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文物 ...
-
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
栀夏不知仓央嘉措的这句话为谁而抒发,却不得不说,很符合自己看到这雄伟建筑的情真意切。
这佛光烁烁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此时的栀夏,站在布达拉宫的门口,抬头仰望这矗立于高原上的人间至宝。
恍若,隔世。
即使自己没有融入此地的信仰,却也融入了所有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不论历史,不论过往,不论将来。
就只对这经历数百年风雨的存在,由衷尊重。
“喂,我快马上到,稍等一下啊。”电话里的人有些气喘。
“不急不急。”
通话里是这边即将拜访的老先生的门生,听着声音有些年轻,不知道自己的师傅,是如何把人家夸的天上有地上无的,还时不时拿自己做对比。
这行旅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去拜访工作在西藏博物馆的一位老师,也是曾经师傅的故友。
年轻时的他们踌躇满志,现在的他们也奋斗在理想中。
希望自己老去时,也能带着老花镜,拄着青山拐,给自己的学生讲讲过去的年少无知。
“你好,是栀夏吗?”
身后突然传来一道稍有些气喘的声音。
“你好,我是,您不急。”
栀夏转过头,就看到一位如同书中一般的文物人,书卷气息浓厚的读书人,即使因赶路有些气喘不匀,这身杆子也如那笔杆子般笔直。
“你好,不好意思,博物馆离得不远,我就想着走过来。”年轻人笑着推了推眼镜。
“没有的,是我们到的早了。”
看着眼前的人面色有些潮红,栀夏也很不好意思。
“没有的,就是平时不怎么运动,咱们都是坐板凳的。”
年轻人好像看出来栀夏的歉意:“而且我也刚过来每两年,也就是还没适应高原罢了。”
“好了,我知道了,谢谢您的解围。”
栀夏好笑同为书呆子的共同点,怎么说话都这么拐弯抹角的。
“还不知道,您姓什么?”
“我姓周,周书阳。”
“好的,周先生,咱们现在是先去看望秦老吗?还是您电话里说的,可以帮我们把票的事儿办了?”栀夏觉得一见面就麻烦人家是不是不太好。
“票的事我已经联系好了,虽说现在都可以网上办理了,但是有熟人在这边,你们就不用麻烦了。”
“谢谢。”
“客气什么,文保人都是一家,况且我也师从过赵老师,你还算是学妹了,不用客气。稍等。”周书阳说着打了个电话。
“嗯对,我到了,好。”
挂了电话对栀夏说:“走吧,带你去预约。”
“现在算是淡季,但你们明天也要按照具体参观时间,提前半小时过去排队。”
周书阳说道这里一顿:“只是不好意思,我们也不能给你们特例单独让你们进去,毕竟都是旅客。”
“没有的,帮我们预约已经有些麻烦您了。现在我们本以为要提前三天上网抢呢。”
“那就好,别觉得怠慢了就好。”
周书阳似是松了口气,也或许是不经常办这人情世故。
“不过明天我休息,可以陪你们一起去。”
“这怎么好意思,我们跟导游就好了。”
栀夏出现了一丝丝不好意思,人家再怎么说年轻人,也是教授级别的了。
“没有,我或许也能胜任导游一职。”
此时的文化人终于放下了浑身的板正。
“好的,谢谢,那明天麻烦你了,我们这有老有小的,人还多。”
栀夏也不能拒绝人家的再次好意。
“不客气,车来了,走吧。”
……
西藏博物馆离布达拉宫不过几公里的距离,在罗布林卡的旁边,不同于内陆的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有些异域的古朴之美。
“西藏博物馆于1999年落成开馆,成为西藏第一座综合性博物馆。
总面积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仅6.2万平方米,馆藏52万余件。
种类丰富、特色鲜明,主要有印信封诰、古籍文献、瓷器玉器、唐卡造像、牙雕漆器等等。”
周书阳对自己工作了两年的地方,如数家珍。
“好的,现在我真的相信你了,明天肯定是位称职的导游。”
姑娘震惊,摇摇头笑起来。
“哈哈哈。”
还沉浸在讲解中的人,就这样被逗笑了。
“这些基本知识点,想必你也能对自己工作的地方侃侃而谈。”
“那倒是。”
“好了,后面就是老师的办公室,不知道这会儿他回来没。”周书阳说着敲了敲门。
“进。”
好的,同老师一样,中气十足。
“老师,这就是赵老的学生栀夏了,您念叨了半天的人。”
“哎哟,好好好,这女儿啊,就是好,哪像小伙子一样板正的无趣。”
“?”
栀夏被这突如起来的亲切感给弄懵了。
“别介意,老师嫌弃我是个小子,他自己也生的是儿子,哦,现在又多了个孙子。”
周书阳的眼中满满都是对重女轻男的老师的无奈。
“对,就是,还是小姑娘好。”
栀夏笑的不行,对老先生的活宝劲儿,也对他们若同父子的情谊。
不过还好,自己同师傅也是,师傅也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扮演者父亲这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你师傅最近身体怎么样?还时不时喝点?”
秦老顺手就给栀夏塞了块饼干:“吃着,这晚饭还得好一会儿呢,就在这里吃啊。”
“好好好,谢谢秦老。”
栀夏一边接过饼干,一边觉得自己果然没法回去吃了。
“老师一如既往,不过也不敢多喝了。”
栀夏回忆着那个曾经为了一口酒就闹别扭的老师。
“说是自己怕喝多了手抖,毕竟上了年纪。”
“就是,以前说他都不听,还是实践里出真知。”秦老摸摸自己胡子。
“走吧,去看看,今天刚好有一些在旁边修复古建筑的学生们,过来参观,一起去看看。”
“好的,很荣幸。”
栀夏对着不同博物馆的风貌,垂涎已久。
“这里的文物修复没有你们那里的任务重,大多是关于建筑的。”
秦老说着:“也没有那么多的挖掘工作,相较于你现在的工作可能有些不同。”
“嗯,来之前看过一些历史,啊,一些历史。”栀夏说到一半有些悻悻然。
“嗯,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历史。”
周书阳接着栀夏的话:“就是那些无法回顾的历史,和无法收回的历史。”
“哎,对啊,尽管这里的馆藏文物,依旧在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有太多的东西流落海外了。”秦老说着就停下了脚步。
是的,中国有太多的宝贵财富都在外漂泊。
这是所有文保人员都无法自洽的话题。
栀夏还记得鸣月及她的新闻工作朋友,就文物流失的报道:
我们想回家,这里从来都不是我们的家,我们家是东方的文明古国,是传承了5000年薪火的央央华夏,而不是这所谓的西方文明。
我们依旧记得当年,那场大火,烧毁了我们的家,我们亲眼看着同胞们被抢走,被摔碎,却无能为力,那些强盗,口上说着文明,说着和平,可他们似乎忘了,我们究竟是怎么到这异国英博物馆的,是被他们抢来的啊!
这些所谓的文明之师,一把大火把我们的家烧成了灰烬,把我们囚禁在了这四四方方的囚笼里,从此,我们再不见故乡……
如何回家,何以为家啊。
“这边就是不久前国家收回并整体划归西藏博物馆的12件文物。”
周书阳眼看两位大的小的文保人眼中即将迸发出爱国的熊熊烈火,适时的介绍道。
“国家文物局获悉,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查获一批疑似中国文物艺术品,立即组织鉴定研究,初步判断为我国禁止出境文物。”
“经核查确定为非法流失文物,国家文物局签发照会向美方提出追索要求,经过一系列追索程序和鉴定,该批文物艺术品年代跨度主要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珍贵文物6件,一般文物2件,艺术品4件,总体上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器物,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其中,5件金铜佛造像和1件铜鎏金水晶嵌宝石供养塔制作工艺精良。经鉴定建议暂定为三级文物。”
“特别是这尊明末清初的,黄铜同侍从无量寿佛造像,呈现出显著汉藏融合风格。其六面形台座,多见于汉藏风格唐卡与壁画在铜造像中较为罕见。”
周书阳一遍为栀夏介绍,一边注意着旁边也在参观的一行人。
“那边就是在修复城北清代建筑的夏工,和他的同事,等下介绍你们认识。”
“嗯,对,他们也是为了文物回国的,你们年轻人交流交流,晚上吃饭的时候回来叫我。”秦老说着准备回去。
这时的栀夏才发现,他们已然沉浸于这里良久了。
“您先休息,晚上去找您。”栀夏对自己拉着老先生走了这么久有些歉意。
“没事儿,我高兴。”秦老笑呵呵地走了。
“走吧,去聊聊,不同的历史修复者。”周书阳给栀夏引着路。
“好,辛苦了。”
单霁翔馆长曾经诠释博物馆的功能:“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文明的窗口。”
栀夏以这些曾经、现在和将来都为国宝奋斗终生的人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