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3、第六十三章 校服(上) ...

  •   若英到底没能跟孟家老死不相往来。
      敏妍辞了工作,服装店单靠小满一个人不行。包括敏妍画的画片儿,得她亲自去取。不是太太的娘家人信不过,而是娘家人老往婆家跑不好,还定时定点的,至少每月两张。

      太太等闺女回门,然后带着一起回济南祭祖,就此就不回来了。孟之方做主太太带来的佣人一个也不留,反正他也不会呆太久,只要服装店一上正轨他就能放心离开。

      只是,陈家这幢石楼着实作价不便宜,单靠河扣及周边富户买布料做衣服短时间根本很难回本。
      什么方法能加快回本的速度呢?

      前段时间听小满建议进了些低价洋布,一开始销得挺好的,这几日却明显慢了不少。若英养好了伤,已经跟着押送了趟货。是火车送货,倒累不着。

      买了礼物回来,立在门外正听孟之方在问小满洋布滞销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将些自己国内滞销的东西当做好玩意儿借着免税的东风几度在□□大陆倾销。瑞源祥几度想要进货被若英劝住了。
      “老板,您现在看着这洋布好,且让我打盆水来做个试验给您看。”当下,孟之方也不做声看她去弄。

      若英看孟之方神色不动,明白已是同意,便打了三盆水进来。将那洋布在三个盆中分别搓揉半天,等到那洋布从第三个盆子里提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半揉烂的样子,眼见是没法穿用了。
      卖布的是织布的大半个同行,看这情景已是认出了这布的差处,不好对她说那些行里的话,只道,“这布果然进不得。”若英颔首,“咱们这远些,其实在北京城已经有人试出来了,这布看着虽好,几水下去就好似蒜伴茄泥一般,全烂了。”

      有一支题为《棉袍》的竹枝词为证——
      绵袍洋布制荆妻,颜色鲜明价又低。
      可惜一冬穿未罢,浑身如蒜伴茄泥。

      孟之方大笑,“你这丫头蜗居在这小小的河扣,消息倒是灵通。明天去柜台支二十个大洋,就说是我赏你的。”

      想不到她离开数月,孟之方又经人撺掇进了洋布。
      若英听到小满说把那些布低价处理给别人,不再进了,一脚踏入房中正色道,“老板,这布不是进不得的。”

      孟之方佯怒,“当初说进不得是你,现在讲进得的也是你,什么话都让你说了,当老板我耍子不成?”拿食指几乎点到她额上,“还不快快撤了你的关子如实道来。”

      心知孟之方他自有一番计较,但若英只想为孟家出一份力,只负责把自己的想法好好的对他陈述一遍。“卖这些差洋布的商人不过是不想亏本而已,但这只是一锤子买卖,算不上长远。他们必然有好布在手的。”

      “哦,你是让我跟他们谈生意进真正的好布?”孟之方凑趣的问道。

      若英摇头,“洋人终归是洋人,他们之所以在我们□□搞倾销,无非是想要挤垮了我们本土的织布行业,然后垄断而已。那时候,我们就只能任凭对方宰割了。”就好像现代的中国移动,真出了事儿也不过惹一肚子气而已。想起自己曾经买过一张家园卡,结果因为自己的单位地处两地交界之处,搞得家园不家园,接了一个晚上的电话话费就告罄。找到移动公司去,对方说给问一下,问一下就再也没有了音讯。她只好当自己100块钱买了个教训,再也不要这种劳什子的家园卡。抛弃移动不用?奈何联通疲\软啊。

      孟之方点点头,“你倒看得明白。”

      不是她看得明白,而是历史课本上就是这么写的,她只是懂了而已。若英被夸也不自喜接着道,“在本土布明显弱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进洋布,但要把本土的锦缎等名贵布料拉升到更高的高度。我们瑞源祥的绸缎是做给上流社会穿的。如此,便两不妨碍。”
      “不错,不错。”
      “还没完呢,”若英不耐道,“最好能弄了那先进的机器来自己生产,奈何他们肯定不会把最先进的机器交给我们,但如果我们派人去考察,前后盯紧了,二三流的机器弄来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是,我们不做织布买卖。”孟之方指出症候所在。
      “您还不种棉花呢。”若英知道凭一己之力怕是无力回天,但瑞源祥怎么也算是百年老店,根基深远,还是有希望搏一搏的。

      “刺绣一门,本就是出活儿慢,精尖高的手艺,我们在这乱世不能指望这一点存活,因为随即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印染机织大行其道。”没错,机器刺绣机器印花,可能没有手工印染手工刺绣好看上档次,但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能穿得起手工衣服的。

      “洋布说穿了就是机织布而已,不是我们这种手工作坊可比的。他产量大是一方面,而且节省人工所以便宜,布线密实且细。您还可以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新式机织业。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织布印染刺绣一条龙,形成产业链,只要把握住时尚脉搏,我们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番话说得孟之方几乎以为自己重拾年轻时候那股冲劲,想要大展拳脚一番了。

      只可惜,她终归是一番理想言论,且不说投资这番要耗费多少银钱,单这□□内的织布业又哪里少了。
      等孟之方将天津、济南、上海等地织染业早已蓬勃发展许久的事情讲出来,若英蓦地想起前世看的《大染坊》不正是这个时候的背景么,直羞得恨不能一巴掌拍死自己。

      “是我想差了,”若英歉然道,“抱歉,先生。”
      看她如此,孟之方反倒笑了,“你说的其实也有道理,我会加以考量,以后但凡有什么想法不必顾忌。”
      若英这才点点头,“老板,我还有关于成衣行的想法没说呢。”

      若是别人,刚出了个大糗此时必然会有所收敛,但她不同,先前是她钻了牛角尖,现在明白过来,便又能回到自己的思路上。
      好在孟之方也不是一般人,那句,“以后但凡有什么想法不必顾忌”,并不是说来客气的。

      “在这儿开家西装店吧!”此时,想必那些大中城市的西装店已经打出名头,好在这里还算未开发的处\女之地,有她大展拳脚的空间。
      “弹丸之地,给我个这么大投入的理由。”这话小满也同意,这才开了家旗袍店还没回本,在这河扣又要增加投入值不值还要另说。
      “老板,您为什么选中这个地方开店,理由一样的。”
      孟之方闻言哈哈大笑,“把你的想法仔细与我说说。”

      *****

      瑞源祥以布起家,自然在大繁华之地也有几家连带着的服装店铺。长袍师傅都是做老了的,手工极是精致。奈何正当变天的时候,我国存在了千年的旧制分崩离析、西方文化蜂拥而入,由传统向近现代嬗变,服色的变易自在情理之中。这一时期的易服色,最大特点是服饰上的中西并存、新旧杂陈。
      也因此因此这长袍若不求新难免就会落于下乘,让人笑我泱泱中华竟无有自己的特色服装。
      据说曾有一度清末的北京时兴瘦长袍,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若猛然一蹲,就可能撕裂。据说当时这是仿西装而制,于是有人便讥讽说:“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著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

      瑞源祥也做衣服,但没有形成规模。

      现如今大行其道的女士服装已经在向简单而又富有线条美的感觉靠近了,有些旗袍的雏形。若英偶尔看到的旗袍是穿在烟花女子身上,开衩处一直到胯部,为良家女子不喜,但加以改良定是日后流行。
      因此她建议开了旗袍店,收效还不错。

      而男士服装已经定性儒衫长袍,但西装之所以能够被引进不但是样式新颖代表西方文化,且自有其方便之处,切忌敝帚自珍,待西装大行其道再要跟上已是落了下风了。
      若英此番话就是要劝孟之方不妨以质验的方法引进洋布行其一,中服店也不妨开个西装店乃其二,把这该赚的钱赚了,齐头并进最好。

      这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制式成衣。
      这在前世其实很普遍,尺寸不同,买不同的型号也就是了。这一点在当世却是亘古未有。
      孟之方也不是那因循守旧之人,听得话有道理,便依言增加开设西服店,男装店。临走的时候吩咐,新店选址于装修全听若英做主。他自回济南选派人手出国学习不提。

      若英得了皇权,却没去找别的地方,旗袍店旁边就是最好的地方了。然后依托着小满哥在这地界儿上的人脉把制衣女工招了进来,开辟出大片的地方给她们做工。流水线操作,以最高的效率生产成衣。

      还是哪句话,新事物的过渡总是有个痛苦的过程,西服店的生意并没有若英想象的那么好,半个月的赚头还不够房租,这已经是瑞源祥最不赚钱的店了。孟之方来电话道,该想想办法了。

      若英曰:不急。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3章 第六十三章 校服(上)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