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第 21 章 ...

  •   入了冬,田里的青菜都收了。也无甚事,陈招喜便带了陈招财,鼓捣豆芽和韭菜、波棱菜、油菜。
      豆芽在大唐叫大豆黄卷。主要以黑豆制作,少有其他豆类发的。陈招喜在梦中见过黄豆芽和绿豆芽,就拿黄豆、绿豆试做了两次。又改了下日常制法,白日里就放在自家炕上,温度高,豆芽竟也发的很好,六七天就能长到两寸长。
      给大房和赵大力送过一次,方氏特意来寻了陈招喜问做法。道是陈正今年照旧去了运河扛活,自己的男人自己心疼,扛活卖的是力气。这黄豆芽和绿豆芽倒是新奇,冬日里没啥新鲜菜,如果豆芽易做,倒可以让陈正发些豆芽来卖,也是个便利营生。
      陈招喜也不藏私,亲自教方氏发了一回豆芽。喜得方氏不自禁,托人叫了陈正回来,两人日日泡发豆芽,每日赶柳湾镇的早市去卖。虽挣得不如运河找活多,但毕竟老婆孩子热炕头,且这活可轻省多了。
      因这,陈大柱很是发一通大火,觉得陈正占了陈招喜的便宜。毕竟时人重传承,视师如父,有个秘方什么的都藏的紧。陈家可没什么生豆芽的法子,二房俩孩子只能是从母亲沈淑敏那得的。陈正两口子欺二房孩子年幼,竟上门直白白的讨了人家制豆芽的法子,这不是明摆着占便宜么。硬摁着两口子给陈招喜道歉,再不许做豆芽。
      还是陈招喜解释这法子是根据制黑豆芽的方法,自己做了改进,并不是什么秘方。
      陈大柱虽松了口,“法子是招喜想的,这生意就有招喜一份。你们夫妻俩卖大豆黄卷或青豆黄卷也成,赚得钱要分给二房一成。”又交待生豆芽的法子不许教给外人,“这生意,做的就是新鲜,招喜的法子黄卷长的快,出芽多,不出的坏豆少。法子简单,要是外人学了,这门生意就做不成了。”
      陈正和方氏再没什么不同意的。
      陈招喜虽不想要那一成盈利,但耐不过陈大柱一副,你不收,就不许他们再做的态度,只好答应了。至于生豆芽的法子,寻常人也有,只是陈招喜稍微做了发动,生的豆芽比别人更快更好些,不传也就不传吧。
      赵大力和柳氏两口子收了豆芽,只谢了一回,并不打听做法。就是柳氏上门聊天,也避开做豆芽的话题,显然避讳也是避开了方子的问题。
      至于韭菜、波棱菜和油菜的种植。想法是好的,在炕上,温度又高,洒了种子烧上水,四五日就发芽了。只是防不住鸡时时上去叨啄,便是上面盖了麦秸,不出半刻,也让鸡扒出来吃了。只得放弃在西厢种菜。
      只在正房一间堂屋两间卧室里折腾。
      挖了几棵韭菜老根移到两只陶盆里,又拿了几只陶盆洒了波棱菜和油菜,两只碟子泡几头蒜。韭菜一个月能割一茬,蒜苗泡个二十多天就能剪了吃了,留着蒜头继续泡,还能接着长,波棱菜和油菜也是三十天就能拔一茬,拔了再种就是。只是波棱菜和油菜喜太阳,只有温度不见日头,长不好。便把波棱菜和油菜放到窗户、门边,虽说门和窗户上糊了窗纸,总也比完全不见日头强。种的量都不大,但自家吃是足够了。
      难得的是什么都不耽误,就是必要保持温度的火炕,也是冬日都要烧的,只比平时多烧点柴,而柴只是多费些功夫砍来,并不需花费什么。
      春节前,陈招喜数了数家中余钱,满满的一瓮。拿绳串了,百个一串,铺了半炕,惹得陈招财跟着数了几遍,数得近四贯钱。
      前年年底,尚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而今家里几十只鸡鹅,日日都有银钱进帐,别说米面随便吃,就是赶集日也必能吃顿肉,冬日里也能时时吃到新鲜青菜。
      家中景况好,吃得又好。眼见得陈招财就由个瘦巴巴的小个子,吹气似的长得唇红齿白,肌肉丰润,个子也高了。陈招喜倒是没长个,只是相较于同龄女郎,神色间更从容沉稳些。

      大唐王室为太上老君老子李耳的后人,因此尊崇道教。皇亲贵胄出家为道的亦有很多。平头百姓更重佛教。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玄奘法师自天竺取回五百二十夹,共计六百五十七部经书。当今圣人应玄奘法师所请,令京城和天下州寺各度五人,仅这一次就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又亲发教令分发雍、洛、并、相、荆、兖、凉、益九州。
      兖州作为九州之一,政令通达,一时敬佛之声更甚。
      前朝时兖州有普利寺,内有兴隆塔,即使梦中的一千多年后寺中兴隆塔仍在,也因兴隆塔改名为兴隆寺。如今香火日盛,
      玄奘法师将请回的一颗佛祖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供奉于号称“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的汶上宝相寺。
      又有消息说当今圣人拟在泗张镇附近拟修一座新寺庙。
      原本前朝就重佛,杜氏长于前朝,当时“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隋书》卷三五《经籍志》)
      翻了年一天,杜氏梦到陈二柱夫妇,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竟然约了同村的两三个老太太——万幸乡间没宵禁——三更里就坐了牛车前往,到得兖州城外正好开城门。前往兖州府普利寺求签卜问。有大和尚解签,道亡人地下有所求,最好是亲人替他诵《地藏经》或是抄《地藏经》供奉与佛前,以博些功德。
      杜氏布施了香油钱,请了一部《地藏经》拿手巾包了回去,说与陈招喜兄妹听。
      陈招喜虽不像杜氏一样笃信佛教,但对父母抚养之恩、濡慕之情并未因父母离职有所减少。且陈二柱去世已满三周年,沈淑敏也已满两周年,也该为父母做些什么。手头又有余钱,便想买了笔墨纸砚,带了陈招财去抄《地藏经》,既可对父母尽心,姐弟俩还可以顺带练字。
      沈淑敏在世时是玩笑着教过陈招喜拿笔的,却并非是真的笔,而是芦苇杆。自己带陈招喜写字时,也是拿了烧的炭条在石板或地上划拉。
      因此陈招喜对笔墨纸砚并不熟悉。也不知该买何种。
      只得等了对门的赵明德休了学假时,跟了赵大力一块去柳湾镇接赵明德。
      赵明德平时住在外祖父家中,只每月回家一次。柳氏想儿子,便让赵大力学假前一天下了学就接赵明德回去,在家住两夜,第三日一大早直接把赵明德送到塾里。
      接了赵明德,在他的指点下,支了柳家墨斋,买了一支适合初学者的笔,一块砚台,一块墨并两刀纸,捡的便宜的,也花了三贯二百文钱。一下子存钱瓮就只剩了底儿。
      这时代上学的花费极重。养一个学生,需倾全家之力。不说束脩,光是笔墨纸砚,价格昂贵,砚还好说,其余笔墨纸却都是消耗品。不过陈招喜是打定主意要送弟弟上学塾的,这些早晚都是要备的。早买了,先让自己和弟弟练练手也好。
      赵明德难得遇到上门找自己帮忙的,热心得很。
      买完,还带了陈招喜姐弟在书斋里指点这是什么纸,这是什么砚。赵明德也用的是陈招喜买的这种,他指点给姐弟俩看的却是见过李福用过的,一看就是极贵重的。赵明德和李福在一个学堂里呆了大半年,又是同一个塾师。在学里却不熟,还是在陈双喜家里碰过两次,双方都认识的陈招喜姐弟俩,因此倒显得比其他学子更亲近些。
      还是赵大力看天色已晚,招呼回去。赵明德才住了嘴。
      第二日,赵明德又上对门教姐弟俩怎样磨墨,怎样握笔,又送了一份自己已不用的、初学时字帖。
      陈招喜和陈招财已经翻烂了几本黄历,陈招喜黄历上的字是都认识的,陈招财也识得上百个字。认识字,这就好教许多。赵明德已在柳家家塾里学了两年。教导起姐弟俩倒是像模像样的。
      柳氏有时还嘀咕会耽误赵明德自己的学习。
      反倒是赵明德道,“夫子曾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招喜招财,更能温故而知新,对经义理解更透彻。与我更有利。”
      这才把柳氏打发了。
      把平时在学堂里,夫子教学的一套照搬了来。对教陈招喜姐弟俩上了心。抄了一套《千字文》、《百家姓》送给姐弟俩。每月休假时都要抽出一个时辰左右,拿上次布置的课业来检查,又对这一月的问题解惑,还要布置下个月的课业。
      贞观十九年、二十年,陈招喜姐弟俩就在背书、练字、喂鸡、卖蛋、攒钱中度过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1章 第 21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