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愁 ...

  •   从中文象形字来看,心上秋谓之愁,宋代词人吴文英描写的贴切,谓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从组字层面看,它表示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即“愁”是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示,愁含有秋字,想必与秋天有关,这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情节有关,尤其在古典诗词文学领域,描写秋景几乎都是为了烘托愁绪做铺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对于自然而言本无二致,但对于寿命有限的人类来说,却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最让人产生忧伤悲凉情绪的是秋天,在古典诗词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古代文人,生活轨迹多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每逢入秋,两条大河流区域总是黄叶纷飞,草木凋零,一片枯竭的景象,文人又多是矫情的群体,容易触景生情,滋生忧伤悲凉的情绪,也即悲秋情节,刘禹锡在《秋词》中说道,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逢秋而悲由来已久,而愁是悲秋的主要方式。

      离人心上秋谓之愁,是文化人把人的抽象情绪描绘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即人们见到秋天景象而流露的情感,在人身上的表现,如人们有心事时的脸部神情及夜里的辗转反侧。秋天的心情,也就是秋心,是古人对愁的基本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深刻理解愁滋味后,写到“却道天凉好个秋”,较好的反应了古代文人对心上秋的理解。作为七情六欲的核心部分,它是心理活动最为普遍的存在,但凡为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无不会被愁绪困扰,因而在诗词文学史上常见文人描写愁及劝慰他人莫愁。或许此心理活动极为普遍,描写它的语言艺术特别丰富,直接描写愁的诗词佳句不胜枚举,人们较为熟悉的诗句有如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刘禹锡说水流无限似侬愁,白居易在吴山点点愁,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秦观更是流不尽许多愁。

      水流无形,愁绪亦无形,古人喜欢以水喻愁,这样的比喻里,以李煜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为惊艳世人,好比有学者说,李煜的诗词,一般人都能明白,但是基本都感受不到,感慨的深度非常人所能及。唐代有位女诗人鱼玄机,因思念恋人而发愁,于是著有一首诗《江陵愁望寄子安》,同样用源源不断的江水喻愁,它表现手法亦是趋同,然而这首诗少为人知,以水喻愁的诗篇众多,通过对比李煜与鱼玄机的作品,同样的表现手法,其艺术效果却是高下立判。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亦采用类似手法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亦是少为人知,可见要写出深入人心的语句,非一般的人生经历至关重要。

      《江陵愁望寄子安》是女诗人鱼玄机写给情人李亿的,诗题中的子安是唐代学者李亿,与温庭筠交好,也是因为温庭筠的撮合,李亿在有妻室的情况下,与鱼玄机发展恋人关系,这给鱼玄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隐患。鱼玄机,或许是因为想倚靠温庭筠而不得,进而恋爱脑的恋上了有妇之夫的李亿,当然,鱼玄机与李亿也曾在长安城度过一段神仙眷侣的生活,然而光景不长好,李亿收到老家妻子的书信,要求接家眷到长安。李亿返回故里接家眷期间,恋爱脑上头的鱼玄机甚是对李亿牵肠挂肚,于是创作了这首表达思绪绵绵的愁诗。

      《江陵愁望寄子安》
      (唐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这首诗是鱼玄机抒情诗代表作,它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对远方情郎的思念。前两句描写盼望的人未归,深秋时节的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枫林之中,到黄昏时分,仍未见到归来的船帆,后两句描写相思之情,思念情郎的愁绪犹如那西江的流水,不分日夜的向东流去。从诗内容来看,作者之愁,是因情郎不在身边而引发的孤独寂寞,用现代简单的话术来说,便是想人家想的茶饭不思,这是年轻人恋爱脑时的常规表现,固然无法匹敌李煜无穷无尽的亡国之愁,尽管所用的艺术手法一致,但所能抒发的愁绪自然难以引发读者的共情。该作的写作技巧尚有可圈可点之处,采用句中重复排比,最后两句中的“西江水”与“东流”使用反义字对比等方式,有助于提高诗作的抒情效果,强化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鱼玄机与李亿相恋期间,正值青春年华,犹如少女般的鱼玄机,习惯了与李亿神仙眷恋的生活后犯恋爱脑,在李亿离开一段时间后,仅因为孤独寂寞,便诉说相思之情引发的愁绪,夸张到类比日夜东流的西江水,饮食男女年轻时容易犯恋爱脑,神经特别敏感,心上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习惯性患得患失,为此还喜欢说些夸张或极端的恋爱脑话语,正如这首诗后两句所表达出的意境。后来的经历,证明鱼玄机的愁望是有苗头的,因为李亿接家眷回来后,鱼玄机与李亿的眷恋生活被迫终止,李亿迫于妻子的压力选择对鱼玄机始乱终弃,最终导致鱼玄机愤然选择出家。鱼玄机的最后结局非善,卷入一场命案中,较多的说法是她被京兆尹判决斩杀,亦有传说他被温庭筠营救后隐姓埋名,总之是唐代四大女诗人较为悲剧的人物。她的情感经历颇为波折,温庭筠与李亿相继舍弃了她,出家期间还为一位男子深陷命案,于是她根据她曲折的情感经历创作了警醒女性朋友的经典诗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此言亦是她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恋爱脑女性常有的心声。

      以水喻愁的诗词常见,雨也是水的一种,自然有文人以雨喻愁,或者通过描写雨而抒发愁绪,本质上是以水喻愁的一种特殊形式,以雨喻愁的佳句亦不少,如宋代词人晏殊的“花底离愁三月雨”及其子晏几道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人贺铸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皆通过描写雨而抒发愁绪。以雨喻愁的精巧之句,或有读者朋友喜欢贺铸的这句,采用烟草、风絮、雨三个自然景象列锦的表现手法诠释几许闲愁,就笔者而言,倒是偏爱词人秦观小令之作《浣溪沙》词句“无边丝雨细如愁”,它还搭配了同样巧妙的词句“自在飞花轻似梦”,这两句情景交融,恰当巧妙的表达出人物复杂且细腻的心灵世界,意境优美,是诗词中表现愁的精彩对偶佳句。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该词系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小令词中的杰作,亦是词牌名《浣溪沙》中的代表作,从作品风格来看,类似于唐诗中的闺怨诗,描写的是女子在轻寒时节里萌生的寂寞哀愁。词的上阕写春寒料峭之时,刚刚亮的阴天像是在深秋时分,女子独上小楼,屋内淡烟流水图的画屏显得格外清幽,凸显出女主人公在小楼中久坐不堪寂寞,下阕描写小楼窗前的景象,看到落花随风轻飘起舞似梦一般,无边无际纤细小雨如愁一般。词中名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最为世人所熟悉,是作者运用纤巧的笔触,将不相涉的花与梦,雨与愁耦合,将具体的景象喻比抽象的愁感,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形容难以描绘的事物,且不说梦似飞花或愁如丝雨,反其道而用之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组成联偶佳句,用语匠心独运别有一番一种意境美和画境美。秦观素有古之伤心人之称,是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受到苏轼兄弟两人的青睐,同时也深陷赵宋朝廷新旧党争的泥潭,长久以来颇有郁闷不得志,不过所作的词并未趋同于苏轼,反而独具一格以秀丽含蓄取胜,词作温婉细腻柔情百态,具有很强的忧郁气息,好比这首《浣溪沙》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言,必是忧郁性情之人方能道出。

      唐宋时期,创作诗词并留有名篇的文人,多有贬谪经历,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中,贬官相当于是人生的下行期,必然是郁闷的,因此很多名篇的诞生与士人的左迁经历息息相关,这班文人极少在平步青云时著有佳作。仕途文人,被贬谪还不算跌到谷底,更为严重的是罢官乃至削职为民,词人辛弃疾,素有文武双全之才的美誉,他的多首名作,诞生在他被弹劾去职闲居期间,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多数经典词作,亦是他处于贬谪阶段创作的。春秋鼎盛之际,辛弃疾却不幸遭到弹劾被罢免官职,闲居在江西上饶带湖,对立志于建功立业的人来说,闲居退隐必是相当郁闷痛苦的,去职相当于中断了事业,此境遇下的文人自是容易一腔愁绪。辛弃疾闲居期间,他到博山游览借以排遣愁绪,却无心看风景,于是在博山道中题了一首词《丑奴儿》,表达出对人生愁滋味的深刻理解。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领会辛弃疾这首词的韵味,需要点社会经历,或是中老年朋友才会对辛弃疾这首词触发感悟,词作以少年不知愁和中年知尽愁的对比描写,来抒发两个截然不同年龄段的思想感情的变迁,较好的描绘出少年和中年内心世界的本质区别。词的上阕,作者回忆少年时代不懂何为愁苦,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风景,少年时代,阅世较浅,乐观自信,对愁苦缺乏真切的体验,好比少年时代喜欢无病呻吟,总说读书辛苦考试累,还偶尔自带忧郁多愁伤感一番,犹如词中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中年已至,成为上奉父母下育儿女的社会夹心层,逐渐苍老并有病魔随时入侵风险的高堂,逐渐长大并且需要教育经费的孩子,还有许多无形中损耗人之精力的事务,这时的心境犹如词中下阕“而今识尽愁滋味”,更为让人焦虑的是,这种愁是有苦难出,不知向谁亦无法诉说,苦楚也只能咽下去,正如词中的欲说还休,自我调节的话或许还能像辛弃疾一样,安慰自己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的蕴意,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感,以“愁”的名义道出人不同阶段的心理滋味,多数人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人或所处阶层、周遭环境有所不同,对愁绪的体验程度不一,但是都会被各种愁苦困扰着。闲居的辛弃疾必定家有恒产,无需为柴米油盐劳心费神,况且诉说识尽愁滋味,可想而知为碎银几两而疲惫不堪的中年朋友,愁滋味就不可能只是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那么轻松洒脱。首次读到辛弃疾这首词时,刚过而立之年不久,瞬间颇为感触,大致是自身的境遇契合此词所蕴含的寓意,辛弃疾去职端居,用今日术语来讲便是被迫躺平,而庶民百姓去职后可没躺平的空间,失业就得重新找工作,否则就不是识尽愁滋味那么简单了。这首词直白的渲染心上秋,从少年不知愁强说愁,到中年知愁而不说愁,行文构思巧妙,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在其豪迈的风格中不乏柔情细腻之感,是他婉约风词作的代表,尤其说到而今识尽愁滋味,高度凝练了大半生经历后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颇为耐人寻味。

      今日社会,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进入到白日化时代,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传导至教育系统加速教育内卷化,使得青少年的学业压力,非二十多年前所能比,但是对比人生轨迹来看,最苦最累的阶段始终是中年时代,所以才有识尽愁滋味而欲说还休之感。中年时期的人们,不愿将成年后的辛酸苦辣灌输给子女,也不想将压力传导至子女身上,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无形的把自己的愁苦和压力传递到子女身上,只不过是以期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抑或为子女前途着想等名义实施的。中年人将压力传导至子女身上,或许是普通家庭环境所必然的行为模式,对父母的艰辛愁苦,子女也多半会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深刻理解辛弃疾这首词,不仅是让中年人慰藉自己的愁滋味,更是让少年孩子们能够理解中年父母的愁滋味。

      此上描写愁的佳作,辛弃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和中年识尽愁滋味”最具有社会现实感,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所体现的更多是文学欣赏,鱼玄机的“愁望寄子安”可认为是恋爱脑女子孤独寂寞时想念情人时的话语。对于世人来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是最为现实的,辛弃疾之愁,是中年朋友们回想昔日的人生经历会迸发的感触,秦观的雨细如愁,或许是有人在春日朦胧细雨中容易灵感触动的愁绪。不管是唐诗中的愁,还是宋词中的愁,都是精彩纷呈的,如前文所讲,愁本是人之常情的重要成分,是无法回避的,只要人们有心理活动便会有愁绪,有愁不代表是消极的情绪,或许是深刻的反思,犹如辛弃疾这首词,通过少年时和中年时愁味对比,本身也是对愁滋味的反思。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