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绝非老实巴交的陶谦 ...

  •   《三国演义》中,陶谦被描绘成一个老实巴交的长者,夹在曹操和刘备之间。而史实却给我们另一个陶谦的形象。我认为陶谦也算是一方割据势力,简单的说他忠奸,善恶都太过潦草,还是那句话,政治人物都不是单纯的一面。那么陶谦的情况如何?
      陶谦,字恭祖,丹阳郡(安徽宣城)人。年轻时,举茂才,历任县令、幽州刺史、议郎等职。他性格刚直,有大志。后任扬武校尉,又随重臣张温征西北的韩遂、边章等人。
      公元188年(灵帝中平五年),徐州黄巾起义余部活动频繁,陶谦被灵帝任命为徐州刺史,他不久击破黄巾势力,在徐州率先推行屯田,比曹操还早了很多年。后遣使进京朝贡,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到这里为止,陶谦是顺风顺水的。安东将军,其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高级军官,大有委以东方之任的意思;徐州牧,看似与徐州刺史称呼的不同,其实权力更大,也更有自主性,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溧阳侯,是县侯,这是爵位中高位,可谓风光。正因为朝廷给了他官位、爵位、政治待遇,又恰逢乱世,朝廷式微,陶谦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
      但陶谦的好日子很快到头了。因为他的旁边崛起了一个非同凡响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曹操。曹操在兖州一带创业,兖州在徐州之北,他在成为兖州刺史后,实力的增长让曹操把目光投向了徐州。正好曹操的家眷通过徐州地界时,遭遇抢劫,曹父曹嵩等多人被杀,财产洗劫一空。谁做的,动机怎样,已成无头公案,关键这是在徐州发生的,陶谦难逃干系。曹操起兵以报杀父之仇为名,直奔徐州。其实就人口、经济等因素而论,徐州应强于兖州。但曹操治军有方,他的军队非常精锐,被人称之为“青州军”,这支军队久经历练,扬名全国。陶谦知道不是对手,于是向四方求救。
      当时与徐州邻近的势力,除了曹操就是袁术。而与曹操有交集的,除了陶谦就是袁绍、公孙瓒。袁绍和公孙瓒在河北一带撕逼,袁绍和袁术虽为兄弟却不和,几近反目,袁绍和曹操虽然后来发生了官渡之战,但在当时关系很好,甚至一定意义上,袁绍把曹操当成小弟。那么在当时的一张关系网下来,我们可以发现,是敌是友,是恩是怨,袁绍毫无疑问是中心。所以曹操和陶谦争徐州也能看到袁绍的暗力量,尽管他似乎没有直接介入。
      有道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敌人的朋友是敌人。袁绍没有出动,公孙瓒却介入曹操与陶谦的争斗,他的部下青州刺史田楷率部救援陶谦,如果没有公孙瓒的同意,田楷不会趟这浑水。个中原因就是曹操与袁绍走的太近。田楷救援陶谦,这不过是各种割据势力关系中的寻常作为,本身没有什么,但对跟随田楷到徐州的刘备而言,意义重大。因为刘备因此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跨越。
      《三国演义》中的陶谦被描绘成了一个爱民重士的形象,实际上陶谦并不简单,如果不是因为遇上曹操,陶谦也算一个成功人士,他都有有些什么作为或不作为呢?
      一、与司空张温交恶。公元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羌胡进犯三辅地区。汉灵帝先派车骑将军皇甫嵩讨伐,皇甫嵩召陶谦为扬武都尉,不久击败了叛军。后来皇甫嵩因得罪权宦被贬官。汉灵帝另派司空张温前往讨伐,以陶谦为参军。张温待陶谦很好,但陶谦却轻蔑张温,以至于宴会上公然羞辱张温。张温当时大怒,把陶谦贬官边关,但在别人劝说下,追回陶谦,并放下姿态在官门亲自迎接陶谦,陶谦并不领情,但张温仍然礼遇他。从史书简单的记载看,陶谦是有才干的,否则皇甫嵩和张温这样的朝廷大员也不会如此重视他,也可以想象,击败叛军,陶谦是立了大功的。但陶谦这个人心高气傲,心胸狭窄。
      二、治理徐州。公元188年(中平五年),青州、徐州黄巾起义军再度兴起。东汉朝廷任命陶谦为徐州刺史。他任用臧霸等人为将,一战即大败黄巾起义军,其他起义军也被迫退出徐州境内。前面讲的屯田,陶谦干的很有成效。综合而论,陶谦治理徐州是有成效的,做到了境内清平。
      三、未参与讨伐董卓。至于原因,限于史料的缺失,我们只能推测。我认为既然史书上留下了陶谦与朝廷大员不合作不相容的记载,那么在陶谦看来,董卓未必不如这些公卿,他不想参与其中,于是坐山观虎斗。也许陶谦认为,他保住了徐州就算为朝廷尽了力。
      四、与曹操的恩怨。在曹操父亲被杀之前,史书几乎找不到曹操和陶谦两人有交集的记载。我认为结合陶谦的鲜明个性,可以试做分析,陶谦他连三公都不放在眼里,作为后生的曹操当然也不会入他的法眼。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突发事件不但让他和曹操有交集了,而且结下了生死之结。陶谦是被动接受的。
      五、把徐州让给刘备。《三国演义》搞了个三让徐州,史书上却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陶谦死后,大家拥护刘备继任。当然,没有陶谦的临终交待,我认为人们的行动不会体现出这么强的一致性。所以,推理而言,陶谦应该有让徐州之举。
      与《三国演义》中,把陶谦描绘成忠厚长者不同,《三国志》与《后汉书》都认为陶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琅琊赵昱,徐方名士,以忠直见疏,曹宏等馋匿小人,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此渐乱”。其实当时有个名士许邵对陶谦有很精准的判断,他拒绝了陶谦的挽留,并评价陶谦“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
      由此可知,陶谦是个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这在乱世而言,见怪不怪,结合他清高、自命不凡、不肯低头等特点。这个人割据一方,虽对百姓而言,他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有很好的措施,但他不善于用人,构建不了自己有执行力的核心团队,从而得不到士绅的广泛支持,最终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裳。
      那么,为什么他会把徐州让给刘备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陶谦仍心存忠于汉朝的情节。虽然陶谦缺点不少,甚至一定意义上讲是阴险的人。但陶谦只不过想在乱世保住自己的地盘而已,他并没有割据一方,为帝图皇的雄心,是乱世之中的被动作为,而非主动作为。让给刘备,刘备好歹有汉室宗亲的名号。
      二、刘备在陶谦最危险的时候伸出援手,尽管力量小,但精神可嘉。乱世之中,象刘备一样热心的人很少。事实上,陶谦向四方求救时,前来救援的人很少。而且刘备这个人不同凡响,很得人心,把徐州让给他对保住徐州,对抗曹操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当时各方势力,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各怀心思,陶谦当然不甘心把徐州给他们这些人。
      三、陶谦的儿子能力不行。古代,甚至延续到现代,有什么好事,人们自然会想到儿子。从史书上简单记载看,陶谦的儿子有两个,都未进入仕途,说明陶谦对他们的能力都非常不认可,要不然以陶谦的地位,扶他们当官不是难事。何况,乱世之中,没有能力而去搞割据,并不是什么好事。不让他们继承官位,也是对他们的保护。而把徐州让给刘备,实际上也有把儿子托付给刘备的味道。
      人不是简单的一面,乱世之中尤其如此。我认为尽管之前陶谦的所作所为饱受非议,但就陶谦推让徐州的行为,陶谦完成了对徐州最后的交待,是值得肯定的公义之举。
      陶谦的事例说明,乱世之中,各种人物的生存之道是不同的,无法评论对错,只能评判成败。陶谦在他的有生之年保住了徐州,我认为单凭这一点,他比很多割据者都强太多。

  • 作者有话要说:  很多人物,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比你喜欢的人物格局更小,就贬低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