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袁氏失败的根子 ...

  •   东汉末年,可以称为第一豪门的袁氏家族,本可以在乱世之中成为当然的乱世终结者和新朝开创者,却无奈因自身各种缺陷而灭亡。
      袁氏历史上有“四世三公”的光环,通俗点说有四代人,做过“三公”这样的高官,关键词“四世”、“三公”。这个豪门时间跨度达百年之久。“三公”在东汉时期指“司空、司徒、太尉”。太尉,东汉时期改大司马为太尉,我们知道著名的将领卫青、霍去病都曾加大司马头衔,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都有开府置幕僚的权力。而三公的象征意义更大,进入“三公”行列的人,品行高,社会影响力大,有表率、楷模作用。四代人进入“三公”行列,可以想见袁氏的牛逼。有类似荣耀的是杨修的祖上,从杨震到父亲杨彪也是四世三公。但出任“三公”最多的还是袁氏,从袁安到袁逢、袁隗兄弟,四代人有五个人进入“三公”之列。
      这个兴盛百年的大豪门,在乱世之中必有一席之地。汉灵帝死后,何进辅政,袁隗录尚书事,实际上以托孤大臣的身份出现。董卓专权后,袁绍、袁术逃出洛阳,一个在河北,一个在南阳各自闯出了一片天地,袁遗是山阳太守,而山阳是一个大郡。袁氏在很短时间内重塑了家族的荣耀,不久各方诸侯讨伐董卓,以袁绍为盟主。
      就这么一个大豪门,要名望有名望,要实力有实力,却难以避免灭亡的命运,其根本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他们内部不和,各自为政没有整合有效力量,以至于被曹操各个击破。这方面的原因是有的。袁绍割据河北,在董卓倒台后,他成了事实上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这个时期曹操也可以算是其小弟,曹操的东郡太守就是袁绍表奏的。袁术割据淮南,地方富庶,供应充足,兵源广。二者之间隔着一个曹操。按常理如果兄弟同心,先灭曹操,再树立起汉朝的旗号,天下不归袁氏都很难。袁氏内部矛盾却于此时爆发。以往是嫡庶之别,据说袁绍和袁术原本是亲兄弟,袁绍为兄,母亲出生低微为庶,袁术为弟,母亲出身高贵是正牌夫人为嫡。后来袁绍过继给伯父袁成。二人嫡庶之别并没有因过继而消失,又出现了另一种差别,袁成官至中郎将,且早死,袁逢官至“三公”之一的司空。古代奉行的是嫡长继承制,故嫡子袁术可以更直接更充分享受“四世三公”光环的好处。早年的袁绍也确实比袁术更努力。
      二袁兴起之后,其他势力暂无法与之比肩,二袁有天下事止于家事的狂悖。二人的矛盾逐渐激化,经过袁绍企图迎立新帝的事件后,二人彻底翻脸。袁绍与曹操、刘表勾连,袁术与公孙瓒、孙坚联合,形成两大松散的对立集团。也足以说明当时的主导力量是大豪门袁氏。
      没有想到是曹操笑到了最后。
      袁氏失败的原因,有人认为他们自身素质使然。袁绍刚愎自用,好谋无断,能聚集人才而不能用。袁术重出身论排场,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没有曹操,二袁未必不能做土霸王,天下也可能因此进入另一个春秋战国时代,问题是曹操确确实实存在。二袁所有的不足都必须过曹操这一关。
      也有人认为二袁败在战略、战术上。
      袁绍割据河北算是一个战略,他成功了,再一点,他没有与事业发展相匹配的战略。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个大战略,在袁绍那里成了负担,认为凡事要向皇帝请示很麻烦,弄不好成了众矢之的,后来这一战略被曹操用上了。要知道袁绍帐下谋士沮授提出这一战略比曹操早了十个月。不久袁绍就感受到这一战略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多次下诏斥责袁绍,袁绍只好上表申辩。战术上,袁绍也很失败,不但错失了几次攻曹的良机,而且寄希望于一战定乾坤,结果在官渡之战中大败,成全了曹操。
      袁术处于四面环敌的淮南,没有一个合身的战略,不能建立稳定的割据地,与周边各割据势力的关系上处理混乱,他根本看不清谁是心腹大患,东奔西忙中耗尽了自己的能量,又搞了称帝这一档子事,很快灭亡。
      我认为综合而言,二袁之败源于“四世三公”的光环。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一、和平时代的“三公”的特点及其给二袁的关键影响。
      二、二袁的事业路径及其为政治军策略。
      三、时代的需要与二袁的差距。
      关于第一点,东汉的政治生态,除了皇权外,还有外戚、宦官,这三块是主导的势力,其他还有类似杨震、陈藩一样的清流,以及太学士合在一起构成所谓的“党人”。党人与外戚、宦官势力斗争遭到严厉的镇压,共有两次“党锢之祸”。袁氏稳居“三公”之列达百年之久,其中的奥秘不言自明,他们的特点与东汉的政治生态非常契合。从史书记载看,袁安算是诤臣,说他算东汉的魏征也不为过。其子袁敞与外戚以死抗争。然而到了袁隗的时期,这个以出直臣、诤臣著名的家族,其棱角基本磨平。袁隗胆小怕事,先是曲意附和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后又不敢与权臣董卓拂逆。袁绍与董卓斗争时,他从家族利益出发予以斥责。
      袁氏的兴盛其实就是很多豪强兴盛的普通例子,当这个家族变成天下闻名的豪门时,他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先家后国,或进一步由家而国,后来崛起的司马氏其路径和袁氏时间上存在落差,内容基本一致。如果无法做到由国而家,那么这一豪门的局限性很致命。无论是袁绍、袁术的内斗,还是袁谭、袁尚的决裂都能看到这一点。以及后来东晋时期屡演不绝的豪强叛乱概莫能外。
      二袁受家族影响:
      一方面他们很自我,不能及时转换角色,由治入乱。治世的三公未必能成为乱世的雄主。
      另一方面,他们看不到老百姓的力量,对代表中央的皇帝的作用也予以漠视,导致他们无法确立与之对应的合身的战略。说到底战争还是人和土地的问题,他们却不重视,怎么可能成功呢?由此方面引申的用人问题,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问题很多,他们解决起来就无法到位。
      再则,他们没有为了抓住机遇,奋力一搏的斗志,心里总有保本思想,对能割据一方而满意,没有胸怀天下的大志。害怕失败,无法败中求胜。这些方面的不足,常常倒逼他们犯错,也决定了他们无法笑到最后,即便官渡之战胜利了,我认为袁绍仍然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这一切都已注定。
      第二点,二袁都亲历国家由治入乱,并参与了这一历史过程。二人凭着家族的荣耀跻身官场,董卓专权之前,袁术官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袁绍任西园八校尉之中军校尉,当时西园八校尉之首是宦官蹇硕,影响力很大,连大将军外戚何进也受其调度。如果国家后来不陷入大乱,估计他们袁家从“四世三公”变为“五世三公”,“六世三公”是没有问题的。董卓专权后,袁绍、袁术分别逃出洛阳,其叔袁隗留在洛阳,鉴于袁氏巨大的影响力,董卓并没有对袁氏下手,反而极力拉拢,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爵邟乡侯,袁术为后将军。他们充分利用家族的号召力,一个在河北,一个在南阳发展壮大起来,随后以袁氏为主导的讨董联盟成立了。袁氏气势之盛,甚至有压倒董卓之势。可是袁氏在这次可以大获人心,大捞政治资本的讨董行动中,打起了小算盘。先有袁绍纵容各方不思进取,后有袁术拒发粮草给孙坚,又有袁绍吞并韩馥,从一开始就显示他们的私心。而大的氛围却“人思为其报家仇”。后来形势演变,证明袁绍、袁术二人只具备创小业的资质,却无创大业的后劲,原因还是出在自身。他们为政治军上就无法实现强国强军的目标,军队多,人才多,土地广,却无统领的帅才,无精锐之师。
      第三点,天下大乱之时,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物?我认为,乱局最后的归宿就给了我们答案,大乱入三国,三国的统治者就是时代需要和能够接受的人物。那么二袁及后来的袁谭、袁尚与曹、孙、刘三家到底有哪些差距呢?
      曹、孙、刘三家:曹家借用汉献帝名号,最终必然取代汉朝,刘家以亲情血缘说事,想继承汉朝,孙家没有他们的旗号,只好向力量薄弱的方向发展,割据一方,不象曹、刘一样追求统一。这三家有哪些成功的特质我认为四点:
      一、构建核心团队。
      二、战略上合身适用。
      三、战术上顺应形势变幻,与时俱进。
      四、制度建设上有保证。包括将相制度,政治、军事安排,尤其是用人上有突破能迎接很多挑战,包括失败的锤炼。
      二袁很明显都没有做到,所以他们的失败,源自“四世三公”的光环。

  • 作者有话要说:  曹操是旧豪门的掘墓人,而新豪门又是曹魏的掘墓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