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九章 行政管理方法 ...

  •   处理任何事务,进行任何工作,都要有一定的步骤、顺序和方法,行政管理也概莫能外。行政管理方法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经验,它被认为是达成行政目标的途径,是行政主体作用于行政客体的桥梁,是行政思想转变为行政实践的中介。行政管理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效率的提高,关系到行政目标的按时、保质完成。它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一、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与特点(一)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
      关于行政管理方法,学术界已有各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行政管理方法就是广义上的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为贯彻管理思想和执行管理功能,以达到行政目标的各种措施、手段与办法、技巧等的总称。它是行政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方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或者说,它是一定的行政组织或行政人员为了开展行政工作而采取的有条理的、有系统的措施和方法。以上观点只是文字上的差别,实质上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所谓行政管理方法,就是指在行政管理领域中;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为开展行政工作和实现行政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等的总和。从现代行政管理看,能否采用正确的方法,已成为衡量组织或个人行政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二)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
      现代行政管理方法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方法体系,它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
      行政管理方法绝大多数是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摸索出来的,是行政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同时,这些方法又必须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检验。任何行政管理方法只有根植于行政管理实践并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广泛运用,它才有生命力,否则,它就失去了作为行政管理方法的意义。
      2.针对性
      由于行政管理方法直接来源于实践,因而往往对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具有很好的效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种特定的行政管理方法往往是解决某一类特定行政问题的重要手段。
      3.系统性
      现代行政管理方法广泛运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形成了整套有效的行政管理方法。现代行政管理方法强调系统分析,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4.技术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行政管理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这主要表现在现代行政管理方法不断地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原理于自身之中,使行政管理方法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使行政管理方法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技术特征。
      二、行政管理方法的地位与作用
      (一)行政管理方法是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任何国家形态的政府及任何行政管理思想和原则,只有在获得了实现它的具体方法时,才能产生实际效用。同样,任何行政理论也只有在具备了一整套与它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方法时,才能在现实中得到体现。
      (二)行政管理方法是执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
      从管理过程看,行政具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多项功能。而其中的每一项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例如,为实现行政计划功能,在拟定计划时必须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遵循科学的决策方法等,从而保证计划切实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要实现行政组织功能,就必须对行政人员的选任、调配、培训和考核等,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使行政人员能够尽职尽责。因而,行政方法是行政功能不可缺少的实现方式。
      (三)行政管理方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过河,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桥或船的问题就是方法问题。过河与桥船的关系即行政目标与行政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正确,即便具备了最为先进的现代方法,也只能是瞎碰乱闯,没有明确的方向;但是,正确的目标如果没有与它相适应的实现方法,目标则无从达到。可见,行政管理方法对于实现行政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行政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
      一、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含义
      行政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方法与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等同;狭义的行政方法又称行政指令方法,是指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这里所讲的行政方法是指狭义的行政方法,即行政指令方法。它是在
      非常有效的行政管理方法。实际的行政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最普遍的行政管理方法,当然也是一种行政方法或行政指令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位和职务来进行管理。其基本特点是依靠权力和权威,采用强制手段直接指挥下级,要求下级执行上级指示,以实现行政组织的目标。(二)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
      1.强制性
      强制性体现于行政组织体系在思想上、纪律上要服从集中统一的意志,这即是说行政主体所发出的命令、规定、条例等都是必须执行的,更有甚者是要求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当然,这同法律方法所具有的普遍约束力的强制性不尽相同,它所服从的是一种具体环境下的具体指令,并允许在特别情况下灵活机动。
      2.权威性
      行政方法离不开行政指令,而行政指令实质上所依靠的是强制性权威,行政职位越高,其权威就越强,所带来的服从度也就越广。因此提高一定职位和职务的权威性,是有效运用行政指令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3. 层次性
      行政方法是根据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自上而下、由大到小一层层进行管理的,行政指令都是直线传递,层层下达。
      4.具体性
      行政指令的内容和发布的对象都是具体的。不仅如此,一定行政指令只对特定时间和特定对象有效,这种时效性也是具体性的表现,即因事、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5.无偿性
      上级行政组织对下级行政组织的人、财、物、技术等的调动和使用不采取等价交换的原则和方式,而是根据工作的需要。行政方法的运用,不考虑上下级之间利益的平衡及等价交换,对于服从者的行动不考虑价值补偿,甚至为执行上级的指令,牺牲下级的具体、局部利益也在所不惜,从而显示这种方法的无偿性。因为上级考虑问题往往是从全局的或整体的利益出发的,行政授权的性质本身就决定了授权者必须按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事,争取社会和政府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因面,对上级行政指令的无条件服从.就意味着无条件放弃局部利益而维护全局利益,这就是行政方法或行政指令方法的无偿性根源所在。
      (三)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
      行政方法的运用是由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发展和行政管理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有人认为行政方法或行政指令方法是老一套,市场经济条件下该“退伍”了,也有人认为行政方法或行政指令方法不民主,不该用了。这都是误解,行政方法不论是现在和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1.行政方法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
      必要的行政指令,对于维护人民的利益,发展经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要求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环节的活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必须保持严格的协调一致。各级社会和经济组织必须对社会经济活动等实行严格的集中统一指挥和控制,这就离不开以命令和服从为特征的行政方法。可见,社会化大生产也离不开行政方法,它能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用行政方法
      从市场经济的利弊看,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虽然市场经济能合理地配置资源,激励公平竞争,但其消极作用也不能忽视,如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不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良好秩序,保证公平竞争的实现,政府就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和法律手段来调控,必要时和在特殊情况下进行适度的行政干预,防止“市场失灵”。
      3.运用行政方法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
      从目标看,行政管理就是要带领众人去完成一个统一的目标,缺少一定的权威和服从,管理目标就难以实现。从政府机构的特点看,政府机构复杂、任务繁重、相对独立、各司其责,这些特点决定了政府机构必须实行有权威的指挥。否则,工作难以统一,工作效率更无从谈起。所以,要用行政方法来安排、协调各部门工作,使其发挥整体效应。
      (四)行政方法的利弊
      运用行政指令方法实施行政管理,能够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上级的意图快速地向下贯彻,有利于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行政管理面广事杂,与之相适应,行政管理系统必然是多层次、多环节的。如果没有集中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行动,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根本不能完成国家任务,实现行政目标。而行政指令方法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使行政系统内层层直接控制,各个环节都围绕行政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保证政策、法令、决策指令得到迅速贯彻实施。另外,运用行政指令方法,上级可以针对下级的工作情况,及时地、灵活地发出各种指令,使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更显示出这种方法的灵活快捷的优点。
      但是,行政方法以强制性的指令、命令支配下级的行为,下级处在被动服从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压抑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下级对上级的过分依赖。另外,过分依赖这种方法,容易造成领导者个人专断,助长家长制、一言堂的不良作风,不利于参与式的民主管理。同时,行政指令是以垂直方向传达的,在指示、命令的下行传达过程中容易忽略横向的协调,有可能造成条块之间的矛盾,反过来制约了行政系统的高度统一。
      (五)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
      行政方法既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因此,运用行政方法应抑弊扬利。为此,有必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
      上级机关在发指示、下命令之前,要先行对下面的情况作一番调查研究,对下级的思想动态、工作动态,对下面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变化等都要尽量掌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下命令、发指示,力图使指令更切合下面的具体实际,避免主观主义的瞎指挥。
      2.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
      运用行政方法,上级领导不能发指示、下命令之后就了事。要根据指示、命令的内容和精神多给下级以具体指导,启发和鼓励下级开动脑筋,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学会把原则的坚定性与处事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执行上级的命令。
      3.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
      运用行政方法,特别要强调以思想政治工作相配合。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下级更好地了解上级的意图,了解上级所发指示和所下命令的依据或理由,更自觉、更有效加以执行和贯彻,减少指令下行的阻力。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还能使上下关系融洽,左右关系协调,使行政渠道纵横畅通,从而为上级指令的传达贯彻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
      二、经济方法(一)经济方法的含义
      经济方法就是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对被管理者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管理方法。经济杠杆是指以价格、利润、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等经济范畴为支点,把某个单位或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成果联系起来而形成的调节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行政机关所辖的社会组织活动和行政组织自身的活动,改变组织要素的组合方式,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用经济杠杆影响社会公民和行政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其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
      经济方法具有利益性、有偿性、平等性、间接性等四个特点。
      1.利益性
      经济方法的核心是物质利益。它以物质利益为基础,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要求转化为工作动力。强调组织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成果之间的联系,强调物质利益的获得多寡取决于劳动成果的大小和劳动效率的高低。经济方法的这种利益性,集中表现为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和以质论价,工资收人上的按劳分配,奖金分配上的奖勤罚懒。
      2.有偿性
      经济方法要求人们获取经济利益要以劳动的付出为代价,而经济利益的获得又是社会或国家通过管理者对人们付出劳动所作的补偿。因此,经济方法在运用上,无论对管理者还是对被管理者来说,都是有偿的。行政管理运用经济方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在保证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重视满足人们的正当、合法的利益,以此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发展。
      3.平等性
      经济方法承认各社会组织之间和公民个人之间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是平等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权利。它鼓励各社会组织之间、公民个人之间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有效的劳动或工作去获得更多物质利益而开展竞争。它不承认不劳而获的特权。运用经济方法,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只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就是价值尺度。经济杠杆对情况相同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具有相同的调节作用。
      4.间接性
      经济方法对组织和个人行为的调节和影响,并不是采取直接干预的方法,如行政命令、下达指示等,而是通过对物质利益的调节来间接影响,靠物质利益的变化来支配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组织和个人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采取怎样的行动,何时行动,行政机关是无法左右的,完全由组织和个人自己决定。
      (三)经济方法的利弊
      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方法实施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自主性。经济方法是依靠经济杠杆为工具,以物质利益为核心实施管理,对被管理者发出的都是经济信息,被管理者对这些信息是极其敏感的,会很快接受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因而运用经济方法收效快。同时,由于经济方法触动的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人们必然会作出迅速反应,按行政机关发出的信号行动,因此,效果较为显著。这种方法特别
      适用于行政机关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但是,经济方法仅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为前提,因而作用范围仅集中在经济行政管理方面或与经济有连带关系的工作方面。因此,靠这种方法不能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一切问题。同时,这种方法强调以物质利益为核心,掌握运用不当会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产生副作用,如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意识,置工作不顾而为蝇头小利向集体、国家讨价还价,只注重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等。严重的还会引起经济生活混乱,助长非正常经济行为的蔓延。
      (四)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
      鉴于经济方法的利弊,运用经济方法要抑弊扬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适度原则
      经济方法的运用,要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掌握好适用的程度,防止滥用。严禁在意识形态领域、政治生活领城和党内生活中运用这种方法。
      2.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
      运用经济方法应与加强法治相结合,要加强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以此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同时,要建立和健全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经济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程序等加以控制。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运用经济方法,必须与有效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教育和帮助人们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提倡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精神,促进行政机关勤政廉政的建设。
      三、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含义
      法律方法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实施行政管理的方法。法律手段,即行政法律规范及其国家法律法令。行政管理运用法律方法,实质上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把统治阶级的意志转化为社会公众的普遍行动,用法律法规去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使各种社会关系朝着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而发展,使社会公众的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直接作用。
      行政管理是法制管理。这种法制的管理很大程度是通过运用法律方法来实现的。但是运用法律方法来实施行政管理,并不等于行政法制的全部。法律方法的运用,只是行政法制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行政法制建设的要求。行政法制作用的广度和强度要比法律方法大得多和深得多。行政法制要求广泛运用法律手段实施行政管理,但又不排斥运用行政指令方法、经济方法实施管理,但要运用法律制度去规范行政指令方法和经济方法。行政法制把一切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运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因此,不能用法律方法去代替行政法制,不能以法律方法的运用去代替行政法制建设。
      (二)法律方法的特点
      法律方法作为行政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
      稳定性等四个特点。→
      1.权威性
      法律方法是以法律法规为管理手段或工具的。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已通过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因而比行政指令、命令更具权威性。这种权威性是普遍的权威性,无论是国家机关、政党组织,还是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直至公民个人,都必须服从这个权威。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法律的权威性甚至比执政党决议的权威性更广泛。
      2.强制性运用法律方法实施行政管理,是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行为和行政
      执法行为。这种行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也就是说,运用法律方法实施行政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如果拒不接受,不遵守法律法规,或违反法律法规,就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这比不接受行政指
      管理,实质就是运用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支配令方法,不执行行政指令的处罚要严厉得多。运用法律方法实施行政
      人们的行动。
      3.规范性
      法律方法是运用法律法规实施管理的方法,而法律法规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规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的作为或不作为,以此规范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各种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符合法律规范,以保证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法律方法具有规范性的特点。
      4.稳定性
      法律方法所依据的法律,其规范的对象和内容都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说,对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可以反复使用,对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反复使用。而且法律规定的作为或不作为,法律的实施,都有固定的程序,不会因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运用法律方法实施行政管理,也就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和程序。所以说,法律方法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三)法律方法的利弊
      法律方法以法律作为管理的手段,因此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可能有的优点:一是能够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规范和程序,使行政管理各环节、各部门都能明确各自的职责、行动的规范和工作程序,因而保证了行政管理的集中和统一,使行政管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二是有利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加强对行政管理对象的制约和控制,使被管理者按法律规范作为或不作为,自我抑制不合法的社会行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促进社会和谐地发展。三是通过法律手段的运用,能够增强行政主体和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既促使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依法行政,又促使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行事,从而促进了行政法制建设。
      但是,法律方法对某些问题的处理缺乏弹性,只适合于带有共性的问题或关系的处理,无法对某些带有特殊性的具体问题灵活地处理。同时,法律方法以严格的规范去处理问题,使人们习惯于在允许和禁止中作简单选择,容易导致人们思想的僵化,使行政主体和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另外,法律方法无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规范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一般并不提供为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理由和根据。因此,它只能用强制力去要求人们自我抑制不合法行为,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们自觉守法的问题。
      (四)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
      鉴于上述局限性,在运用法律方法实施行政管理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法制教育优先的原则
      在行政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首先必须要加强法制教育,使被管理对象知法、懂法。人们只有知法、懂法,才会守法,因而在行政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才是有效的。同时,只有先进行法制教育,让被管理者知法、懂法,这样,在对其非法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时,才能使其口服心服。
      2.法制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运用法律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既然是人人平等,这就意味着在法律面前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是平等的。在这一点上,法律方法与行政指令方法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区别。在行政指令面前,下达指令者与执行指令者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而在法律面前,两者应该是平等的。
      3.法治与心治相结合的原则
      在行政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是法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仅仅靠法治是不够的。为了使行政管理对象自觉守法,还应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增强他们自觉为实现行政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动力。
      四、行为方法
      (一)行为方法的含义
      行为方法属行为科学的方法,行为方法中最主要的是行为激励方法。行为激励方法是通过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条件和刺激,使人们的行为动机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反应。行为激励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最初起因于一定的需要,由需要而产生动机,动机又导致行为的出现,行为的结果是达到某种目的,满足一定的需要,而后,新的需要的出现,如此循环。如图9-1所示。(二)行为激励的方式
      行为激励的实质在于激发人的动力,其目的在于使人产生某种行为以实现行政工作预定的目的。国外行为科学学者对行为激励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激励理论,大体可分为四类:
      图9-1 行为激励的循环过程
      (1)着重研究激发动机因素的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生存、关系、成长理论”,以及“权力、社交、成就需要论”等。
      (2)着重研究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之心理过程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目标设置论”、“公平论”以及“归因理论”等。
      (3)着眼于行为结果的“强化”激励理论,这一理论主要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
      (4)全面反映人在激励中心理过程的综合激励理论。概括以上各种理论,可以归纳出行为激励的不同方式: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根据人们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正当需求,设置一定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因,作为人们对未来的期望,鼓励人们去追求、进取。这种方法中,报酬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方面,报酬应与人们所取得的成绩保持合理的正比关系;另一方面,报酬还要考虑到人们的多种需要,既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还包括职位方面的需要,其中每种需要又都有层次之分。
      2.奖励激励
      奖励激励是通过奖励或惩罚手段来诱发人们的动机,激励人们积极性的方法。由于这种激励是超乎正常期望之外的,它对于正常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强迫和催化作用,故人们称它为强化激励。奖励激励的特点在于它所建立的一种鼓励与抑制性的规定,其原则是奖功罚过、褒勤贬懒、扬善弃恶。其中,奖励大致包括表扬、记功、记大功、授予奖品奖金、升级、升职;而惩罚则包括撤职、留用察看和开除,等等。
      3.竞争激励
      竞争激励是将优胜劣汰原则引进行政工作,使行政工作具有某种集体化的自觉机制。竞争激励的强化与奖励激励的强化不同,竞争激励不是由于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而是竞争对手之间相互的强化激励;它不是外部诱因的刺激,而是内心激奋的结果。采取竞争激励要注意控制竞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竞争在公平基础上进行,最后对竞争结果也要做出一定的判断。
      4.反激励
      反激励是从反面进行激励的方法,它设置一种强烈的危机情景,使行为者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进而形成强大的内压,以取得“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效果。所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即是如此,这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具有高超艺术性的方法,比之竞争激励更进一步,需要有特定的客观条件,运用时一定要因人、因事、因情而定,不可盲目行事,以免适得其反。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行政方法的划分是理论意义上的,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各种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如2004年春节期间发生在我国广东、湖北等省的“禽流感”,就采取了多种行政管理方法:将疫区周围3公里范围内的活禽全部捕杀;疫区5公里范围内的活禽强制免疫,就是一种行政指令方法。同时,对于疫区5公里范围内的活禽强制的免疫费用由养殖户和政府共同承担;3公里范围内的养殖户造成的损失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偿,即为经济方法。在整个防治禽流感的斗争中,均依据有关动物防疫法进行,这是法律方法。可见,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中,各种行政方法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
      第三节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例如:电子政府、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管理等。真正的电子政务绝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工程”,更不是为数不多的网页型网站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符合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电子政务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硬件部分:包括内部局域网、外部因特网、系统通信系统和专用线路等;软件部分: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传输平台、权限管理平台、文件形成和审批上传系统、新闻发布系统、服务管理系统、政策法规发布系统、用户服务和管理系统、人事及档案管理系统、福利及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等等数十个系统。
      第二,电子政务是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系统。除政府机关内部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立法、司法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事务,如检务、审务和社区事务等。
      第三,电子政务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因特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因此,从管理上而言,电子政府与传统政府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二)电子政务的特点
      电子政务是指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政府机构应用网络技术提供集成的管理和服务,借助因特网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离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和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只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第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程电子化;
      第三,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第四,电子政府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 WTO 规范,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政府网站必须支持多语种文字,如韩国汉城网站支持韩文、中文、日文和英文四种语言。
      可以看出,电子政务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是认识上的提高,这也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关键因素,资金投入和技术选择都必须围绕这一中心。
      二、电子政务的产生
      国际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新的电子政务形态,电子政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电子政务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之后,迅速扩散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电子政务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发展?主要原因有:
      (一)政府转型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推动改革,改革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全球的现象,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下面从两条线索来认识政府改革的背景。
      第一条线索: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一起推动了“放松管制”的改革(现在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多,国内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制高点》,叙述了这一段政府改革的经历)。它的主要背景是:战后各国加强了政府的宏观干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到了80年代初期,各国普遍地出现了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上升、国际收支恶化、财政赤字增加等情况,于是大家开始反思这种政府的干预是否有效?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当时出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她刚上台的时候在国内威望不高,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发动了“马岛之战",这一仗打胜了,撒切尔夫人的威信就得到很大提高。之后,撒切尔夫人开始在国内推动电信的非国有化、放松管制的改革。
      第二个典型人物是美国总统里根,里根政府放松了金融、交通管制,放松了电信的管制,鼓励竞争。

      第二条线索: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上台以后推动了新一轮的政府改革。电子政务的鼻祖是美国总统克林顿,他并不是要直接建立电子政务,而是在改革政府的过程中发现电子政务可能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在那个时代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这一代政治家希望政府能够从传统的官僚主义体制中解脱出来,因为过去的改革都是使政府本身进一步完善。庞大的机器越完善,其本身的基本动力就越不足,整个官僚体制精确了,运转得好像没有缺陷,但是它对民众、对社会的反应程度就降低了。因此,严格地说,如果离开了市场,离开了需求是运转不起来的。所以这一代人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思路:不能完善了内部的机制而忘记了对民众的需要。他们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包括建立更有代表性、回应性、责任感的政府等等。
      (二)因特网的发展
      因特网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大概经历了四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美国的国防部建造阿帕网(音),他们当时的想法是:如果美国和苏联发生核战争而导致国防部的线路和指挥系统在某一点上受到核冲击,也能保证整个通信系统正常工作。因此在最初的设计理念中,因特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而且能够保证多条线路畅通的一个新型的网络。
      第二个阶段,70年代,美国国防部把TCP/IP协议向民众转让。这个协议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内部网络结构不同的各个网通过不同的标准链接起来,既保证内部相对的差异性,又保证整个网络运行的统一性。
      第三个阶段,80年代,美国出现了和我国目前状况类似的局面,即出现了所谓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家各自建设自己的网络,搞自己的体系,这一阶段是一个所谓盲目扩张的时代。
      第四个阶段,90年代,出现了因特网。因特网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政府的平台和政府的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要回到因特网的本质特征上来:第一,多中心,而不是一个中心;第二,开放式,资源共享;第三,既允许差异又允许统一。通过因特网来行使政府的功能,这两者能够结合到一起,这是需要注意的第二个背景。(三)电子商务的驱动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政府提供新的服务越来越重要,因此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必须做出反应。我国联想公司的电子商务ERP系统做得很好,但是联想也提到了它们的电子商务体系与国家的金融体系、税收体系、海关体系无法对接的问题。因此,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要求政府行政与时俱进。这是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四)全球化的竞争
      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展开激烈的竞争,包括资金竞争、人才竞争等,所以电子政务建设本身是创造投资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五)大公司的驱动
      公司有强烈的销售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产品、设备、软件的动机,从市场化来理解,这都是非常好的行为,同时,它对于推动电子政务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国外普遍实行托管机制、外包机制等,这些制度对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和电子政务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供给创造需求,有什么样的供给就有可能跟进什么样的需求。另外,IT产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产业属性,即锁定,买了一个产品就要买配套产品,软件也需要更新,这样不断地锁定,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公司的利润额不断增加,电子政务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六)领导人的政治意志
      在这个领域,主要决策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负责人都有非常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政治动机。因此,有必要从比较广泛的领域来认识电子政务这个现象,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仅仅是因特网发展的产物。一些资料显示,电子政务的理念甚至早于因特网,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因特网之外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起主导作用,这个主要因素就是政府的改革。政府的改革、转型导致了新形态的电子政府的产生,接着出现了电子政务。

      三、电子政务的内容及其功能(一)电子政务的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内外又有不同的内容规范,根据政府所规划的项目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对所有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使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电子公文系统。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如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知、通报等等,使政务信息十分快捷地在政府间和政府内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
      (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在政府司法机关之间共享司法信息,如公安机关的刑事犯罪记录、审判机关的审判案例、检察机关的检察案例等,通过共享信息改善司法工作效率和提高司法人员综合能力。
      (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向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付款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
      (5)电子办公系统。通过电子网络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如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申请出差、请假、文件复制、使用办公设施和设备、下载政府机关经常使用的各种表格,报销出差费用等。
      (6)电子培训系统。对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网络教育课程,特别是为适应信息时代对政府的要求,加强对员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培训,员工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注册参加培训课程、接受培训,参加考试等。
      (7)业绩评价系统。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对政府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估。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要包括:
      (1)电子采购与招标。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他们提供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和程序,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作业,杜绝徇私鲜弊和箱操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政府采购支出。
      (2)电子税务。使企业通过政府税务网络系统,在家里或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既方便了企业,也减少了政府的开支。
      (3)电子证照办理。让企业通过因特网申请□□和执照,缩短□□周期,减轻企业负担,如企业营业执照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年检、登记项目变、核销,土地证、房产证、建筑许可证等证件,执照的审批和办理。
      (4)信息咨询服务。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企业开放,方便企业利用。这些信息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数据库、政府经济白皮书、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等。
      (5)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服务。政府利用宏观管理优势和集合优势,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各种帮助。这些服务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统一政府网站人口,帮助中小企业同电子商务供应商争取有利的、能够负担的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等。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主要包括:(1)教育培训服务。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并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人因特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提供给学校和学生,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2)就业服务。通过电话、因特网或其他媒体向公民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市场,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在就业管理和劳动部门所在地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网站入口,为没有计算机的公民提供接入因特网寻找工作职位的机会;为求职者提供网上就业培训,进行就业形势分析,指导就业方向。
      (3)电子医疗服务。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查询国家新审批的药品的成分、功效、试验数据、使用方法及其他详细数据,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查询当地医院的级别和执业医生的资格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
      (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普及;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增加透明度;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
      (5)公民信息服务。通过电子网络使公民得以方便、容易、费用低廉地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了解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改进政府工作。
      (6)交通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电子交通网站提供对交通工具和司机的管理与服务。
      (7)公民电子税务。允许公民个人通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
      (8)电子证件服务。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身份证等有关证书。
      (二)电子政务的功能
      从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电子政务主要有以下几大功能:
      1.实行电子政务,能够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从政府和公众关系方面来看,实行电子政务后,政府行政组织结构的中间管理层将缩减甚至取消,从而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在传统方式下,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一般需要层层批转、签章后才能转到具体职能部门,最后将办理结果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包含许多环节和程序。通过网络,公众可以用交互式的方式,直接将要求、意见和建议反映到有关职能部门,并与职能部门一起共同落实解决。实行电子政务,把各种证明或文件电子化,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库,各部门信息共享,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办事效率。在新加坡,政府在2000年借助因特网完成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共动用了600名统计工作人员,花费2400万新元,统计公报在普查结束6个月后对外发布。而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工普查办法,至少需要动用6000名统计工作人员,花费7000万新元,统计公报在普查结束后1年才能对外发布。显然,普查的速度和效率与以前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实行电子政务,能够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于廉政、勤政建设
      实行电子政务将使更多的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在制定政策、做出重大决策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了解政府工作进程和工作业绩,监督政府行政,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建立“透明”政府,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四个“透明”,即流程透明、过程透明、状态透明和对象透明,公众与政府将从传统的“迂回沟通”转为"直接沟通”,形成真正的“鱼水关系"。
      3.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从集权管理型向集散管理
      型转变目前我国政府管理的模式仍然是内部集权管理型,按区域、级别、。
      行业划分,各部门自成一体,相互之间信息共享困难,信息传递不畅通,这显然不能适应加人WTO后对政府管理转变的要求。一方面,电子
      政务将打破原有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将改变成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每个部门通过网络收集需要办理的公务,并借助网络会同有关部门协同处理,然后通过网络发布出来。另一方面,传统方式下行政信息传递要经过繁琐的流程。而电子政务则突破了这种界限,借助网络,上级的政令能够畅通抵达基层,基层信息也能迅速地向上反馈。这样,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的中间层级信息传递功能被网络所替代,消除了信息源与决策层之间的人为阻隔,使信息传递迅速、及时,避免多环节传递引起的信息失真,决策者可以直接看到各个层次的人士传来的信息,实现统一高效的指挥和管理。以上两方面结合即转变成电子政务方式下的集散管理。这种集散管理是在广泛协同基础上的分散管理与建立在广泛民主形式下的集中管理的有机结合,因为网络使每个人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和提请权,因此,电子政务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
      4.电子政务有利于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有关资料显示,政府部门掌握着80%的社会信息资源,处于信息掌握的强势,且层级越高拥有的信息资源越多。由于政府公开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尚未完善,许多信息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电子政务的实行可以使这些数据和资料充分共享,降低信息的收集、传播成本,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建立统一法人单位信息库,将所有法人单位的资信情况在网上公布,企业在进行商业交往活动时,通过网络查询,可以方便迅速地了解到对方的资信情况,有效地避免商业欺诈活动,保护商家的利益。例如,国防科工委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将委属院校就业信息整合上网,供毕业生查询选择;教育部将各高等院校招生信息上网,供考生查询。这些都是政府整合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公众,充分发挥公共信息资源效益的表现。
      电子政务所具有的这些功能,是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改革的动力与依据。通过电子政务的这些功能,可以看到电子政府对行政管理方法的进一步创新。
      四、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加速发展电子政务,对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联合国近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世界上大多数政府虽然都有自己的网站,但利用率却普遍偏低。
      联合国这份题为《十字路口上的电子政府》的报告显示,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有173个国家的政府都有自己的网站。根据政府网站的可取性、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为公民提供基本社会服务的电子化参与程度等指标,最终得出了可表示每个国家电子政府成熟度的指数,名列前10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瑞典、澳大利亚、丹麦、英国、加拿大、威、瑞士、德国和芬兰,亚洲的韩国、日本分列第13和18位,中国则排名第74位,属中上水平。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初期缓慢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人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因特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因特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1999年5月,在gv.cn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到2001年1月底,以gov.en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多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提出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其次,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例如,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建立了网上办公平台--红盾315 网站( http://www.hd315.gov.cn),开办了网上专项审批、网上注册与年检、网上经营者身份及经营行为合法性认证、经营性网站备案核准、域名备案登记等业务。2001年6月1日,海关总署、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12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口岸”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中国电子口岸”将上述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执法和管理需要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也可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相关手续。
      在现阶段,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重点无一例外,强调的都是服务,如何利用因特网更好地为居民和企业服务。但是在我国,首先,政府内部事务处理尚未网络化,难以支持网络化服务。其次,网络普及率仍很低,2003年还不到10%,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甚至70%以
      政府即使开展网络化服务,仍不能让大众普遍享受。最后,我国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进行的,电子政务是在市场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远未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市场监管、信用体制等亟待建立或加强,这种需求在发达国家总体来看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电子政务的重点首先是加强政府有效监管能力,其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然后是积极开展服务。对于地方政府,特别是最接近居民大众的基层组织,应更多地强调开展服务。至于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则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关键在服务能有实效。
      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电子政务不是一个技术项目,而是一个引领变革的工程。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构造一个信息时代的政务。但是,这种对于原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的改造是通过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一个一个地实施来积累完成的。因此,每一个电子政务应用项目的推进,都需要有法律、法规、行政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和有机组合来推动,才有可能达到变革和改造现有政府形态的目的。对现有政府形态的改造,并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的服务移到网上就可以实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改进政府对企业和居民服务的同时,必须对政府的业务流进行重新设计,对政府的结构进行重组,在电子手段的帮助之下简化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的互动,降低而不是增加政府业务运行的成本。因此,电子政务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上网工程,而是一个引领变革的工程。
      五、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电子政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而信息技术又大大地改进了行政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与行政方法密不可分。所有行政方法都要有相应的信息支持,而有些行政方法就是专门为保证信息流通而创立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引起行政方法的创新,进而有助于实现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化、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在现代行政管理过程中,除要运用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与行为激励方法之外,还要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网络规划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管理技术。电子政务对于改善这些现代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目前行之有效的网络规划技术,就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网络规划技术源于19世纪末美国学者甘特发明的甘特图,后发展为横条图形计算法,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安排工序和时间的图表。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成为网络规划技术。著名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就因为使用了网络规划技术而使原定14年的计划提前5年实现。网络规划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工作程序的模型化建立就得益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运用。
      (二)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的统一协调、□□络计划成为可能。目前,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就采用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民银行网上支付,海关总署报关单和外汇联网的外汇核销系统、工商局红盾信息网提供企业数据库、国税总局增值税发票稽核系统和电子报税等。这些管理方法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三)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与信息化成为当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行政管理也不例外。然而,要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就必须将现代自动化技术、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行政管理过程之中,而电子政务正是这种运用的产物。电子政务的产生标志着行政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时代正在到来,而电子政务时代的到来,则开创了一个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新时代。
      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的产生,对现代行政管理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发展了以往的行政方法,使其有了质的飞跃。而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法正以其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支撑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