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院试落榜 ...

  •   第二天。
      当庞福林收到那掌柜送来书院的消息和银票时,他确确实实的傻眼了!整整八千四百两啊!怎么会这么邪门,难不成那些书商们都疯了吗?内心深处,难免对贾环不由生起些佩服之意!
      贾环对此倒是哈哈一笑,二话不说就让庞福林快找人打听四合院的事,同时下一部的书稿《神雕侠侣》也在书写当中……
      当时间进入到汉兴十二年的五月,各家各户风风火火地过了端午节,这一年的院试也就紧锣密鼓地准备开始了。
      小三元,在这个时代还是比较多见的。不稀奇,如果连中县案、府案,院试范围又不是很大的话,考官博个好听,再给个院案首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院试并不是全省集中考试,最正规的应该是每县都有一次,但最常见是每府几县集中考一次。总体上来说出挑的才子还是很容易受到瞩目而获得小三元的雅号。
      小三元不稀奇的地方在于有一次道试就可能会有一个小三元,可能是一个县可能是几个县可能是一个府,但不会是一个省(即使组织全省大吊考,也要按府录取和分配学生入学)。
      而大|三元难度就大了。现代历史中,唐代,三级考试还没形成,有三元者也不一定包括确指如后世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三元。而可能是县试、州解试、礼部试三头及第(当时叫状头)或者是解试、礼部试、制科三级。宋代,乡试(解试)还不是按现在的省的概念进行,而是以当时的州的范围进行相当于现在地级市,获得第一步解头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宋代省试取得省元难度最高,而殿试刚开始阶段第一个交卷的就是状元。所以北宋三元及第最多。其中孙何、王曾、冯京都称得上名臣。明代最有名的三元及第是商辂,但他乡试中解元后参加第一次会试是落第的,不是连中三元。后来官至大学士首辅。历史书上写的明代就他一个三元及第。清代有两个,其中苏州人钱棨是唯一的连中三元者,乾隆辛丑科会元,状元(乾隆已亥中解元),连中大|三元。
      五月初五,恰好是贾环生辰的这天,他怀着一颗平常心进入院试考场。面对着熙熙攘攘不下四五千的童生考生,如不是先有庞福林的提醒,只怕他都要惊呆了!这是个什么概念?这么多的考生却要争夺二十个秀才名额!能不难如登天吗?
      当真是:县试难 ,府试难,院试更难,当秀才不易啊!至五月初十试毕。贾环对于应试自我感觉也还可以,并不敢妄想再中什么院首,只盼着拿到一个廪膳生的名额就好了。
      对于贾环的想法,暂且不说。大家也别以为中了秀才就保险了,这可是不一定的。
      按照华朝制度:院试后,生员(秀才)入学,分三种,廪膳生(有奖学金)、增广生(无奖学金正式人员)附生(非正式生员)廪膳生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选贡优贡都是从廪膳生和增广生中拔擢。区分的原因是秀才多了,名额有限。岁考的功能也是从这个而来,岁考一二等的可以依次补缺,四等以下就会降级革退。
      新进学生员,要在府、州、县学学习,直至下一期新生入学才算学满。在这段学习期间,教官要负责考核,有月课,有季考。除按《四书》出题作文外,还兼试策论。月课、季考的第二天,讲《新汉律》中有关刑名及钱谷的规定若干条。每月还召集全体生员于明伦堂诵读《训士子文》及卧碑诸条。除丁忧、患病、游学以及有特殊事故外,凡三次不应月课者给予警告;终年不应者,取消生员资格。每次考完,试卷还得送学政查核。
      华朝秀才岁试实行六等黜陡法,其规定比前朝更加繁密。秀才考试结束依成绩分为六等:一等为文理平通,二等为文理亦通,三等为文理略通,四等为文理有疵,五等为文理荒谬,六等为文理不通。并按等实行奖惩。华朝的生员可分为三等:一等叫廪膳生员,简称廪生。这类生员每人每年可以从国库支取白银五两,这银被称为“廪饩银”;二等叫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三等叫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又因华朝官员的法定服色是蓝袍,故因故受罚,则改穿青衫,因而称这种生员为“青衣”;县学以下,各乡还有社学。社学本来是供本乡生员读书的地方,但若生员因故受罚,被府、州、县学遣送到社学,则称为“发社”。评定等级之后,接着就依据这六等奖惩规定,进行“发落。首先发落第六等,拆开六等卷后,逐一唱名把试卷发给本人,看毕无误随即缴回,即令其退出。接着拆五、四、三、二、一各等卷,均逐一唱名,发给本人阅看,看毕交回。
      所以说,这考完了院试中了秀才,只能说是进了一步,而这一步却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再下一步乡试(秋闱)中了举人后,你才算是略为安全点。
      院试说白了,就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童试。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靠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华朝由各省学政(华朝初顺天、江南、浙江称学政,余称学道;后改以任职者原官的高下,分称学政、学道)主持的考试。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可参加。以学政称提督学院,故名院试,又沿袭旧名学道,亦称道试。报名等手续与府 县试略同。学政于驻在地(一般为省城,亦有例外者,如顺天学政驻通州)考试就近的府、县。余各府,则以次分期案临考试。正场一场,复试一场。揭晓称“出案”。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这日,从京都秦河下行,游人如织,弦歌动地,站在北岸的酒楼上,放眼望去,但见一曲清流,逶迤东下,十里娇花,争奇斗艳,真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季节。
      往日里,秦河两岸的酒楼上,文人墨客云集,对诗文、吟绝唱,令酒家应接不暇。而今天,人们都好像对酒楼失去了兴趣,不管乘船的、坐轿的,还是步行的,都急急忙忙地向河北岸的贡院街奔去。原来,今天是五月十八,华朝汉兴十二年的科举院试,将在申时以前放榜。
      按华朝科举制度规定,院试每三年举办两次,参加考试的都是经过县试、府试选拔上来的童生,院试被录取后就是有功名的秀才了,也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一旦乡试中选,就获得了举人的称号,也就有了为官的资格,倘若接下来的会试再中,那就是贡士了,贡士经过最后的殿试则就成了进士,进士里边成绩优良的会进翰林院,成绩稍差的也将被外放到各地担任知县以上的官吏。因此,院试是最令天下学子步入官僚的起点。从各县来的童生,经过几年苦心构思,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了幻想,都眼巴巴地盼望着这发榜的日子。
      今天就要发榜了,怎不令人心情激动。只见那些考生,有的心如火焚,大步流星地向贡院奔去,有的面容矜持,踱着方步缓缓而行,但两眼却直勾勾地望着前方,好似有一根无形的钩子,钩住了他的头颈一般。富家子弟锦衣袍,由家僮跟随,贫寒之士则衣帽不整,或独身上路或结伴同行,心里都像揣着一只小兔,嘣嘣乱跳,希望、幻想、担心、害怕交织在一起,只等着那一纸黄榜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贡院在秦河北岸,紧傍着夫子庙。现在时辰尚早,贡院辕门的木栅栏紧紧地关着,从里面的明远楼里,不时传来一阵阵锣声,告诉人们,选取的红榜已经用好大印,只待主考官最后校对一下,就可张贴了。辕门前,早已挤满了看榜的童生,先到的选好了一个最佳位置站立不动,而后面的人还不断涌来,致使前面的人站立不稳,只好向前移动,那负责警卫的军丁,板着脸横戈立剑,将拥上来的人向后驱赶。人群中埋怨的,怒骂的,劝解的,猜测考试结果的,熙熙攘攘,任弹压的军丁怎样吆喝,也安静不下来。
      辰已时分,贡院辕门大开,由监场官员捧着大红榜,护场军丁簇拥着贴榜的小吏,走出辕门。一时鞭炮齐鸣,写着中选人名单的红榜被高高悬于辕门之前。一时间,童生们齐拥上前,万头攒动,千万双眼睛,投向了红榜,一张张紧张、焦急的脸孔,在榜上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院试,不管参考的人数多少,像京都、金陵这样的大府也仅仅取二十名秀才,这是朝廷定例,谁也无法改变!
      榜文清楚、红纸金字,一目了然。但见中试的欢喜若狂,落选者垂头丧气。还有那不甘心的,生怕漏掉了自己的名字,在榜前反复读诵着中试者的人名。天近中午了,一些失意者已怏怏离去,但尚有不少童生聚集在榜前评论着中试者的学识和人品。
      贾环站在人群中,看着榜单上那一个个陌生名字,心里有些苦涩,有些失落,却也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