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八一八战国时代的军制。
因为本文不会涉及行军打仗的内容,正文之中不适合添加战国时代的军制。不知道这一部分也不影响对正文剧情的阅读。不过对于某些侧面描写可能会觉得无法理解。所以作为参考就放在这里了。
战国时代的军制和种花古代的军制有很大的差别,是更加古老的军制。
虽然名义上被叫做将军,其实换个名词会更加好理解。
战国时代所谓的大名啊、将军啊、国民啊,这些人其实就是地主!就像种花国的地主都蓄有家奴私兵保卫私人财产。战国时代的军队本质上就是各个地主的家奴私兵。
地主也分大小,小地主的领地是在大地主领地之内的。由大地主分封,受大地主管辖。所以战国时代的军队就是大地主带着小地主,小地主带着更小的地主,层层管辖来组成的。
举个栗子:
明智光秀是织田信长任命的四大军团长之一。管辖着信长分配给他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是怎么组成的呢?
比如最低一级的将领(最小的地主),我们叫他A。
A是甲(稍大一点的地主)手下的武士,被分封了一片小小的土地。A从自己的土地上招募了五个足轻(农民)。这就是战国军队最小的组成部分了。
甲自己招募了十五个足轻,同时甲的手下还有A、B两个依附于他的武士。当甲需要打仗,就发下信来,A、B各自带着自己的足轻(共十个)来到甲的居城。甲带着自己的足轻以及A和B,组成了一支二十五足轻两个小头目一个大头目的小型军队。
然后甲带着这支军队来到他的主君天的居城,加入了天的军队,成为了这支军队的一个中级将领。
就这样层层汇合、层层堆叠,一只两万人的大型军队组成了。这只军队名义上属于织田信长,织田信长将它交给了明智光秀。
这其中要特意提出一点。
东瀛的主臣之间是不存在越级管理的。
东瀛的武士仅效忠于自己的主君,至于主君的主君并不在效忠范围之内。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
A和B都是甲直属的武士。
甲在打仗的时候发布命令,服从命令的是他自己的十五个足轻以及A和B。而A的五个足轻以及B的五个足轻是不服从甲的命令的。要由A和B接受命令以后,分别下令。
然后某些事情就变得好理解了。
比如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带着织田信长交给他的军队搞死了织田信长。
这支军队名义上是属于织田信长的。但是这个军队中的绝大多数将领(中层低层还包括很大一部分高级将领)是不认识织田信长的。每一个下级将领只对自己的直属上级负责,而最终明智光秀对织田信长负责。
然后明智光秀决定反了!不需要蛊惑,不需要策反,更不需要全军上下都有反意。明智光秀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敌在本能寺!”这些各级将领就稀里糊涂的跟着明智光秀搞死了织田信长。
搞死织田信长以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搞死了织田家的老大,依然觉得自己是织田家的下臣,是在对织田家尽忠。(笑哭!因为社会形态不同,战国时代的很多事情八卦起来都会十分奇葩。但这一切在那个时候都是很现实的事情!)
(PS:这种分封制在种花的历史上是春秋战国以前的事了。汉大一统以后就是自上而下的统一政\权。想类比政治思想和外交思想用春秋战国的事例来考虑会比较合理。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这个军制上衍生出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战国时代的名将都有一个十分夸张的头盔。(为了显眼,便于发号施令让后续部队跟从。)这一点可以去百度图片,会十分有趣。
再比如军队基本上没有统一的盔甲。(各个将领各自用土地的产出奉养自己的士兵。上战场要自备盔甲,自己武装自己的士兵。)旗帜也是。一支军队里可能分成好多队。达到一定地位的将领会各自有各自的旗帜。
再比如外交。因为这种权利形态。一个个小地主就像是一块块积木一样。可以很简单的拆分组合。背反盟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更换主君,甚至是下克上,流放自家主君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杀子,子杀父,简直可以称得上时代潮流。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织田信长虽然席卷了东瀛大半江山。拥有全东瀛最强的军力。压制住了各个大名。被共尊为天下人。但他手下的权力结构也是十分松散的(与种花的集权制相比)。很多大名不是真正被他征服、打死、灭绝,而是因无法对抗织田的军力选择了臣服。大名们的土地和军队依然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换句话说就是随时拥有背叛的资本!
这个时候再想想正文里织田信长命令各个大名献上传家宝的行为(抠鼻\在种花古代的集权制之下这也叫个事吗?但在东瀛战国……呵呵……),是不是突然发现……他好大胆啊!没错,织田信长就是这么一个恣意妄为的傻瓜!
不知道这次关于分封制下封建军制的科普足够详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