三次。

      此外,比较有意思的是(如果我没记错),美国的法律规定是年龄满21岁才可以饮酒,所以教堂会用葡萄汁代替葡萄酒。后来,我也听不少同学吐槽过这条法律:美国很多地方,14岁就可以拿permit(许可)开车、16岁就能结婚了,但饮酒一直要等到21岁?!就很不合理的感觉。但相对来说,正是因为开车的年龄比较年轻,可能也是为了降低饮酒驾车的危险性吧。但就算如此,美国的teenager accident(青少年交通事故率)貌似也不低。

      回家的路上,我有一大堆的疑问和好奇,Mrs. Linda一一为我解释。具体关于宗教种类的名词,我不是特别专业;但大概意思是,他们所在的教会,是类似公理制的浸礼会(Baptist)、属于新教(Protestantis/m)的一种。

      虽然同为新教流派的一种,他们与长老制(Presbyterian)的传统教会区分开来,打破了很多古板的规矩,融入了很多现代人所习惯的,随和、轻快、摩登的生活元素。例如不对着装做严格限制、主持礼拜的牧师并非都是长者、根据自己的节奏来跟人们宣讲及互动,以及与传统唱诗班所对应的,摇滚乐队和新型赞歌,都是非常与时俱进的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