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六章 仲瑀上书 ...

  •   而高欢的第二个清醒认识就是:天下快要大乱了。

      当然他应该也同时判断出六镇地区很可能会是这次动乱的策源地,这一点我们晚些时候再说。

      而天下将乱这个判断和他在洛阳耳闻或目睹的另一件事密切相关,这件事和他被麻都殴打大概发生在同一时期:

      事情还要从北魏孝文帝南迁到洛阳开始说起:自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之后,从崔浩“国史事件”中慢慢恢复了元气的汉族士大夫们,心思又渐渐活泛了起来,再次生起了想通过政治手段追平或者压制鲜卑贵族的念头,主要做法就是反复强调治国是个精细活儿,不能让那帮只会骑马射箭的鲜卑粗坯们来操作。

      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位的宏伟目标,这些汉官们总是会抓住一切机会对着皇帝和太后等人引经据典地陈述上述观点。

      因为北魏的总体趋势是在汉化,而皇室更是汉化趋势的领头羊,这些话听久了难免不会受到影响。

      须知,中国古来就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说法,一方面是说治理国家要小心,不能用力过猛,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治国需要专门人才,就像做饭要让专业厨师上一样。

      但草原上过来的鲜卑人不爱吃鱼,为了让这个比喻更符合他们的胃口,汉族官员们就把鱼换成了羊和鹿,说如果一个人只会舞刀弄枪,陛下你却让他去治国,不就如同一个人不会烤肉,你却非要让他操刀一样吗?

      这些话在北魏皇族,以及那些已经汉化很深,并且和汉族一等门阀时常通婚,因此渐渐融为一体的头等鲜卑勋贵们耳朵里,可能还不甚刺耳,毕竟他们已经渐渐以“华夏”自居了。

      但在那些跟随孝文帝南迁过来的,却在新时代确立的新门阀体系里并未进入第一、二档门阀的鲜卑车马客们眼里,这句话的味道就大不一样了:他们每每听到这些发自于他们眼中的被征服民族的贬低性话语,很可能会恨得牙根发痒,因此做梦都想再搞一次“国史之祸”,把这些不安分的汉族世家们再来一次杀全家,夷三族,让他们知道知道到底谁才是统治民族。

      于是,这种潜在的矛盾一直在明里暗里地增长着,经过北魏迁都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终于到了爆发的一天:孝明帝神龟二年,给事中兼尚书郎张仲瑀,不知是自己想的还是谁指使的,向朝廷郑重上表,提出应该要“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即从今以后,吏部选用提拔官员应该排抑武人,让武官出身而没有文化的人(从平城南迁来的鲜卑人自然占其中很大比例)“不预清品”,让那些级高位尊的职务从此不再对武官出身的人开放,大搞文官吏治。

      按照我的粗浅观点,张仲瑀的这一提议,大致可以理解为彻底倒退回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时代,但要把中下层鲜卑佬们彻底踢出局;抑或是准备在北魏末年,提前实现几百年后宋朝的重文轻武和以文制武这两大制度,因为既然那些羽林、虎贲出身的鲜卑武人们不能再跻身于“清品”官职,也就等同于间接降低了武官的实际级别,那么皇帝和文官们节制起他们来,自然也会更加顺手。

      从利益角度来看,张仲瑀的这一提议如果得到实现,那些身居第一档高门的鲜卑贵族们自然不会受太大影响,但显然会极大削弱鲜卑族在中下级官员的比例,因为大量招收南迁的鲜卑人进入羽林、虎贲,正是当年孝文帝为这些人寻的一条出路,如果不允许这些人“预清品”,就等于从制度上堵住这一大批少壮派们的未来前程。

      这封即将引起滔天大浪的上书的作者张仲瑀并不是个没有出身的人,事实上他的这次上书,很可能就和他老子的授意有关,不然他本人未必有这个觉悟和胆量。

      因为他的父亲张彝,正是当时北魏汉官中的翘楚人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