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想讨论的一种爱,叫阿德巴荷式爱,恋痛式爱。即一个人成长环境是不断的伤害式的,甚至是充满intolerable trauma and abuse, ta就会对这种不断伤害式的爱上瘾,进而感到安全感,回归到童年的那种艰难的生长环境hard mode。后者童年的反刍,可以理解为一种母婴式的依恋。
“你在一次又一次的疼痛后,渐渐变得麻木,不再挣扎,不再索求,像灵魂被抽走了一样平静,只要把大脑放空,就不会感受到痛了。你知道自己孤立无援,疼痛后不会再有安抚。感觉自己的灵魂逃出躯壳外,成了旁观者,静静看着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甚至觉得有点可笑。 可你还是怀念最初的时候,那疼痛后短暂的温柔。所以你喜欢读那些苦涩的文字,喜欢那些令人心痛到无法呼吸的故事,爱而不得的结局,喜欢川端康成、太宰治、芥川龙之介、村上春树……喜欢把痛苦的后调写得很美,像小时候摔倒后妈妈温柔的爱。你以为自己喜欢的物哀式审美,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残。” 笔者至今并不认为是一种自残,是一种凋亡的水仙花式的self-affection, self-shawdowing, self-reflection and self- attachment. 笔者也不认为恋痛的本质是恐惧。实际上恋痛的本质是痛。通过痛来获得清醒,就像擦药,会先揭开伤口,敷上药,之后得到治愈。这可能是一种待治疗的心理疾病。但是一种attempt to become more health,ane one effective approach to digest tra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