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春日 ...
-
环城河边的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树上的黄鹂声声动听入耳,路旁玩耍的调皮小童往枝叶间投了块石子,那鸟儿呼啦啦飞离了枝头,在莱州城内转了几圈,停了几家屋檐,落在了其中一户人家院里的矮柳上。
这是一处四进宅子的小花园,正值春日,万物复苏,园子里开满了红的粉的花儿。花儿与树之间夹杂着青石垒起来的隔断,带着一股北方的舒朗。
鸟儿落下的柳树的东面,是十几株开得正艳的垂丝海棠,温暖日光下望去,一片绚烂,满眼缤纷。鸟儿正在枝桠间跳跃,忽然从园子东边的月亮门里冲出来一个约莫十岁左右的女童,笑声清脆如银铃,带着一股少女的娇憨,亦有着令人愉悦的鲜活。
女童越走越近,鸟儿先是歪头看了她一会儿,突然受惊似的啾啾了两声,扇起翅膀飞走了。
待到近了,女童的样貌也清晰了。只见她梳着莱州本地流行的双平髻,上身一件粉红底绣白海棠滚金边的襦衣,下身是嫩黄素流苏裙,在裙底绣了几朵若隐若现的萱草,脚上是嫩黄松江布面纳白底的绣鞋,鞋头上各有一只扑球的小乳猫,为她更添了几分稚气。
因她不过十岁,还未戴什么首饰,裙边缀了个粉红穗儿白玉雕海棠的压裙,手腕上有一对海棠花纹的绞丝银镯,脖子上挂着个保平安的玉锁。看她通身素淡不失雅致,就知这必是一户富贵的人家。
女童快步走到柳树跟海棠花丛之间的垒石孔隙中躲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稚嫩的男童喊声传来:
“姐姐,你可一定藏好啦,这回别让我一下子就找到啦!”
原来这对姐弟是在花园里玩捉迷藏。说着,男童也从月亮门转出来,他睁着大大的琉璃眼,张着红润的小嘴儿,一身月白棉布袍,腰间一条黑底滚暗金边的腰带,蹬着一双同色小靴子,东看西看,先是围着几簇春日常见的杜鹃转了转,接着眼珠微眯,就跑到了女童所藏的石头旁,大声的拍手道:
“姐姐,我都看见你脚上的猫猫啦,快出来!”
被找到的女童笑嘻嘻的从石头缝里跳出来,捏了弟弟圆嘟嘟的脸一下,赞到:
“效哥儿真聪明,这么快就找着了!”
两个人又笑笑闹闹了几圈,就听一个温柔的女声响起:“宜姐儿、效哥儿,可别再疯玩了,小心吹了风。”原来是这对姐弟的母亲怕她俩玩过了头,带人寻了来。
这妇人头上梳了个圆髻,只用一个雕如意的白玉簪绾着,远山黛、如水眸,琼鼻樱唇,皮肤莹白,耳垂上一样玉质的耳环,手腕上也是同色的暖玉镯,因是在家,上身樱桃红的短襦,里边绣荷花的底衫,下身白底绣鲜绿荷叶的石榴裙,脚上荷叶绿的绣鞋,远远看着仿若夏日就要来了。
妇人把那对姐弟招到眼前,亲自用手帕给她俩擦了汗珠,一手牵一个,听着稚女幼儿的童言趣语,回主院去了,只剩下迎风摇晃的柳条和满园的姹紫嫣红静静的留在原地。
如此,咱们就来说一下这一户人家。
此处是莱州总兵王道恭的宅邸。王道恭这一支也算得上百年大族,他祖上是名动天下的琅琊王氏,不过是别支。王道恭的曾祖当年带着一家老小在登州府扎了根,到王道恭祖父时家业也算庞大。
王道恭的伯父王珂官至正三品礼部侍郎,娶妻胶东大族季氏,致仕后回到登州老家教养子孙。王珂有三子,王道温、王道良、王道俭,长子娶济南府孔圣人旁支女孔氏,现任济南府正四品知府,是登州王氏这一代的掌家人。次子娶登州府治下莱阳县县令嫡长女李氏,在祖宅打理家中庶务。三子娶母亲季氏亲侄女小季氏,正闭门读书力求金榜题名。
王道恭的父亲王瑸科举出身,中过榜眼,后任职翰林院,本是前途远大,却不幸英年早逝。其妻孟氏带着独子回到登州老家,因不愿看妯娌脸色,加上早已分家,执意搬出祖宅,另买院落,凭着早年的积蓄供养王道恭读书进学。
谁知王道恭在读书上无甚大天分,反倒醉心武学,孟氏狠罚了几回以后,见实在不能转圜,毅然给他请了拳脚师傅,日日苦练,王道恭不负母愿,高中武进士,其后逐年升迁,后娶莱州书香门第之家嫡女狄氏为妻。现任莱州总兵,正四品。
莱州县令原是王道恭伯父王珂的学生,两人文武相合,彼此互助,政事上很是和睦。
王道恭带着母亲、妻子及儿女住在这所四进宅子里,官场顺利,家庭美满,端是事事顺心。
花园里的女童是他唯一的闺女王宜,男童则是他的小儿子王效,狄氏还为他生了长子王政、次子王敛。
长子在登州老家随其伯父读书,次子每日要去莱州城外的军营操练。平日里,王道恭要去军营,府里只有老太太孟氏、狄氏以及一对小儿女。
这一日,瞧着天气晴朗,春光明媚,宜姐儿耐不住,就悄悄带着效哥儿摸到了园子里玩儿,偏偏狄氏知女莫若母,一抓一个准,没多久就把姐弟俩逮回了屋。
狄氏牵着儿女回到内院,先让大丫鬟知琴、知棋分别带他们下去净面、换了外衫,接着让人给上了蜂蜜水,一人一杯喝光,方才拘在身边,细细的问儿女的起居,从早上的吃食到白日的衣衫,处处细致。
宜姐儿、效哥儿频频逗趣,没觉什么,就到了午食的时候。狄氏起身换了件外衫,携了儿女,带了知书、知画去了上房,陪老太太孟氏吃饭。
狄氏带着小儿女住在第四进内院,长子、次子在第二进外院里各有个小跨院,王道恭的书房也在二进。老太太孟氏则住在第三进上房,是整座宅子地势最好所在,正房宽敞明亮,东西厢也精巧干净。
孟氏要强了一辈子,老了不愿意拿捏儿媳,不用晨昏定省,平时也不管内务,只时不时的要叫孙子、孙女到上房,陪她说说话,听听小孩子的欢声笑语,便乐得开怀。王道恭心疼母亲劳累了一辈子,王家的午膳、晚膳都是在孟氏的上房吃,图的就是一大家子和乐。
到了上房,孟氏的贴身大丫鬟柳红已经等在正房门口,福了一礼,亲自给打了帘子,笑语盈盈:
“太太、姑娘、三少爷到了,老太太盼了好一会儿了,这不急得让奴婢等在这儿呢,姑娘、少爷小心门坎儿。”
狄氏拍了拍柳红的手背,微笑到:“偏你嘴巧会逗趣。”
宜姐儿也笑着说:“柳红姐姐给我打帘子,我今儿个中午定要多吃个素包。”
效哥儿也跟着福了个礼,只在一边等母亲和姐姐先进去,并不多话。
柳红等他们都进去后,作势打了自己脸一下:“姑娘这么赏脸,奴婢以后就专门给姑娘打帘子了。”
引得周围的小丫头和狄氏母女仨又笑了几声。
说着话,就到了上房东厢的饭厅,孟氏已经等在厅边的榻上,见了宜姐儿、效哥儿给了个大大的笑脸,一手牵了一个,摸了这个亲那个,温和的问狄氏:
“姐儿今天吃的好吗、上午绣了几朵花、书读了不曾”“哥儿晨间的拳打了没有、吃了几块糕点、书读到哪里了、可都懂得”,事无巨细,精心无比。
孟氏因丈夫早逝,对儿孙的身体很是注意,也是见着狄氏生养了四个儿女且个个站住了,才不曾问内务,专心当个闲老太太。
待听着狄氏一一仔细回答,不曾出差错,满意的对儿媳轻声道:
“你是个好的,岁安有福气。”狄氏微微红了脸,宜姐儿捂着小嘴儿,偷偷瞧了娘一眼,结果被孟氏敲了下脑门,笑她淘气。
祖孙三个说了会儿话,就让赵嬷嬷领着丫鬟们摆了饭,宜姐儿一看有自己喜欢的三鲜素包,抱着孟氏摇了摇,道:
“还是祖母疼我,知道孙女爱吃,时时备着呢。”孟氏慈爱的摸了摸她头上的小髻。效哥儿也看到桌上有自己爱吃的蒸虾饺,拉着孟氏的手献好:
“祖母,我长大了一定天天给您备好吃的。”
这话一出,饭厅里一阵笑声,孟氏乐得连连亲了他几下,:“还是乖孙疼我老婆子。”狄氏在一旁眼睛弯弯,也乐得不行。
祖孙上了桌,狄氏给孟氏布了一道菜,就被孟氏催着落了座。因王家在家里不讲究食不语,于是饭桌上都是些家常的话语,伴着厅外和煦的春日,让人觉得自内而外的温暖,一顿饭吃得很是愉悦。
饭毕,狄氏带着效哥儿回了院落,宜姐儿则留在孟氏这里歇晌。
宜姐儿断奶后,王道恭就想把宜姐儿养在孟氏屋里,孟氏想了几日就推了,虽然她很想亲近孙女,但知道做娘的心,狄氏怎么舍得,没得给儿媳添堵。后来宜姐儿渐渐大了,狄氏主动让宜姐儿每天在孟氏这里歇晌,承欢膝下。虽只有中午,孟氏已是欣喜不已,跟儿媳妇更融洽了。
宜姐儿带着知书先随着孟氏去了正房,围着祖母又说笑了一会儿,孟氏怕她积食,午晌一定要先走动会儿才准她歇的。
等柳绿回来禀告孟氏床铺收拾好了,才一步一回头的去了东厢。她的小儿女情态,自是让孟氏心都化了,亲了几下才放行。
北方的院落大气,正房出来就是两厢。宜姐儿迈着小步子,认认真真的走路,半刻不到就进了东厢。知书给她脱下外衫,放下青纱帐,把窗户开了条缝,倒了杯温水放在床边的小圆凳上,就关门出去了。
宜姐儿躺在床上,先是回味了一下午饭的素包子,翻个身,就在满是日光味道的暖被窝中呼呼的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