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纵囚论 ...

  •   贞观六年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两百九十人于家,令明秋末就刑。期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旧唐书.太宗记》

      许多人把唐太宗此举解释为德政感人至深,并大大歌功颂德一番,但欧阳修却认为此举违背常法,而加以批驳。欧阳修从“人情”来作为本文破与立的关键,接连提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此为破旧说之处,而最后一段“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则是立新说之处,通篇文章起承转合,批评指点,紧扣人之常情论述得理,发挥的十分精采。

      唐太宗纵囚一事是否为逆情干誉之举?笔者赞同欧阳修的论述,从“本于人情”的角度来看,即使古今人情不同,人心趋福避祸的心态多少还是同的。面对这种大刀一挥头点地的情况,是个人都会想逃避,更何况是这些罪大恶极而入于死之人?其中若有少数几个大义凛然,愿意回来受死的就已经难能可贵,竟然两百多位死囚都能不约而同回来受死?其中肯定有阴谋!死囚如期能回来受刑,必定是上下交相贼的成果;而六年之德不足以让人人守法,一日之恩却能让这些坏人受到感召而视死如归,这样的“恩德速化论”同样也与人情不符,完全解释不通。政治之道以民为天,“本于人情”是最基本的原则,是以任何投机取巧的欺瞒手段,在手法曝光之后必定引起民众上下挞伐,欧阳修的逻辑推理与批评视角是很有见地的。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哪个政治没有权谋?纵容死刑犯虽极度不合乎公平正义,但史上不公不义的事情何其多,若把行为看作一种过程,最后的结果才是重点的话,唐太宗此举也仅是一种政治操作的手段,而事实证明他的操作是成功了,造就一种政经营上的优势:在上有贤君、下有良民的稳定政治环境中,国君赚到名声、人民产生对执政者的信赖,而这个谎言在唐太宗时代并没被揭穿。古来操弄政治的君臣不知凡几,唐太宗纵囚的动机,诸多朝臣恐怕也是知道的,轻易放走三百名死囚,这是多么大的事件!或许站在政治操作的立场,这次的纵囚行为是被这些政客所默许的吧。虽说如此总有欺骗百姓的疑虑,但纵囚的后果所引起的政治效应却相当不错──君诚民信,对于凝聚民心的效果却是出奇的好,百姓被这场政治秀迷惑了眼,反而助长了民心归顺。

      只可惜太宗纵囚的目的大抵在民利之外,还存有更多沽名钓誉的成分,或许该庆幸当代处于愚民政策之下的平头百姓们民智未开,给了狡诈的政客摆弄的空间。唐太宗是一位能力很好的国君,虽然私德有亏,但这样的手段若能产生良好的治民效果,似乎并无不可。只是手段只能作为政治权谋的一时便宜之计,身为一个国君若无真正的君德可服人,镇日只会玩弄权谋把戏,国家必定危殆不安。对于唐太宗,窃以为他在当皇帝的份上,能力是不错的,虽然品性小有问题,但仍不失为一位手腕高明的执政者。只是可怜了那些死囚手下的受害者家属,欧阳修的《纵囚论》,或许也是一番帮他们鸣冤的心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