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三国郭嘉 22出行前 ...
-
出发前不久,罗一脑子闪过药膳的念头。之前她一时没能想起来,这日她是喝着鸡汤,才偶然想起家里炖火锅汤底都是用的鸡汤,而底料一般都是放的补药。作为补药药膳可以入火锅的有枸杞,党参,当归,黄芪,山药。
她能记得这些还多亏了家里就她一个孩子,每次跑腿的活少不了她,买的多了就记得了。
社区附近的一个小店就有这些东西卖,店里的老板是一个老爷爷,也不求多赚钱。就是以前住在农村,后面搬来城市后不习惯每日呆在家里,这才在一楼的车库房里开着这么一家调料店。
用料都是很实在的,给的分量也很足,比在超市里买的要好多了,人也好,老爷爷人缘很好,附近要买什么的调味品一般都上他那里。
他那地方不大,东西倒是挺齐全,日常经常用的那都有。卖的时候也不会只管卖钱,都会问清楚了作用,瞧着不大对劲的都会和你明明白白的将清楚了。
罗一老爸和人也聊得来,没什么特别的原因,老爷子也喜欢下棋,罗爸下棋技术不行,可是不妨碍人聊棋啊。一来二去也能聊得不错。话题广了,罗爸也知道了一些之前不知道的事,回家就在家里叨念。
以前去火锅店吃的什么中药火锅并没什么作用,什么老大哥说了,有保健滋补作用的中药材若想达到其养生保健效果,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煎煮时间和工序流程。并不是说像有些火锅店那样,在汤料中直接放入诸如桂圆、桂皮、砂仁等生药材就成了滋补火锅。
一口一个的老大哥,孜孜不倦地重复着,把听到的专业点的词语都用上了,意在给家里人科普,清洗之前他的误导。不过罗妈听着一次两次还成,听个十次八次就烦了。
等罗爸再开口说,就直接重复了一遍罗爸之前说的话,然后问道:“是了吧?是这样没错了,我都记得了,还整日嚷嚷着你还没老,咋就还没老,这都唠叨成什么样了?”
随后瞄了一眼在客厅看电视耳朵却立起来的罗一,见此压低声音说道:“得了,闺女在呢,就给你留点面子。”
罗爸根本就不在意,笑呵呵地说:“这不是之前都不知道吗,想之前还串掇着你多去吃吃呢。”他对家人很在乎,也很关心,之前弄错了的事得赶紧掰正回来。
罗一听了几耳朵的养生火锅、药膳之类的话,不过这些太过复杂,又有着许多的忌讳和误区,罗一不是专业的,并不敢明确的表示她精于这方面。
不过现在的这个厨师真的是可以委以重任了,人品是一关,智慧理解能力也是一关,现在这两关都不错,罗一可以很放心的把任务交给他。
也不是叫他一个人就研究出来,术业有专攻,这不是有大夫呢吗。两人合作总比一个人琢磨好,何况时间很紧迫啊。
交待下去后,挑出了一个精通药理的老大夫,只是把罗一的话粗略说了一下,大夫立马就领会了。并且说了一句让罗一听兴奋的话,“便是做食医?”接下来就是一大段的关于这方面的话。
在大段大段的掉书袋过程中,罗一听懂了,原来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例如《周礼》中记载的“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
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原来中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有名的《黄帝内经》都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罗一也不想再听着那么多的专业名词了,郭嘉更没时间,委婉客气的表示希望大夫能对症给他开出一些对他身体有益的药膳方子。
要不是知道关于自己死于回程路上,郭嘉断乎不会那么顺从罗一的意见,要知道他并不喜欢喝药。可是罗一的表现以及之前的梦境让他不得不相信,罗一的确是知后事的。对于的罗一的话语就更相信,也更看重一些。
大夫点头,给郭嘉把过脉,望闻切问下来后又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不过这回倒是精简了,并开了几个药方。不过药方并没有立马就交代下去叫人煎药,毕竟现在想要的是药膳而不是药方。留着厨师和大夫自在那里讨论。郭嘉离去忙公事了,出发前夕,事情也多。
第二天晚上就有一道鸡汤呈了上来,还没喝就能闻到那药味了。郭嘉也不挑剔,入口尝了尝,比不上之前的鸡汤好喝,可是也比喝药味道好多了。罗一自然也尝到了,药味的确太浓了,估计是放的比例没调好吧。
太深入的东西她是不懂,不过粗浅的她还是可以出言提醒的。有些东西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暂时没想起来,再说现在是短时间内做出来的,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他们也能想到做好,可惜现在时间不是很充足了。
“气味重而温过热性大的药,如当归,味带苦的药如人参,都宜用味浓厚之肉类如羊、牛肉,以掩盖药物之异味。”罗一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了郭嘉,“我就只知道那么一点了,你提醒一下大夫和厨师吧。”
郭嘉对一旁期待的厨师说道:“虽不知细理,然该善用肉类衬托药味及药性。”
厨师听了又是激动又是愧疚,他也知道药味有些浓了,食疗的药膳,首先是一款菜肴,起码口感要良好。不过时日太短,难以立时去掉药味。想到郭嘉的建议,厨师有些激动,他该想到的啊,这么简单又理所应当的事,他一个厨师都没想到。
有了这么一段小插曲,每日送上来的药膳味道越来好,药味也越来越淡。其实有些也算不上药了,比如上次的是雪耳羹,益气养阴、润肺清燥。那个大夫水平也是不错的,并没有一味用药,而是善用果类食材。
这样还不够,大夫还每日认真的询问郭嘉,给他看身体,说是不仅要对症还要对因。同样的病症,病因并不一定相同,用的方子自然也不会都一样。总之要看人的自身情况,因人而异,与因人施教异曲同工。
并且精、粗结合相宜;荤、素配搭得当;干、湿安排合理。搭配均衡又科学,这样一来就是每日喝了也不要紧。就是让罗一自己想自己做,哪怕用时再多也比不上。果然是术业有专攻。
还有就是大夫谆谆教诲,劝勉郭嘉要改善疾病诱因,不能只一心想着用食补。老大夫用心良苦,罗一能感受到他的用心,真的是医者父母心。
中医并没有之前她认为的那样弱,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与优势。她在的年代是西医当道,对于中医,她并不常接触到,较为常见的也就是一些药膳了。
一旦她生病什么的还是去看西医,家里人也是去医院。中药有时也会吃,不过多数是老人吃的,年纪大的人相信偏方中药。
可是亲眼目睹后,罗一对中医多了一份理解,中医并没有那么死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注重的是改变环境,不让病体滋生发展。自然,西医也有着它的优势,在治疗突发病,急性病,抢救生命方面西医中医优秀。
可是现在罗一可以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自己的理解,那就是西医在治病,中医不仅在治病,更在治人。
可惜了,现代的时候中医后继乏人,质量日趋下行。不仅是医术不行,药也不行。犹记得,外婆那时候在药房抓的药吃了挺长一段时间也不好。
还是这方面比较精通的三姑婆来看望,看过药方和药之后,说了药质量不好才知道问题出在哪。
中药的种植、采摘、炮制、趺咀、先煎、后下、服法,哪一个环节搞不好都会影响疗效,平常人哪里看得出来有什么区别。而那些药房也不尽心,把草药只看做生意而不是治病救人的职责,自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最后外婆还是去住了院,开刀做手术才治好病,住院期间因为罗一家离医院比较近,老人吃的饭菜都是罗一和罗妈送去的。
罗一想到这些有些想外婆了,不知道她的风湿还痛不痛,之前说是用了个偏方后好受多了,就是下雨天都不怎么痛了。
罗一想家了,可是她现在还不想回去,她希望在这里能做些她想做的事情。
对了,既然这里的中医那么纯正,博大精深,能不能讨教一些方子应对顽疾呢?一定要记住,回去后告诉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