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第 22 章 ...

  •   通过反复的实验之后,胤祐把现有的各种农具,都一一进行调整和改进,让它们更适合用来耕种,这样不但省力而且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其实康熙本来就是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的皇帝,他曾发现、培育和推广过双季稻御稻种。这种稻米第一季的成熟时间平均不到一百天,最短的只有70天左右,因此收割后可再种一季。此米呈椭圆柱形,比普通米粒稍长,营养极其丰富,里外都呈暗红色,顺纹有深红色的米线,煮熟时色如胭脂、异香扑鼻,味道极佳,同白米混煮亦有染色传香之特点。所以被称为"御田胭脂米"。

      为了农业需要,康熙还下令每天记录气象,并作为一种制度保留下来。依据天气的不同,适时的调整耕种进程,能很好的避免一些因为天气突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康熙在农业上做的另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就是推广了玉米和红薯。中国的传统主粮是小米,小麦和大米。玉米和红薯可以算得上是舶来品。明朝后期,中国引进了玉米红薯,但是推广不力,种植面积过少,但这两种农作物依然发挥巨大作用。明书《农政全书》载:“红薯,闽广人赖以救饥”。明朝虽然引进了这两种粮作物但是确没有吃上这两种粮作物的红利。

      据史料记载:玉米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明武宗正德十三年的时候,葡萄牙人把玉米作为方物进贡给明朝正德皇帝,玉米正式进入中国,最早传到的地方是我国的广西,至明朝末年推广到山东、河北一代。红薯原产于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和墨西哥一带。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红薯苗带到福州。但是推广不是很得力,至明朝末年只有,福建、广东等地就种植。

      玉米和红薯现在在大清却得到了大力推广,虽然还没有覆盖全国可种之地,但是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种植。

      红薯和玉米的最大特点就是耐旱、产量大、生长周期短。特别是红薯,山坡沟畔都能种植,产量很大,红薯每亩可收三四千斤。

      经过胤祐改造的农具,很快就被康熙下令,从京城开始向外推广开来。

      正在兴头上的胤祐,还亲自在王府里,开垦出了一亩地来,种上了各种应季的瓜果蔬菜。

      在胤祐的细心侍弄下,这些瓜果蔬菜成长的还是很不错的。可惜还没等胤祐自己先尝尝味道,就被心血来潮到王府里玩的胤禟和胤誐,把能吃的都摘走了。

      看着两人让跟来的侍卫,提着满满两大篮蔬菜,兴高采烈的回宫去了,胤祐恨不得上前去抢回来,还好心里仅剩的理智让他冷静了下来。

      可是等胤祐回过头来,看到如狂风过境般的菜地,又狠狠地皱着眉头,心情彻底狂躁起来。他沉声对身边的小路子吩咐道:“往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如果九阿哥和十阿哥再来,不要给他们开门,就说是本王的吩咐,听到没有?”

      小路子看着主子难得的糟糕心情,立马应道:“奴才谨遵王爷之命。”心里同时为九阿哥和十阿哥默哀,能把王爷气的都不让给开门了,真是了不得。

      胤禟和胤誐把带回去的新鲜蔬菜,给康熙送了一些后,其他的就拿到了各自的额娘那里,要与她们一起尝尝七哥亲手种的菜,是什么味道的。

      收到蔬菜的康熙,听着胤禟和胤誐在那炫耀,他们在淳郡王府的丰功伟绩,脸上都是幸灾乐祸的笑容,他可是知道小七对那些菜照顾的多用心,现在好了,被这两个小兔崽子全部摘了回来,指不定在王府里正发火呢。

      就如康熙所料想的一样,现在胤祐心情特别的不爽,也不想再待在王府里,干脆带上了几个侍卫,做马车去了西城区的天主教堂。

      这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主楼,有一个四角的攒尖黄琉璃阿华馆。一座金色的雕像矗立在尖塔中间的一座陡峭的山脊上。这座建筑物是灰色的,用白线装饰。教堂内部是这种金蓝色的柱廊,很少见。主祭坛和讲台上的壁画都被装饰过,闪闪发光。西教堂的玻璃是独一无二的。四面墙上有80扇大小不一的彩色玻璃窗。花窗不仅仅是美丽的,还是生动的。

      自从去年西征时,胤祐从洋人的教堂里,拿到的金鸡纳霜救了康熙一命后,就对教堂里的一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胤祐跟康熙学习过洋文,与这些传教士能很自如的沟通,也能看懂他们带来的书籍,每次来这里都能学到不一样的东西。

      而与胤祐接触多了的传教士们,对他的感官也非常好,毕竟他们除了自己人外,能与之交流的大清人太少了。

      不同于面对康熙的小心翼翼,传教士对胤祐更像是平等相交,他们会和胤祐说一些关于自己国家的事情,也会把自己带过来的珍贵书籍,拿给胤祐看。

      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胤祐不断的吸收归纳着,传教士话里的信息,确切的知道了西方诸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比如:英格兰伦敦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不仅把其他国家作为殖民地,进行资源掠夺,武力干涉,还大量的贩卖黑奴;德国的盖利克创制出一个转动的大硫黄球摩擦起电机,并发现地磁场能使铁屑磁化;荷兰的列文虎克和英国R.胡克发明了显微镜。德国莱布尼兹不仅发表了一篇微分学论文,还发表一篇积分论文,创立了微积分学。

      西方国家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大清,他们不像大清的读书人,为了科举考试只读四书五经,而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科学体系。

      胤祐坐在椅子上,一点点的拨动面前的这个地球仪,看着那上面清晰标注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大清也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放眼去看大清之外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天地又是多么的广阔,无主之地也有很多,可惜大清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局限在了这一亩三分地上。

      想要去探索大清以外的世界,想像英格兰那样,到处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大清就必须有能渡过无边海洋的巨轮,有骁勇善战的海军,可是这些都是胤祐做不了主的。

      先把脑海里不切实际,想要争霸海洋的念头抛开。胤祐把自己觉得有用的洋文书籍,一本本的翻译成汉语,能把这些先进的知识,在大清传播开来,也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到了傍晚的时候,胤祐带着自己翻译的书籍,和那个地球仪向皇宫赶去,他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向皇阿玛说说自己发现的事情。

      进了皇宫后,胤祐就直接去了乾清宫,想来这个时候皇阿玛应该不会太忙的。

      果然如胤祐所料想的那样,康熙正准备用晚膳呢,胤祐先给康熙行礼道:“儿臣给皇阿玛请安。”

      康熙让胤祐起来后,脸上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小七你来的刚好,马上就可以用晚膳了,而且今天这晚膳,所用的蔬菜还是你亲手种的呢,一会要多吃点。”

      听到康熙的话,胤祐脸上平静的神色瞬间破裂,气哼哼的说“九弟十弟真孝顺,拿儿臣的东西来讨好皇阿玛。”

      康熙被他的表情逗笑了,嘴里却毫不留情的道:“还不都是你自己的原因,平时什么事都由着他们胡闹,现在生气也没用。”

      胤祐被康熙的话说的,不好意思起来,他小声的辩驳道:“儿臣才没有什么都由着他们呢,他们俩在宫里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皇阿玛您不也没严格的管教吗?”

      康熙听着胤祐的辩解,好笑的摇摇头,故意说道:“这么说来还是朕的错了?等明天朕就好好的教训他们一顿,给咱们的淳郡王消消气。”

      胤祐哪能真让皇阿玛教训他们,赶紧阻止道:“也没什么大事,皇阿玛您就别罚他们了。”

      说话间晚膳已经摆好,胤祐陪着康熙一起品尝自己亲手种的菜,或许是因为心里作用,两人都觉得今天的菜色很不错。

      等用过晚膳后,父子两人来到西暖阁坐下,喝着宫女上的茶,胤祐在心里打了一遍腹稿,才缓缓开口:“皇阿玛,儿臣今天来找您,是想说说关于西方诸国的事情。”

      听到胤祐的话,康熙放下手里的茶盏,脸上没有露出丝毫的意外表情,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他看了胤祐一眼,“你想说什么?关于那方面的?”其实康熙对于西方国家,也是有了解的,他现在有点好奇,胤祐接下来要说什么。

      胤祐被康熙看的一愣,不过很快的就镇定下来,他已经让人把自己带来的那些书籍和地球仪,送到了西暖阁,听到康熙的问话,就站起身来,把地球仪放到康熙面前的御案上。

      正对着康熙的地球仪,刚好是大清所在的那一面,胤祐指着自己特意用红色圈出来的地方,对康熙说:“皇阿玛您看,这里就是大清,我们大清虽然地大物博,可是在整个世界上,也只是占了这一片地方,大清以外还有大大小小很多国家,那些国家也有自己先进的文明与技术,他们并不满足各自国家已经拥有的领土,还想方设法的去占领殖民地,用来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说到这里胤祐抬头看看了康熙的神色,不知道要不要继续说下去。

      康熙看着眼前的地球仪,仔细的听着胤祐的叙述,心里的情绪在不断起伏,注意到胤祐看来的目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2章 第 22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