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7、荀彧是保皇派吗 ...

  •   荀彧是曹操帐下的首席谋士,曹操视之为“吾之子房”。子房是谁?汉高祖成就伟业主要靠的是三个人:萧何、张良、韩信,而子房就是张良的字,历史上尊之为谋圣。荀彧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三国演义》侧重于诸葛亮,故而荀彧的作用会被人忽视,实际上我认为荀彧的作用是超过诸葛亮的。
      有一个老的话题,荀彧是不是忠于汉献帝的所谓“保皇派”?看很多评论持有当然的看法。他们的依据是荀彧公然反对曹操封魏公,加九锡这样的代汉前奏的动作,深深触怒了曹操,最后抑郁而死(也有说被曹□□迫服毒自杀)。颇有点以身殉汉的味道。怎么解读荀彧这个人,在《荀彧与郭嘉的对比》中,粗略提到了荀彧反对曹操加快代汉步伐的问题。但,后来看到了一些评论明显把荀彧视为忠于汉室的所谓死忠代表人,感觉这种看法太离谱了,故认为有详细驳斥的必要。
      首先,看荀彧的家庭情况。他出身名门,是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后代。他的祖父荀淑,号为神君,闻名于世,他的父辈名声很大,被人称为“八龙”。父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三公之一的司空。这是一个典型的名门望族。叠加了他们颍川系盛产人才的情况,荀彧甚至可以说是颍川系的代表人。同时这个家族善于自保,比如荀彧的父亲荀绲为了避免被宦官迫害,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大太监唐衡的女儿为妻。荀彧则敏感的认识到颍川是四战之地,战乱之前就率宗族赴相对和平的冀州避难。后来,冀州为袁绍所占,袁绍待荀彧为上宾,但荀彧认为袁绍难成大事,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他的弟弟荀谌则仍留在袁绍阵营。也有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考虑,毕竟当时袁绍、曹操是两个最强大的势力。
      荀彧到曹操阵营后,曹操的事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期,荀彧为他贡献了两大战略,还举荐了很多人才,在内政治理方面,荀彧也是一个内行好手。常常是曹操出征在外,荀彧坐镇大本营,调度后勤保障。曹操曾遭到一次由陈宫、张邈、吕布等人里应外合的算计,险些灭亡,这次危机中力挺曹操的是荀彧、程昱,为曹操保住了三座城池,后来曹操正是依靠这三座城池,逐步收复了失地。曹操一次上表汉献帝时,就高度评价了荀彧: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其实就是以张良“定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规格来定义荀彧的。
      荀彧的侄子荀攸在曹营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被称为谋主。
      就这么一个持重的家族,他们会不知道,汉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不可复兴吗?他们难道不知道曹操迟早会取代汉朝建立新朝吗?非但知道,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助推者。
      其次,荀彧除了劝阻曹操封魏公和加九锡之外,还有其他忠于汉室的举动吗?提出迎汉献帝的是荀彧,当时荀彧对曹操说: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若不定时,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联系到荀彧提出的另一个战略的一席话: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不可以不先定。两个战略,两席话,从哪里可以看出荀彧的“保皇党”身份?分明是处处为曹操着想,把曹操当成了创业者,而不是汉朝的普通臣子。如果荀彧真是保皇党,他应该对曹操说,你是皇帝的臣子,理所当然救皇帝于危难,然后归政皇帝,重振朝纲。这样的意思,我们至始至终都没有读到过。
      其三,荀彧至始至终有做保皇党的机会。且不说以他为代表的颍川系,人才辈出,影响很大,荀彧甚至具备一呼百应的能力,单说曹操多次委任他镇守大本营,曹操在外,皇帝在身边,如果是保皇党,他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做。他有行动吗?没有。
      其四,汉献帝的艰难处境,荀彧出力改变了吗?没有。汉献帝投奔曹操后,曹操的不臣之心其实就已经表露,曹操对追随献帝的公卿将领,除了少数得到赏赐提拔外,很多被曹操借口处死,很快汉献帝成为孤家寡人。衣带诏事件发生后,曹操除了处死参与的董承等人外,还逼杀了有孕的董贵妃,行为令人发指,这个时候,荀彧说了一句话吗?没有。
      如果说需要你保皇的时候,你无动于衷,那你保哪门子的皇?
      人们集中评论的是荀彧劝止曹操加快代汉步伐的封魏公,加九锡的举动。并以此认为荀彧是一个保皇党。那就来分析荀彧为什么这么做?先引用他的话:本兴兵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又是“匡朝宁国”,又是“秉忠贞之诚”,这个荀彧想干什么,难道他想让曹操把江山还给汉献帝吗?荀彧说这话的时间是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这一年董昭等人劝曹操进爵为魏公,加九锡。从历史惯例看,进爵为公,加九锡是篡位前的预演。谁都知道这代表什么。荀彧当然知道,同时也知道在这关键时刻说反对意见将会面临的后果。
      我认为荀彧与曹操的分歧主要在代汉的时机上,而不是是否要代汉上。荀彧之所以反对曹操明目张胆的推进代汉计划,是因为他认为曹操代汉的时机上不成熟。试做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曹操没有完成统一,而且离统一的目标越来越远。赤壁之战,随着孙、刘的胜利,他们迅速壮大,尤其是刘备。除了孙刘之外,还有张鲁、刘璋等割据势力。没有统一就废旧朝建新朝,在荀彧看来,既无先例可循,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二、汉朝的旗帜仍有人在用,尤其是刘备以汉朝宗亲自居,叫喊复兴汉朝,如果曹操代汉,只会让思念汉朝的人归心刘备,让刘备有正当的理由讨伐曹操。
      三、荀彧持重的本能让他害怕出现反复,就象当年的王莽新朝一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他就是助纣为虐,乱臣贼子,会在史书上留下骂名。而汉朝延续了这么久,取代汉朝尚无成功的例子。所以荀彧希望曹操象春秋五霸维护周朝一样,仍然维护汉朝的旗帜不倒。
      但是,很明显荀彧的担心是多余的。汉朝事实上已经灭亡,不可复兴,在《三国的战略红利期》一文中已有论述。时代不同了,按东周的历史索骥是不合时宜的。在《曹操为什么不称帝》一文中,讨论了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红利基本丧失后,取代汉朝宜早不宜迟。
      那为什么洞察事理的荀彧会不明白这一切呢?我认为荀彧不是不知道,而是他的本性决定他无法做到释然。
      一、作为一个经历了由治入乱,且保全下来,发展势头处于上升阶段的家族而言,它所具有的内敛和谨慎,让它既使存在百分之一反复的可能,都希望可以防微杜渐,平稳渡过。这种思想荀彧有,钟毓和司马孚也一样有。要知道一旦出现反复,荀彧这席话会在保全宗族时起到作用。这是一个大家族风险控制的本能和自保的策略。
      二、荀彧或许认为家族太过兴盛,容易引起曹操的忌惮。借曹操之手打压荀氏的势头。有的人可能会说这太不可思议,但我认为只要研读了荀彧的特点后,这种心态很正常,因为荀彧的家族表现太突出了,且遇到的主子是曹操,不确定性,让荀彧希望家族平稳着陆。
      三、荀氏后继无人的担忧。荀彧和荀攸二人事实上已达到了曹魏谋士作用的顶峰,但他们后代之中却没有可以比肩二人的后继者。人才不继,盛名之下,对整个家族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四、荀彧是一个从旧朝中走出来的士大夫,有其显著的劣根性。我们知道荀氏的兴盛不是在荀彧、荀攸手中实现,而是早已成名,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大家族。他们除了自保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贪图名声,视名声很重。荀彧也不例外,他的祖先以来是汉朝臣子,他如果一味跟着曹操废汉,他惧怕后人的悠悠之口,所以这个时候,他就是再赞成曹操废汉,也会表现一个士大夫的劣根性,为汉朝说几句话,这样会让他心安一些。里面没有实质内容,决不能凭他的几句话判定他是保皇党还是曹□□党。
      其实荀彧的谨慎还是在后世留下了美名,与他同时代或稍后一点的人,大多以敬重的眼光看荀彧,荀彧的家族也因此与曹魏统治者有所距离而没有在历次□□中受波及。就这一点看,荀彧可以说有远见,他的自保策略也是成功的。看起来,荀彧很具哲学思维。
      从荀彧和曹操的关系看,荀彧是把曹操看成效忠的主人的。
      首先,荀彧了解曹操,他不会不知道这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可能做汉朝的忠臣。何况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尤其是中原战乱的重灾区,人们不复思汉朝。
      其次,荀彧的一系列言行可以看出。比如荀彧提出以兖州为根据地的战略,说“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用两个皇帝类比,另一个战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晋文纳周襄王,高祖为义帝缟素”,也是用帝王类比。完完全全视曹操为开基之主。何况曹操还把他比作“吾之子房”。
      正因为荀彧忠于曹操,他才在有便利的条件下,没有成为第二个陈宫。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