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4、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

  •   曹操也许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国人物,但三国历史一定绕不开曹操。
      曹操与他奠基的魏国,有三方面必须肯定:
      一、主流地位必须肯定。《三国演义》把刘备及蜀汉视为主流,但真正的主流地位毫无疑问是曹魏。总而言之,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导,道统相承的主线。
      二、曹操与曹魏的强大必须肯定。虽然曹操及曹魏并没有完成统一,但曹魏是最为强大的,甚至它的强大,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时期有些另类。在分裂割据时期,没有哪一个象曹魏一样威服八方,它藐视北方游牧民族,实力远超吴蜀两国甚至其他所有势力的总和。
      三、曹操及曹魏的功绩必须肯定。曹操消灭的割据势力最多,他维护了中央的旗帜不倒,他推行屯田,恢复经济,他力行文化复兴。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曹操就没有中国后来的统一。
      那么这么强大的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从曹操本人而言,他豪放自信,决定去做的事情坚决完成,就大环境而言,汉朝实际上早已经灭亡。是什么原因让曹操没有迈出称帝这一步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曹操没有完成统一。
      二、借鉴历史或无历史可借鉴。
      三、曹操后期仍麻烦不断,他觉得称帝不合时宜或怕称帝的麻烦,毕竟年岁越来越大。
      当然有的评论者认为曹操面临荀彧等人的反对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这一点,我并不认同。
      首先,荀彧虽然是曹操的核心智囊,但尚未形成一股足以改变曹操阵营政治动态的力量。
      荀彧是三国时期盛出人才的颍川系的代表人,他本人既是战略之才,又是战术之才,他还是人才之人才,一生举荐了很多人才,如荀攸、郭嘉、戏志才、钟繇、陈群等。他贡献了战略,还是杰出的内治能手。
      他辅佐的是不世出的曹操,而要在曹操眼皮底下形成一股大势力很难,荀彧深知曹操,也不会去犯这个忌讳。实际上荀彧本人也表现的非常低调,非常谦虚,从不居功。尽管如此,曹操对他仍存有防患之心,不是说曹操怎么样,而是坐曹操位子的任何政治家都会这么做。曹操主要的做法是去其实职,给予荣誉。我们可以看到,荀彧在赤壁之战前事实上已经淡出了曹操核心智囊之列,贾诩、陈群等人作用上升。
      其次,荀彧反对曹操取代汉朝的做法的内在因素。
      荀彧在曹操创业之初就进入曹操阵营,他毫无疑问是曹操的人,他不存在和曹操分道扬镳的基础,因为他是曹操建业时期的核心成员。
      同时荀彧也是有旧官僚意识的人。这部分人有什么特点呢?一方面对名存实亡的汉朝有怀念情节,虽然没有实际的行动,却仍会流露出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导演封魏公,加九锡的行动时,荀彧会予以劝止。荀彧不会不知道,没有曹操的汉朝名实俱亡,而有曹操的汉朝才可以名存实亡。他之所以不合时宜说犯忌的话,实际上不过是表达自己作为一个旧朝里走过来的人,不希望让后人指责而已。另一方面他认为曹操取代汉朝的时机尚不成熟,曹操预备称魏公的时候,正是他遭遇事业一个低谷的时期,刘备和孙权实力逐渐强大,还有汉中张鲁、益州刘璋等割据势力,在荀彧看来,曹操在这个时期把精力用在取代汉朝上,是不合时宜的,不但会引起更大的反对,还可能打消曹营的进取心。
      说到底,荀彧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汉献帝身上,要不然我们怎么看不到他有实质性帮助汉献帝的举动。他的做法实质上是有旧官僚意识的士大夫劣根性的表现。说他走到曹操的对立面,甚至说他是忠于汉朝的所谓“保皇派”,我认为是不准确的。
      排除了这一因素,我们再逐一分析:
      第一方面原因。曹操之所以不称帝,没有完成统一,让他觉得没有称帝的份量,比秦始皇建立秦朝,汉高祖建立汉朝,光武帝复兴汉朝,格局小的多,如果完成了统一,曹操的称帝就会毫不迟疑。
      第二方面。曹操之前,从旧体制中走出来取代旧朝,建立新朝的有周朝和新朝。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延续近八百年,一个是三国之前最短命的大一统王朝,只存在十五年。曹操之所以自比周文王,是因为他认为周朝可以延续这么久,与周文王不急于称王而致力于把基础扎牢有关。无历史可借鉴是因为取代汉朝有失败的先例,却无成功的先例。王莽建立新朝只存在十五年即告灭亡,这是失败的例子。曹操也担心操之过急会导致新建的王朝短命。何况思念汉朝的人大有人在,汉朝的后裔仍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有刘备和刘璋。可以说曹操称帝心里没有底。而古人总想在历史上得到经验教训,曹操也不例外,经过反复比较,曹操选择做周文王打基础,而非王莽建新朝。
      第三方面。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经过实践发现要消灭刘备、孙权完成全国的统一很难,他把精力转移到交接班上。于是他加快了建魏废汉的步伐,从公元212年到公元216年间,他完成了从政治待遇到爵位再到政权架构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成为再跨一步就成了皇帝的魏王。但这几年恰恰是曹操最揪心的几年。
      这期间,刘备夺取益州准备夺取已入曹操之口的汉中。孙权屡次进兵合肥-淮河一线,直接威胁许昌、洛阳等政治中心的安全。孙权和刘备的内斗也告了一段落,双方达成湘水之盟,之后就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曹操。战争的规模比较大,曹操年过六十仍活动在各条主战线上,换而言之,刘备和孙权给曹操的压力超过以往任何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怎么可能分身去搞称帝的活动,一不留神,被刘备、孙权觅得良机,这不是闹着玩的。
      称帝也有称帝的麻烦。一旦称帝,意味着曹操必须用皇帝那一套来约束自己,封官许愿到后宫建设再到政权架构,一系列烦心事,我想曹操也不愿意深陷其中。等曹操称魏王后,次年,用天子旌旗,意味着称帝是日程中的事情。但这个时候刘备来抢汉中了,汉中之战一打就是两年,而且以曹操失败告终。这种情况下,曹操不可能去称帝,不久,襄阳又出事了,于禁进攻关羽全军覆没,曹操为了避关羽的锋芒,一度想迁都。曹操不要说称帝,应付一系列烦心事也够受了。曹操生前半年仍在应付着。当时一段较长时间内,曹操和他的团队的弦都绷的紧紧的,曹操一称帝,就会放松下来,我想这种放松对当时曹操应对挑战而言,危害极大,危急时刻,马不停蹄,曹操不敢称帝。
      那么,为什么曹丕在曹□□后可以称帝呢?我认为曹操不敢轻易称帝与曹丕不得不加紧称帝,其原因是一致的,曹操有威性却没有时间称帝,而曹丕有时间,但缺少威性,必须加紧称帝,这样才可以借助曹操的威性。
      曹操去世时,荆州问题已经明朗,关羽不但丢了荆州,人也被东吴所杀,对魏国而言,蜀国造成的空前的威胁解除,吴蜀联盟的破裂,让魏国得到了难得的安宁。曹丕正好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废汉称帝。曹操不想做的,他的儿子却做到了,而且必须做。
      时机不同,做法必然不同。如果公元220年或者223年,曹操尚健在,他也一样会称帝。
      曹操缓称帝的做法,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就当时而言,曹操实力最强大,且挟天子以令诸侯达二十几年之久,他不称帝,其他一些想当皇帝的人,如刘备、孙权更不敢造次。后世的司马氏以及东魏高氏,西魏宇文氏都没有在第一代取代旧朝建立新朝,而是学习曹操,不急于称帝,打好基础。
      一定意义上讲,曹丕迫不及待的称帝,成全了刘备和孙权,要不然大家干耗着,刘备到死也完不了皇帝梦。
      所以,综合而论,曹操不称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换种说法,曹操不是不想称帝,而是他刚好遇到了不宜称帝的时机。
      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象处在曹操位置的政治家们,加快称帝,赶紧称帝还是占大多数。除了曹操、司马懿父子、高欢、宇文泰等少数人外,大多数人选择在自己的时代称帝,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如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五代十国的君主们,赵匡胤。历史已经证明称帝的迟与早与王朝的寿命并没有直接联系,要建设一个享国较久的王朝,需要付出很多代人的不懈努力。事实上,曹操、司马懿父子、高欢、宇文泰等人所奠基的王朝,除了司马懿父子奠基的晋朝因留了一个较长尾巴的东晋而延续超过一百年外,其他几个王朝延续时期都不超过五十年。
      我认为曹操早称帝,对曹魏本身更有利。
      首先,汉朝实际上早已灭亡,按之前我们讨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红利已经用完了,再拖下去,非但不利,反而危害自身。
      其次,曹操称帝与曹丕称帝意义大不相同。曹操称帝,可以利用自己的威性开好局,布好局,早一点确立曹家天下的共识,形成曹家天下的惯性,格局是大不相同的。
      其三,曹操称帝后,延续到曹丕就是二代,人们往往会习惯了曹魏的统治,这对曹魏而言是巨大的红利,毕竟曹操时代,他的作为是不容抹杀的。
      所以说称帝其实对曹操而言,也是一种机遇,并不完全是个人荣誉问题。只不过曹操因各种原因错过了而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