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

  •   黛玉道:“原来袭人和晴雯,影射的就是明宫里最有名的两个乳母,万贞儿和客氏。怪道说呢,宝玉对这两个大丫鬟一向不偏不倚,这两句对仗诗,分别给了袭人、晴雯,确是合乎他的为人。只是那万贞儿是个怎样的人?我都记不清了。”

      芙蓉子道:“万贞儿四岁入宫,一开始侍奉在孙皇后的身边,她和孙皇后同为山东人,孙皇后觉得她可靠,于是将万贞儿派到了皇孙朱见深身边照料。当时万贞儿十九岁,朱见深两岁。

      书中作者描写这段情节时,并没有直接写宝玉两岁时,贾母就将袭人给了自己孙子宝玉,而是在中间加了一个史湘云。

      在第三十一回端午节次日午间,史湘云来了,宝钗提到史湘云曾偷穿贾宝玉衣服,被贾母误认成宝玉的旧事。

      这里就是在提示湘云在此节会做宝玉的替身。

      紧接着史湘云与众人说完闲话后,依贾母吩咐出来拜访各位嫂子们,依次见过王熙凤、李纨后,便来找袭人。

      这里等于指明,袭人也是嫂子。黛玉更是直接叫过袭人好嫂子,因万贞儿后来做了万贵妃。

      在去找袭人时,史湘云路过石榴花时,和自己的小丫鬟翠缕大谈阴阳之论。

      史湘云所说了的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便是在为书中男女角色可以互换做注解。

      女子不一定非要影射女子,也可以影射男人,毕竟作者所说的闺阁是包括朝堂内阁的。

      比如此处史湘云是女子,但是可以做宝玉的替身。

      总之贾府里的人,跟那戏班里的芳官等人一样,就是一个大草台班子,生末净旦丑全都包括,今天上演《白蛇记》,明天同一班人马又去演《荆钗记》了。

      为什么说贾府是一个演绎皇家秘史的舞台呢?因为红楼一词出自唐睿宗在藩时的舞榭。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最小的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

      大安国寺位于大唐长安城东北角的长乐坊,这里原是唐睿宗旧宅,睿宗即位后立为佛寺,并用唐中宗赐给他的封号“安国相王”为寺名。

      改为佛寺后,唐睿宗作为舞榭歌台的“红楼院”依然留存,简称“红楼”。

      后来到了唐宪宗时期,曾将红楼院赐给诗僧广宣上人,广宣著有诗集《红楼集》,书中所言的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便出自此典。

      书中《好了歌》中所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这歌舞场指的就是红楼院。

      作者为书取名《红楼梦》,也是在暗示他的身份与唐睿宗李旦的相似之处。

      李旦为武则天第四子,是唐中宗李显的弟弟。李显被武则天所废以后,李旦接替李显的皇位,做过傀儡皇帝,之后武则天篡位登基。

      崇祯帝共有七子,多早夭,北京城破时只余三子,这三个皇子分别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

      城破之日,崇祯自缢前,为了保存皇室血脉,将这三个儿子派人送出了城,后来下落不明,说法众多。

      按照书中的暗示,作者应该是皇四子朱慈炤。

      书中设定甄宝玉系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之子,其实也是在提示作者真实身份,真宝玉就是指作者本人。

      对于体仁院总裁这个官衔,甲戌侧批写: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

      也就是说本来没有这个官衔,作者为了寄托和隐喻情怀而设置,不要讨论。为什么呢?因为涉及关于他身世的秘密。

      现实中虽没有体仁院,但是皇宫中有体仁阁。

      体仁阁在明初称为“文楼”,明朝嘉靖四十一年改称“文昭阁”,清朝顺治三年才改称为“体仁阁”。

      甄宝玉的父亲叫甄应嘉,也就是在提醒旁人,在文楼、文昭阁和体仁阁这三个名字中,应该取嘉靖时期的名字文昭阁,是以叫真应嘉。

      炤,古同“昭”,也就是说真宝玉就是朱慈炤。

      全本《红楼梦》甄宝玉出场寥寥无几,作者设置此角色的用处,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书中第五十六回,甄宝玉家来人,作者不断重复写“四”字。

      一语未了,果然人回:“甄府四个女人来请安。”

      贾母听了,忙命人带进来。

      那四个人都是四十往上年纪,穿带之物皆比主子不大差别。请安问好毕,贾母便命拿了四个脚踏来。……

      后当贾母问道:“家眷都来了?”时:

      四人回说:“老太太和哥儿,两位小姐,并别位太太,都没来,就只太太带了三姑娘来了。”

      贾母笑道:“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家甚好。”

      太太加上大姑娘、二姑娘和三姑娘正好又是四个人。

      后面说话,皆为“四人”说,我数了数,四人片段一共写了二十四个“四”字。

      另外甄家送来的礼单:

      “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

      前面两个十二加十二,依然是二十四,最后的官用缎纱绸绫还是落在二十四上。

      一共三组二十四的数字,有三重寓意,用的非常巧妙。

      第一除了谐音“儿是四”外,

      第二也暗合中国历代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

      作者以另一种小说的形式做史传,同样从远古女娲时说起,至为明朝昭传,所以取了二十四这个数字,提示作者在写史。

      另外,这个数字亦典出南宋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在扬州,前文也提到冷月意指明,怀明之意。

      作者对扬州这么有感情,将林黛玉设定为从扬州来,主要因为自己的生母田贵妃就是扬州人,故也有怀母之意。

      以上甄家来人,全段都在提示一个“四”字,另外宝玉的丫鬟四儿和宝玉同一天生日,背地里还说同日生日就是夫妻,同样落在一个“四”字上,这些反复出现的“四”字,都在提醒真宝玉是崇祯帝四子朱慈炤。

      作者在书中做的数字游戏比较多,比如荣国府有两个二爷,不知是如何排行的。

      贾赦只有一子贾琏,却称为链二爷,若说因为和东府贾珍一起排行的,贾宝玉前面有个哥哥贾珠,为何又单独排,还是宝二爷?

      作者出自皇室,学识渊博,不可能在兄弟排行这种常识上出错,所以这里是他有意为之,用意还在一个“四”字上,两个二爷加起来,等于四爷。

      书中提到甄宝玉时:

      甄府里的四人说:“今年十三岁。因长的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

      正是作者少年时情状。

      后来贾宝玉做梦梦到甄宝玉:

      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的影儿。”

      其实这是反话,假宝玉才是真宝玉的影子。

      当贾宝玉和史湘云讨论起甄宝玉时,湘云以“匡人将孔子误当阳虎”做比甄宝玉像贾宝玉。

      这是一个讲“圣人之勇”的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匡城时,因为长相酷似阳虎,被匡人包围。阳虎曾经侵犯过匡城,所以匡人深恨阳虎。

      孔子的弟子们当时都很担心,孔子却开始弹琴唱歌。

      《庄子秋水》中记述,孔子的弟子仲由于是问孔子为什么不担心,孔子说:“仲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想摆脱困境已经很久了,可还是不能避免,这是命运使然啊。

      我想寻求通达已经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如愿,这是时运不济啊。

      碰上了尧、舜那样的时代,天下没有失意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过人;

      碰上了桀、纣那样的时代,天下没有得意的人,这也并非因为他们都头脑蠢笨,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

      在水里行走不躲避蛟龙的,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怕犀牛、老虎的,是猎人的勇敢;雪白的刀剑交错于眼前,而视死如归的,是壮士的勇敢;知道困厄是命运,知道通达需要时机,面临大灾大难而不畏惧的,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安然处之吧!我的命运上天已经安排好了。”

      这个典故很好的诠释了朱慈炤面对乱世,时运不济时的安然处之的心态。”

      前面提到的文昭阁到嘉靖年间,一直用来存放《永乐大典》。

      康熙曾于1679年在体仁阁,诏鸿儒共同纂修《明史》。

      朱慈炤生于1633年,1644年北京城破,崇祯帝煤山自缢身亡时他年仅11岁。

      到1679年康熙诏人纂修《明史》时,他46岁。

      《红楼梦》中有许多《聊斋》的痕迹,蒲松龄将《聊斋》首次整理成书,也是在1679这一年。

      体仁阁曾存放过永乐大典,清朝在此诏人纂修《明史》,而沦落民间的明皇室四子朱慈炤,也要以自己的方式,以红楼院舞榭歌台的方式,演绎一部历史,贾府就是他笔下的舞台。

      书以汉唐为表,明清为里,使闺阁昭传 ,昭传即为炤传,意为朱慈炤写的传记。”

      因此作者写《红楼梦》,很可能是在他46岁之后开始的。”

      黛玉听着,不觉对四皇子朱慈炤心生向往,问道:“却不知这四皇子是怎样一个人?”

      芙蓉子道:“关于四皇子,史料上曾记录,他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岁时,于八月出阁讲学,与三兄定王朱慈炯都眉宇并天人,诵书清圆,作字端楷。讲罢,呼:‘先生每吃茶!’音如玉”。”

      说到这里芙蓉子方醒悟道:

      “我这话题说的有些远了,本来说着晴雯、袭人,怎么又去讲作者的来历了。”

      黛玉却道:“妹妹但说无妨,我自从读了《红楼梦》,便对书作者钦佩不已,引为知己,深恨不能与之相识,引以为憾,多亏妹妹今天解说,方弥补了我的遗憾。话说这位四皇子朱慈炤后来怎样了呢?”

      芙蓉子答道:“朱慈炤当年逃出京城,改名王士元,辗转多处,后来在浙江余姚落发为僧。

      之后遇到一个姓胡的前朝旧臣,便做了胡家的女婿,才过上安稳生活,余生以王士元的身份教书为生。

      这个王士元的名字,倒过来念就是“原是王”。

      一直到1708,他七十五岁那年,因仍按明皇室方式为子女起名,暴露了身份,被抓入狱,没想到隐姓埋名大半生,还是没有逃过被清庭处死的命运。”

      黛玉惊异道:“这位王士元真的就是朱慈炤吗?妹妹之前不是说崇祯帝的三位皇子逃出京城后,最终都下落不明,众说纷纭,并无确证吗?”

      芙蓉子道:“此事的确有争议,当时抓到王士元后,三司会审结果:“查浙江王士元者,供称系前明庄烈帝第五子朱慈焕”。

      但根据清廷档案记载,这位王士元当时供词说的是:“我原姓朱,是明朝后裔,排行第四,叫慈炤……”

      此事皆因清朝当初入关,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打的是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旗号,如若反而斩杀明室皇子,则无法自圆其说。

      清廷入关后发布的谕旨:“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

      所以当年多尔衮就曾以假冒前朝太子的罪名,杀了皇长子朱慈烺,民间称其为北太子。

      南京也出现了一个朱慈烺,同样被南明朝廷的弘光皇帝以假冒太子的罪名处死了。

      为了权力之争,即使抓到真皇子,当权者也会以其是假冒的罪名杀死,造成了真假皇子扑朔迷离的结果。

      在处死王士元一案中,清廷之所以更改他的口供,说他自承是五皇子朱慈焕,是因为五皇子朱慈焕早已亡故于崇祯十四年,那么王士元若说自己是朱慈焕,则肯定是假皇子,把假冒皇子的罪名扣到他头上。

      但是众人皆知朱慈焕早亡,王士元若想假冒皇子,又怎会以死人之名,所以清廷不过是掩耳盗铃之举。”

      黛玉依然不解道:“那妹妹又如何确认王士元就是朱慈炤的?”

      芙蓉子道:“因我在梦到作者时,他始终隐瞒自己真实身份,未曾告诉我实情,这些来历也是我猜的。

      起初我也难以相信王士元就是四皇子朱慈炤,但看到书中第十九回,宝玉去宁国府看戏,第一出戏就是《丁郎认父》,方有些信了。

      《丁郎认父》讲的是明代严嵩专权,害死忠臣杜鸾,并抄杀杜家满门。杜鸾之子杜文学逃到湖广,改名为胡文学。

      一次杜文学偶遇年老辞官的胡丞相,胡丞相赏识他的才华,又因同姓胡,遂供他读书,且胡丞相无子,只有一女凤英,于是招赘他为婿。

      后胡文学与原配之子丁郎长大,拿着母亲给的相认之证半片菱花来寻父,胡文学起初不敢相认,打了丁郎。结局在妻子胡凤英的帮助下,终于父子相认。

      这杜文学的经历,与朱慈炤家破国亡后,逃亡时遇到姓胡的前朝旧臣,做了他的女婿,竟是一模一样,想来不只是巧合。

      丁郎不惜挨打也要认父,作者也是冒着被打的危险,在书中借这出戏自承身份认父。书中第五十七回,宝玉向紫鹃讨要了一面菱花镜,取丁郎母亲给丁郎半片菱花镜当认父信物之意。”

      黛玉追问道:“那这王士元是哪一年被问斩的?”

      芙蓉子道:“他被杀的一年是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1708年,是农历戊子年,鼠年。”

      黛玉道:“可是我看到评论文章中,多因一段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说作者逝于壬午年除夕。

      1762年农历是壬午年,所以都说作者于1762年除夕去世,比妹妹所说的1708年晚了整整54年呢。”

      芙蓉子淡然道:“关于此节,历来研究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无法自圆其说。那是因为时人错以清朝江宁织造曹頫之子为作者雪芹先生,就像做数学题,目标结果是错的,解题再久也无法解对。

      这段脂批是这样写的: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有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原(泉)矣。甲申人日泪笔(一说甲午八月,系误传)

      除夕正是古人祭祖之时,朱慈炤的生母田贵妃于1642年薨逝,正是农历壬午年,因作者以母亲田贵妃为形状写的林妹妹,林妹妹泪尽而亡,所以这里以芹代指母亲去世一事。

      余常哭芹,指其常哭母亲。

      至于甲申人日泪笔,1644年甲申之变,更是人尽皆知了,这一年北京城破,朱慈炤生父崇祯帝煤山自缢。

      “人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七,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民间传说,相传女娲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的第七天,即正月初七,创造了人类。因此,正月初七被定为人类的诞辰日,也就是“人日”。

      因甲申年太过敏感,所以作者正笔反写,以生代死,用诞辰日喻祭日。

      “甲申人日”,是在暗喻作者生父崇祯帝的祭辰,因此作者写在这一日泪笔。

      而且古有《人日思归》一诗: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作者同时也借“人日”表达了自己思念故土之情。

      所以作者此段朱批是为了祭奠生母和生父,为父母哭,故写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几行字之间。

      作者在书首已经写了,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所以批阅人脂砚斋就是作者自己。

      靖本中的还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前批知者聊聊,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余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1707年正是丁亥年,作者此时已经74岁了,距离75岁被处死仅余一年。故他才说只余朽物一枚,宁不痛杀!,是在感慨年华逝去,父母亲人皆离自己而去。

      我想以作者特殊的身份,是不可能轻易告知别人自己身世的,所以批阅书只是作者自娱自乐而已。”

      黛玉闻言,黯然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原来是在说三位皇子逃离京城,各自求生,就是春尽之时,真真是可怜可叹!”

      芙蓉子道:“是啊,王士元被告谋反,在堂上为自己辩解道: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他说的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清廷为了彻底斩除后患,还是判了他剐刑,后被康熙改为斩首,以示仁慈。作者在书中多次讽刺老鼠,最终还是亡于鼠年,真可谓造化弄人。同时他的家人也全部被诛杀,是以关于《红楼梦》一书的真相从此淹没无考。

      不过姐姐也不必过于伤怀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作者留下一本《红楼梦》,几百年后为国人所尽知,也算做成了一件大事,我们如今解书也是在替他完成心愿,还是接着说晴雯、袭人的事吧。”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5章 第 5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