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山瑶人 ...

  •   建安县衙东议事厅,斗室轩窗,孤灯如豆。

      在一堆散发着霉味的卷宗、诉状中,陈棠靠着一摞比人还高的书堆席地而坐。手里握着好不容易从里头扒拉出来的《闽州通志》,小心翼翼地捻开泛黄破碎的书面,目光停在卷首一段文字上:“岭南,蛮之所在也。依山傍海,南望五岭,山水多灵秀。据史载,闻周朝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族,故谓岭南之七闽也。其七族皆蛮夷,崇蛇,披发文身,以像鳞虫。前唐开元二十一年,并福京、建州,于岭南置福建经略使,为闽始。

      “前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数十万流民为避战祸南迁入闽,然南蛮排外,期间刀戈不止。大楚同光二年,则天顺圣帝为扩疆土,置建宁道,分建、宁、泉、闽、南剑、北温六州,动迁三十万民南下,于岭南拓荒植土,另置闽州、建州二军都督府以庇护楚民,以驱逐蛮夷,此乃当朝闽州始……”

      陈棠合上了手中卷册。
      她已然明白了周峰昨日那句,他们并非土匪为何意了。

      再回想那些袭击者的打扮,人人黥面,彩绣镶边的青蓝布衣,男子披发,女子辫子盘头,戴蛇头银簪,见了就让人印象深刻,要是真的土匪这么打扮,是生怕官府抓不住他吗?

      她当时就有所疑惑,这些人更像是某种夷族才对。
      如今算是证实了她的想法。

      袭击她的那些人并非土匪,至少以前不是。若是按照这《闽州通志》上所著来推测,他们或许才是闽州的“土著”。楚人南迁和世代居住在闽地的他们发生了冲突,而朝廷不是想着怎么缓和民族矛盾,而是粗暴的用武力碾压,时至今日,想必矛盾更为尖锐。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啊,但如果闽州的土匪大多是这类构成的话,却比她想象中还好办一点。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可以利用的突破口。

      想到这,陈棠把书放在一边,提声唤道:“灯娘。”
      等了会儿,并无人应答。

      陈棠这才想起来,昨日回到建安衙门后已是坊门闭塞的深夜。孙主簿与钱一贯除了休沐,平日也住在县衙,人人闻声而来。但陈棠却没时间给他们对一连串牛背上捆成粽子的山匪惊讶,衙门里的捕快连同周孙钱三人都被她不由分说赶去找部分跑丢的牛了,那可是她的命根子,一头都不许少。这不,一晚过去还没回来,官衙空空荡荡,大堂又不能没人值守,便把冯柯派了去。于是灯娘一人便又成了厨娘又成了秘书,忙得晕头转向。

      幸好方才钱一贯那个爽利的妻子姜氏来帮忙了,这才把在厨房里熏得一脸黑的灯娘解放了。灯娘以前在陈府是较有地位的婢女,生火做饭这类的粗活从来也轮不到她来做,陈棠便直接把她打发到对面那间议事厅,去将有关卢、崔、郑这三家的文书、诉状、卷宗之类的东西整理出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有提到这三个家族,她都要。既然已经决定要去拜会拜会这三家,她便想从这些旧纸堆里先侧面了解一下这三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大户人家。

      这是陈棠前世参与工作以来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不是抱着混混日子,领一份薪水过活的话,就绝不能完全听信前辈们的一面之词。大部分事情,只有自己亲自了解总结出来的实事,再辅以他人口中所言,才具备可信性。

      人皆自私,孙周钱三人在建安多年,与当地士族必有瓜葛,不论恩仇,陈棠想做实事,就不能被当做聋子瞎子,任由他们摆布。何况,才闽州回来后,陈棠对建安的疑惑越来越深,也越来越信不过这三人。

      总感觉建安这平静的表面下,掩藏着一股不断涌动并积蓄力量的暗流。
      所以她第一步,便要自行获取信息。

      陈棠把《闽州通志》放在一边,另拿了几本相关的看了半时辰,后来又无意间从书架与墙的缝隙里抽出一本极薄的册子,名字叫《丙申逐夷考》,书上的字迹竟有些眼熟,她入神地看了一半,门外传来了又快又重的脚步。陈棠头也没抬,便问:“大郎,何事?”

      刚风风火火走到门口的冯坷奇道:“七娘子真是神了,怎知是某?”
      陈棠合上书笑了笑:就你这个急性子走路跟有狗在后头撵的一般。

      “七娘子,孙主簿他们都回来了。”冯坷说明来意,“好消息,那些牛都找到了,大部分被山下乡民捡去了,对着身上官府烙印好生数过了,一头都没丢。如今由钱县丞带了人一块儿牵到建安牛仓去安置,可笑的是,他们牛仓竟然不够装的,又只好牵了一半关到粮仓去了。”

      冯坷想起钱一贯那来回跑得满脸通红的胖脸就想笑。但陈棠却笑不出来,拿粮仓来关牛,这说明什么?建安至少有一个粮仓是空的,整个县连存粮也没多少。

      “既然找到了,就安排几个人好好看着。周司仓给的那三百斤草料我估计吃一天都够呛,这些牛要养好,都得每天赶上山去吃鲜草。”陈棠吩咐道,“衙门里的人都不够,叫钱县丞雇几个擅长养牛的村民吧,银钱暂时由我私掏腰包。”

      “是,某立时便去传话。”

      冯坷作势便要走,陈棠连忙把他拦下:“周县尉何在?你让他马上来见我。”
      “是。”

      周峰来的时候,陈棠已经把那本薄薄的《丙申逐夷考》看完了。顺手便往袖子里一卷,便招呼人往后头二堂厢房去,临时征用了孙主簿的办公室。

      “坐吧,”陈棠随意地踞坐在胡床上,“你去看过没有?昨天抓到的那些山匪怎么样了?尤其是那位擅长射箭的少女,醒了没有?”

      “有几人已苏醒,那小女着实被冯兄那一击伤得不轻,尚未恢复神智,如今还有些发热。”周峰回答,顿了顿,疑惑地问:“大人为何不将他们关入大牢?”

      昨日抓住的活口一共16人,路上死了两个伤势重的,剩下14个都关到建安县衙后头那排后廊房里了,送进去时,周峰还多留了一个心眼,怕他们脱逃便都把人隔得老远,尤其那箭法了得的小女郎,更是戴上镣铐,单独关押在另一排屋子中。

      虽然按照那群人的伤势,能不能站起来跑得动都是个问题。

      他这边刚把人安顿好,陈大人身边那个婢女灯娘子就来传大人要为受伤的车夫和乡卒请郎中,顺便也叫郎中过来给这些山匪瞧瞧。

      哪个县令会给抓获的山匪治伤包扎?没当场全砍了已十分仁慈。
      周峰不明白,但是经过了昨日下午在刺史府的经历,他已经知道这位县令的脾气了。
      看起来似乎很温和,但却很有自己一套行事办法。

      “你说他们不是山匪,那我自然要审问清楚了再判断要不要关入大牢。”陈棠端起了一杯灯娘送来的茶,看见里头漂浮着葱姜蒜,又默默放下了,“现在来谈谈那些人的来历吧,他们不是山匪,也不为图财,那他们是何来历?又为何要袭击官员?”

      “他们是山瑶人。”周峰回答,“岭南有蛮夷七族,山瑶,泰雅,弥麟,河洛,熊居,峒蛮,高棉。其余六族广布整个建宁道,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唯有山瑶一族人数最少,大多世代居住于建安,很少会自主迁徙到别处。”

      “岭南七族蛮夷大多都生性固执,又极为好战。尤其山瑶的部族,他们有猎熊的传统,族中斩下熊头的勇士可以在下颌刺青,我们楚人以黥面为耻,山瑶人却以为荣。面上刺青越多,证明此人在部族中地位卓群。那时,还没有闽州,更没有建安,整个岭南,被称为百越国。到了大楚为扩疆土发兵征讨岭南,整个百越国才成了大楚王土。但山瑶人却不认,他们不受教化,与楚人语言不通,只当楚人强占了他们的土地,便手持长矛弓箭来袭击建安县城,他们自然没有得逞,但从此便被历代建安官员视作恶民,哪怕如今经过了数十年,他们也已渐渐接受了楚人,会说楚语,也会偷偷和百姓交易,可在每位大人们的心中,他们还是必须要剔除的祸患,否则就像脖颈上随时放着一把刀似的,总不安心。”

      果然如此,他们都是“被土匪”的。

      不过陈棠也不认为之前那些官员处理的错了,他们是为了维护一方安稳,而山瑶人并没有被他们纳入需要保护的范畴,简而言之,这就是所处阶级的不同了。山瑶人不幸站在统治阶级的对立面,当然会招到打击。

      不过陈棠还是捕捉到了周峰语气里对山瑶人的同情:“他们曾经多次袭击县城,应该也没有停止对楚人的报复,但是你身为建安县尉,似乎并不认为他们穷凶极恶?”

      周峰沉默了半晌,才低声道:“因为有段时间不是这样的。”
      “嗯?”陈棠微微坐直了,还有内情。

      周峰这回沉默了更久,久得陈棠以为他睡着了,才听见他说:“李刺史上任前,山瑶人虽然仍然被排斥在县城外,但他们还能生活在森林边缘的小村庄。建安被群山环绕,有很多深山老林谁也不敢去,只有山瑶人能够踏足,他们是天生的丛林猎手,能够带回来琳琅满目的奇珍山宝。于是也有些商人喜欢到山瑶人的竹寨去和他们交易,白老县令对此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几年,建安似乎与山瑶人能够和平相处了起来。”

      但是。
      每个故事里,总有一个但是。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山瑶人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