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 14 章 ...
-
老陆这下亲眼见识了蒙汗药的效用,沉默片刻,请教宋玉熙关于蒙汗药的其他知识。
宋玉熙看过很多宋代演义小说、电视剧,都有提到“蒙汗药”,本以为这种药物在古代还算常见,后来才知道,很多有麻醉效用的中药都是有毒的,古代制药工艺和提炼技术有限,鲜少大夫使用麻醉。
她不是大夫,只能提供一些思路,比如很多小说都说蒙汗药须用酒送服,效果更好,此药见光容易失效,需要避光保存,曼陀罗花里的东莨菪碱是麻醉主要成分,既然是生物碱,那应该可以用酒精或有机溶剂进行提取,或者使用原始办法,蒸馏加萃取,如果有可能,减压蒸馏更好,当然了,这些都是一些设想,具体还要靠老陆自己研究。
老陆听着宋玉熙侃侃而谈,眼神一亮又一亮,宋玉熙提到的很多东西他闻所未闻,只听构想或许觉得不可思议,但有些东西老陆自己是亲身实验过的,古有神农尝百草,做大夫的谁没有过为了试药死去活来的经历,有人活着,将自己所得著成医书,青史留名,有人死了,却也为后人积累了经验。
“你从哪里看的这些书?”老陆一把抓住宋玉熙的肩膀,激动不已,“快告诉老夫!”
宋玉熙被吓到了,后退两步:“你还不知道我说的是真是假……”
“不!我知道你说的不是假话,当年东南疾疫,我随恩师冯至道南下行医,亲眼所见,有游方大夫使用刀剪剖开病人腹部,把黏连坏死的肠道切除重新接合,然后用针线缝好伤口,数月之后,那人竟然痊愈如初,当时就是用烈酒让病人醉死,只是病人中途醒转,看见游方大夫正在掏他的肠子,吓得昏死过去,后来我们假托神鬼之说,才教病人瞒下此事,还有……”
老陆行医三十年,走南闯北见识无数,越治病救人,就越觉得人命难救。
一场风寒,一次蜂叮,一点柳絮飞花,都能要了人的小命。
故而,他晚年用药愈发谨慎,不敢冒进,再加上玉京这地界,请他看病的非富即贵,太医们一向主张明哲保身,保守为主,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和人进行过如此激烈大胆的探讨了。
宋玉熙提出了很多现实条件下能实现的外科手术构想,比如阑尾手术,肠梗阻手术,剖腹产手术,骨外伤手术,肿瘤切除手术,创伤修复手术等,配合麻醉药、手术器械、缝合桑皮线、消毒止血外用方剂等必要的外力帮助,甚至宋玉熙还提及了细菌理念,告诉老陆有一种叫做“大蒜素”和“青霉素”的东西,一定要弄出来。
这些东西从遇见老陆那天,就盘桓在她脑海里,如今雏形初现,是时候该告诉老陆了。
“你说得对,还需要称手的工具,我去找屠户张帮我定做一套杀猪刀——”
“老陆!你疯啦!”
老陆桀桀怪笑:“杀猪跟剖人没什么两样,你没见识过吧?刀越快越好,不然钝刀子割肉,和凌迟处死有什么区别——”
宋玉熙:“……”不知道是教出了个神医,还是教出了个绝命医师。
玩笑归玩笑,手术刀长什么样子她熟悉得很,又捉来纸笔画了几张图纸给老陆。
“‘大蒜素’是何物?有何药效?”
“蒜头里的一种物质,书里提到一种无水乙醇,就是纯粹的酒,现在是弄不到的,可以用石灰把烈酒里的水分去掉,把捣碎的大蒜放进烈酒浸泡萃取,就能得到它,可以治疗百日咳、痢疾、伤寒、泄泻、肺痨、痈疽疔毒、疥癣、钩虫、蛲虫病等病症……它是一种抗菌药,对于外伤的溃烂化脓很有效果,你要做外科手术,离不开这个。”
“那‘青霉素’呢?”
“这个不好做,先弄大蒜素……”
“那‘菌’是何物?”
“菌是一种肉眼很难看见却无处不在的生物,许多病症的罪魁祸首……”
此刻,白鹤鸣于九霄,降在玉京,杨楼街一间普通的二层门面中,三个人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二楼,风吹落窗上叉竿,“啪”地落在宋玉熙脚边,老陆抬头看了眼,道:“我那家养的猞猁闹脾气,赖床不起,现下怕是饿坏了,我上去看一眼。”
宋玉熙惊魂未定,又被老陆的操作秀到:“你在二楼养猞猁?是那种前朝贵族驯养来捕猎的大猫吗?它怎么不会叫?”
她也好想养一只哦,听着就威风。
老陆:“……”我也不知道。
越解释越麻烦,更何况他还在禁足,万一被人发现,一个“欺君之罪”就够陆家喝一壶了。
小兔崽子,就会给人找麻烦。
似乎应他所想,楼上又传来闷闷的踱步声音,确实像是某种动物四肢着地,到处觅食,还隐隐透着些不耐烦,撞翻了铜盆,哐当一声。
老陆怕小崽子把屋顶给他掀咯,噔噔噔就跑上去了,健步如飞。
宋玉熙看见阿五在门口打瞌睡,口水都要滴到药草里了,伸了只脚把药草挪开,阿五摸鱼经验丰富,人一来就醒,醒的却是一副空壳子,睁着两只无神大眼睛继续碾药,扑了个空。
“哈哈哈——”宋玉熙难得笑出声。
阿五憨厚地挠挠后脑勺,双手作揖求她不要打小报告,师父总说他这个关门弟子本就没有慧根,再偷懒,就把他给关在门外。
老陆上了楼,看见一身白色中衣的年轻人斜倚窗台,披散着头发,昂首如鹤,仿佛红尘尽抛,不在眼中。
肩宽体舒,即便倚在那里,也自成一派风流态度。
“老陆,嗯?”年轻人的眼里,闪着促狭的光。
“你不在家好好禁足,到处乱跑,小心皇城司的人把你拘了去。”老陆嘲讽他,逞口舌之快有什么好处,虽然本朝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流放,他老陆走南闯北哪里都去得,这位可是金堆玉砌的人物,哪里吃得了半点苦。
少年意气。
并不因为身上官袍而缄口不言。
陆九龄看着药房空荡荡的后院,想知道方才慷慨陈词的小娘子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于医药一道有如此独特的见地,连行医三十年名满杏林,从六品的太医丞,叔祖父陆慈都对她言听计从。
陆慈被逐出陆家已经二十年了,他常年在外行医,多年不回玉京,回玉京是因为师父冯至道辞世,陆慈代其子扶棺,送师父回家乡安葬,突然就被召到宫中做了太医丞,外头的人都没把他和当年陆家被逐的三子陆慈联系到一起。
陆九龄是唯一知道的一个。
盖因陆九龄是跟随其祖父一起长大的,他的父亲陆藉辗转各地为官,母亲不愿与丈夫分开,却又担心他的功课落后于其他玉京同龄人,就把他一个人留了下来。
陆慈被逐出陆家不关陆九龄祖父的事,两兄弟感情很好,常有书信来往。陆九龄从小就能收到很多叔祖父从大虞各地寄来的礼物,大多时候是书本,不囿于科举经典,诗书、游记、小说、札记、医书药典无所不送,看了还要写读后感,以至于陆九龄从小见了外地送来的节礼就会躲出家门。
陆九龄五岁会拿笔写字,写的第一封信就是给在外行医的陆慈,那封信的内容陆慈到现在还记得——“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及至陆慈回京做了太医,陆九龄便常来看他,陆慈无儿无女,弟子也都出师不在身边,陆九龄率真自然,又与他志趣相投,自然比一般亲戚更亲近些。
“家里吵得厉害,出来避避。”陆九龄随手挽了发髻,套上外衫,抬步就要往楼下去,“万幸今日我来了,您这院中有奇人,也不引我认识认识?”
老陆连忙拦住,陆九龄是玉京名人,年轻小娘子没有几个不认识他,若被人认出来,恐怕这一身油光水滑的“猞猁皮”都要叫人扒了。
“不妥不妥,人家是年轻小娘子,未有婚约,你若入梦,她将来如何嫁人?不要拖累了人家——”老陆所言非虚,如今玉京不少小娘子扬言非陆九龄不嫁,一时间办婚礼的人家都少了许多,请他去看相思病的,更是络绎不绝。
更何况冯娘子戒心极强,一向独来独往,相识两年,老陆只知道她姓“冯”,大约是杨楼街上某位官宦人家的女儿。
其实老陆也有私心,冯娘子提出的奇妙构想仅靠他一人是实现不了的,这个节骨眼上,千万不能叫陆九龄搅和了。
陆九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没料到对方竟然是个年轻的未婚女子,唐突求见,确实不妥,只得作罢。
老陆记得房中有几本无名医书,记录了一些宋玉熙提到的东西,正要找出来研究研究,这才发现房里凌乱不堪,洗脸的铜盆掉在地上,被褥摊开在床上,陷下四个小坑,似像某人偷懒走捷径,手脚并用从上面爬过。
陆九龄耸肩摊手,无辜地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