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3、曹植为什么在争储中落败 ...

  •   曹操的儿子很多,据史载达二十五个之多,当然有的幼年夭折,有的青年丧命,真正活到成年,有机会争储的却不多。算来只有几个,如曹丕、曹彰、曹植。在讨论这一问题前,先说一下封建社会的继承人制度,八个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曹操前期的原配夫人是丁夫人,她自己没有生育儿子,收养了侍女刘氏与曹操所生的长子曹昂。曹昂,史书上记载的事情不多。但我们可以想象,曹昂年龄应比曹丕大了不少,且经常参与曹操的军事行动,受到了很多历练。从史实上看,曹操把他带在身边打仗的,这么多儿子中仅此一个。曹昂在立储中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一方面他是曹操的长子,年龄比其他人更大的多;另一方面他有实际经验,与曹操故旧有天然的情谊,更容易得到广泛的支持;再则他是曹操原配的养子,算是嫡子。故曹昂若在,当然的继承人。只是在宛城一战中,曹昂为救曹操而死,改变了曹营的生态。
      首先,改变的是曹操的家庭状态。曹昂死后,曹操的原配丁夫人与曹操关系紧张,丁夫人无论如何不能原谅儿子因曹操好色而死的事实,不管曹操如何低下姿态,丁夫人一概不予理会。曹操最后只得一纸休书把丁夫人休了,另立为曹家生了四个儿子的卞夫人为正妻。在古代嫡是指妻及其所生子女,庶则为妾及其所生子女,妻妾有别,导致子女虽为同父所生,地位权益大不相同。与丁夫人出身较好不同,卞夫人出身倡伎,东汉时代的倡伎不同于现代的概念,但地位低下是毫无疑义的。曹操立她为正妻,主要原因是她受曹操的宠爱,从她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可以看出。另外,她比较深明大义,象曹操一样好色风流的人,需要这样的妻子。卞夫人被立为正妻后,她生的长子曹丕,成了事实上的嫡子,同时也是长子,她还有三个儿子曹彰、曹植、曹熊。
      其次,改变了曹营的政治生态。由于曹昂比曹操其他儿子年龄大的多,是曹操创业初期的参与者,在曹操阵营里实际上有少主的声望。若曹昂尚在,曹操不会不顾忌他的影响力,而做出废长立幼的行为。更何况曹昂在,丁夫人也不会和曹操决裂,卞夫人也无从扶正,一切都难以预料。正是由于曹操其他儿子年龄更小,都没有参与曹操创业,再没有一个象曹昂一样了解曹操本人,了解曹操的政治、经济、军事,也无从继承曹操的实质。曹丕显然做不到,他得到的只不过是父亲表面的东西,其他象政治胸襟,战略眼光,战术方面无法望其项背。
      但,曹昂死了,曹操面临着一次抉择,即:选择谁做帝国的继承人?
      有人推测曹操一度有立有“神童”之誉的儿子曹冲为储的意思,只是曹冲夭折了。剩下的儿子中,卞夫人所生的几个儿子最有竞争力,除了多病的曹熊外,剩下曹丕、曹彰、曹植。
      评论者都以曹丕、曹植二人为有力的争夺者,实际上,曹彰的竞争力也很强。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一、曹彰是曹操众多儿子中,涉足军事最多的。他还单独指挥过大军对敌并取得胜利。在乱世之中,以军事为主导,他可以借此脱颖而出。
      二、曹彰与曹操阵营的军事支柱,尤其是与曹氏家族、夏侯家族的关系必然因为军事方面而更密切。
      三、曹操去世的时候,曹彰手里仍然掌握一支军队,甚至可以威胁到曹丕的地位。据野史,曹彰的暴亡与曹丕密切相关。
      我们很难判断曹彰自己对储位的态度,但是他的几句话就让他从曹操心目中出局。
      曹操曾要求曹彰多学习圣贤之道,曹彰却认为人生的快乐是象卫青、霍去病率大军长驱直入破敌建功,不应该学博士谈论经典。一次,曹操问儿子们的志向,曹彰说,好为将,披坚执锐,身先士卒,赏罚必信。曹操听了很高兴,但很明显曹彰在曹操印象里只是适合为将,故曹彰实际上就此出局。
      在曹丕、曹植二人中,曹操经过了很久的权衡。最终立曹丕为继承人,那曹植为什么会落败呢?
      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植生于公元192年,曹操去世的那年分别为33岁和28岁,都早已成年,故年龄不是二人决出胜负的关键原因。
      曹丕、曹植都很少涉足军事,军事才能也不是二人见分晓的原因。
      我们先从曹操着手讨论。
      首先,曹操在立储的过程中,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坚定立曹丕?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曹操开始择优的想法很强烈,毕竟曹操生前尚未完成统一事业,汉献帝虽无任何权力,但曹操仍未走出建立新朝的那一步,曹魏政权的内部建设,对外战略各方面仍面临很多挑战。可以说做曹操的继承人很艰难,富有挑战,不能不让曹操慎之又慎。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曹操对儿子们的多方测试,包括前面提到的对曹彰看似轻松一问,实为测试,同样的对曹丕、曹植的测试也很多,鉴于正史、野史交集,不再举例;二、曹操曾秘密向大臣们询问立储的意见,包括直接问贾诩的意见等;三、曹丕被确定为继承人的时间是比较晚的。可以想象,如果曹操坚定以曹丕为继承人,有必要再节外生枝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并没有把曹丕当作当然的继承人,他心目中还是希望立子以贤的。曹彰、曹植也曾进入曹操的视野,只不过因各种因素,最终选择了曹丕。
      其次,曹操处于矛盾之中,既希望有人在立储问题上多提供帮助借鉴,又不希望有人实质参与立储。有两个明显的例子,一个是崔琰,一个是杨修。崔琰,以刚烈著称,他的侄女嫁给曹植,但他并不偏私于曹植。当曹操秘密向大臣征询立嗣的意见时,崔琰为表明自己严正的立场,用不封口的信答复,认为应该立曹丕。等于把这件事情公开化。他这么做虽然得到了曹操表面上的赞赏,但实际上曹操因此恨之入骨,崔琰后来被杀,实际上与此事密切相关。曹操为什么要秘密征询意见,就是为了能够多方面了解情况,以便做出更好的选择。同时不让别人从中挑拨离间父子之情,崔琰这么一做,无疑让曹操和曹植之间,以及曹操与曹丕之间出现隔阂,也会从侧面影响未来继承人的权威。也等于逼迫曹操就范,同时变相中断了曹操的征询工作。无论哪个方面,都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杨修更是明目张胆为曹植摇旗呐喊,犯了曹操的大忌,被杀是必然的。正是因为曹操这种态度,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功臣们在立储一事中基本上以沉默应对,我们很难找到象曹仁、夏侯惇、钟繇、王朗这样的元勋在立储问题上的意见。
      其三,曹操在体制面前仍然有无奈的一面。封建宗法制度,立子以嫡长,曹操想确立立子以贤的制度也力不从心。一方面曹魏没有统一,矛盾丛生,以稳定为重;另一方面给曹操的时间不多了;再则这么多儿子中,居然没有人比曹丕更合适。曹丕被立为储君,不是他本人如何行,而是其他人不行,衬托出只能他行。当时曹操阵营支持曹丕的还是占主导,崔琰只不过是说出了主流的看法而已,贾诩则切中要害。事实上在曹操心目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符合封建宗法制度的曹丕。
      那曹植呢?是不是曾经有过机会?
      我认为,和很多人认为的一样,曹植也曾被曹操列入考察的对象,但因各种因素出局。
      我们先把握几个关键时间点:
      一、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春,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署,为丞相副;
      二、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春,天子命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策命曹操为魏公;
      四、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春,曹操籍田,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五、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五月,曹操进爵为魏王;
      六、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可设天子旌旗,出警入跸,十月,以曹丕为王太子;
      七、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
      八、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
      从这个时间表,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感觉到统一的目标难以完成,加快了废汉建魏的步伐,无论是政治礼遇的增加,还是爵位的提高,都是曹操自导自演,不喜欢形式和虚名的曹操,不得不坠入形式和虚名之中。
      从公元213年,汉献帝策命曹操为魏公,曹魏作为一个诸侯国算是建立了。为什么直到公元217年,曹丕才正式被立为太子呢?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他在这一事关魏国根本的大事上犹豫,正好从反面说明曹操对曹丕的不太满意。尤其是211年曹丕就以副丞相的身份事实上充当了继承人的角色,按理,曹操成了魏公,曹丕理所当然是世子,曹操成为魏王,曹丕理所当然是太子。毫无疑问,从211年到217年这六年间,曹丕的储君位子并不确定,唯一能解释的就是曹植也被曹操纳入考虑的范围。
      那言归正传,曹植为什么会在争储中落败呢?我认为三个方面:
      一、封建宗法制度的强大,让曹操这样的强人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曹丕和曹植一母所生,曹丕是长子。从历史惯例看,很难找到同母兄弟,弟弟上位,哥哥落选的例子,除非哥哥被废除。如果曹植上位,怎么安顿曹丕,而且曹植上面还有一个曹彰。这不是简单的废长立幼了。
      二、当时的局面,有正面的教训,却无反面的教材。典型的是袁绍和刘表因废长立幼而产生的问题威胁到政权的生存,却没有废长立幼走出好局的教材。
      三、曹植自身的问题。我们可以推测曹植一度为曹操看好,绝不会只是因为曹操文采好,肯定是曹植在政治、军事上见解非同凡响,否则,要让素质全面的曹操看上眼是不可能的。但是让曹操有好感只是争储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考验在等着曹植,可惜曹植根本过不了关。
      我认为,曹植失败的原因,实际上是没有争或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争。
      一、没有争。我们可以看到曹丕为争储做足了准备,包括向曹操表达孝心以及拉拢曹操信任的重臣,处处表现为不争。我们没有看到曹植在这方面的举动,事实上,曹植并没有实质的行动去争储。那曹植是否无意于储君之位呢?不然,曹植如果无意于储君之位,明确表达出来,反而有利于与曹丕之间化解猜疑,那日后曹植就不会这么艰难,受尽曹丕父子的打压。曹植为什么没有争,更没有象后来孙权的儿子孙霸一样结党谋夺储君之位。我认为其主因是曹植认为与其争不如让父亲选。后来他的表现让人叹气摇头,不管争还是不争都被曹操弃用。
      二、不知道如何去争。封建宗法制度方面他居于劣势,与曹丕的竞争是非常不平等的竞争,能够与曹丕一争的唯有尽量表现自己。而实际上要知道如何去争,首先要读懂曹操。与曹丕相比,曹植没有读懂自己的父亲,没有能开拓新天地,反而失掉了自己的基本盘。曹植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个英雄人物,不会受条条框框约束,自己随性而发,能与之合拍,这是误判。
      我们讨论三个使曹植失宠的因素:
      一、与杨修关系过密。袁绍头顶着四世三公的光环,杨修家世也非常显赫,他的先祖是有关西孔子之誉的杨震,官至太尉,一直到他的父亲杨彪也官至太尉,他们家也是四世三公。杨修受家庭的影响,必然有恃才放旷,自命清高的一面,与曹操讲求实用的乱世哲学是格格不入的。《三国演义》引用一些野史说杨修的死因是曹操嫉才,完全是胡扯。杨修真正的死因是他介入立储,犯了曹操的大忌。
      从各方面评价看,杨修很有才华,任官执事都比较好,史载“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能得到这一评价,说明杨修不但理论上过关,实践也得心应手,不是马谡这样“言过其实”的类型。曹操曾测试曹丕、曹植,让二人分别出邺城,却暗自令人阻止他们不准出来。曹丕先到,结果只得返回。曹植听说后,问杨修该怎么办?杨修认为既然奉了命,有敢阻挡者立斩。曹植听取了他的意见,把门吏杀了,夺门而出。起初曹操认为曹植果敢,乱世之中正需要这么快刀斩乱麻的手段。但是当他听说是杨修所教,愤恨不已。曹植也因此失宠。这虽未见于史册,但可以说明一点,杀、伐是帝王乾纲独断的工具,必须政由己出,如果象曹植一样轻易信任他人而杀人,就等于成了别人杀人的工具,这样的人如果居于尊位,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也有杨修是曹操宿敌袁术外孙的关系,但因袁术已灭亡多时,应该不是杨修之死的主因。
      杨修锋芒外露,甚至喜欢卖弄,与曹植行事相合,外加丁仪兄弟,在曹植身边的都是一些高调,心比天高的人。被曹操舍弃就成必然了。反观曹丕,其帐下的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栎,不但成色超过杨修等人,低调过之。
      二、曹植放荡太过是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曹操用人行事不拘一格,放荡一点,不但不会让曹操讨厌,反而会让他更生好感。关键是不能太过了。史书上记载了曹植因酗酒而惹出的两次事端。一次是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三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时,借着酒劲,乘王车,擅开司马门,行驶在驰道上。曹操得知后大怒,杀了掌管魏王车马的公车令。当年,曹丕被立为王太子。这件事除了反映曹植因生活细节影响到尊卑次序和公法尊严外,也可以看出曹植不体恤下人,他不会不知道他这么任性的行为会导致很多受牵连,甚至被杀。另一次是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围困,曹操准备让曹植领兵解围,曹植却酩酊大醉,不能任事。曹植不计后果的放荡,说明他很可能是故意为之,也可能是身边的人劝说,以避嫌疑,但不管怎么样,让曹操难以接受,更不可能立他为储。还是要讲政治规矩的。
      三、大臣们的倾向以及曹叡的因素。
      我们可以发现曹操时代有影响力的人物在立储问题上,要么倾向于曹丕,要么保持中立,象司马懿、陈群、贾诩等重要人物偏向曹丕,几乎没有重量级大员站在曹植这边,这不能不让曹操有所考虑。曹叡也是重要的因素,《三国志.明帝纪》中开篇就说:“明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已经很明确说明曹丕争储中,曹叡为他加了不少分。曹操虽然儿子众多,但去掉夭折、病死、战死的,实际上在曹操生前成年的并不多,曹叡作为长孙,年纪超过很多叔叔,在曹操去世时年已十七岁,聪明过人,因为他的原因曹操更坚定立曹丕为储。据说曹操曾对他说“我基于尔三世矣”。意思是说,我在你身上就看到了我们曹魏三代人的稳固江山。
      曹植本人犹豫争与不争之间,如说他争,又看不到他的实际行动,只看到他近似自暴自弃的行为,好象无意争储,说他不争,又看不到他主动说明,退让避嫌。我认为曹植之所这么做,主要是他认为父亲曹操明察秋毫,自有公断,没有必要刻意去争。这就决定了他失败的命运,也从中看出曹植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父亲,更别说读懂他。
      另有一个事件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曹植之妻崔氏被杀事件。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不但有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儿女情长,他虽然好色,但对女人是真好,他杀人很多,但从不杀自己家族的人,也从不杀女人。是什么原因让曹操对女人开杀戒,而且是自己的儿媳
      曹植的夫人崔氏是崔琰的侄女。崔琰就是前面提到的公开议储的那个人,后来被曹操所杀。崔氏被杀的原因是衣服太过华丽,触碰了违制的红线。有意思的是《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中记载,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曹植都衣着都不讲华丽,难道他的夫人崔氏非要对着干,想做坑夫的角色?崔氏被杀,《三国志》中不见记载,但裴松之注引用《世说新语》时记录了这件事。一般认为崔氏被杀不是孤立的事件,与崔琰犯忌以及曹植争储相关。
      我认为,由于没有明确记载崔氏是什么时候被杀,所以讨论的时候就要分情况而定。试分析如下:
      一、崔氏被杀是在曹操确定立曹丕为储之前。如果储位未定,却出现崔氏被杀事件,我认为这一事件完全可以跟崔琰公开议储之事联系在一起。曹操当然知道崔琰是崔氏的叔叔,按道理,秘密征询立储的意见,崔琰是属于应该回避的人。为什么曹操仍然向他征询意见呢?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曹操希望崔琰为曹植说话,却没有想到崔琰不但不为曹植说话,反而公开为曹丕说话,让曹操始料未及。很明显曹植表现没有曹丕这么成熟,在处理一系列纠结的关系中落于下风,甚至被人卖了还蒙在鼓里。这个时候曹操处死崔氏,是为了让曹植快快成长。而且他很想看看曹植遇到这一重大变故的时候,心里承受力怎么样,表现如何?因为做曹操的继承人,必须是心里强大的。曹操在给曹植最后一次机会。结果曹植并没有理会曹操的心意,反而认为自己已经被父亲踢出了争储名册,对父亲又恼又怨,没有办法述说,也可能曹植与妻子感情深厚,太过伤感,故而搞出了擅闯司马门的事件,直接导致曹操舍弃曹植立曹丕。
      二、崔氏被杀是在曹操确定立曹丕为储之后。曹操因为崔琰的作梗,以及随后的一系列事件,没有办法立曹植为储。心中恼火,只有拿崔琰的侄女崔氏开刀。同时,杀了崔氏,也可以警醒曹植,让他知道储位已定,不要再做无畏的争取。确立曹丕为储后,曹操需要彻底打消曹植的争储之心,让世人看到曹操坚决立曹丕为继承人的决心,崔氏只是撞到枪口上,成为冤死鬼而已。
      第一种情况,说明曹植有希望立储,只是曹植自己心理不够强大,从而失去了最后的机会。第二种情况,说明曹植已经被曹操彻底舍弃。
      曹植的做派,不能让他争到储君之位,却倒逼曹魏政权加强了对宗族的管制,圈地为牢,后来曹魏诸侯王受皇帝猜忌,有其名而无其实,在封地内还要受严密监视。曹魏政权因没有宗族势力护盘,高平陵之变后政权落入权门,而无人捍卫。
      曹植在曹□□后,处境艰难,传说中的七步诗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后来屡次迁封,最后被封为陈王,死后谥号为“思”,故而后人称之为“陈思王”。他在封地几与囚犯无异,日夜思念建功,却没有机会,郁郁而终,享年四十二岁。
      事实上,如果曹操立曹植为继承人的话,历史肯定不同,曹植与曹丕相比有很大的优势:
      一、曹植不结党,与曹丕大不相同。结党是曹丕争储致胜的法宝,却是后来治国理政的重要障碍。结了党就必须照顾党羽的利益,象陈群、司马懿这些人作为既得利益者,其权势只能越来越重,发展下去,利益集团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必然影响曹魏的权威。曹植继位情况就不同,不会强化集团利益,“九品中正制”也未必会推出,曹魏或许也不会被豪强大族夺取政权。历史上,如唐太宗弃李泰、康熙弃胤禩就可以看出,他们看出了结党的危害。
      二、曹植处理与宗族及功勋旧臣的关系与曹丕大不相同。与曹丕对宗族忌惮不同,曹植没有这方面顾虑,他非嫡长子,宗族刚开始很正常,后来就会接受现实,不会象曹丕一样一即位就拿曹洪开刀,几乎迫害致死,把兄弟及家族限制很严,形同监禁。在豪强大族主导政治大趋势下,曹魏限制宗族,更利于豪强掌握政权。
      三、机遇把握上不相同。曹丕继位之初就遇到吴蜀交兵火拼,本可趁机一并收拾,却浪费了这一良机。曹植的话,也不能肯定他一定会抓住机会,但从他敢于斩门吏看,曹植应该不会让机会从身边溜走,如果是这样的话,曹魏可能实现统一。
      选择曹丕是曹操的宿命,因为曹操实际上已无从选择。虽然历史上废长立幼走出好局的例子很多,但很显然曹植在曹操心目中难以成为这样的反例。
      如何争储?实际上贾诩对曹丕已经说的很清楚。曹丕见曹植得宠,向贾诩请教自安之法。贾诩对他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怎么解读呢?表面上的意思是劝曹丕崇尚道德,亲力亲为,勤于政事,做好人子的本份。实际上是劝曹丕多务实,少务虚。深层的意思则为:你的父亲是雄才大略的英雄,你们根本无法超越他,与其在他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不如做好自己的本职就行了。说穿了,贾诩就是告诉他,你不需要攻,只需要守就行了。
      我认为贾诩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曹丕听从了他的话,争储就如鱼得水,曹植无法参透,难免载跟头。曹植再表现也不可能与其父相比。只能暴露更多的弱点和虚假,让曹操感觉不实在,也就离储位越来越远。
      曹丕占据了有利的位置,曹植与他是一种极端不平等的竞争。除非曹植在功绩、声望上可以碾压曹丕,否则他其实是必败的。面对这种情况,难道曹植真的无计可施吗?我认为曹植也可以有主观能动性的。
      一、他必须在军事上超越曹丕。
      二、他政治上必须合格。
      三、要有自己的核心团队。
      四、要有自己的治理国家和军队的手段。
      我认为,其实曹操并没有彻底关闭曹植通向储位的大门,既使在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曹操仍然给过曹植领军作战的机会。而且曹丕和曹植之母卞氏也迟迟未被立为王后。是不是存在这种可能性:曹操甚至为了立曹植,准备把他过继给别的妻妾,然后立这个妻妾为王后。这样就可以绕过废长立幼的限制,成为立子以嫡了。要让曹操这样做,除非曹植证明自己比曹丕强大了太多,否则,这就是一个伪命题。
      一直到最后,曹植也无法证明自己比曹丕强,凭什么被立为继承人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