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开刀 ...
-
每年都有几批知青下乡,不过今年的知青来得晚,快要入冬的时候天寒地冻,别说几个被晾在半路的知青,就连李队长和赶车的王叔都觉得手脚冰凉,扑面而来的寒风像是刮在人的心口上,让人浑身直打哆嗦。
“不争气的畜生,再不走是想冻死我吗?”脾气最暴躁的韩向阳一脚踹在牛腿上,转头对李队长不客气地指责道,“不是有拖拉机吗?非要我们坐牛车,牛还不走了,是让我们在这儿喝西北风?”
“西北风你是喝不着了,风向变了,现在是东北风。”姜照雪没等李队长的火气爆发,先把行李抓在手里,“大队长,这么冷的天,别让牛歇在半路,生病可不好治。要是路不太远,我们就提着行李自己走回去,要是路太远,就得麻烦您再找几个人帮忙拉行李了。”
“看到没有?”李队长伸手一指,遥遥能看到一点白色炊烟,“那就是西山大队的牛家村,等过了这个村,再走半小时,就能到李家村的知青点,城里娃娃就是娇气,走几步路而已,习惯了就好。”
姜照雪:“……”
她总觉得自己听过类似的说法,是在钓鱼佬口中:等钓上这条鱼,再钓两条,就有三条。
然而只需要小学水平的算术就能得出结果,实际并没有一条鱼。
不过,说起来,西山大队有河吗?系统提供的生活技能里,钓鱼和采集基本只能在乡下完成,如果有的话,她岂不是可以钓鱼了?
说起来,姜照雪的身体是几人之中最弱的,之所以至今还没倒下,全拜歹徒大哥所赐。坏人偶尔也能做一点好事,对方的一半生命力给她增加了两个月的生命值,只要生命值没清零,哪怕她可劲儿折腾也不会丢了命,虽然看起来弱不禁风,但这只是表象,实际上龙卷风也奈何不了她。
但正因为柔弱的表象,李队长虽然初看她忍不住嫌弃,觉得她不是干活的料子,不过这一路走下来,他对姜照雪的印象反倒是最好最深的。
长得娇气,人却像野草一样有韧性,这样的姑娘,走到哪里都是能好好活下去的。
崔红英不知李队长在想什么,一听“牛家村”三个字立刻眼睛一亮,“牛家村?那去他们村找头牛来拉车吧?”
“说得轻巧,谁告诉你牛家村就有牛的?”李队长千辛万苦压下去的火气腾的一下燃起来,“快点走,别瞎耽误功夫,再不走天就黑透了,你要在山里过夜是吧?”
几人打了个哆嗦,不情不愿提起行李,卸了货的牛跟在后头慢吞吞地走,姜照雪眼里浮着笑意,“牛家村是姓牛,不是养牛,你总不能让姓牛的来给你拉车吧?”
牛家村没有牛,就像钱包里没有钱,老婆饼里没有老婆,鱼香肉丝里也没有鱼一样,可以理解。
崔红英狠狠瞪她一眼,“有的是人想给我拉车!不像你,脑袋包得那么严实,该不会嘴歪眼斜见不得人吧?”
姜照雪挑了下眉,一直没吭声的男知青头都没抬,“人力拉车?你这是地主做派。”
崔红英总算不吭声了,但是被这么一说,恶意值像是雨后春笋一样刷刷直冒。
其中还夹杂着来自姜舒、陈家人、姜家两家人的恶意值,原本剩下二百四的恶意值转眼到了二百七,就算接下来没有粮食,靠着商城里的苦瓜,也不至于让她像其他人一样饿得面黄肌瘦。
……她只会吃得面色发绿,然后半夜去河边装青蛙吓人。
西山大队的名字就来自路边的几座山,青山巍峨,空气清新,仿佛能涤荡肺腑,从未见过的植物树木,脚下泥泞的土壤,生机勃勃的飞鸟,这一切像是一张徐徐展开的乡村画卷,让姜照雪看得目不暇接,让她发自内心生出一种来到新世界的真实感。
今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早,瑞雪兆丰年,只是一路上风雪交加,除了姜照雪还有兴致看风景,其他人已经气喘如牛,面色青白,手脚发僵,像是刚下山的山村老尸。
抵达知青点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家家户户冒着炊烟,冬天地里没有活干,村里风平浪静,知青下乡是难得的插曲,端着碗的老头老太太,爱看热闹的婶子和无所事事的小伙子,还有一群疯跑的孩子,都遥遥看着这边,不知谁喊了句“来了”,顿时所有人一窝蜂一样围上来,尤其是小孩,黑瘦黑瘦的,跑得最快,孟兰心被冲过来的孩子吓了一跳,下意识往人身后躲。
李队长皱着眉轰人,“去去去,都吃饱了没事干是吧?草割了吗?猪喂了吗?农闲就不干活了,去,都回家去,别挡着道!”
上一批知青来了没几个月,大队长还没忘掉当时的场景,城里来的知青爱干净,看到泥猴一样的乡下孩子面露嫌弃,不止嫌弃孩子脏,还嫌弃大队不重视知青,嫌弃知青点不够宽敞,嫌弃没人帮忙打扫,嫌弃地里的活计太重太累,脏活不爱干,累活干不动,还有,外地来的知青没人帮衬,待得久了难免起些花花心思,村里的风气也被连累,他这个大队长脸上无光。
想到这里,李队长脸上的表情更加严肃,对知青点来接人的几个老知青吩咐,“先带人进去,地方肯定不够住,等安置费来了就趁着冬天扩建知青点,肯定得有人住到老乡家里,粮食和住处你们自己分配安排,别再闹出乱子来。”
他说完就走,留下几个新知青面面相觑,面露难色。
姜照雪微微垂眼,他用了个“再”字,说明老知青肯定闹出过乱子,这也能解释大队长看知青不顺眼的理由,但她总觉得这里头可能还有别的事。
知青点有事肯定自己解决,对村里人来说,他们是外来户,没谁乐意整天管别人家鸡零狗碎的事,能闹到大队长面前,让人记忆犹新的,肯定是大乱子。这年头能称得上大乱子的,要么是为了粮食,要么是为了风气,感情和利益总得占一样,姜照雪暗中提高警惕。
不过不急,初来乍到,还是得稳扎稳打一步步来。
知青点面积不大,男知青和女知青同住在一个土坯房小院里,各占一边,一边三间房,中间还有间堂屋和厨房,茅厕在后头,老知青带他们到了院子门口,一个木讷高大的男知青推了推眼镜,“宋桦会带你们去领粮食,粮食放在一起,饭菜轮流做,住宿的话,现在每间房都住满了,都是通铺,你们自己分配,不要闹事。”
“都住满了?那我们住哪儿?住猪圈吗?”韩向阳自打下了乡就看哪都不顺眼,好不容易到了知青点,以为可以歇歇脚,谁知道两个老知青都耷拉着脸,一句欢迎的话没有,还得他们自己找住处,这不是坑人吗?
“都是通铺,多加几个人也住得开,挤一挤更暖和。”老知青也分小团体,宋桦就是女知青这边的领头人,她出面打着圆场,“大家都是城里来的,为了支援农村建设,吃点苦受点罪,都是分内的事,要是农村条件好,还需要我们来建设农村干什么?”
韩向阳不和女人吵架,只是黑着脸,不说话,径直推开了门,瞬间脸色就难看起来,剩下的几人透过门窗往里看,沉默片刻,纷纷开口。
“这也太破了吧,和猪圈有什么区别?我以后就得住在这种地方?这房子不会塌吧?”韩向阳想象中的农村至少也是大瓦房,窗明几净,有花有草,这才叫田园生活,现在可好,他简直像是进了山沟沟,家里人出发前还叮嘱他大展拳脚,这么点地方能怎么大展拳脚?
“我不会做饭,我在家里就没进过厨房。”这是一脸迷茫的孟兰心。
“这么多女知青,让女知青轮流做饭就行了,谁家不是女人做饭的。君子远庖厨,哪有让男人进厨房的道理?”这是文质彬彬的席明卓。
“我会做饭,我来做就行。”梳着双麻花辫的汤雯雯主动凑过来,讨好地笑着,两只手绞在一起,“不过粮食一定要放一起吗?大家饭量都不太一样,吃多吃少的,没必要……”
席明卓轻飘飘看她一眼,于是汤雯雯咬着唇,不说话了。
“男知青比我们能干,工分多,力气大,粮食放一起是他们吃亏。不过大家都是来农村搞建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不要太斤斤计较,凡事分得太清没必要。一起做饭一起吃,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希望大家都有这样的觉悟,以后才能拧成一股绳,在老乡的帮助下扎根农村,别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让外人看笑话。”
看一眼脸色平淡的老知青方毅,宋桦递了个梯子过去,“当然了,男知青在粮食分配上吃点亏,我们女同志也不好占便宜,做饭和打扫卫生都归我们,放心吧,两人一组轮流做饭,不难的,这点小事学学就会了,以后结婚也得做饭,早晚都得学,如果有人不会,欢迎来问我,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粮食怎么能是小事呢?一家人还有上嘴皮碰下嘴皮的时候呢,依我看粮食还是各吃各的,工分多也不是天上掉的,凭什么分给别人?”娄建业语气匆忙,看女知青的眼神十分嫌弃,“做饭当然是女人做,我一个大老爷们哪儿会做饭啊。”
另一个始终没说话的知青姓王,叫王卫国,他四处看了看,没说什么,提着行李,慢吞吞进了门,“我住这间,你们随便吵,晚饭什么时候吃?”
宋桦和方毅对视一眼,脸色都有点不好看。按理说,新来的知青都有个欢迎的仪式,一是为了归属感,二是为了说一些大队里的事情,吃饭是最能拉近距离的,也能看出各人的性格,但是这一批新知青性格迥异,刺头太多,唯一看起来好说话的王卫国,话里话外也透着点阴阳怪气,既然这样,那就得给新来的一个下马威,以免以后不服管教,闹出乱子不好收场。
老好人方毅不会出面做这种事,宋桦环视一圈,终于在角落里发现了唯一没说话的姜照雪。
她眼一眯,决定拿不爱说话的新知青开刀,“你也是新来的?会做饭吗?”
姜照雪还在想知青点扩建的事,琢磨着是不是该去老乡家住,没及时理会她,宋桦不乐意了,上去推搡她,“跟你说话呢,你什么态度啊?”
她用的力气可不小,出神的姜照雪没防备,被推得一个踉跄摔在地上。冬天地面硬的和石头没区别,姜照雪跌倒的瞬间想要稳住重心,却不知被谁绊了一跤,手掌重重蹭过地面,一道长长的血痕拖在地上,看得人触目惊心。
院外,来喊他们去登记领粮食的半大少年惊恐地瞪大眼,发出一声高亢的尖叫,“大队长,不好了!新来的知青被打了!”
地上的姜照雪还在震撼于自己的柔弱,消息经过几张嘴,传到大队长耳朵里已经从“新来的知青被打出血”变成了“新来的知青打得头破血流,好几个人都快死了”。
刚离开十分钟的大队长:“……”
这个队长,他真的非当不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