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0、曹操的功臣许攸的命不值钱 ...

  •   曹操事业成功的密码主要有三个:
      一、曹操自身的特点,如果断、坚忍不拔、勇敢、智慧。
      二、适身对用的战略。
      三、高超的用人。
      就第一点而言,曹操素质高,能力强,优势佷多,缺点也不少。他自信却多疑,果断却难免滥杀、多杀。曹操既收获了他自身特点为创业带来的好处,也承受了自身特点带来的问题,如太多的背叛。
      第二点,在曹操这里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曹操的几大战略都是在实际情况中摸索而来。有的战略的确定也走了不少弯路。不管怎么说有战略的曹操和没有战略的曹操是完全不同的。体现在大局观和代表性上。
      第三点更重要。曹操是用人的大家,除了自己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外,他还用一系列文武大才、干才。曹操事业的成功最大的支撑就是人才。不拘一格用人PK掉了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曹操用人做到五湖四海,英雄不问出处。比如张辽、臧霸来自吕布,许攸、辛毗、张郃来自袁绍,贾诩来自张绣,华歆、王朗来自孙权,徐晃来自杨奉,陈登来自刘备,让人眼花缭乱。这里主要说许攸。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年轻的时候与袁绍、曹操关系都不错。公元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等人欲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想邀曹操参加,被拒绝。后来谋划不成,许攸逃亡。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许攸这个人想干大事,为了政治投机甚至不惜赌上性命,但很明显许攸还是缺少识人之明的,象谋反这样的大事却轻易拉人下水,如果不是曹操,搞一个举报,许攸身死族灭是逃不了的。
      汉灵帝死后,他算是解放了,刚好他的故友袁绍在河北创业,于是他投奔袁绍帐下,成为袁绍的谋士。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袁绍率大军十万进攻曹操,双方爆发了决定北方统一权的战争。据《三国志》记载: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军。”许攸的定位是“谋主”,“谋主”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军师、智囊,因为同样被称为谋主的有曹操帐下的荀攸,刘备帐下的庞统、法正,由此可见许攸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后来田丰因直谏下狱,许攸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官渡之战,曹、袁之间的力量对比很悬殊:
      一、袁绍军队十万,具有一万骑兵,曹操军队约两万,就人数而言,袁绍占绝对优势。
      二、袁绍供给充足,曹操却马上陷入缺粮困境。
      三、袁绍割据河北,他与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势力关系较好,外部压力小,曹操处在四战之地的中原,有多点防御的压力。
      正因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曹操虽然在之前的热身战中取得好战绩,先后斩杀了袁绍帐下名将颜良、文丑。但战争马上进入相持,缺粮的窘迫让曹操也对战争失去了信心,他甚至写信给了留守许昌的荀彧,萌生了退兵之意,被荀彧劝止了。
      应该说袁绍帐下的谋士还是很厉害的,包括田丰在内,他们很多人都清楚的知道袁曹双方的优势、劣势所在。田丰曾建议用疲敌之计战胜曹操,而不是与曹操搞决战。许攸看到双方僵持,曹操又面临缺粮境地。他向袁绍建议:趁许都空虚,派一支精兵轻装疾进,攻下许都,迎天子讨伐曹操,曹操首尾难以兼顾,必败无疑。
      首先,许攸为什么要提出奇袭许都之计?
      我认为许攸当年为了政治投机,不惜丢性命,这次他当然也不会忘记给自己争功,况且袁绍帐下谋士很多,他也希望可以把其他人比下去。关键时候献计更显重要性。
      其次,许攸的计策可操作性如何?
      我认为,许攸的计策虽好,却不适合袁绍。原因在于袁绍的军队人数很多,但不精,打恶战、狠战、奇袭、攻坚战是短板,而奔袭许都恰恰需要这么一支能打仗的军队。而曹操的军队人少,这些方面却很擅长,当年吕布攻曹操最后三座城池不下就是这个原因。袁绍的军队攻击能力不如吕布,要寄希望于奇袭许都获胜很悬。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一计对曹操阵营的扰动,其作用还是很大的。尤其是重点指向抢夺皇帝上,让曹操不敢掉以轻心。
      建议是好建议,却被袁绍否决,袁绍说,先抓了曹操再说。正当许攸为自己的良策未被采纳而懊恼时,镇守邺城的审配因许攸家人犯法,把许攸家人逮捕。袁绍准备治罪许攸,许攸知道消息后,投奔了曹操。
      许攸的背叛成了官渡之战的分水岭,因为不是袁绍损失一个谋士这么简单,他还给曹操带去了核心机密。这个核心机密就是袁绍的粮草屯放在乌巢,守将淳于琼轻于防备且好酒贪杯。
      曹操赤脚迎接许攸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个经典。许攸不但知道袁绍屯粮之所,也知道曹操缺粮,许攸见到曹操后,最关键的词就是“粮”,无粮则乱嘛。许攸的一番话击中了曹操的要害。因为对于曹操而言,军队数量少,陷入缺粮困境,与袁绍大军的相持也难以持久,必须找到速胜的法门,否则时间越是往后,越对曹操极其不利。许攸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
      为什么火烧乌巢是曹操速胜的法门?很好理解,曹操缺粮已陷入困境,袁绍军队超过曹操数倍,如果无粮,可想而知,对袁军军心士气的打击有大。这个绝密的情报,让曹操看到了希望。
      曹操于是留曹洪守营,亲自率五千步骑,冒用袁军旗号,为了避免动静太大被敌人察觉,曹操命令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夜袭乌巢,到达后防火围攻。袁绍得知曹操偷袭乌巢,一方面派人救援,一方面猛攻曹营。但这边攻曹营不下,那边却粮草全被烧毁。袁绍大军军心顷刻瓦解,随即崩溃,袁绍率少数骑兵逃回河北,残部被曹操坑杀。
      曹操能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许攸立了首功,自己也得意起来,依仗与曹操是故交,口呼曹操的小名“阿瞒”,从不叫丞相,都阿瞒阿瞒这样叫,不分场合。有一次对曹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说,你说的对。心里却大怒。后来,许攸出邺城门时,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被人告发,许攸被收押,不久被杀。
      看许攸被杀的记载,很简略,似乎犯的也不是什么死罪,结果就这样被杀害了,到底是为什么?
      我认为归根结底是许攸背主求荣,犯了曹操的大忌。袁绍除了有时不听许攸良言外,总体上对许攸是很好的,许攸的家属被治罪,也是因为他们犯了法,落在执法无私的审配手中。许攸背叛袁绍时忘恩负义的行径。
      一、背袁投曹是许攸的第一个污点。
      二、为曹操谋划击败袁绍,这其中就包括出卖机密,对袁绍儿子赶尽杀绝而后快。是许攸第二个污点。
      三、不以背主为耻,反以为荣,并因此居功自傲,是许攸第三个污点。
      四、不尊重,甚至轻蔑曹操是他的第四个污点。
      离开原来的势力投奔曹操,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没有一个人象许攸对故主如此决绝,也没有一个人象许攸一样背主求荣这么彻底,他这种人等于突破了曹操的心理底线,属于曹操最厌恶的人,尽管他对曹操立有大功,尽管他是曹操的故旧。
      从许攸的简单记载看,曹操似乎并没有封赏他立的大功,而与他一样从袁绍那里投降过来的张郃,被曹操任命为偏将军,封都亭侯,并高度评价张郃此举为“微子去殷,韩信归汉。”
      又如张绣帐下的贾诩投曹后,任命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后又升任冀州牧,并对他说,使我扬名天下的人是你啊!
      又如刘表部将文聘,降曹后,任江夏太守,赐爵关内侯。
      还有张鲁的谋士阎圃,降曹后,封为列侯。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为什么独独许攸没有封赏的记载?是史家疏漏,还是确实没有得到封赏,要知道许攸立的功可是有决定性意义的。我认为应该是曹操没有封赏许攸,不是他淡忘,是他有多方考虑。
      一、他不想为许攸一人拂了众意。许攸卖主求荣不但曹操看不上眼,曹营的谋士和将领都对他很厌恶,曹操既使想给许攸官位、爵位来表彰他的功绩,也不得不有所考虑。
      二、曹操自己不想封赏许攸。除了许攸不尊重曹操外,还有前面说的曹操讨厌卖主求荣的人,何况袁曹之间既是竞争关系,也是故旧。
      三、曹操想收拢河北人心,万万不能封赏许攸。许攸的行径让河北人痛恨,让曹操怎么能为了许攸一人寒了河北人士的心呢?
      何况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中央之后,他要树立忠义的旗帜,许攸是反面的教材。
      当然许攸不尊重曹操,阿瞒阿瞒的叫,又居功自傲,也有对曹操无视自己立的大功,未予封赏怀有怨恨之意
      《三国演义》中许攸之死与史书记载不同,说他因与许褚发生口角被许褚所杀,不管许攸是怎么死的,至少在曹操心里,许攸的命不值钱。他对许攸只是有用的时候用,没有用的时候弃。许攸并没有看透这一点,仍然不可一世,避免不了悲剧的下场,而且,象许攸这样的人,曹操帐下很多,不存在不可替代性。对人才尤其宽容的曹操尚且无法容忍许攸,说明许攸很失败,尽管他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但情商太低了。

  • 作者有话要说:  所发文均属原创,不影射其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