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伶人扣·引 ...

  •   旧城区,老剧院,外面是一条狭窄拥挤的街道,从梧桐树梢上露出半截西洋风味的屋顶,灰扑扑的颜色,仿佛覆盖了大半个世纪的雨雪风霜。它曾经红火过,戏台上名角粉墨登场,夜夜笙歌,后来有段时间改为影院上演头轮美国片,在这座城市里算得上一时风光无限,虽然说起来那也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事,只剩下老人还记得。如果向他们问起,那些夹杂了回忆和道听途说的美好幻景,能让从未见过他们口中“当年”的人恨不能生在当时,好一睹传奇中的绝代风华和金枝玉叶。
      近些年,这座略带点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衰败得越发厉害,起先每周最多只有三天晚上演出,后来有些不知道哪里来的歌舞团租了场子,白天就开着大喇叭宣传车在附近转悠,倒是每天晚上都能营业。那些三流团换了一拨又一拨,不外乎唱几首流行曲找些女子跳还称不上专业的舞外加假装兴奋上蹿下跳的蹩脚主持,正经演戏的场几乎没有了。
      时下,有几个年轻人愿意花几个小时听老戏?何况这里不是大都市,没人想着要弄个什么青春版做噱头吸引人群回归传统艺术,宣传做得不够,观众又压缩得只剩下那么一点。偶尔京剧团在这边演上两场,台上的演员快要比台下观众多。文化传承时局艰难,幸好城市周边有些市场,何况还有老戏迷支持着,虽然每次看见的差不多都是那些老面孔。台上台下,难得双方都不肯放弃,好似久病待毙的人,却有一口气吊住了不死,苦等着名医降世妙手回春。

      京剧团的冯团长忙着叫剧院打杂的小弟把新写的水牌子贴到售票处,水牌子是手写壁报,上有演出剧目和主要演员的名字,功能和海报相似。水牌子存在的历史几乎和京剧本身同样悠久,多少代名伶的名字都曾经高挂场外,这是传统的一部分,虽然传统已被人看做过时的旧玩意,但总有人坚守着。
      冯团长五十来岁,年轻时唱大青衣声名鹊起,半辈子吃这开口饭,半辈子在京剧团。女旦一过了五十就显老,上了妆也掩不住那股老太太模样,与男旦相比女旦的舞台生命较短是难以克服的先天劣势,有些男旦到了五六十岁依旧可以艳惊四座,而她早已不登台,只专心做行政工作,要操心的事情比过去唱戏时多了好几倍。有些琐事冯团长不放心别人做,非要自己看过一遍才安心,为了连续三个晚上的演出,她提前带人到老剧院转了一圈又一圈。这里环境她熟得很,第一次正式登台,第一次唱主角,藏着大半生的点滴回忆,这剧院看着她红颜变白发,她看着剧院慢慢变了味道。不能去想这些事,想多了就提不劲往前走。
      看过了水牌子,冯团长又到后台查看道具和布景的准备。第一个晚上演的是《锁麟囊》,行头都已搬到后台样样摆好,衣箱、盔头箱、杂箱、把箱都收拾妥当了,彩匣桌上勾脸用的颜彩还没摆出来,管道具的人正低头收拾后场桌。她在旁边看了一会,觉得没什么错处,再往前走,就上了舞台。到晚上,这里就该锣鼓喧天地演一场精彩好戏,冯团长闭目凝神,耳畔仿佛已响起那些熟悉的曲调,似乎只要一挥手,深刻于灵魂之中的一招一式自然就行云流水地行动起来,再不需经过思考。她却没有动,半晌才睁眼,发觉舞台灯光居然亮了,大概正在调整灯光角度。冯团长这才发现,台上并不只有她一人。
      那边灯光聚焦底下是个做宫装打扮的旦角,凤冠霞帔,遍体绫罗,环佩叮当,扬水袖,转腰身,醉眼朦胧。这分明是《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京剧团的演员们绝没有这么早就打扮齐整的道理,更何况,这还不是今晚的戏码。
      只听那人发清响做哀婉凄怨之声开口唱道:“杨玉环今宵如梦里……”
      “你是什么人?”
      冯团长话音未落,啪的一声巨响,像是保险丝短路,满场灯光都暗了,再看时,那个人影已不知去向,凭空飞上天去了似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