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是否应该彻底消灭袁氏 ...

  •   曹操和袁绍的关系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同事期,关系比较好。这一时期二人都在东汉朝廷任职,曹操是宦官之后,大太监曹腾的养孙。袁绍是官宦之后,家庭有“四世三公”的光环。他们可以走平坦的仕途,都有赖于显赫的家庭出身,而讲门第,重出生的东汉政治生态完全可能给他们更大的舞台。黄巾起义的爆发把这一切都打破了,但二者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领头的是任前军校尉的宦官蹇硕。
      第二阶段:蜜月期,以袁绍为主导。这一时期二人都走向创业道路,都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袁绍占据河北,曹操立足兖州,曹操起初的东郡太守之职还是袁绍举荐的,后来曹操被推举为兖州刺史,没有袁绍的默认是不可想象的。这个时期,两人虽然有分歧,总体上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从曹操攻打徐州时,被吕布趁虚而入,而袁绍并未趁火打劫,以及后来曹操因失利一度想投靠袁绍可以看出袁曹关系非比一般。二人的分歧主要有:袁绍一度想拥立宗室刘虞来否定汉献帝的合法性,并通过这一招来釜底抽薪,否定董卓专权的合法性,遭到了曹操的反对。随着刘虞的被杀,二人的关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倒是袁术与袁绍关系因此搞僵了。这一时期,袁绍因过于强大,在袁曹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仇敌期,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节点。为什么进入蜜月期的袁、曹会顷刻之间变为仇敌,难以解开?原因有三: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代表中央政府,与割据势力中事实上的一哥之间发生代表性的冲突;二、实力迅速上升且怀有统一天下志向的曹操不允许袁绍割据一方,因为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要统一北方,必先吃掉袁绍,所以双方之前的蜜月期实际上是实力尚弱的曹操稳住实力强大的袁绍的一种策略;三、袁曹之间决战背后的制约因素排除了,官渡之战前,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基本上统一了河北,曹操则消灭吕布夺得徐州,其他势力如马腾、刘表、孙策等各种势力因各种原因尚无法撼动袁曹争第一的基本格局。曹操的取向决定北方的格局,如果曹操继续与袁绍保持良好的关系,允许他割据并与之分享中央政权的威性,则中国很有可能进入又一次春秋战国时代。
      我们已经知道后来双方发生了决定北方命运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取代袁绍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曹操虽然取得决战的胜利,但袁绍的势力并没有因此而溃散,继续保持着割据状态。袁绍于公元202年去世后,其儿子争斗,曹操在郭嘉等主要谋士的建议下,确立了彻底消灭袁氏,然后再南下灭刘表,在消灭东吴孙氏的统一路线图。消灭袁氏的战争从200年到207年止,共用了长达七年时间,从曹操创业到去世,用来征讨袁氏就用了其四分之一的时间,说明袁氏的强大,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割据政权在决战失败后,还能延续七年之久的并不多。
      那么曹操是否应该彻底解决河北袁氏?曹操的主要谋士荀彧、郭嘉认为,河北袁绍父子经营已久,很得人心,如果不彻底解决,容易出现反复,将葬送之前官渡之战的成果,制约曹操统一天下的进程,他们力主彻底消灭袁氏。而当时彻底消灭袁氏的时机很好,一方面袁绍死后,二子袁谭、袁尚发生争夺继承权的争斗,河北处于分裂状态,曹操可以加以利用,花更小的代价搞定河北,另一方面其他割据势力的威胁不大,荆州刘表清谈作风,不敢主动进犯,江东孙权刚继位不久,且太年青,需要稳定,不可能进犯,益州刘璋懦弱,内部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且被张鲁阻隔无缘进犯,马超、韩遂被关中阻隔无法进犯。曹操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平定河北的事业。
      曹操本人是怎么考虑的?
      我们知道,曹操不但武将众多,谋士也很多,曹操的智谋常常超脱于众谋士之上,即便以谋略见长的荀彧、荀攸、郭嘉也从心里佩服。我认为分析曹操的思考,只要看他忌惮袁绍什么方面就行了。曹操忌惮袁绍什么?一、忌惮他是豪门,头顶四世三公的光环。曹操所处的时代,他不会不知道好的出身意味着什么,连他自己最初的入仕也有赖自己的出身。但曹操的出身与袁绍出身差距很大,因为这一点投奔袁绍的人很多,如果不是袁绍自身的弱点,曹操能不能胜出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二、忌惮袁绍得人心,曹操内部时常出现问题,而袁绍则几乎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比如官渡之战后,曹操坑杀降兵七万人,就是因为这些人想诈降后,找准机会回到袁绍那里。官渡之战前,曹操阵营中与袁绍暗通款曲的人很多。三、忌惮袁绍是曾经的一哥。董卓死后,袁绍成为事实上实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曹操刚开始创业,袁绍还曾助力。曾经的一哥,虽然在决战中失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况且袁绍之北是乌桓等少数民族势力,他们与袁绍关系,难保袁绍不会借助他们的势力,介入中原纷争。在与众谋士达成一致意见后,曹操率大军解决袁氏问题。这一步一走就用了七年时间。
      先是202年袁绍病死,随后他的长子袁谭及三子袁尚之间爆发了继承权之争,袁绍的原有人马分成对立的两部分。袁尚在争斗中占了上风,袁谭投降了曹操,与曹操一起对付袁尚。为了笼络袁谭,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整娶了袁谭的女儿,二人结成亲家。后来曹操发现袁谭图谋再反,猛攻袁谭,袁谭战败被杀,这年是公元205年。之后对袁尚、袁熙穷追不舍,终于在公元207年,彻底消灭了袁氏。据记载,袁尚被杀的时候,尚有五千骑兵,足以说明袁氏力量的强大。
      从曹操最终讨袁取得彻底胜利来看,郭嘉的主张似乎不成问题,但我认为郭嘉的主张看似很正确,实则是一个馊主意。
      首先,没有放眼全国。官渡之战,尤其是袁绍死后,哪一个割据势力是曹操最大的威胁?很显然郭嘉仍然把袁氏当成最大的威胁,显然这种分析并不对,明眼人都知道,袁谭、袁尚兄弟内斗,不可开交,谈不上威胁。而且兄弟二人的争斗不会很快决出胜者,也不会很快整合河北来威胁曹操。
      其次,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曹操全力对付袁氏的时候,的确没有其他势力构成对曹操的实质威胁。但今天没有不代表明天没有,很多事情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可以看到,孙权正是利用曹操专心河北之际稳定发展起来的,连寄人篱下的刘备也利用曹操无暇南下之机悄悄经营自己的影响力。而这两个人正是曹操日后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正是曹操给了他们七年大好时光。
      其三,没有准确的判断出曹操的战略机遇期。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曹操实现了名实统一:既代表中央政府,也是最强大的势力。正处于抢抓战略机遇期的关键点上。这个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政治武器的战略红利达到了顶点。曹操如果不充分利用好这一红利进行布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战略红利总归会消失。
      所以,郭嘉的主张很有迷惑性,但实际上贻误曹操不浅。我认为后来曹操自己也感觉到了郭嘉的主张不对,但郭嘉已死,曹操也不好再去责怪于他。有一个明证就是,曹操平定河北之后,下令调查有那些人劝阻过用兵河北,很多人尤其提了相关意见的人都很害怕,以为曹操想秋后算账,抓典型,结果曹操奖赏了这些人,并说,我率少量兵力冒险疾进,虽然侥幸取得了成功,但不能作为用兵的常例,你们提的意见是对的,以后不要害怕提出不同意见。
      既然郭嘉的主张对曹操表面上很好,实际上贻误了曹操的统一大业,那么曹操要怎么做呢?
      我认为河北还是要打,但是没有必要把主力放在河北,可以派张辽或徐晃,曹仁也行率军步步紧逼,蚕食河北,配合以中央政权的号召力对袁氏兄弟二人施加影响力。袁氏最惧怕的就是曹操的精锐之师,人数虽少,但行动迅速,作战勇猛果敢,攻坚克难的能力强。如果曹操派一支劲旅,以名将对袁氏兄弟紧追不舍,袁氏要想掀起什么浪是不可能的。
      把重点放在孙权身上,先灭荆州刘表,后取孙权。而曹操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具有前瞻性,能够认清谁是最大的潜力股。我们现在来评判,的确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正是曹操一系列的失算和贻误,才成就了后来的孙权和刘备,让他们壮大起来,有机会挑战强大一时的曹操。我们看一看当时的一些势力:
      一、荆州刘表。刘表是汉朝宗亲,他与当代皇帝的亲缘关系与刘备相同,都是汉景帝的后代,他趁乱世之际,利用各种阴谋、阳谋把荆州搞成自己的一个独立王国,与中原的混乱相比,荆州可谓世外桃源,有不少北方的人士前来避难。但这个时期的刘表,一方面没有雄才大略,只想做一个土霸王,并没有争夺天下的远大志向,故机会降临时,他也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刘表年纪已老,袁绍去世的那年,已年过六十,更催生了他平平安安度过的思想,曹操大兵压境,他自知不敌,投降的可能性很大,更何况曹操代表中央,刘表作为汉室宗亲,没有刘备的雄才大略,没有对抗朝廷的底气。再则,刘表的两个儿子能力平平,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不要说把刘表的事业发扬光大,就连自保也成问题,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说明问题,长子刘琦依附本依附自己的刘备,反过来被边缘化,后来默默无闻的退出历史舞台,幼子刘琮继位不久就投降了曹操。有这两个让人不省心的儿子,刘表的腰杆还能硬的起来吗?投降仍然是他最后的选择。所以曹操趁早南下,恩威并施,刘表大概率是直接投降或稍作抵抗即投降。刘表荆州时间较久,威性和执行力绝非刘琮可比,刘表投降,则意味着整个荆州投降。刘琮是刘表幼子,刘表死后,暗箱操作,废长立幼的质疑不断,他根本没有代表性,故刘琮投降,曹操只夺取荆州长江以北部分的南阳、南郡二郡,其他部分被孙权和刘备先后夺取。
      二、江东孙权。公元200年,在袁绍和曹操发生决定北方命运的官渡之战前,东吴政权的奠基人年仅26岁的孙策遇袭身亡,年仅19岁的孙权继承兄位。孙权虽然年少老成,表现出超过常人的政治素养。但此时立足未稳,连史书上都说孙氏与江东人士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君臣关系。从即位开始,孙权对其兄被杀事件进行了反思,做了很多变更。一方面确立了战略,使得江东孙氏政权在战略的引导下,发展的步伐稳健的多,东吴的战略是鲁肃提出的全据长江割据江南的战略,使得目标和操作性更强。另一方面,孙权下大力气缓和与江东豪强之间的矛盾。有意识的起用豪强子弟,并与之联姻,江东四大家族之称的张、陆、顾、朱与孙权的关系日益密切。再则孙权停止孙策时期四面进取的无目标军事行动,专力向西,停止向北的措施,其中重点对付荆州刘表,孙权通过多年的努力大败了据守江夏的黄祖,并杀了他,洗雪了孙坚被杀的耻辱。通过一系列措施,赤壁之战前孙权阵营呈现出团结可以一战的生机和活力。对这一切,曹操似乎不以为然,也没有及时应对。
      三、依附刘表的刘备。刘备以逃亡者身份寄居于荆州,刘表让刘备保持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用他来抵挡可能南下的曹操。刘备在荆州这几年虽然没有独立发展,但收获同样很多。曹操亲自为他备注的天下英雄的。使得刘备成了荆州的名士瞩目的对象,他们很快比较出刘表和刘备的优劣所在。围绕在刘备身边的人越来越多,明里暗里帮助刘备的人也不在少数。刘备逐渐树立了很高的名望,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207年,刘备把诸葛亮招入帐下,确定了战略目标。寄人篱下的刘备随时可能再度崛起。而刘备在刘表帐下受到了很多历练,非常关键的历练是他们对水军的熟悉,为后来对曹操作战确立水上优势,抵消曹操人数上的优势奠定了基础。
      就在孙权和刘备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曹操没有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把宝贵的时间用于彻底消灭袁氏政权,等灭了袁氏之后,孙权和刘备已经不是之前的孙权和刘备了。
      刘表的死给了曹、孙、刘三方以良机。
      对于曹操而言,刘表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不中用,荆州应该是囊中之物,曹操马上得到了刘琮的投降。但是刘琮没有办法让整个荆州姓曹,曹操得到了荆州长江以北部分,其他地方并没有跟着降曹。曹操当然知道刘备的威胁,于是派军队紧追刘备,但是刘备虽然败逃,却逃出了人生的又一次机遇,走出了另一片开阔的天地。一场瘟疫,一把火,曹操统一全国的美梦破灭了。
      对于孙权而言,刘表死了,孙权既定的全据长江的战略有了实现的机会。鲁肃毛遂自荐前往荆州以吊丧为名探听虚实,走到半途中,惊闻刘琮降曹。鲁肃于是与逃亡的刘备见面,双方达成了联合抗曹的意向。强大的曹操目标很明确,先夺荆州,后灭刘表。孙权自知以一己之力无法单独抵抗曹操,鲁肃联刘抗曹的建议很快被孙权采纳。孙权于是放下既定战略,走先击败曹操的道路。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战果不多,仅夺得江夏一郡,后在周瑜的指挥下,东吴又夺取了曹操口中的南郡。
      对于刘备而言,刘表的死,首先是一次猝不及防的意外,很显然刘备的好日子到头了,随着曹操南下,刘琮降曹,长板桥战败,刘备又一次走上了逃亡之路。但刘表的死,给刘备最后一次机遇。上天在赤壁之战前一年让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又在此时遇见了鲁肃,预定的战略以偶然而被动的方式实现,后面的胜利及创业就顺理成章了。赤壁之战后,刘备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以及刘琦的光环,夺得荆州九郡(也有七郡之说)中的四郡,后来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成了事实上的最大获利者。
      所以,综合而论,刘表的死,最利好刘备,其次孙权,然后才是曹操。刘表尚未死,曹操南下才是最佳之选,可惜曹操把时间都用于河北。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正如当年董卓、袁绍不知道曹操后来会成为北方笑到最后的人一样,曹操也没有能前瞻性的预料到孙权和刘备会成为他统一的最大障碍。这有如炒股一样,要预测“黑马股”很难,多数人看到的是今天的表象,涉及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方面,即使是曹操这样厉害的人物,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因为不单曹操看走眼,郭嘉、荀彧也一样。看走眼的代价是三国鼎立,而不是曹家天下。

  • 作者有话要说:  对待敌人,常规的思维就是彻底消灭,但是需要时间,时间红利是最难把握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