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刘备为什么接纳吕布 ...

  •   吕布这个人,名声很大,虽然也做过好事,立过大功,比如扰动天下的董卓就是被吕布所杀。但他并不被各方认可。吕布有两个特点:一、不愿意为纯粹的将领,热衷于做老大;二、他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因而缺乏诚信,没有忠诚度,而且很危险。丁原和董卓的死就是很好的例子。
      正因为如此,他逃出长安后,先后投奔过袁术、袁绍等多个割据势力,都不被接纳。也正因为如此,吕布事实上成为流寇,直到遇到新得徐州的刘备。刘备怎么得到的徐州,也是因缘际会,先按下不提,问题是刘备为什么接纳各方都排斥的吕布?我认为我们分析刘备,可以从几方面下手:
      一、徐州在当时格局中的地位。应该说徐州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战国时期的徐州相王,秦末项羽以彭城为都城,彭城就是徐州。直到近现代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主战场。东汉时期徐州是一个大州,地域在黄淮之间,人口超过百万,在和平时期,倒没有什么优势。当时有的郡,比如南阳、颍川等郡,人口都超百万。问题是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原腹地因此遭受劫难,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徐州未能幸免,但毕竟不是战乱的策源地和重灾区,境况好的多,而且中原常有大批人逃避战乱到徐州。相比中原腹地,徐州可算一方乐土。从另一个角度看,徐州在东汉末年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既然变得更重要,那徐州成为多方觊觎之地就容易理解了。想得到徐州首先是与徐州邻近的割据势力,北有曹操,南有袁术。都想吃徐州这块肥肉,壮大实力。
      二、徐州地理位置看。徐州地处华东北部,以平原为主,这一特点就意味着徐州战略上很重要,但是防守很困难。占领徐州就一马平川,黄淮一带都可以收入囊中。但自古而今,徐州一带发生的大战很多,却没有哪个在徐州一带长期割据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其地形因素。徐州是四战之地,非王者不能据之。而且只能用以为后方基地,不能用为根据地。通俗一点说,如果外部敌人没有清除,占领徐州就会面临尴尬的局面,正如荀彧对曹操所说的那样,少留兵则不足,多留兵则大本营兖州会被人乘虚而入,到时还是不得不放弃徐州。
      三、徐州内部各方势力动态。徐州原本的主人是朝廷任命的徐州刺史陶谦,到陶谦去世,他已在徐州刺史任上达六年之久。陶谦为经营徐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到任伊始大破黄巾余部,把黄巾势力逐出徐州,到击杀聚众的阙宣,还在徐州率先屯田发展经济,我认为比起那些碌碌无为的地方大员,陶谦表现尚可。陶谦虽然死了,但他的部众还在,并仍是徐州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人很多是本土派势力,对刘备而言,搞的好是巨大的帮衬,搞不好是巨大的制约,甚至走到对立面,帮衬的例子,陈登就是,而反面的教材曹豹就是。还有就是曹操、袁术甚至袁绍在徐州都有内应之人,在乱世,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四、刘备的特点。《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对此描写很清楚。主要是三点:一、不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二、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三、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如果说还有什么相貌上的特点,就是他手长耳大,异于常人,“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我觉得《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的很精炼,不到五十字,向我们展示了刘备的基本特点。归纳起来就是刘备不是本本主义,善于思考,重视人才的作用,同时有很重的江湖习气,很有人气。结合后来刘备的所作所为,我们知道,刘备有两点一直没有变:一、举什么旗一直没有变,他自称汉室宗亲,以匡扶汉室为旗号;二、他行仁政的政治宣传口径未变。综合刘备自身的特点,及徐州面临各种挑战,可以得出:刘备接纳吕布绝不是率性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那么,刘备为什么接纳吕布,难道他不知道吕布这个人很危险吗?可以肯定,刘备之前未必见过吕布,但对吕布应有耳闻,纵然刘备不知,他的幕僚及心腹也不会忘记提醒。那刘备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力排众议接纳吕布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自身原因。无论是刘备自身的江湖习气,还是举的旗,抑或他所标榜的仁义,都倒逼他接纳吕布。江湖习气,让他不忍把落魄的吕布拒之门外。他举的旗,让他不能将对汉室有大功的吕布拒之门外。而以仁义为政治口号的刘备不愿将吕布拒之门外。因为刘备目标高远,希望可以容纳五湖四海的人物,其中包括吕布。
      二、徐州面临的外部压力。前面讲了,徐州处四战之地,战略地位重要,各方觊觎,这其中就有实力强大的曹操和袁术。其中曹操的威胁更直接而凶悍,一方面曹操与陶谦的杀父之仇并没有因为陶谦已死,城主换人而终结,另一方面,有天下之志的曹操迫切需要徐州这么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来支撑他的长期征战事业。再则徐州不管是陶谦时期,还是现在刘备主政,在曹操眼里,远比北方的袁绍更容易吃下去,当时的曹操尚无和袁绍决战的资本。何况刘备初任徐州,又没有时间稳定,偶然因素太大。这个时候夺徐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曹操的军队,其精锐天下闻名。要对抗曹操,把曾与曹操交过战,并让其吃尽了苦头的吕布引进来,未失为一种应急的对敌之法。毕竟刘备对于抵抗曹操没有信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接纳吕布也可以为后来的失败开脱。可以说我和吕布联合都不是曹操的对手,如果只是一个人,早就玩完。找一个作伴的人应对危机,人之常情。之前的曹操,后来的孙权也这样做过。反过来,不接纳吕布,马上会多树一个劲敌,这对危机之中的刘备可不是好选项。
      三、让徐州内部各方势力达到动态平衡的需要。刘备接受徐州,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让刘备处于矛盾之中,既感到压力山大,又不肯放弃到手的地盘。在豪强兴盛的东汉时期,论资排辈,讲地位,论出生,刘备突然得到徐州。徐州内部是不是都服气?对刘备而言是个大问题。必然有人不服,甚至因此走到刘备对立面。刘备之前遭遇过此类事情。《三国志先主传》中就记载:(刘备)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侠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连一个平民都会对突然提拔的刘备做出刺杀的极端举动,更何况利益盘根错节的徐州官场。刘备占据徐州,可以用几个成语来形容:一个是鸠占鹊巢,一个是后发先至,还有就是如临深渊。徐州各种矛盾暗流汹涌,刘备也没有把握,所以他决定接纳吕布。
      但是接纳吕布毫无疑问是一种巨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让徐州官僚接受吕布。刘备自己都是初来乍到,徐州官僚系统都未必完全接受,现在又来了一个吕布,还带来一支军队,必然会扰动徐州本来就不平静的官场。刘备决定接纳吕布,并没有广泛征求意见,但反对的声音很大,包括关羽和张飞,他们为什么反对,无非是不愿意在团队需要一致对外时,因吕布的到来产生内部问题。刘备没有办法做到让徐州人士真正接受吕布。
      二、如何定位吕布在徐州的作用。刘备的初衷是引入吕布帮衬自己应对外部的压力。但很明显吕布在徐州的地位如何定位是一笔糊涂账。一方面刘备并不打算和吕布组成统一体,他对吕布的防患心理一开始就存在。另一方面,吕布保持独立性,对刘备而言是不得已而为之。吕布不愿意放弃独立性。这一点和刘备后来在刘表处的性质差不多,不同的是刘表完全掌控了荆州的局势,有足够的条件容纳刘备保持相对独立性。而刘备对徐州的掌控并不稳定,吕布独立性对他是另一个挑战。刘备和吕布之间最后演变成纯粹的利益关系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缺少团结一致对外的基础,合并、联盟都不是选项。
      三、吕布翻脸的风险。吕布在之前这样的事情做的太多了,刘备有顾虑,但各种内外矛盾逼迫下,刘备喘不过气来,有时甚至愿意抱着侥幸心态去轻信吕布是诚信的,因为除此之外,没有选择余地。更多时候,刘备甚至感觉到吕布不良企图,也无法阻止。
      吕布没有诚信度,遇到刘备也不例外,一个机会主义者,他在谋求他的最大利益时,根本不会念及刘备有收留之恩。
      而刘备和吕布之间的微妙关系被曹操看在眼里,加以利用,徐州后来落入曹操手中就在刘、吕矛盾到极致后发生的。
      吕布通过阴谋从刘备手中夺走了徐州,大的方面没有底线,当然很多成功的政治人物都是这样的。但吕布并没有伤害刘备的家眷,从做人这个小的方面看,吕布还是有底线的。但刘备不会因此而原谅他,已经恨之入骨了。为了除掉吕布,刘备甚至突破大方向的底线,投降曹操,帮助曹操灭了吕布。从大方向看,刘备甚至比吕布还没有底线。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吕布临死前希望刘备向曹操求情,得到的是决绝。
      刘备接纳吕布是自身劣根性的表现,因为他明知吕布不靠谱,因其他因素自愿吞下苦果,留患于未来,造成徐州的丢失,从而浪费了人生的一次重大的机遇。

  • 作者有话要说:  没有吕布,曹操不会这么轻松得到徐州。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