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书中岁月 ...

  •   在即将离开贾府去白鹤书院的当口,贾环将宋嬷嬷、晴雯、柳五儿、月儿、巧兰五人叫到了跟前。跟她们说道:“我离开之后,这院子里的事情都听宋嬷嬷的,不要吵闹,特别不能随意打骂,我不管你们以前是怎么做事的,既然来了这里就得按我的规矩来!发生了什么事,我不在,就都听宋嬷嬷的指派,倘若宋嬷嬷不能决定的,就等我回来的时候再说!还是那句话,如有你们有想离开这里另谋高就的,自去找老太太、太太或凤嫂子说,只要她们同意了,我没有意见,更不会为难你们……”
      将要说的话交代完毕,再去给贾母、贾政,王夫人、赵姨娘辞行后,贾环便头也不回地往白鹤书院去了……
      书院在唐朝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例如现代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攸县(今属湖南)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
      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秀才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这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以论道,互相熏陶。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例如,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来。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
      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宋代一些著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例如,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嵩阳书院建在嵩山的太室山脚,石鼓书院建在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其他如象山书院、武夷精舍、南岳书院,包括江宁的茅山书院,都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亦如,此时贾环就读的白鹤书院。
      书院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古代的书院,往往是在官学废坏时出现。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因此,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做学问。比如,曾经执掌白鹿洞书院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就曾奉劝他的学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
      白鹤书院山长余中正既是一名学者,也是此时有名的理学家。白鹤书院经他创立,也是因他的才学方让书院管理体制形成并得以确立的,理学家和书院结为一体,使书院承担起了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同一时期,书院的管理也借鉴官方的国子监以及释道的清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
      与现代的各大学、学院相比,古代的书院在制度上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书院的管理体系,有分工明确、便于操作的特点。它的核心是山长(院长)负责制为代表的管理体制及与之配套的组织系统,它从组织上保证书院的管理有序有效地进行。山长(院长)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为书院聘请老师。聘请老师时,或者重视学行,或者重视文凭——也就是科举出身,这样就能确保书院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山长以下,有副山长、堂长,讲书等职,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协助山长维持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
      “山长”,其实就是书院的负责人,相当于异世里我们今天所说的校长,位高权重,是书院的核心人物。史上梁章钜在他的《退庵笔记》中就这样定义山长:“掌书院讲习者谓之山长。山长亦称院长,亦称山主。”山长的称号,充满了野性和对官府的反叛,这与早期书院倡导的自由精神,是一致的。它的由来,也要追溯到唐代。不过,真正固定下来,则是到了宋代。
      古代那些著名的书院,无一例外都拥有名震四方的山长。例如,此时的白鹤书院,白鹤书院的山长余中正,他的学识是经过多方认证的,早年间在他为朝廷使臣时,在西域诸国的皇亲贵族眼中,就已经有了偌大的名气。后来,刘显复辟成功,就派人接他进入皇宫,封他为国子监祭酒,掌全国儒学训导之政,并想留他在京城侍驾。然而,余中正却坚持要辞官办书院,太上皇刘显无奈,只得在京都附近寻一清幽处,赐予他为书院之地。后来又因在白鹤书院出来的学子,在大比中往往名列前茅,因而更是名声大振。
      白鹤书院有了德高望重的山长和教师,根本不愁没有学生。因此,书院也设定了不低的入学门槛。立下了前面所说的四不收条款,学生入学不但有笔试,而且还有一连串的考验、考察之期,一般的学子当真是只有望门而叹的!
      白鹤书院,在汉兴初年,就“定养士额二十人”,这二十人的衣食住行,在书院的一切开销都是由书院负责的,后来又扩到三十人。等白鹤书院名声大振后,远道前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别置额外学生十员,以处四方游学之士”,等于是又增加了十个旁听名额。
      一旦进入书院学习,学生就要遵守书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白鹤书院为例,首先要求学生不得穿锦衣华服,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诫学子要忆苦思甜,让学子们充分体会穷困百姓的艰难。另外,书院还设专门针对学生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等。其中,讲簿记录山长讲学的情况,德业簿登记学生的功课情况,食簿是用来领取钱米,宿斋簿则用来领取灯油和木炭。白鹤书院还规定,学生请假不得超过一个月;谒祠、听讲、供课三者都需要登记,缺席三次就“罢职、住供”。这个住供,就是停止供给。古代的书院大都远离闹市,给学生的钱粮和伙食断供,这个惩罚可真是不小。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学业。这时书院中的学生学些什么呢?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学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划分成起床后、早饭后、午后,晚上四段,每一段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既有自学,也有讨论,还有老师解惑,这点还是很科学的,并不比现代差多少。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书院还有考试制度,主要考查德行和学业两大方面。学业考试每个月有三次小考,考得好的,成绩一出来就有物质奖励,并且还会累积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则升级,也与一些物质奖励挂钩。
      德行考试的考核标准一般因山长的习惯而定,一般提倡自觉自励,不做硬性规定;而普通的书院,则从更实用出发,对儒家伦常做了具体化的规定,例如,不尊敬师长、不孝敬父母,就可能受到被除名的惩罚;那种严重践踏院规、破坏伦常的,书院不仅会将其除名,还会报官立案,并永远不许再入书院。
      岁月无声,不知不觉,月余光阴,悄然而过……
      此时的贾环觉得自己不是来白鹤书院读书,而是被山长余中正骗来做苦力的。算算都一个月过去了,他除了挑水还是挑水,也没什么人搭理他。每天唯一的事情或是唯一的任务,就是把书院厨房的那三个大水缸挑满。而且这还不是一般大的水缸,据目测起码得有一米五高,两米左右的宽。就这样的大缸还算了,关键是挑水的地也方远啊,来回一趟差不多得有二里!
      这一个多月来,挑水的也就贾环他一个人,那三个大水缸感觉就像永远也挑不满似的。这缸才差不多满,等两圈回来,缸里的水又没了不少,好几次气得他都要忍不住骂娘了。好在,这鞋和衣服都是学院提供的,要不只凭他带来的两双鞋和几件换洗衣服,磨得只怕早就要赤身光脚了。
      短短的一个多月,贾环整个的外形也变了个样,除了他那头漆黑的黑发一如既往的墨黑外,再也见不到他往日里的白嫩肤色,取而代之的是给晒成赤色的肌肤,就像个常年在田野里顽耍的农家小子一模一样。
      然而,贾环在这也有一个别处没有的好处。这好处就是可以进那“尊经阁”借阅任何想看的书籍。当第一次进这书楼时,里面的藏书简直让贾环呆住了,这绝对是和后世的图书馆有一拼,书籍也分了不少类别,应有尽有。最让他舍不得离开这里的原因,就是这里面的一些医书。里面记载的一些奇方妙药,让他这么一个有着异世医学硕士文凭的人也感到不可思议。如果这里有实验仪器的话,他都忍不住想试一试了。
      所以,贾环虽然在这里做着苦不堪言的挑水生,但他是痛并快乐着的,局外之人是实难于理解其中奥妙……
      岁月如歌,随风而逝……
      秋天有很多种面貌,有的人看到了秋天的喜悦,有的人看到了秋天的忧愁,有的人看到了秋天的淡然。于是,用脑海中想到的词汇描绘出眼前的秋,写下了各自的心情和感悟,让眼前的景色因为心情的不同沾染上不同的色彩。
      秋,换一个角度看,就是把你经历过的,看过的再更新,再重新赋予生命力,好让来年继续给你做伴,这样生命才有色彩,行走的路上才有花儿点头为你迎接,也在来年的这个时候为你捧上你的钟爱。
      白鹤书院近来发生了一件怪事。什么怪事呢?
      每天清晨的时候啊,就会飘起一段曲儿,你听……
      “一个和尚挑呀么挑水喝,嘿嘿挑呀么挑水喝,咿咿挑呀么挑水喝。两个和尚抬呀么抬水喝,嘿嘿抬呀么抬水喝,咿咿抬呀么抬水喝。三人和尚没水喝没呀没水喝呀,嘿没呀没水喝呀,咿没呀没水喝呀,你说这是为什么呀为呀为什么?嘿嘿你说这是为什么呀为呀为什么?为什么那和尚越来越多,嘿嘿越来越多,咿咿越来越多,为什么那和尚越来越懒惰?嘿嘿越来越懒惰,咿咿越来越懒惰,为什么那长老呀不来说一说呀?嘿不来说一说呀,咿不来说一说呀,睁着眼闭着眼只念阿弥陀佛,嘿嘿睁着眼闭着眼只念阿弥陀佛……”
      这开始的几天吧,书院的学子们听了也不怎么在意,都只是当顽笑取乐,毕竟寒窗苦读的时光中,有些意外的乐事也不失为一件雅事嘛。可是,当有一天不知谁先发现了不同的另一段……
      “大和尚说挑水我挑的最多,嘿嘿挑的最多,咿咿挑的最多。二和尚说新来的应该多干活,嘿嘿应该多干活,咿咿应该多干活。小和尚说年龄幼身体太单薄,嘿身体太单薄呀,咿身体太单薄呀。白胡子的长老说我年老不口渴,嘿嘿白胡子的长老说我年老不口渴。一个和尚挑呀么挑水喝,两个和尚抬呀么抬水喝,三个和尚没呀么没水喝?你说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从此以后呀和尚都不抬水喝,不挑水的日子还是一样过,谁也不用奇怪也别问为什么呀?几千年的奥妙谁也不会说破,几千年的奥妙谁也不会说破,谁也不会说破……”
      这就不得了了,引起了学子们的争相讨论,有的说大和尚身强力壮该挑水,有的说二和尚不应推卸责任该挑水,有的说小和尚初来乍到正是应该挑水,反正是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说法,谁也说服不了谁,而闹到了山长余中正这边,要他来评个是非曲直。
      余中正哪会不知道这小曲出自谁的口,只是他也万万没想到会引发这样的争论,不由感到好气又好笑。对于贾环这个人,他的本意就是想看他受不受得住苦,进而再观察这个人的秉性。哪里想到三个多月的挑水生涯,他非但挨了过去,反而是有些乐在其中的感觉了。
      余中正在处理完这小风波后,对贾环这个人也有了些想法,便把他的工作调了个地方,去“尊经阁”负责抄书。这样一来,贾环可是开心了,满以为看书读书的时间会越发多了起来,而结果却是……
      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句话: “累!比挑水更累!”
      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抄书的规矩啊,简直是骇人听闻。字形端正工整就不说了,错字漏字、模糊潦草、但凡有一丁点的瑕疵也不能够。这点还不算,每日的任务不完成的话,除了吃饭、解手这些可以放行,就连睡觉都会让你觉得是奢侈的事,又如何能不累呢?
      没有了人际往来,没有人说话解闷,白鹤书院的日子是单调而乏味的。这里活像是一个修行的道院,于尘世完全隔绝,外边发生了什么,贾环都不得而知,有时他都怀疑自己的语言功能是否蜕化了。某些个夜晚,他躺在床上感觉枯燥烦闷、难以入睡,回想自己来到这个时空的生活,总是在努力着,却不得其所。总是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想摆脱宁荣二府的牵绊,但是却又难于一刀两断,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总是太远太远……
      一转眼,又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时节。
      贾环来的白鹤书院不知不觉已经半年多了。经过挑水、抄书的一系列考验后,他终于正正经经的在那三十张书桌里占有一席之位。再算上游学旁听的学子一共四十人中,贾环毫无疑问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也因此,不论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不自觉地就成了师哥们关心、照顾的对象。
      贾环在一开始的月考小考中无疑是屡屡居于末位的,为了摆脱“常败将军”的称号,他连这一年的年节都没有回去贾府与家人团聚!就留在书院中哪里都不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他那恐怖的记忆力与不服输的劲头,终于与师兄们的差距渐行渐近了,虽说一时还达不到名列前茅的阶段,但总不会是那位包办末位的“常败将军”了!这样一来,不论是堂长,讲书、先生对他是更为喜欢,师生间的关爱之情极为浓厚。
      这种带着浓厚书香气息的生活,有的时候真让贾环彷如回到那记忆中的大学时光,闲时和同窗学友说说笑笑、玩玩闹闹,尘世中所有的烦恼都隔离在那院墙之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在一些人眼中看似枯燥乏味的书院生活,对于有着上一世记忆的贾环来说,却是让他那样的留恋。
      而院墙外的生活滋味,酸甜苦辣则样样齐全:酸的如山楂;甜的如蜂蜜;苦的如黄连;辣的如天椒。这生活中的百味冰糖葫芦只有品尝过了,才能了解其中滋味,别的就要靠自己慢慢体会了。
      在这一段时间里,贾府那边也发生着一些对贾环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事情:
      宁国府的秦可卿病重了……
      黛玉回扬州看望病重的父亲去了……
      贾代儒的孙子贾瑞病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