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朱家湾 ...
-
第十三章朱家湾
1。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日子过得飞快。用四川话说,日子飞起飞起的跑。
四川人说话,喜欢两个词连起来说,有音韵,有动感。飞起飞起,觉得日子真的在飞。要过年了,小孩一边啃红萝卜,一边唱,红萝卜呡呡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呡呡甜可能是蜜蜜甜的四川音。歌里头满满的是小孩子盯着春节,对春节的盼望。都晓得春节打牙祭,打牙祭就是吃大肉大鱼。吃大肉大鱼,四川人就说整起整起。吃了到外头耍,三五成群全家出游,大家就说,走起走起。尤其是四川粉丝的雄起雄起,全国有名,四川话一吼,壮气势,旺人气,雷气场。
郑家坝院子头的老桂树年年秋香,老桂树下的巴地草岁岁春绿。
虽然没有宋朝人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大风景,但大词人李清照就说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南宋扬万里干脆把桂花捧上天,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桂花香称为广寒香,桂花也带了仙气,嫦娥从月宫中撒到凡间的花香,桂荣虽然在四川乡下郑家坝院子头,却也伴着桂花香,春草绿茁壮成长起来。
一晃眼,桂荣三岁了。
2。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句话人人听说过,可惜不是人人都明白。问题是怎么看。圣人孔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难怪,要人到五十方知天命,凡人众生能知天命的又有几个,人要能知晓自己的命运,想来就不会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生总在唱人家的戏,幕谢了,做一个义务演员而已。
桂荣三岁时,自然不晓得,她祖父,郑老爷对她信心满满,说郑家以后要靠她。桂荣也不晓得她外婆,朱夫人,却为她的未来忧心忡忡。
3。
朱夫人的忧心起于三朝洗儿那天,看见桂荣,虽说孩子才刚出生三天,骨骼,五官,三庭还未长开。人没有长开,就像一株幼苗,树还没有长大,花还没有盛开,繁华锦绣,福泽后人哪里就说得上。
不过,桂荣这个娃娃,一看就让人情不自禁,面露笑容。心情不好的人见了,也有冬天看见出太阳的感觉,尤其是那种不刺眼,暖和人的太阳花花儿,桂荣奶奶喊桂荣喜娃。
桂荣妈抱出桂荣来,朱夫人眼睛一亮,自觉平添一分精神。桂荣精气神圆鼓鼓的,就像阳光照耀的甘露,越照越亮,不会干涸。俗话说精气神十足,光艳照人。亦如麻衣相术所言,俱如日月之明,辉辉皎皎,自然可爱,明明洁洁,久看不昏。如此相者,不大贵亦小贵,不大富亦小富。不由人不赞一团可爱,连夸真是个玉儿。
就是看到桂荣这么好,朱夫人心头才生了忧虑,小儿越好,越让人担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啊。
4。
听见亲家郑老爷给桂荣取的名字,这个名和字取得真是好,名为英,英者,花也,字,桂荣,喻花须结果,桂子秋实。桂荣名和字就是春华秋实,而非华而不实。朱夫人心知桂荣名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咏桂花的诗句。
刘禹锡有诗,[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乐天就是白乐天,白居易。白居易评刘禹锡,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梦得就是刘禹锡,梦得是他的字。白居易人称诗魔,诗王,刘禹锡人称诗豪,二人并称刘白。
刘禹锡有[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又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是家喻户晓的诗句。
郑老爷引用的这首刘禹锡的诗,是一首七律。文如其人,诗如其性,刘禹锡诗风独特,性格刚毅,为人为诗都有豪猛之气。怪不得郑老爷喜欢。诗曰,
衙前有乐馔常精,宅内连池酒任倾。
自是官高无狎客,不论年长少欢情。
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桂荣的名字来自此诗七,八句尾联,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据解,三春,古人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此指三月。荣,茂盛。诗中,刘禹锡劝白居易说,不要只羡慕三春时节盛开的桃李,要知道桂花飘香,结实成果,茂盛的时候却是在秋季。花开结果,终有成就。
不过郑老爷说,英,就是英雄的英。宁静如渊的朱夫人,听了郑老爷的解释,心头咯噔咯噔两下,立马掀起两道波澜,正是英雄两个字砸在朱夫人心上砸出来的。
5。
说实话,朱夫人倒希望儿孙后辈如苏东坡所言,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尤其女娃儿,不能太张扬。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鸽子先遭难。
世道险恶,东坡也叹,一生反被聪明误。
所以朱夫人当时一面点头,那一分忧思不露眉头,却上心头,一面给郑老爷说了四个字,郑老爷在桂荣洗三那日听朱夫人说,吐绿含英,就连连点头。
吐绿含英,是朱夫人少女时代,读唐玄宗的诗[鶺鴒颂],学习而来。
诗中有三句,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
鶺鴒,发音脊令,四川人教训孩子读书,不要偷懒,认字要认全,不要认半边,就有一句话,你娃生得尖,认字认半边。然而这个鶺鴒鸟,鶺鴒二字倒合了懒人认字的心意。
鶺鸰鸟又叫张飞鸟,为啥子,只因鶺鸰鸟白额黑顶,白脸上一对黑亮亮的精眼,颇像舞台上张飞的脸谱,一柱黑脑门,环眼环眉,眼睛一瞪,精光四射,所以人称张飞鸟。张飞鸟有一个黑漆漆的细长嘴,尾翅长黑,腹白足黑。吃昆虫小鱼,属益鸟,受保护。
唐玄宗缘何要写[鶺鴒颂]这篇大诗。
话说唐朝百年,黄金时代。
有年金秋,鹡鸰上千只降临皇宫,面对此等罕见异象,唐玄宗邀大臣共享佳景,写诗[鶺鴒颂]鼓励君臣齐心,连枝同荣,待春花含苞而放,才有初春一派新绿,国家兴旺之象。
6。
郑老爷晓得朱夫人知礼不辩,对桂荣的名字只说了四个字,吐绿含英,四个字却意味深长。
吐绿,显示有才,含英,意味才华要含隐不露,暗示桂荣天资虽好,需要学会虚怀若谷,如果要做英雄汉,更要胸含一座山。不能莽张飞,兄妹要和睦,家族才有福。
朱夫人出生书香门第,父为举人,兄中进士。蜀中自古出才女,民间也有女儿读书的风气。朱夫人在家中,自幼读书学礼,嫁到朱家,就做两个字,隐忍。
照理说,她该教桂荣妈,她的大女儿,大姐姐也认字读书,可怜,大姐姐却一字不识。
朱夫人倒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认字,不读书,哪晓得人世的大道理,做人的大德行。
朱夫人没有让大姐姐认字通文,是她看大姐姐天生一个犟犊子,遂宁土话,犟犊子,牛脾气,读了书,就怕钻牛角尖,认死理。
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殊不知,人生识字糊涂始。
脾气犟,认死理,辨是非,忍不下一口气,就叫恃才自傲,反而害了她,倒不如守拙安分,平安一生。
朱夫人生了八个儿女,大姐姐是老大,几岁就帮她带弟妹。她心头晓得大姐姐命苦,但总比惹祸强啊。
男子为官,惹了皇帝,株连九族,所以郑老爷没有封官,朱夫人倒不介意。想到朱家一大家子人,郑家门第古远,无官一身轻,实际上,正合朱家心意。
7。
桂荣三岁那年,郑家坝农忙刚过,桂荣妈大姐姐带桂荣回朱家湾帮忙,山里头农忙晚几天,农忙最怕雨,一年到头的汗水,就为这一刻的收成,和天老爷抢时间,累死人也不敢歇,多一个人多收一把谷子也好。
从郑家坝去朱家湾,先要到小青山。
小青山,满山翠草绿树,正是碧玉妆成一山高,地处三乡交界,三乡就是遂宁,安岳,潼南。
山顶葱葱郁郁漫山绿中一座红石山庙,庙里神,佛,仙,圣都有敬贡。
正殿供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光明佛,燃灯古佛。后殿供奉女娲娘娘,九天玄女,王母娘娘,真武大帝,三清天尊,孔子,孟子。
后偏殿居然一座阎王殿,十八层地狱,油锅,水牢,令人不敢直视,供奉有地藏菩萨,消灾解难。
三乡人都来上香,红山庙虽小,也有千年,十分灵验,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小青山红山庙却没有住和尚,平时一个郑家的看庙人,要有佛事时,遂宁广德寺,灵泉寺才有和尚来做法事。
郑家坝到小青山十几里路,之所以先要到小青山,只因山脚有条河,叫清水河,河边一条土路,人来回的走,踩出路来。人随土路,沿清水河,绕山往东,弯弯曲曲间突然向北而去,一下雨,一路烂泥,人称烂泥路。只有沿着烂泥路才能慢慢走进朱家湾,来回也要花一天的功夫。
朱家湾四面环山,无路可行,有路也不好走,十分崎岖闭塞。
几百年前的明朝,传说道家仙人张三丰入川,来过这一带,自古以来山里都叫清水湾,据说张三丰给清水湾看过风水,说清水湾是风水上的绝地,人可进,不可出。就是说,人进去了,就出不来,里面一片荒山野林。
直到清朝乾隆以后,嫁进去的外姓女人,回娘家摆龙门阵,说起住在湾里面的人都姓朱,清水湾才慢慢叫成朱家湾。
8。
桂荣妈大姐姐带桂荣,一大清早就出了门。头几天就说好了一个竹滑杆。竹滑竿就是两根青黄竹杆上面架了一个竹躺椅,两个滑竿师傅抬,走起来一颤一颤,波动在打了谷子的田坝间。
滑杆不像轿子有顶,桂荣妈抱着桂荣,撑了一把大油伞,伞面上桃红柳绿的画,远远看不清,只是粉红,翠绿,跳跃在金黄的秋天,像一幅塞尚的油画,有着宁静的存在感,不像梵高的画如山中暗河,宁静之底流动着不安,也不像轻烟薄雾的中国山水,只顾神仙飘逸。
秋天的果实给万物添了力度。
回到娘家。把桂荣一放下,桂荣妈就帮着做打谷饼。
秋收农忙时,家头人手不够,长年忙不过来,就要请短工,长年就是长工。解放后,雇了长年的家成份都订成地主,这些代代相传的祖田,在土改时,打土豪分田地,地主的田地都没收了,分了。现在这些土地早就转卖给地产商,修房子,新土豪又出来了。没有人说这是不公平不正义的。
历史会怎样评价,人类文明究竟是什么,人根本不知道人为何物,这样的问题是人回答不了的。
9。
其实那个时候,地主对农民比现在公司人道得多,都是乡里乡亲,有几个地主敢骂人打人。干了活赖钱。那个时候,不识字的人都要讲仁义二字。现代人不讲仁义,难得厚道了。朱家请了短工,农民打谷子吃打谷肉,栽秧子吃栽秧肉。
农忙动镰刀割谷子,栽秧子前一天,要杀猪做饼。二指厚的肥肉,生面饼蒸熟再用清油葱花一煎。清油就是菜籽油,四川菜花籽榨的油,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小孩子时候,一炒菜,鼻子就呼呼呼地使劲闻油香。清油葱花饼夹大肥肉吃,又香又实在,吃了才有劲,胃夯实了,比米饭经饿得多,这个饼打谷子时候吃叫吃打谷饼,吃肉就吃打谷肉。栽秧子吃叫吃栽秧饼,吃肉就吃栽秧肉。
眼看谷子割完了,午后,桂荣在东厢房大床上睡觉,一阵风起,云往南走,
哎呀不好,
云往南,打断田,大雨要来了。
桂荣妈大姐姐和桂荣婆朱夫人赶到田头,大家看朱夫人来了,又加把劲,赶在大雨前,把谷子收完,正要回家,做饭老妈子跑来,田坝头上大声喊,
来土匪啰,来土匪啰。
糟了,桂荣在屋子头睡觉,咋个得了,桂荣妈大哭起来。
第十三章结束,欲知后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