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五 ...
-
张良回府之后听说韩信在萧何府中病倒,倒觉得颇出意料。下人来问是否要收拾准备一下去探望淮阴侯,毕竟自家主子和淮阴侯多有来往,又是淡泊名利不怕牵连之人,前往探望也是人之常情。张良让人把东西准备好,却迟迟不安排车马,只在自己书房里抄写些道家心法,并不着急。
抱恙已久,张良府里颇有些名贵珍惜的药材,又因为张良生性豁达,并不倚重针石药剂,因此毫不吝惜的让人包好大量滋补名品,亲自过目一遍,又好整以暇的挥手斥退下人。第二天又赴唐秉之约,从容自在,竟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
待到第三日,张良才让人安排车马,带上药材,亲赴淮阴侯府。果然便在韩信府门前看到了萧何送韩信回府的车舆。
张良心里失笑,又觉得有些怅然。失宠已久的韩信病倒,虽未惊动御医惹怒龙颜,刘邦人在军中却必然有所耳闻。刘邦明日动身御驾亲征,张良心知在此之间萧何一定会将韩信送回府里,既显同僚之义,又在君王眼皮底下将关系撇净,避免君王猜忌。
再是明了,也觉无情。张良和韩信修书已有年余,深知韩信坦然天真的性子。虽然张良更懂得萧何的为臣之道并视之如常情,却也有些为韩信感慨。
征尘已去,故人渐老。绝世的英雄如不世名剑,虚悬在混沌浊杂的雾气之中,白白折耗了锋芒,消磨了志气。
再是马背上得来的天下,一旦到手,需要的也是治世能人,辅政贤臣。功高盖主又不知自保的名将,有几个在多疑弄权的君主手下能讨得了好去处?
张良随韩信进了府中。一直左右侍奉韩信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温和谦恭又十分周到。张良记不得韩信有一位这样的贴身奴仆,一问之下才知道这小厮叫傅准,是萧何特地送来照顾韩信的仆从,颇通医理也粗有些文墨。对答之间严整仔细,倒让张良也放心不少。
纵是尘霜覆盖世情消散,丞相对淮阴侯,也不是断然无情的。
休养两日后韩信的精神已经好了很多,颇能言笑自如的躺在床榻上与张良闲聊。张良看他神色很愉悦,猜想他与萧何心结已解,也觉得欣慰。
韩信府邸虽不豪奢,占地却颇大,房间布局是按先轸排兵阵法设置。张良少习百家,精通奇门遁甲之术,对韩信的布置极为钟爱。韩信常去的几间屋子无一例外的堆放着各种旧帛古简,各种兵家著作。韩信不爱收捡,也用得顺手,因此家中仆役也不敢随便收拾,整个屋子便多了些凌乱。
“子房,我与你修书一年,已修得兵书百篇,其中不乏冗长重复,繁杂过时之处。”韩信坐在床榻上,随手抓过枕边竹简展开,递到张良面前。“兵战略、兵形势、兵技巧、兵纵横各尽其能。战国之后,更应有兵家新法,于言行之间掌兵天下。”
“此一时彼一时。先有大争之世,方有兵家纵横,前人难以尽述而已。”张良接过韩信手中的《魏公子兵法》,粗粗扫一眼韩信圈出的眉批,温和笑道。
“不仅如此,为将的原则也多有变化。楚兵不可谓不强,而项羽好以武勇义气任将,结果又如何。其实陛下之前说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我很有启迪。”韩信一笑收回竹简,“子房,待我病好之后,我想重新起草一卷兵法,将楚汉这几年大争之局势记录下来,以飨后人。”
韩信病中气血不足,脸上尚有病容,而这一笑却十分率真。张良见他放下芥蒂,也觉开怀,不禁笑道,“如此我倒有幸与当世兵仙共同留名世间了?”
“还要多仰仗留侯指点。”
两人对视一眼,脸上都是笑意。韩信在萧何府里逗留两天,萧何没事就过来陪他,听他说话,自己也不反驳解释,韩信立马将抱怨的话收起来——他只是等他示好。适当的时候萧何再因势利导几句,韩信也能分得清对错。
其实韩信在乎的,只是别人承认与否。讨封号邀赏赐不过都只是形式,只要人承认韩信才气,天下无双,他便舍得为人鞍前马后打天下。萧何是那个在他贫寒落魄时便识得他国士无双,为他争得大将军权利的人,理应也是那个在他蒙尘落土,见忌于王时不离不弃的人。
知己两字,竟是如此重量。张良心里微微叹气,脸上却是不动声色的。
作别淮阴侯府时天色已经不早,明天还要依约到韩信府上去陪韩信写兵书,今天便早点休息。张良乘车返回家中,远远的看见一个穿着普通铠甲的士兵站在门口,神情似是等人。一见他下车,便上前来,说是奉军师陈平之命,来向留侯求个锦囊。说罢目光炯炯,又是倾慕,又是惶恐。
张良心智,天下无双。早年张良作为刘邦最重要的心腹谋士,其手段见识早已为士兵所熟知,都敬他如神仙一般。司马卯背楚之后,陈平归汉,虽然也很是为刘邦出了些生死奇谋,平时却都流连花间,难见踪影。加上两人共事之时意见几乎从不相左,由张良或是陈平说来毫无差别,陈平眷念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不肯抛头露面,张良便无奈的对外当起了第一军师之名。如今张良称病不朝不理政事,陈平成为唯一军师,被迫出去为刘邦收拾各种局面,也包括这次出兵讨伐韩王信。汉军素知张良之能,对陈平却了解不多,只道是陈平胸中也无把握,才特地来向张良求个锦囊。
张良知道军士心思,也不多说,到自己书房中取一块干净缎面,提笔写下“长安月好,日暮当归”几字,装进锦囊中,交给士兵,只正色说让陈平在危机时打开。
这士兵只记得留侯脸上有莫名笑意,与神色极不相称。
再是明了,也觉无情。张良和韩信修书已有年余,深知韩信坦然天真的性子。虽然张良更懂得萧何的为臣之道并视之如常情,却也有些为韩信感慨。
征尘已去,故人渐老。绝世的英雄如不世名剑,虚悬在混沌浊杂的雾气之中,白白折耗了锋芒,消磨了志气。
再是马背上得来的天下,一旦到手,需要的也是治世能人,辅政贤臣。功高盖主又不知自保的名将,有几个在多疑弄权的君主手下能讨得了好去处?
张良随韩信进了府中。一直左右侍奉韩信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温和谦恭又十分周到。张良记不得韩信有一位这样的贴身奴仆,一问之下才知道这小厮叫傅准,是萧何特地送来照顾韩信的仆从,颇通医理也粗有些文墨。对答之间严整仔细,倒让张良也放心不少。
纵是尘霜覆盖世情消散,丞相对淮阴侯,也不是断然无情的。
休养两日后韩信的精神已经好了很多,颇能言笑自如的躺在床榻上与张良闲聊。张良看他神色很愉悦,猜想他与萧何心结已解,也觉得欣慰。
韩信府邸虽不豪奢,占地却颇大,房间布局是按先轸排兵阵法设置。张良少习百家,精通奇门遁甲之术,对韩信的布置极为钟爱。韩信常去的几间屋子无一例外的堆放着各种旧帛古简,各种兵家著作。韩信不爱收捡,也用得顺手,因此家中仆役也不敢随便收拾,整个屋子便多了些凌乱。
“子房,我与你修书一年,已修得兵书百篇,其中不乏冗长重复,繁杂过时之处。”韩信坐在床榻上,随手抓过枕边竹简展开,递到张良面前。“兵战略、兵形势、兵技巧、兵纵横各尽其能。战国之后,更应有兵家新法,于言行之间掌兵天下。”
“此一时彼一时。先有大争之世,方有兵家纵横,前人难以尽述而已。”张良接过韩信手中的《魏公子兵法》,粗粗扫一眼韩信圈出的眉批,温和笑道。
“不仅如此,为将的原则也多有变化。楚兵不可谓不强,而项羽好以武勇义气任将,结果又如何。其实陛下之前说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我很有启迪。”韩信一笑收回竹简,“子房,待我病好之后,我想重新起草一卷兵法,将楚汉这几年大争之局势记录下来,以飨后人。”
韩信病中气血不足,脸上尚有病容,而这一笑却十分率真。张良见他放下芥蒂,也觉开怀,不禁笑道,“如此子房倒有幸与当世兵仙共同留名世间了?”
“还要多仰仗留侯指点。”
两人对视一眼,脸上都是笑意。韩信在萧何府里逗留两天,萧何没事就过来陪他,听他说话,自己也不反驳解释,韩信立马将抱怨的话收起来——他只是等他示好。适当的时候萧何再因势利导几句,韩信也能分得清对错。
其实韩信在乎的,只是别人承认与否。讨封号邀赏赐不过都只是形式,只要人承认韩信才气,天下无双,他便舍得为人鞍前马后打天下。萧何是那个在他贫寒落魄时便识得他国士无双,为他争得大将军权利的人,理应也是那个在他蒙尘落土,见忌于王时不离不弃的人。
知己两字,竟是如此重量。张良心里微微叹气,脸上却是不动声色的。
作别淮阴侯府时天色已经不早,明天还要依约到韩信府上去陪韩信写兵书,今天便早点休息。张良乘车返回家中,远远的看见一个穿着普通铠甲的士兵站在门口,神情似是等人。一见他下车,便上前来,说是奉军师陈平之命,来向留侯求个锦囊。说罢目光炯炯,又是倾慕,又是惶恐。
张良心智,天下无双。早年张良作为刘邦最重要的心腹谋士,其手段见识早已为士兵所熟知,都敬他如神仙一般。司马卯背楚之后,陈平归汉,虽然也很是为刘邦出了些生死奇谋,平时却都流连花间,难见踪影。加上两人共事之时意见几乎从不相左,由张良或是陈平说来毫无差别,陈平眷念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不肯抛头露面,张良便无奈的对外当起了第一军师之名。如今张良称病不朝不理政事,陈平成为唯一军师,被迫出去为刘邦收拾各种局面,也包括这次出兵讨伐韩王信。汉军素知张良之能,对陈平却了解不多,只道是陈平胸中也无把握,才特地来向张良求个锦囊。
张良知道军士心思,也不多说,到自己书房中取一块干净缎面,提笔写下“长安月好,日暮当归”几字,装进锦囊中,交给士兵,只正色说让陈平在危机时打开。
这士兵只记得留侯脸上有莫名笑意,与神色极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