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张邈为什么与曹操反目 ...

  •   很多人都知道,曹操一生遭遇了太多的背叛,这一点正好与刘备相反。有一个亲如兄弟的人居然也背叛了曹操。可以想象他的背叛既让曹操措手不及,也让曹操感到锥心的痛,同时让曹操的事业一下子坠落谷底。这个人就是张邈。
      张邈,字孟卓,曾任陈留太守,陈留是东汉有名的人口大郡,甚至超过一些州。张邈曾参与盟军讨伐董卓的行动。他对袁绍保留实力,不思进取的做法很不满,当面指责过袁绍。因而让袁绍恨上了。袁绍多次让曹操杀掉张邈,曹操不听,反而劝袁绍:“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张邈得知后,与曹操的关系更密切了。两人的关系可以说铁的不行,曹操字孟德,张邈字孟卓,孟即老大的意思,也就是说两人关系铁就意味着老曹家和老张家关系铁。正因为关系铁,曹操征讨徐州陶谦报杀父之仇时,对家人说:“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可以说以家事相托。班师后,曹操与孟卓相见垂泪,两人的深厚感情,可见一斑。
      是什么原因导致二人反目呢?这其中的催化剂就是吕布。吕布在王允的挑动下,杀了董卓,但不久因李傕、郭汜等人进攻长安,吕布抵挡不住,逃出长安。如同丧家之犬,先后依附多个割据势力,因吕布不把自己当外人,又想保持独立性,故而每个地方都呆不长就被赶出来了。先投奔袁术,吕布自恃杀了董卓,为袁家报了家仇,在袁术面前非常骄傲,并纵容士兵在袁术的地盘上抢掠,袁术大为不满。吕布只得改投袁绍,如果说吕布对袁家有功是过去式,那么到了袁绍那里又立了新功。袁绍一直头痛活动在常山一带的黑山军,这是一支流窜的骑兵队伍,吕布以骑兵快马冲击黑山军的阵型,只用了十几天时间就重创了黑山军。击败了黑山军后,吕布要求袁绍增加军队,袁绍不同意,吕布又纵容手下抢掠,让袁绍忌恨不已,吕布怕袁绍图谋自己,就主动请求回洛阳。吕布躲开袁绍的暗杀后,与张扬联合。袁绍知道吕布可能成为祸患,就派兵追杀吕布,吕布逃到陈留。这个时候结交了太守张邈,两人相见恨晚,引为知己,分手时誓结永好。
      在张邈看来,这或许只是个人意义上的交朋友,但放在时代上看,他的这次随意性,是他日后苦难的根子。
      首先,吕布是多方忌恨的角色。他的见利忘义在丁原、董卓及袁术、袁绍那里都得到了验证,他恣意妄为,不受管束,自他逃出长安之后,他就是这么做的,可以说当时主流的势力,如袁术、袁绍、曹操等人都欲除之而后快。张邈与吕布走的近,且视为知己,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
      其次,吕布自身不可能是真正的朋友或盟友。这一点已得到了明证,他怎么对有知遇之恩的丁原,怎么对认为义父的董卓,他怎么可能真心对待张邈,只是落魄之中的权宜之计。
      其三、吕布热衷于做一个流寇,并没有建立一个巩固政权的思想,同时这个人喜欢自己做老大,不喜欢受人约束。吕布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张邈希望和吕布有所默契,而吕布却只能给他带来危险。这个危险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吕布失败了,张邈会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吕布一时成功了,他未必会容得下张邈。
      果不其然,袁绍听说张邈这个老对头与吕布这个新仇家结成了盟友,愤恨不已,可以想象袁绍的愤怒绝不是骂几句娘这么简单,必然会有实际行动。曹操作为他心目中的小弟,袁绍必然会对曹操有所交待。当然可以想象曹操还会象之前一样,坚决不同意。
      但在张邈看来,这一次与以往大不相同了,因为有三点变化:
      一、曹操比以往更强大了。从地位上看,曹操从东郡太守跃升到兖州刺史成为封疆大吏。实力上曹操通过镇压、收编黄巾起义余部,建成了一支号称“青州军”的精锐部队,闻名当时。曹操的强大,意味着与张邈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对等的关系,张邈的心态难免发生变化。
      二、乱世割据的格局在变化。割据河北的袁绍,淮南的袁术,兖州的曹操都壮大起来了,张邈割据的陈留一带属于四战之地,随时可能成为众人眼里的肥肉。况且各种割据势力为了争夺地盘,使用阴谋,突破底线是常有之事。今日是朋友,明日成敌人也见怪不怪。正因为如此,实力并不强大的张邈危机感日益加重,害怕被吞并是乱世之常情。
      三、流窜的吕布与没有安全感的张邈有同病相怜的感觉。没有见到吕布之前,估计张邈会感觉很孤独,见到吕布之后两人产生共鸣,抱团取暖以应对乱世成了题中之义。
      当然,除了与以往的不同点外,张邈还面临三点与以往的相同:
      一、盛气凌人,欲除己而后快的袁绍还是一样。自从盟军讨伐董卓,张邈因指责袁绍没有盟主的担当精神而触怒袁绍后,袁绍一直在想方设法除掉张邈。跟吕布盟誓后,袁绍除掉张邈的欲念就更强烈了。
      二、琢磨不透的曹操还是一样的。从曹操一生的作为看,他心思缜密,智谋多端,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可以肯定的是,搞阴谋,耍手段,曹操远胜张邈。朋友之间,尤其是亲如兄弟的朋友之间,如果不能做到坦诚相待,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猜疑,最终亲密关系会受到影响。曹操虽然有容人之量,但要他象平常人一样用心与张邈经营好朋友关系,很难!因为曹操作为胸怀天下的政治家,不可能坠入这样的小我之中。他怎么可能款诚坦荡,无遮无隐的对待张邈呢?
      三、袁绍和曹操的密切关系没有变。从张邈与袁绍、曹操这三人的关系看,张邈与袁绍有仇,而曹操则与双方都关系较好,从人情关系看,曹操夹在中间也够为难的。但很明显,曹操在处理这么复杂关系的时候,坚持了原则,也保住了底线,当袁绍让曹操杀张邈,曹操都毫不犹豫拒绝,并劝说袁绍,并没有因为袁绍实力比张邈强大而做违心的事情。但是,在张邈的心里,乱世的危机感,让他对袁绍与曹操保持密切关系怀有恐惧心理。因为今天曹操不听袁绍的话来杀自己,并不代表明天不会。
      各种因素综合下来,张邈寻找机会扳倒曹操,希望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是单凭张邈和吕布联合还远远不够,他们一个是弱小的割据势力,一个是流窜势力,单干绝对不是曹操对手,联合也未必有胜算,还需要有好的时机和关键的人。
      好的时机就是曹操大军几近空营而去攻打徐州陶谦,而关键的人就是陈宫。
      公元194年(汉献帝兴平元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陶谦,留陈宫为东郡守备。陈宫因曹操杀害了前九江太守边让等士大夫而心生不满,一直隐忍不发。这次见曹操委任自己留守大本营,主力倾巢而出,陈宫联合中郎许汜、王楷等人,与张邈、张超兄弟一道背叛曹操。陈宫怕张邈不肯,前往游说张邈:“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扶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陈宫的话并没有针对曹操本人的攻击,而是着重于从张邈的角度出发,说明张邈反曹的好处:一、可以摆脱受制于人的现状;二、曹操亲征,后方力量空虚,机会很好;三、对外可以联合能征善战的吕布,内外起事,事半功倍。正中张邈下怀。
      这样一来,曹操的后方在自己信任的陈宫、张邈等人与吕布内外联合之下很快失防。史书上说他们“迎吕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也就是说这次背叛对曹操打击之大,超过了曹操的想象,曹操的地盘除了鄄城、东阿、范三个县还在坚守外,其余全部告丢。
      曹操在攻打徐州的前线听到后院起火的消息,只好回军,希望可以重夺地盘。很可能是对吕布的军队不熟悉或者说曹操的军队赶路太急,已成疲惫之师,也可能是曹操的军队军心动摇了,刚和吕布的军队交战,遭遇失利。尽管失败,曹操不敢撤军,一撤军就有溃散的危险,这样一来与吕布相持了一百多天。曹操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一度萌生了投奔袁绍的念头,被谋士程昱劝住了。
      曹操终归是曹操,他善于打逆势仗,善于打狠仗、恶战,他坚忍不拔,总能在形势不利中寻找有利的战机。一场大旱以及紧接着而来的一场蝗灾帮了曹操的大忙。史书上形容干旱和蝗灾造成的惨状用了四个字“百姓相食”。同样一场灾难对曹操和吕布双方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曹操治军严明,军队很少骚扰百姓,故而士大夫虽然不支持曹操,但老百姓还是希望曹操做他们的父母官,而吕布则不同,作为流窜势力,向来喜欢抢掠、骚扰百姓,遇到难得一遇的灾年,侵扰百姓更甚,就更会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在看双方的军队,曹操的主力军队向来以精锐著称,军队的韧性和战斗力很强,自身不容易被打倒,对敌作战则往往锐利勇猛,一往无前,反观吕布的军队,惯于流窜,善于打机会仗,根本就没有曹操军队英勇无畏,敢打苦仗、狠仗、歼灭战的精神。曹操稳打稳扎,两年间全部收复丢失的地盘,并在巨野一战中大败吕布。吕布只得投奔徐州的刘备,张邈跟随吕布,让弟弟张超保护家属守雍丘。曹操围攻雍丘,张超自杀,家族被灭。张邈想往袁术处求救,被部下所杀。也就是说张邈从背叛曹操到被曹操所灭,历时不到两年时间。
      我个人认为张邈之所以悲剧收场主要在于他没有识人之明,度势之量,而他自身又缺少凝聚力量创大业的气度胸襟,又想在乱世中谋有一方之地,不肯丧失独立性。就因为他有这样的短板,他才会看中一时的利益,联合根本就不可能成事的吕布,只能是一时的扰局者,不可能是最终的成事者。正是他没有创业的能力,又想成为一个割据者,战略上空白,战术上一塌糊涂,他才会被人利用走上背叛曹操之路。
      曹操对张邈兄弟的痛恨不同,他有意谅解首谋的陈宫,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曹操先有恩于张邈,而陈宫则先有功于曹操。如果不是曹操周旋于袁绍、张邈之间,张邈恐怕早多年就被杀了。陈宫则不同,在曹操创业初期,他主动帮助曹操谋得兖州刺史的位子,让曹操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跨越。在曹操心里,伤害自己最深的人莫过于张邈,张邈之过罪不容诛。正因为如此,曹操不惜花四个月时间围攻雍丘,大有不手刃仇人誓不罢休之势。陈宫背叛曹操事出有因,故而在曹操心里功过相抵,尚可原谅。
      二、张邈是一方割据势力,曾经占据富庶的陈留郡,和陈宫只是单纯的谋士性质不同。不杀张邈无法刹住天下背叛之心,况且饶恕张邈,这个人仍有可能背叛,一旦背叛,以其地位及家族影响力不是陈宫可以比拟的。陈宫一介谋士,危害止于自身,只要不投入别人的阵营,空有智谋,也用不上派场。饶恕陈宫既有爱惜其才能方面的因素,也有对过往自己所犯的一系列错误认错的意思,同时也希望通过容纳陈宫网罗更多的人才。
      三、时间节点不同。张邈、张超兄弟被灭是在公元195年,这一年曹操仍然是一个纯粹的军阀,而陈宫被俘是在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前后,我们知道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昌,正式代表中央。所以199年曹操的格局与195年是大不相同的,格局不同,视野和心胸自然不同,195年要杀的人,到199年因曹操的视角不同,或可免死。张绣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实曹操一生中面临的背叛太多了,除了张邈、张超兄弟及陈宫外,还有魏种、张绣、马超、董承、吉平、耿纪、韦晃、魏讽等,那么,为什么曹操会遭遇这么多的背叛,其中的原因何在?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曹操在北方,征战的中心区域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不但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还是道统的中心。曹操希望改弦更张,就会与原有的道统相违,而遵守道统的士大夫走到曹操的反面就不足为奇。曹操以法家为主,首先与士大夫奉守的儒学发生了冲突,所以曹操不但有反叛者,还有很多不合作的,如边让、孔融、祢衡,他们宁愿死也不愿屈身阿附曹操,就足以说明问题。
      二、曹操的创业,其自身也在调整和反思。可以说曹操创业过程中,刚开始缺少章法,为政治军随意性大,常常以个人好恶来处理问题,难免偏持极端。走了弯路后,曹操也进行了调整和反思,包括确定战略方向,向士大夫做一些妥协,改变以往残忍好杀的恶习。但不管怎么样,曹操骨子里看不起旧官僚,旧贵族,这是矛盾的根源。
      三、曹操代表中央和没有代表中央的悖论。曹操没有代表中央之前,是一个地方军阀,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他的所作所为或许可得到百姓的赞誉和拥护,但士大夫未必愿意跟着曹操,何况你曹操是宦官之后。曹操代表中央之后,权威性和代表性加强了,但也由此带来新的问题,即人们尊崇中央与曹操置皇帝傀儡的矛盾,那么就有一些守旧官僚,他们或知道力量不足,干脆不合作的态度,也有些则用掌握的一小股力量以搏万一。也就是说曹操代表中央后,容易成为攻击点和靶心。
      综合而论,曹操很杰出没有错,但他的杰出也会带来一系列后果,比如太过相信军事征服的作用,轻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太相信实用和快速见效,而不重视很多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
      张邈兄弟背叛曹操看起来是一个个案,但统合分析,可以看出,有其必然性,是对曹操创业初期粗放发展的一次反馈,代价很大,虽然有惊无险,却浪费了宝贵的几年时间。从战略角度看,这几年时间的浪费太可惜了,因为很多割据势力正是利用这几年壮大起来的。当然也有收获,曹操自己锻炼了毅志,军队练了兵,更强化了对根据地的控制,倒逼出了曹操的几大战略。
      总体而言是曹操发展壮大过程中,必要的考验。

  • 作者有话要说:  史料取自《三国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