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长生 ...
-
“不错,古稀之年之所以称之为‘古稀’,自是取古来稀少之意。人之初生为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两岁至三岁称孩提,女孩七岁称髫年,男孩七岁称韶年,十岁以下称黄口,十三岁至十五岁称舞勺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称舞象之年。其中男女各年龄段各有其别称,如女子十二岁称金钗之年,十三岁称豆蔻年华,十五岁称及笄之年,十六岁称碧玉年华,二十岁称桃李年华,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三十岁称半老徐娘;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之年,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五十岁称知命之年,六十岁称花甲之年又或耳顺之年,七十岁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从心之年。八十岁称杖朝之年,九十岁称鲐背之年,八十九十也合称耄耋之年,至一百岁为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大娘子听之便可知人们对于年岁寿命的看重。各年龄段不仅有其别称,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又道:“从古至今,自圣上到百姓,无不推崇长寿,对其痴迷不已,并且将其作为一种美好的特质赋予各种神话之人,以及德高望重之人。如太古远古神话叠筑时代,从女蜗到三皇五帝及道教的老祖宗,都是长寿之人,后人载几千几万岁为常。我们祝愿他人,也愿其‘长命百岁’,为老人祝寿,恭贺之词也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还有著名的如始皇遣人出海寻仙药,以求长生不老,更有诸多大人迷信修仙炼丹祈求长生。由此可见,长寿可谓是人在现世最极致的追求了。”
芸娘听得有些入迷,不管是从前的自己还是现在小小孩童,都没有经历过时光对于身体的慢慢摧残,不曾看见镜中映射的容颜爬满皱纹,故无法深切体会时不待我的迫切及力不从心的失落,更无从领悟‘长寿’折射出的令人目眩神迷的光环。
“那齐爷爷方才所问的答案是什么呢?人一生寿命是多长?”芸娘眼带疑问注视着齐老爷子。
齐老爷子道:“书中有载太古远古时,人都为几百岁几千岁。但......至如今,百姓中艰难为生者再难高于五十知命之年;世家官绅生活无虞,较少辛苦劳作,故普遍较百姓寿长,平常五六十寿终,或偶有得天独厚之人达古稀之年。”又道:“尊祖父尊祖母活过古稀之年而办喜丧,称得上福泽绵延之人。”说罢捋了捋花白的胡须,颔首称赞道。
芸娘以前看过一则新闻,说二十一世纪的人的寿命因为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大大的延长了,顺带提了一下古代各朝各代人民的平均寿命。大约最早开始的朝代——夏、商时期的寿命是十八岁;周、秦时期为二十岁;汉代为二十二岁;唐代为二十七岁;宋代为三十岁;清代为三十三岁;民国时期约为三十五岁;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经提高到五十七岁,到后来二十一世纪,男女的平均寿命都达到了七十多岁。
因为震惊于古代人寿命如此之低,所以芸娘对这组数据记忆犹新。方才芸娘听齐爷爷讲,虽说也暗自吃惊古人的寿命不长,百姓中五十岁已是暮年,对比二十一世纪同等年龄的人还正是年富力强、奋勇拼搏,以求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状态,真是不得不说医疗技术的进步是造福万民的福祉呀。芸娘不由得想到,可能由于古代的各种战乱、疾病、还有居高不下的婴幼儿夭折率导致她所看到的关于古人寿命的数据才如此触目惊心。
齐老爷子继续说道:“去除无据可考的上古传说,古籍中有载其实人的寿命上限可达百岁以上。《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孔颖达疏:“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八十称下寿,可知当世人皆可达八十杖朝之年。而今,八十寿数却已是难寻之迹。你可知何以至此?”
芸娘摇了摇头,在二十一世纪她看到过百岁老人的事迹,但那都是新闻中特意报道出来的,周围普遍老人都是七十至八十多岁逝去的。在较之古代承袭自原始巫医而发展起来的岐黄之术,能开膛破肚,换肾移心的现代医学简直可以称得上神仙手段,这天差地别的医疗技术水平是时间的魔力,是科学探索精华的凝聚,是单单人力不可跨越的鸿沟。如果左传中记载都是真的,岂不是现世那么蓬勃发展的科技下,人在最重要的寿命方面反而止步不前,人在自身生理上几千年孜孜不倦的探索都做了笑话。
“追根溯源,有三点原由。一则外部的自然灾难,如洪水、地动、时疫、火山喷发等,都可直接造成人命伤亡,使人活不到本应该有的寿数。而干旱、蝗灾、风灾、雹灾等间接使粮食减产,进而饥荒盛行,饿殍满地,即使壮年人也难逃一死。二则人为的战乱、杀戮、意外死亡,这也是单单个人之力不可抵挡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使人一生平安顺遂,不遇灾,避开难,然而也逃不掉疾病的侵蚀,从青春年少的健康体魄转为风烛残年的疾病缠身。前二者灾与难都可称为命定的劫数,不可违逆。唯独最后一点,我等世间凡人可把握之。”齐老爷子徐徐说道。
芸娘疑道:“把握之?是调养身体吗?这段时间,娘天天念叨要我调养身体,不能吹风受寒,不能辛辣饮食什么的。娘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果病好之后不好好调养身体,长大过后就又会犯在同样的病根上,也会比之前更严重。”
齐老爷子闻言品出了一丝小姑娘对长时间被拘在房里的小小抱怨,不禁忍俊不禁。安慰着小姑娘:“令堂是关心爱护大娘子心切,大娘子是爹娘心中至爱珍宝,自然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丢了。令堂的做法也是恰时恰当,人处在孩童时所生的病的确会影响以后,假若医治调养不彻底,病灶又会在年老时爆发出来。那时就会回天乏力的。”
“我们来接着道唯一可以被我们自己把握的第三点,也就是养生之法。人之初生,去除其中偶有的先天不足,大多数从襁褓至成年,身体机能逐步增强最终在成年时到达顶峰。万物轮回,花开花谢,自有天时,人也是如此。攀援顶峰后,自然就是衰退了,于是各种自身携带隐藏疾病显现出来,如果疾病在人身体的这个战场之上得胜,那就是终年。”
齐老爷子的话清晰明了,芸娘很能理解。在现世时,资讯异常发达,被称为信息大爆炸时代。鉴于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于延年益寿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切渴望,浩如烟海的养生知识也是爆发式的呈现在书籍中,电视节目上等一切可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东西上。
她的母亲在去世之前很是痴迷于养生,所以芸娘也跟着看了不少书和电视节目。什么东西一多,问题自然也就多了,有些养生论断明显就是断章取义,狗尾续貂,让人嗤之以鼻。但是有其糟粕,就有其精华,更多的是积集几千年凝聚出的理论和各种杏林大家的实践,比之古时师徒制的漫长教学和仅仅师从于一人而各有不足的弊端,不知先进了多少倍。
齐爷爷这番话在现世,不止是中医即或是西医也是认同的。芸娘遂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齐老爷子略微有些惊异,他以往也和好友还有所医治的病人交流过,每次谈到此话题,大多数人都是认为疾病是上天对自身的惩罚,是和战乱、灾害、瘟疫等一样的天命,有些极端的人甚至都不会寻求医治,认为其是无用的。
如果违抗天命,那么老天就会降下更大的灾难给自己和家人。较少一部分念过书的人会半信半疑他的论断,“疾病因子为人所携带,只待合适的时机,就爆发出来”的这个论断明显不是当下正统的中医理论。
前朝多推崇道家,岐黄之术便也和道家学所遥相呼应,重视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讲究脏腑功能的协调,所谓“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体要顺应自然,符合适宜的规律。遵之可延年益寿,白首回春;违之便未老先衰,五劳七伤。此种论断仅仅强调了外因对身体的妨害,而并没有点出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凡世间种种,皆是内在为主因,外在为诱因的。
齐老爷子徐徐给芸娘讲了不少当世的中医理论,芸娘方才悟到,此时的医学还只是在初发展阶段,根本没有清晰理解疾病的由来,又间或想到历史课本上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对于科学的崇拜,各种学科剥开中世纪宗教教条的束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又以生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一系列学科及各式学派奠定了近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再者技术的进步,显微镜的诞生,把人们的认知水平从宏观带入微观,让人们第一次可以这么真切的了解这个世界以及神秘的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