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1、孙权的好大喜功及其善果 ...

  •   我们讨论过,与曹操和刘备相比,孙权远非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因为他没有追求统一的志向,只希望保住割据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孙权这个人好大喜功却超过曹操和刘备。试举二例:
      一、远结辽东。我们都说曹操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基本统一了北方,实际上仍有一个割据政权-辽东公孙氏,他们割据辽东长达半个世纪,直到239年才被司马懿灭亡。所以说三国只是习惯性的说法,并不能据此说辽东公孙氏就不算中国范围之内。辽东公孙氏创基人是公孙度(150-204),他由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他到任后,打击豪强,开始站稳脚跟。他趁中原大乱,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后来又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诸县。他招贤纳士,收拢流民,开学设馆,把辽东治理的尚可。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去世时,因二子尚幼,由弟弟公孙恭继位。228年,公孙康次子公孙渊夺位。公孙渊在位时,野心膨胀,企图与魏国分庭抗礼,改变以往名义上臣服魏国的现状。他为增加与魏国抗衡的砝码,派人渡海来到东吴,向孙权表示臣服,希望联合对付魏国。
      这件事,很多人都觉得不靠谱,但孙权却一意孤行,派张弥等人率万人渡海,带去了大量金银珠宝,加九锡的物品,授给公孙康。当时辽东人口约七十万,实力仅次于魏蜀吴三国,为第四方势力。孙权想拉拢公孙渊对付魏国,情理上可以说的通。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辽东与东吴没有陆路交通,只能渡海交连,这在古代是大问题。吴蜀两国联合攻打魏国都难以做到协调一致,何况远隔重洋的辽东。很明显与辽东的联合,难度大,成本高,也未必见效。这也是群臣反对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公孙渊这个人不靠谱。他想在魏、吴两边取巧获利,而且公孙渊刻薄寡恩,又心志太高。公孙渊虽然主动提出联合东吴抗魏,但心里却不以为然,纯粹是忽悠,就是为了东吴的馈赠。
      如果辽东有难,孙权即便想救,也无能为力,东吴若有难,辽东弱小僻远,不可能施救,就是想救也没有能力。所以这个联合,就算双方都有诚心,也只能是精神层面。群臣里面反对最激烈的是张昭,他甚至与孙权公然硬杠上了,张昭从此不上朝,孙权派人烧其门逼迫张昭,张昭非但不出来,还让人把门用砖砌上。当然事件的发展说明孙权看走了眼。张弥等人到达辽东后,公孙渊发现反魏的时机尚不成熟,就杀了张弥等人,吞并了东吴的军队及财物,向魏国表忠。孙权大怒,要亲自渡海征辽,但很明显发怒归发怒,你真拿公孙渊没有办法。
      当时的人及后来的一些史学家历来把孙权这一次好大喜功当成笑料。但近代的一些史家认为,孙权这一次好大喜功其实结下了善果-打通了南方与辽东的海路交通。对于加强辽东乃至东北地区与南方的联系开了路,是划时代的创举。我认为这种评价是中肯的。因为换作其他的帝王,会因此事弊大于利而放弃。孙权勇于去试,虽然代价大,却给后世留下了财富。
      二、经营夷州。夷州就是现在的台湾等地。由于大海限制,台湾虽距离大陆不远,却从未被开发。孙权时期,由于造船技术的发展,他开始探索外部世界。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队万人跨海到达台湾及琉球群岛,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赴台事件,开创了历史的先河,虽然比海南岛发现及开发晚的多,但为台湾日后纳入中国版图起了个头。
      孙权知道自己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他从继位起也没有统一的雄心,但他仍有壮志,他想从别的方面做出成绩,留名后世。从实际效果看,其实从当时而言都办砸了,不但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未达到扬威远方,开疆拓土的目的,可谓灰头土脸。但从历史看孙权的尝试是值得赞扬的。没有他的开创作用,辽东到南方的海路不可能这么早开通,即便开通,也只是民间的自发力在起作用,其强度和规模远不能相比。没有他的开创作用,中国了解、认识、开发台湾又不知道要晚多少年,正因为孙权的主动探索,让后人有了第一手资料,为后来台湾纳入版图奠定了基础,历史需要象孙权一样,看似不务正业,好大喜功的帝王,因为他们开启了当时人们不可理解的另类思维,无形中造福于后世。尽管当时广受批评。
      那么孙权为什么好大喜功,剑走偏锋呢?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学习,两个比较总结:
      一个学习。在《效法汉武帝的孙权》一文中提到,孙权不但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类似汉武帝,而且一生都在向汉武帝学习。尽管两个人所处的环境,拥有的历史地位大不相同,实际上不在同一台阶,无从类比。孙权向汉武帝学习的方面很多,如严法律下,打击豪强,又如立幼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孙权则派张弥远赴辽东,派张温赴夷州,方向不同,出发点基本一致-对付外敌,开疆拓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的视野还是很开阔的。
      两个比较。一个是与父兄比,他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都是披坚执锐的人物,都曾扬威乱世。孙权和他们相比有巨大的不同,按孙策的说法,孙权的特点是举贤任能,使各尽其心,以保江东,与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完全不同,说穿了就是一个守成一个创业的区别。孙权不希望活在父兄的阴影之下,他想有所作为。另一个是与曹操、刘备相比,前面多次分析,曹、刘二人志在统一天下,唯有孙权志在割据一方。其实孙权这么做只是认清了形势,因为曹操、刘备最终也未完成志向。但相比之下,曹、刘的气势远胜孙权,孙权也想有所作为,表明自己也不差。
      所以孙权他有了好大喜功的基础,并切实迈出了步伐,也无意中开创了历史上多个第一,有益于后世,这也许是当时的人们包括孙权自己所未尝想到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