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袁绍为什么不挟天子以令诸侯 ...

  •   拿曹操作对比,袁绍是一个让人气愤的角色,他硬是在握了一手好牌的情况下,被曹操逆袭了。曹操抢抓战略机遇的时候,他却在错失垂手可及的战略机遇,最典型的就是错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战略武器。原本袁绍可以早曹操十个月迎汉献帝,但他却否决了这一提议,结果被曹操后来者先得。
      曹操迎汉献帝后,就代表皇帝给袁绍下诏,责备他只知道经营自己的地盘,却不尽大臣的本份。袁绍知道这是曹操在搞鬼,但是没有办法,只得上表解释。后来曹操以朝廷名义给袁绍加官太尉,袁绍发现如果接受这一官职,就意味着官阶在曹操之下,非常生气,不肯接受。曹操大度地把大将军头衔让给袁绍。一来二往,曹操赚足了名望,而袁绍却搞的灰头土脸,左右不是人,这才后悔错失了战略机遇。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上表希望朝廷迁都鄄城,鄄城虽然也是曹操的地盘,但这里毕竟离袁绍的政治中心邺城近,毫无疑议被曹操拒绝了。
      那么,为什么袁绍不率先举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武器呢?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袁绍的心胸和视野的局限。
      二、袁绍和汉献帝有过节。
      三、袁绍用不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武器。
      第一点,袁绍虽然是东汉末年的豪门,但是,正如之前讨论过的那样,袁绍家族已经演变成旧豪门,而旧豪门家的因素多一点。既然家的因素多,就决定了袁绍没有胸怀天下的心胸和视野,也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和辛劳,他只是想割据一方做一个土霸王。其实袁绍阵营早就有人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他的首席谋士沮授在公元191年,就向袁绍提出“横大江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当时袁绍喜曰“此吾心也。”听着前景很好,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首先你必须看到,没有资源的皇帝的价值所在,其次你还必须为之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和与之匹配的战略。汉献帝流亡在黄河以东区域时,离袁绍割据的河北较近。袁绍曾派郭图朝见汉献帝,郭图回来后劝说袁绍迎接汉献帝迁都邺城,这次动议比曹操早了十个月,机会离袁绍近。袁绍把这一提议拿来讨论,结果袁绍阵营主流的看法是:汉献帝没有价值,把他请来,还得事事向他请示,弄不好还会成为众矢之的,结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害无益。正是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袁绍本人都只想经营小地盘,从没想过要统一天下,建立新朝,他下面的人又怎么可能反其意而行之呢?当然《三国演义》把这一提议归功于沮授,而郭图成了反对者。
      其实,袁绍他们讨论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战略的负面影响。不管哪个战略,都有它的有利和不利面,就看你如何把握,但综合而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战略对袁绍是有大利的。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事业进入快车道,《三国志》只用了八个字“收河南地,关中皆附”,也就是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后,很快把关中和中原大部收入囊中。汉献帝的价值是什么?说简单点就是他仍然代表中央,投降曹操丢人,归顺朝廷很光荣。试想如果曹操不是打着中央的旗号,而是纯粹用军事手段,要收伏林林总总的势力,时间不会短,代价会很大。不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战略,袁绍错失了,他还错失了很多战略机遇,都是因为他作为旧豪门的代表,太过纠结于家族既得利益,没有放眼天下的视野和担当,决定了他是战略上的矮人。
      第二点,袁绍是怎么和汉献帝结下过节的。当年董卓霸京师,袁绍曾以盟主身份组成讨董大军,最后以失败告终。袁绍就想董卓之所以可以横行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在他手中,大家投鼠忌器,不敢把董卓怎么的。于是袁绍想到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否定皇帝的正统性。于是扬言汉献帝并非汉灵帝的儿子,准备拥立宗室刘虞为皇帝。粗看起来,这招很妙,你董卓不是挟持皇帝吗?现在我否定皇帝的血统,另立一个皇帝,让你无所凭借。实际上这是袁绍政治上的昏招。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汉献帝是不是汉灵帝的儿子,袁绍说了不算,要问汉灵帝和汉献帝的母亲王美人,一般人无从怀疑皇帝血统,若在太平时期,够灭族的。
      其次,汉献帝虽然是董卓所立,但汉献帝的名份早已存在,汉少帝即位时,封他为陈留王。不存在董卓随便弄一个小孩冒作皇帝的情况。
      其三,宗室刘虞与皇室的关系太远了。刘虞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长子刘疆的后代。刘疆原是太子,后自请废太子,被封为东海王,死时年仅34岁,谥号恭。刘虞与皇帝的血缘关系跟曹操手下的谋士刘晔一样,刘晔也是光武帝的后代,跟汉献帝两百年前是一家。这么疏远的宗室,想用他来否定汉献帝的合法性,可想而知有多么不靠谱。袁绍先和刘虞商量,刘虞坚决不从,甚至要逃入匈奴躲避被强行迎立。而袁绍的弟弟袁术也坚决不同意,曹操也坚决反对。
      最终在多方反对之下,袁绍企图拥立新君的做法成了一场闹剧。袁绍的行为毫无疑问会成为汉献帝的一个心结。普通人被污蔑为野种尚且难以忍受,何况是皇帝。但是皇帝先是被董卓控制,后来又四处流亡,也没有时间、没有力量和袁绍算账。
      袁绍心存愧疚,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皇帝。但是成大事的人是不拘泥于这样的小节的。皇帝又能把你怎么的?是你控制他,不是他控制你。所以从这点看袁绍不是成大事的人。
      第三点,我们假设,郭图、沮授等人的建议被袁绍采纳了,接着定都邺城。以袁绍豪门的地位及其新建立的影响力,也可以取得很好的布局,格局毫无疑问比曹操更大的多。问题的关键是你“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你代表朝廷,就必须有执行力。而这恰恰是袁绍最大的短板。粗放式的发展,袁绍做得很好,经过几年经营,地盘大,人口多,军队也多,供给充足。根据袁绍的特点和能力,他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袁绍兵多而不精,他的军队打硬仗、苦仗的能力不足,这就能说明为什么袁绍先是黑山军拿不下,后对公孙瓒没有办法,如果不是公孙瓒自己作死,袁绍平定河北都会用很长时间。同样的,吕布一来就重创黑山军,说明袁绍的军队,其精锐程度尚不及吕布。袁绍的用人也是大问题,按荀彧的说法“能聚人而不能用”,从人才的厚度看,袁绍甚至超过曹操,他的帐下有沮授、田丰、许攸、荀谌、郭图、审配、辛评、逢纪等智囊,将领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人才这么多,献的好计妙计也不少,但摊上一个好谋无断的主,再好的计谋也没有作用。袁绍把握机会的能力也不行,旧秩序的条条框框太多,不敢冒险,更不可能孤注一掷。乱世之中,机遇稍纵即逝,不决断,不冒险,就会错失机遇。袁绍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制度建设是糊涂账。这样一来,如果袁绍真迎来了汉献帝,也许刚开始会出现繁荣局面,但没有有效的推进,那么这个战略的反作用就会形成对你的倒逼。你就会成为别人的靶心。
      所以政治上没有自信,也是袁绍弃用这一战略的原因。
      还有一个方面,也是后来曹操面对的,就是汉献帝的翻盘计划,在曹操那里都一失败告终,在袁绍那里就难说了,因为袁绍是豪强,他的手下很多是朝廷的旧官僚,一不留神被汉献帝的绝招打中也难说。其实袁绍不敢迎汉献帝,也有怕士人之心归向皇帝的担忧,毕竟袁氏作为豪门,是依附皇权而兴起的。
      同样一个战略,在曹操这里可以用的风生水起,在袁绍那里就另当别论。历史没有太多的假设,为袁绍这样的人设太多假设意义不大。因为如果他真的行的话,他或许可以取得象四百多年后李渊父子一样的成功。袁绍之所以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我认为可以总结为九个字:不想用,不能用,不敢用。
      战略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完成的。

  • 作者有话要说:  史料取自《三国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