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管仲论 ...


  •   苏洵这篇文章的论点颇为独到。自古对管仲的评价皆称他为一代名臣,辅佐齐桓公九会诸侯、一匡天下,造就了齐国春秋五霸的威名。但苏洵却从人才治国的角度,指责管仲临死之前未能举荐贤才以自代,造成小人得势之局,致使齐桓公被竖刁、易牙、开方等人迷惑,管仲一死,后继无人,齐国就此一败涂地。论中提到:“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由此看来,齐国的强盛不能由管仲算起,而要从知人善荐的鲍叔牙算起;齐国的衰落也不能从竖刁易牙算起,而要从不能在活着的时候及早除掉这三人的管仲为相任内算起。

      确实,一个眼光远大的名臣,不唯能为自己的君主打造百年基业,更应设法为君主的国家谋求万世之功。鲍叔牙能独具慧眼地推荐管仲,但管仲死前,齐桓公问他何人可以继位为相,管仲竟推举不出贤才来!是国家有人才但管仲不荐,还是真的无人才可荐?若是不荐,孔子指责的“管仲小器”实在不冤枉;若真的无人可荐,那不禁要质疑管仲这些年来为何疏于发掘和培植人才,致使一国只能用一相?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有手段,更要有前瞻眼光,管仲的眼光只放在制霸,而不能为之计划长远,器量明显不足。

      只是齐国的衰落并非管仲一人可负全责。竖刁、易牙、开方是何许人?竖刁为了迎合齐桓公,不惜自宫做了太监,服侍桓公起居;易牙是个厨师,不惜烹杀亲儿以博得桓公的宠爱;开方是魏公子,不惜抛弃母国来侍奉桓公。管仲曰:“三子者自刑以近君,去亲杀子以求合,皆非人情,难近。”桓公不听,卒以乱齐。这三人只靠奴颜婢膝就可以得到君王宠信,国君本身难道没有责任吗?齐桓公能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显现出他原本当有成为明君的器度,此时若将无人才可用的责任全部归罪于管仲,未免忽略了齐桓公“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责任。

      一个人若贪图身衣口食、声色享受,其欲望也多,气格必不正,孔子批评管仲“小器” 、因其豪奢僭礼。故即便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管仲也未加以劝阻,以致给了竖刁等人潜藏发展的空间。由此看来,管仲虽有辅弼之才,却不足以称为“贤”。贤才和贤君本应相辅相成,有贤才方可辅出贤君,有贤君才能重用贤才,但齐桓公用管仲的目的在使自己富国强兵,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目的在于发展一己长才,成就一己功业。私以为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关系,是二人之间各取所需的利益互惠关系,而非明君贤臣之间互相托付家国大事的关系,因为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良才,绝不会将国家置于自己的股掌之中,而不思及培育国家长治久安的资本。

      苏洵有一点说的好:齐国怕的不是有竖刁、易牙、开方,真正该怕的是没有管仲这等既受国君重用、又能治国的强悍人才来压制小人的蠢蠢欲动。齐桓公是个霸主,却不是明君;同理,管仲是个霸才,而非贤才。齐国在他手中繁盛一代,在他死后衰败凋零,当是其来有自。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