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酸】 ...

  •   初到美国,在寄宿家庭安顿下来,Mrs. Linda带我在房子里转了转,熟悉一下。

      整个房子的门窗主调都是白色,装修基调都是偏素雅的,没有过多繁复的摆设和颜色较为鲜艳的装饰。应该是跟大部分欧美人家,装修房子的习惯一样,除了厨房外全部铺着浅灰棕色的地毯。

      一楼是门厅、客厅、厨房、两个餐厅,和一个小一点的卧室和洗手间,但暂时没有人在住;我和韩国室友、Mrs. Linda和Mr. Kevin的主卧、她们女儿的房间都在二楼,主卧之外的几个卧室共用一个洗手间和浴室。另外还有一间书房,放着电脑、跑步机、书柜等东西。书房应该是坐落在房子的尖顶部位,天花板是倾斜下去的那种。

      一楼的后院有两道门,从客厅出去先是一个封闭起来的露台,摆放着两张摇椅,可以在那里休息。再打开外面的门,便通到了后院。看得出来,他们家很喜欢游泳。不仅Mr. Kevin是校游泳队的教练,他们的女儿也曾在学校游泳队,参加过州立的比赛,成绩很优秀。虽然社区里也有活动场所有游泳池,但他们还是在自家也修了一片泳池,水不算深,夏天偶尔也会只是泡在池子里休闲,打发时间。院子一圈种了些简单的花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从红玫瑰来着。后院和两侧隔壁邻居家的院子,以及前院的小草坪,都只有一道简单的木门相隔。再往后是一大片下坡的草坪,他们每天会让狗狗在这里跑上一会儿,可能和遛狗是一样的。尤其是他们儿子Chris或女儿Megan都养了狗,一起回家的时候,家里通常都和动物园一样热闹。

      晚饭叫了pizza,一般没别的活动时,Phyllis家的惯例是周五晚餐会叫外卖pizza,配着炸鸡块、薯角之类的小吃。因为我当时吃素了一段时间,一般都会帮我叫veggie pizza(全蔬披萨)和炸蘑菇(是那种小蘑菇,不是很确定品种,但应该不是口蘑?)。因为这之前在国内吃pizza,一般都会用刀叉切好了吃,所以这是头一次没用刀叉、直接上手掰着吃,感觉很随意休闲了。

      他们家有一大一小两个餐厅,大一点的餐厅靠近大门,有一张长桌,可以坐六七个人。而当家里人少或早饭简单吃点的时候,就会坐在靠近厨房的另一侧、靠近后院的地方,有一小块方厅,摆着的一张四人座的小方桌旁坐坐,能看到外面的泳池和院子。另外还有一个拉门式的橱柜,里面一般都会放着坚果、麦片、薯片之类的零食,Mrs. Linda跟我说随便吃,help yourself。

      基督教有个传统是,晚饭前一定会pray(祈祷)。大体上,会简单地说感谢上帝赐予的这顿食物、总结并感谢今天发生的事情、以及祈祷近期的事情会一切顺利等等。吃完后又简单聊了聊,我们就各自上楼回房间休息了。

      从二楼的楼梯上来后,往右手边拐过来,是我的房间。Mrs. Linda跟我说,是以前他们儿子上学时住的房间,衣帽间里还有少量书籍和他以前的杂物,问我介不介意,我说没有关系。房间的装饰风格也和房子的整体基调所相称,卧室和衣帽间的门都是白色,窗户也是白色的百叶窗。遗憾的是没有窗帘,百叶窗即使拉上后,白天也会有光透进来。墙壁涂成了淡绿色,看起来还比较养眼。

      跟窗户平行的位置,摆放着木质床和梳妆柜。床品是全套已经铺好了,不知道为何,还放了两个枕头(虽然我从初中住校开始,就是一直带自己的枕头,里面是填充了薰衣草的那种颗粒;纯棉的一整块枕头反而睡不习惯)。床架是偏高的,一般会踩着边沿的床框再坐到床上去。梳妆柜上带着一整面的大镜子,说实话当时不太很懂,但后来听说,镜子对着床总归是不太好,哪怕是平行的也都能映出床和自己的样子。

      另一边就是衣帽间,有单独的门,像一个小隔间。后来租房的时候,听说这种一般会叫做“walk-in wardrobe”。房间的角落放着一个小橱柜和电视机,但看起来已经很久不用了。遗憾的是,房间里没有自己的书桌和椅子,Mrs. Linda说我们可以在楼下的门厅或方厅的餐桌那里写作业、学习。

      但不得不说,卧室的床实在太软了点。可能对西方人来说,通常比较喜欢软床,Mrs. Linda还开玩笑似的跟我说,我比韩国室友来得早,所以更软的床分给我了。虽说很感谢她的一番好意,但乍开始的时候,睡惯了硬床的我还是多少有些受不了。不过但说来也神奇,那时候住了两年,其实到后面也就很习惯了,没觉得怎么样;但上了大学后,住的宿舍、以及后来自己租房买家具,都是一定要硬床垫才能睡得好。可能真的是年轻时,适应能力相对来说会强很多吧。

      刚去的时候,还感叹美国家庭的中央空调(air-conditioner, 简称AC)开得真得很低,晚上去洗手间都觉得冰凉冰凉的冷;似乎还混着树莓香型的洗手液,空气中是一种冷甜冷甜的味道。
      然而,高中在这里住了两年后,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空调,更别说冬夏了。(所以之后去澳洲读研的时候,第一次租的房子没有中央空调,可以说是超级难熬了……)

      第二天早晨起来,Mrs. Linda就在楼下厨房里。后来我也发现,他们家似乎没有早上坐下一起吃饭的习惯,大概每人的时间也赶不到一起吧;一般都是各人起来后,就自己搞点吃的。所以很少会有热菜,通常就是一杯咖啡、一碗麦片、一块面包之类的就充当了早饭。

      Mrs. Linda见我起来,帮我准备了一下早饭:一杯酸奶(可以和即食麦片混起来吃)、一大碗新鲜水果:切好的哈密瓜、甜瓜、草莓和蓝莓,都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五颜六色,很健康也很天然。但不禁感叹,早上就这么吃,还是好凉啊……酸奶也是,在这之前,国内的酸奶大多都是用吸管 “喝” 的,也有少数带果粒的是用勺子舀着喝;但去了美国后发现,酸奶全部都是偏浓稠、没有带吸管的,要用勺子 “吃” 酸奶才行。

      后来过了不久,也是从高中开始,养成了每天必喝咖啡的习惯。早饭通常就是一杯咖啡,一碗牛奶泡麦片,有时加一根香蕉之类的。上学的早晨特别赶时间,一般就是站着,边吃边喝咖啡,十分钟以内解决掉。这么一吃就是两年,所以也几乎没有坐下来、认真吃早饭的习惯了。

      其实整体来说,也是因为年纪小一些,适应能力的确比较强。对于很多人刚出国时,最普遍的问题就是饮食不习惯这一点上,我倒是没有特别不习惯。应该是因为本来就不怎么挑食、在美国又吃了一段时间的素食的原因吧,基本上,只要是素菜就没有问题,什么风味的都能吃。

      印象比较深的是,大概是我到后的第三天吧,Mr. Kevin做了那种类似lasagne(千层面)的意式料理,但用炸茄饼取代了宽面。在美国买到的一般都是大的圆茄子,跟国内通常吃的细长茄子还是不太一样。将圆茄子切成类似做茄盒或藕合宽窄的切片,裹上面粉并打上蛋液,再将茄饼放进锅里大火油炸。炸好后捞出来,码在铺好了厨房纸巾的盘子上,先稍微吸一下油备用。

      然后在干净干燥的大烤盘上,底部先均匀刷上油,铺上一层cheese(奶酪),接着均匀铺好一层炸好的茄饼,再铺上一层厚厚的番茄酱。这里的番茄酱,不是快餐店通常吃的那种ketchup,是里面实际混有小番茄块、并掺着蒜、洋葱末,有时还有蘑菇碎、青椒,或其他风味的食材,类似混合罐头似的调味品。来回铺了四五层茄饼和番茄酱后,最后在最顶层放一大捧cheese,放进烤箱里烤制。具体记不清了,大概是烤20分钟左右,即可取出食用了。

      出烤箱后的完成品,的确是色香味俱全。但诚实来说,吃了几块后,我还是觉得这里的番茄酱和茄饼混合起来,对我来说实在有些酸了……还好,Phyllis家吃意式料理通常会配烤蒜蓉面包,是混合着蒜蓉调料、其中加了一点蜂蜜和黄油的面包。在超市买的成品,回家用烤箱加热一下即可。出烤箱后,蒜香浓郁,后味却不重;色泽金黄酥脆,还能看到一点点绿色的碎末状的调味品,应该是basil叶(中文有时译作罗勒,也见过紫苏叶的说法)。真的很好吃,我作为并不是很喜欢吃蒜的人,也完全可以接受。配上蒜蓉面包后,茄饼的酸也稍微被中和了一些。

      记得很清楚的是,大概是时差原因吧,那晚一直失眠到了4点多没有睡着;越睡不着,越觉得好饿。可能是心理作用,但晚饭时吃到的那种酸,还记忆犹新,似乎配着胃酸搅在一起了,有一种灼烧感。越睡不着,便觉得越来越酸,越来越饿……
      想去楼下的橱柜找点吃的,但又怕吵醒楼下睡着的Honey,毕竟我当时还超级怕狗,虽然知道Honey完全没什么攻击性……卧室和洗手间的空调都超级低,感觉冷得像冰窖一样,瑟瑟发抖。

      后来实在忍不住了,给爸爸打了个电话。爸爸很惊讶,问我怎么四点多了还没睡?我说有点失眠了,可能时差还是没怎么倒过来;而且又冷又饿,想下楼去找吃的又怕吵醒狗狗;我爸说狗狗不是视力和听力都不好了吗,怎么会被吵醒?我说但它好像能感受到我,怕它一旦叫起来,又吵醒Mrs. Linda他们怎么办……就超级纠结,之类的;总之是很迷惑的一段对话,但也没能给我足够的勇气下楼去找吃的。

      最后记得是,我起来翻箱倒柜了半天,发现在书包里还留了一小包,从底特律飞亚特兰大的航班上,没吃的花生和类似pretzel(在网上找到的翻译是“椒盐卷饼/蝴蝶脆饼”,但指的应该是大块、刚考好偏软的那种;这里放在小零食包装里的是硬的、我感觉应该是炸的,两股扭成一个蝴蝶状)混合的零食。还好不是酸的东西了,赶紧拿来充了充饥。大概依然是心理作用,感觉胃酸也被慢慢平复下去了,那种灼烧感也渐渐消失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酸】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